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
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
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想一想,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出示:
①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②送打糕昏到在路旁③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课文怎样赞颂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㈠同样,来理解小金花和大嫂对志愿军的情谊
(三)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附:板书
6、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莱致残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十四课。这篇课文讲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这篇课文是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学习的主题是让学生体会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情,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令人震撼的情,并且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结成的友谊,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二是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并结合相关的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情。
(2)举一反三,迁移学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
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五、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收集志愿军战士与崇安县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学生交流后总结介绍。
(2)播放《志愿军军歌》和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战斗的图片,一边语言导入: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在这个过程中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时与朝鲜人民挥泪告别的情景。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个大概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从而为学生体会本文的情感营造情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例如“亲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这句离别的话是谁对谁说的?)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读课题后所提出的问题。
这个环节以课题设疑,主要是为了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让学生迅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
3、研读课文,体会真情
(1)研读第一自然段
①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些事情可以感受到大娘是“亲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洗补衣服,几夜未眠;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唯一亲人)
②再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语句。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课件出示下列语句:
A、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A、齐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可以看出。)
b、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从而加深对“雪中送炭”这个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
c、指导有感情朗读。
d、你从大娘为救伤员失去孙子的语句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的?(“丢、背”,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亲人,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丢一背之间反映的是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b、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A、“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军民之间的情谊之深)
b、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课件出示)两句话比较,哪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反问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c、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③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吗?
④总结学法。(课件出示: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研读第二、三自然段,学习后重点引导学生从“可是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和“你为我们付出了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着两句话引导学生重点体味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所付出得巨大代价,并完成相应的板书。
(3)研读四至六自然段,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
①课件出示四至六自然段内容,播放背景音乐,师生一起深情朗读。
②为什么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有36万志愿军战士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付出了生命,所以,他们相互之间是亲人,朝鲜的土地在志愿军心中就是“亲爱的土地”。)
(4)回顾整体,感受“亲人”
①指名讲黄继光等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②课件出示填空题,填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谁)为了------(谁)浴血奋战,----(谁)为了----(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凝成了----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主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并通过第一自然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4、比较阅读,领悟课文表达方法
(1)快速默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交流汇报后进行总结。(课件出示)
开头都是志愿军战士强烈的恳求;结尾都是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中间用了大量的朝鲜人民用生命为志愿军战士做的具体事例来表达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强调让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学习用这些写作方法来表达中心,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课文的表达方法,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学会表达。
5、课堂作业
(1)想一想,分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中的一个角色,以她的口气)(,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2)抄写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再次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练习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
七、板书
再见了,亲人
洗补衣服几夜未眠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小金花救老王牺牲妈妈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 了解课文写了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抒发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能有层次地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变化,正确地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惜别的依依深情。
2. 学会“役、暂、糕”14个生字,掌握“难、累、尽强”等多音字,会读写“硝烟、噩耗,崎岖”等词语,理解它们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说说“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的意思。
3. 能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深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范读课文,导入新课
⒈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⒉简介课文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情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组成,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乃日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败了美国侵略军及其帮凶,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刀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朝鲜的战后恢复和建设工作。在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后,于1958年10月全部撤离朝鲜。
范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思考问题。文中是谁对谁说“再见了,亲人”?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
二、自学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
⑵完成课后练习3,然后同桌交流。
⑶课题中的“亲人”是指谁?
⒉自读课文(10分钟)
⒊交流自学:
回答问题:课题中的“亲人”是指朝鲜人民,大娘、金花、大嫂是其中的代表。
三、导学
⒈指名读1-3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娘、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
出示填空:
大娘:为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金花:__________________
大嫂:__________________
⒉学习第一节,按“劝慰——回忆——抒情”把第一节分为三层,并指导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⒊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节:
学习方法:⑴默读分层;
⑵朗读体会;
⑶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⒋分小组自学4-6节,讨论该怎样朗读。
四、总结
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⒉课文抒发了怎样一种感情?
板书出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抒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用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深厚情谊
鲜血凝成的
五、完成课后习题
六、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4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观看“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的宏大而感人的画面,揭示课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等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明确目标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悲壮气氛,体味“似海深”的伟大友谊。
鼓励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读中悟情,以情品读
1、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最令人动情的片断,用笔画一画,圈一圈,哪句话,哪个词让人感动?为什么感动?找出最令人的片断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个人的感觉、体验、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重点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大娘一段:
(1)品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永远不会。”通过品读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三种不同的句式,深刻领悟“志愿军战士”与“大娘”的“母子般”的深情。
(2)指导学生理解“冒”、“穿”、“丢下”、“唯一”几个词语的含义,感悟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的,无私伟大的品格。
(3)指导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意,我们怎能忘怀?”明确句子的含义是“怎么也不能忘怀?”体味志愿军战士与大娘之间的刻苦铭心的真挚情意。
小金花一段:
(1)品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的“父女般”的真情,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壮。
(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跺”、“抽动”、“狠狠”几个词的含义,入境体验小金花的刚强性格,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大嫂一段:
指导读“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无悔的爱。
在交流过程中,以“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觅情、悟情、品情。以“情”为基调,自读、品读,并适时引导学生在动情之处背诵,积累,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四、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教学难点】
透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9、再见了,亲人)
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依据是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注意“暂、谊、混”等字在文中的读音。
2、组词练习
锁( )暂( )糕( )阻( )组( )
琐( )斩( )羔( )租( )祖( )
谊( )捣( )谣( )摇( )混( )
宜( )岛( )遥( )瑶( )棍( )
耗( )嫂( )艘( )馊( )
牦( )搜( )嗖( )飕( )
3、由4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部分,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注意“暂时、乘机、血泊、捣米谣、混进、看守”等词语的读音。)
⑴ 课文是以谁的口气写的?(板书:志愿军)
⑵ “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着什么?(板书:朝鲜人民)
4、理清课文脉络
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地点发生了变化。前三个自然段是在路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话别回忆,后三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上。
四、学习第一段
1、配乐诵读(动画),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讲的是送别路上的情景,写了哪些人与志愿军话别?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指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边听边作记号,把大娘做的几件事找出来。
3、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缝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救志愿军伤员,失去惟一的小孙孙。)
(板书:送打糕、救伤员、失去亲人)
4、出示句子:
⑴ 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 “雪中送炭”什么意思(“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以支持和帮助。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送去打糕的所以说是雪中送炭。)
② 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教师给以及时指导,(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正愁没办法回家时,妈妈给我送来了雨伞,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⑵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可看出什么?(看出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不只是这三件事,而是把志愿军看作自己的孩子,八年来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5、反复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⑴ 志愿军是怎样赞扬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呢?(板书:比山高海深)
⑵ 将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体会使用反问句的好处。
五、指导朗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七)板书
再见了,亲人
大娘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深情厚意
大嫂挖野菜致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