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长征》有感

2025/09/19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长征》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长征》有感 篇1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为《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本书主要讲发生在长征中的事。

从书中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力量,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略大转移。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红军斩关夺隘,履险排难,创造了传奇般的英雄业绩。一路上,他们红军突破乌江天险、智取遵义、占领娄山关、抢渡金沙江等,他们与敌人作战,与恶劣的天气作战,与饥饿寒冷作战,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来到了陕北根据地,来到了抗日前线。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非常感动,想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途中吃了很多苦,长征的胜利是许多战士的生命换来的。他们这种互帮互助、不怕困难和艰险的精神,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读《长征》有感 篇2

今天我读了《光辉转折长征奇迹》这篇文章后,令我十分震撼,我真为那些战士感到自豪,他们翻山越岭,走了二万五千里,这是常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众所周知,雪山和草地,是长征路上最艰苦的路程。一些老红军在回忆录里这样说:“谁要是在雪山顶上停下来休息,就永远下不了山了。”可想而知,当时的环境是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可他们坚持下来了,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坚持下来了,他们是伟大的。其中还有一名女战士她的名字叫孙文莲,八岁便参加了红军,成为一名护士。1935年3月,红四军北上抗日,文莲便随同战士们一起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的路,分外难走,文莲渐渐因体力不支,渐渐的掉了队,不知何时,她倒下了。读到这儿,我的心猛的.提到了嗓子眼儿,在心里默默地为文莲打劲儿:文莲,你不能倒下呀!快起来,革命的胜利需要你,快起来文莲,快起来呀!文莲!你要坚强啊!随着故事的进展,我那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文莲倒下后不久,收容队的一个红军便发现了她,那个红军心疼地把文莲拉起来,让她拉着马尾巴向山上走。读到这儿,我仿佛看见了小文莲背着背包和马枪,拽着马尾巴在寒风中艰难地向山上走的情景。虽然文莲的身材很小、很瘦弱。可她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却越来越高大。最终,小文莲在那个红军的鼓励下,走到了山顶。文莲终于赶上大部队了。我悬着心也完全放下了。

读完全篇文章,我对自己说:“是什么让红军走过了长征,那又是什么让文莲走出了困境?”是互助的力量,是顽强的意志,是那颗热爱祖国的心。最重要的是文莲自身的力量。文莲虽然是个女孩,却有着惊人的毅力!绝不向困难低头!

我们都要向那些红军战士、向文莲学习。学习他们顽强的意志,学习他们的爱国之情,让这些精神永垂不朽!

读《长征》有感 篇3

今天,我怀着对红军战士无比崇敬的心情读了《长征》一诗。《长征》一诗讲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他们那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高尚品质 , 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我贪婪地读着,凝视着课本上的插图,望首望着,仿佛那幅画不断扩大,扩大,感到那千里皑皑的岷山就在我的眼前,红军战士毫不畏惧,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此时,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好冷啊,我不禁打了寒颤。与他们相比,我在学习遇到的困难又算什么呢?红军战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每当我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心里总想:算了,别想了。可是,如此下去,我们怎么去建设祖国的明天呢?我羞愧万分,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学习红军战士,让他们的精神成为我们学习进步的动力,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把学习当成一场没有销烟的战斗。为了攻下科学的堡垒,我们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新世纪建设祖国的新一代“ 红军战士”。

红军的先烈们,你们安息吧!请放心,你们的血不会白流,我们一定会担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的祖国的走向繁荣富强。

读《长征》有感 篇4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关于红军的书籍,这令我有了少许的红军情节。于是便买了这本《十五岁的长征——出征在即》并仔细品味随后深有感触。《十五岁的长征——出征在即》由三部相对独立的长篇小说组成,由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了三个不同的主题。第一部《出征在即》写对人性的尊重。

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基层红军士兵,作品描述的故事也都是较为典型而新鲜的故事。作品选择的故事背景也都是红军长征中最为关键的时期。第一部《出征在即》,通过红军长征出发前得一个故事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了红军本质不同,也揭示了红军能在逆景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故事围绕着那个呆傻的钱少爷展开。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甚至白军与红军都没有作正面的交锋,但作品中交织着善与恶的诸死博杀。白军各走向灭亡。

谢谢你——《15岁的长征——出征在即》是你让我的暑假过得如此充实。

读《长征》有感 篇5

“吃水不忘挖井人”,虽说现在已经是21世纪,现在已经国富民强了,但读了《长征组文》后,我的思绪万千,想起革命先辈们为了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想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七根火柴”

那位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在部队最需要火的时候,拿出了他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柴……虽然只是七根微不足道的火柴,但这却是战士用生命来守护的!为了首长,为了部队,为了集体,他毅然做出了牺牲。我不禁为之动容……再看看那现在,集体有难,出了事故,试问又有几个人不会畏畏缩缩,不会以为逃避,而是肯站出来承认、分担这份责任?就更说去承担,去牺牲了!所以,我们更应有集体荣誉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草地晚餐”

长征时,“牛骨头炖野菜”成了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一碗稀得能倒映出人影的米粥成了当时吃不到的食物……而现在呢?虽不是家家户户张口闭口就是满汉全席,但鸡鸭鱼肉那样不是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食材?两者一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革命先辈们在这种万难的情况下仍走完了这“二万五千里”。凭的是什么?自然是过硬的意志和坚定必胜的信念。光这两点,作为“80、90、00”后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学。我想我们学的不是战士们忍饥挨饿的'行为,那也是他们迫不得已。而是他们的那种敢于“喝稀粥、吃野菜”的精神;敢于在缺衣短食的条件下还同命运叫嚣、同敌人盘旋的壮志;敢于说出“今日红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言……随着时间的湮灭,在我们当代人身上,这些精神也已覆灭得差不多了……所以我们更要重温这些经典,这些精神,这些传奇!在此以外,战士们对于一碗清粥却久久不能下咽,还要再三退让,为什么?是难吃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是战士们关爱他人的心!而现在呢?人们时时不忘勾心斗角,还有一点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吗?我们更应该检讨、深思。

“战士斗碑”

冰天雪地里,一个衣着单薄的战士,依靠一根光秃秃的树干……他还有一个身份——军需处处长!说明了什么?他为了保证部队的需求,宁肯自己只穿着件单衣就在这茫茫雪域中穿行……我们应该铭记这个无名的军需处处长,铭记这个情景,铭记他这份情。他身上所发散的“正能量”足以驱走现代社会的阴霾。新中国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才得以诞生!

我们是幸福的,整天享受着国富民强的滋味,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在那战火纷飞的 ,无数的战士们不畏艰难,一心为国……正因有了他们,才会出现我们现在的生活。或许,我们不应该这么肆意“享受”物质生活,相反:磨砺自己,历练自己,这样才会找到最真实的自我,才不会被时代所摒弃,才会让祖国在时间的洪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顶端。适当的“忆苦思甜”,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苦,更多的是前进的动力和那颗永不枯竭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