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案
此篇文章观刈麦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观刈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
2.熟读诗歌,使学生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
3.了解诗人反躬自省,关注民生疾苦的宽阔胸怀和可贵品质。
重难点:
熟读诗歌,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作者的《卖炭翁》的内容导入
二、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
三、预习检测
1.初读课文,完成:
(1)找出你读不准的字词,并注上拼音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整理出小组生字词解读成果。
荷字音_____注释________陇字音_____注释_______
饷田字音______注释_______但惜字音_______注释________穗字音________敝筐字音_____注释_________输税字音________注释__________岁晏字音___注释____
2、熟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重要的词语,试着把握课文内容。
四、质疑探究
课文整体感知探究:认真阅读诗歌,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1)诗歌围绕两个字展开了全诗的内容,你能找出来吗?并以此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2)诗歌第一层围绕( )字描写了( )、( )的图景,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吗?
(3)诗歌第二层围绕( )字,运用______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训练
1、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本诗都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黑暗,但两首诗歌各有侧重,你能概括出来吗?
2、作为中学生,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奉献集体。结合杜甫和白居易的.思想谈一谈。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贯彻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由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检查学习效果等环节组成。也注重了“五步三查”。
这堂课的教改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设计了主要以两个字“忙”和“愧”来引领全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学生无论是在预习上还是课堂的把握上思路都非常清晰。
不足,时间有些紧张,因为设计的环节稍微多了一点。在预习的处理上,停留的时间多了点,可以上课时直接检测就行,不用再花更多的时间。因为课前是给了时间预习了的。在探究环节,学生发挥的较好,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基本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理解课文,把握作者情感。只是在拓展上,学生发言时,喜欢说套话,不能切实的指出身边的一些现象或阐发自己的观点。
总之,课文理解和情感把握都还算理想,但在价值观的导向上还有待深入。
观刈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I.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劳动人民的艰辛,希望统治者能以百姓为重。).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破阵子》一词。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解释词语。
麾下:了却: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③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部下。完成。
②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事。
③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和对统治者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辛弃疾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会一下辛弃疾当时的心情。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观刈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了解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器材: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背一首你们在小学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悯农》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农民生活的诗,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自读诗歌,读准生字词
先自读3分钟,再请一位同学读,读完后,其他同学指出读音方面的问题,教师正音。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三、默读诗歌,了解大意
(一)默读诗歌,对照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有不懂的字词,举手提问,讨论解决
(二)将诗歌分两部分,请两个学生串讲诗歌大意。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
四、诗歌分析,理解诗歌情感
(一)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诗歌中画面内容。
提问:刚才两个同学讲的诗歌意思中,分别包含了2幅画,这首诗中就应有四幅画,如果让你给这首诗歌配上四幅画,应该是怎样的四幅画?请你用语言描绘出来。
(引导学生讲出诗中画面内容:环境、人物、活动,深入诗歌的意境。)
(二)在刚才的描绘中大家应该都有相同的感受——刈麦人很辛苦。请找出诗中表现刈麦人辛苦的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重点分析刈麦人的矛盾心理)
请学生读,读出刈麦人的矛盾心理及辛苦(以《小巷深处》或《卖炭翁》为例引导,这两句中哪两句表明了矛盾心情?二选一),点读,分析后再齐读。
(三)刈小麦人是这样苦,那诗中的贫妇人呢?她说了些什么?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这句话是“听其相顾言”时听到的,相顾言的意思是相互诉说,肯定不只贫妇人一个人在说,还有谁——刈麦的劳动者。也肯定不只说了一句,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设想一下贫妇人和劳动者都说了些什么。
请两位同学,一位扮演贫妇人、一位扮演劳动者,两人展开一段对话。
点出刈麦人、拾麦人今昔命运的联系,进一步体会赋税的沉重、劳动人民的辛酸。
(四)在刚才描绘的四幅图画中有哪些人物?其中有一个人和别人不同,是哪一个?有什么不同呢?——别人都在劳动,他却只是在一旁看、听,他是什么人?
介绍写作背景,复习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说出白居易诗歌内容大多关心民生疾苦。
(五)看到这些劳动人民这么辛苦,又听到他们这么辛酸的对话,作者想了些什么?
找读: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愧
(六)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我们看到,连当官的人自己都感到惭愧,这个社会是真的很不公平。
那如何才能公平呢?——统治者减免赋税。
劝统治者减免赋税,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委婉地劝告统治者也要像自己一样同情百姓,不要搞重税了。这类诗,我们称其为讽喻诗,讽喻,就是委婉地劝说使别人明白的意思。
作者是怎样做到委婉的呢?
通过叙事,叙述自己看到的劳动者劳动场景。
五、拓展探究
(一)今昔对比
其实不只是白居易写过这样的讽喻诗,古往今来,很多关心民生、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先贤哲人都写过这样的诗句。
古:苛政猛如虎——孔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今: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党中央决定实行“三农”政策,并且免除了千年来不变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
(二)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
请大家带着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恩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齐读这首诗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学习提出了“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读的效果。要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情感并读出诗歌的情感,教师除了要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多下工夫,还要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才能有感染力去感染学生。
观刈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 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并学会赏析。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二)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握本文的主旨。2.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三、教学媒体:
ppt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先在ppt上放映一首古诗《悯农》(配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让学生齐读一遍,再让学生说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苛捐杂税的苛酷。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因赋税而让百姓饱受痛苦的诗歌《观刈麦》。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三)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写的,当时县尉的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过程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反映当时农民生活实况的好诗篇。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指观看割麦子。
(四)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下面我们来试着深情地朗读这首诗。首先由我来读,你们听我是如何处理停顿和重音的,然后自己学着读。(同时让学生听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师范读,生自由地、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进一步弄清诗句意思,读完后老师将请几个同学读。
3.指名读:全诗共26句,前12句从开头至“但惜夏日长”,请一位同学读;13到26句请一位同学读。
4.全班学生一起齐读。(读完后指导朗读技巧及情感–悲伤)
(五)分析诗歌 1.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2.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3.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所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4.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少、倍)
5.诗中的人物有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找出来,并用诗中的原词作答。
(答: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6.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8.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答:两个场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
(六)探究:如果你是诗中的丁壮和贫妇你想说什么?
(七)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诗。
2.以“你看”描写图中两幅画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前期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讲解了《观刈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哪些诗中人,以及诗中景有哪些?
(请学生回答:诗中人有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诗中景:一是烈日割麦;一是抱子拾穗。)请一位同学试着背诵本首古诗。
(二)分析诗歌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农民为了尽早将粮食抢进收仓,不顾炎阳灼晒,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一种反常的心理,耐人寻味,更让人心酸不已。)思考:如何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的“蒸”和“灼”?
(“蒸”说明天气非常热,“灼”之太阳晒得皮肤有刺痛感)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一个字概括。请一位同学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个字概括是“税”)
3.你能结合本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家田输税尽,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4.作者面对此情景是怎么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有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6.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s
(三)小结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六、板书设计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600字左右)。
观刈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了解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器材: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背一首你们在小学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悯农》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农民生活的诗,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自读诗歌,读准生字词
先自读3分钟,再请一位同学读,读完后,其他同学指出读音方面的问题,教师正音。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三、默读诗歌,了解大意
(一)默读诗歌,对照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有不懂的字词,举手提问,讨论解决
(二)将诗歌分两部分,请两个学生串讲诗歌大意。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
四、诗歌分析,理解诗歌情感
(一)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诗歌中画面内容。
提问:刚才两个同学讲的诗歌意思中,分别包含了2幅画,这首诗中就应有四幅画,如果让你给这首诗歌配上四幅画,应该是怎样的四幅画?请你用语言描绘出来。
(引导学生讲出诗中画面内容:环境、人物、活动,深入诗歌的意境。)
(二)在刚才的描绘中大家应该都有相同的感受——刈麦人很辛苦。请找出诗中表现刈麦人辛苦的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重点分析刈麦人的矛盾心理)
请学生读,读出刈麦人的矛盾心理及辛苦(以《小巷深处》或《卖炭翁》为例引导,这两句中哪两句表明了矛盾心情?二选一),点读,分析后再齐读。
(三)刈小麦人是这样苦,那诗中的贫妇人呢?她说了些什么?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这句话是“听其相顾言”时听到的,相顾言的意思是相互诉说,肯定不只贫妇人一个人在说,还有谁——刈麦的.劳动者。也肯定不只说了一句,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设想一下贫妇人和劳动者都说了些什么。
请两位同学,一位扮演贫妇人、一位扮演劳动者,两人展开一段对话。
点出刈麦人、拾麦人今昔命运的联系,进一步体会赋税的沉重、劳动人民的辛酸。
(四)在刚才描绘的四幅图画中有哪些人物?其中有一个人和别人不同,是哪一个?有什么不同呢?——别人都在劳动,他却只是在一旁看、听,他是什么人?
介绍写作背景,复习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说出白居易诗歌内容大多关心民生疾苦。
(五)看到这些劳动人民这么辛苦,又听到他们这么辛酸的对话,作者想了些什么?
找读: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愧
(六)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我们看到,连当官的人自己都感到惭愧,这个社会是真的很不公平。
那如何才能公平呢?——统治者减免赋税。
劝统治者减免赋税,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委婉地劝告统治者也要像自己一样同情百姓,不要搞重税了。这类诗,我们称其为讽喻诗,讽喻,就是委婉地劝说使别人明白的意思。
作者是怎样做到委婉的呢?
通过叙事,叙述自己看到的劳动者劳动场景。
五、拓展探究
(一)今昔对比
其实不只是白居易写过这样的讽喻诗,古往今来,很多关心民生、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先贤哲人都写过这样的诗句。
古:苛政猛如虎——孔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今: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党中央决定实行“三农”政策,并且免除了千年来不变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
(二)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
请大家带着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恩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齐读这首诗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学习提出了“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读的效果。要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情感并读出诗歌的情感,教师除了要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多下功夫,还要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才能有感染力去感染学生。
观刈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艺术魅力。
2、通过流畅的诵读,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
3、了解封建社会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珍惜现实生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该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正确把握诗歌的蕴涵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雅的意境,来品位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
2、全班朗读;点评朗读:
(1)、读完全诗,大家想到了什么?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
(2)、诗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到伤感?(写贫妇人那四句诗让人很伤感。)
3、这是一首叙事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这首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诗人是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线)县尉,在今两年的任期中,诗人亲眼看到糖朝统治集团和地方官吏们对农民的横征暴敛,进一步了解到下层人民的许多疾苦。这首诗就作于此。
4、品读诗句: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由哪些内容构成?
明确:“妇姑荷箪食……拾此充饥肠”在叙事,在此之前的.四句是写景,在此之后的为抒情。
(2)前四句为写景,你们读到什么景象了呢?
明确:麦子熟了。农民们将要开始忙收割了。这些景象从“少”、“倍”、“覆陇黄”这些字词可以读出。
(3)而紧接着诗人在叙什么事呢?
明确:首先是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这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令一种心酸的情景,“敝筐”:透露出穷困。从诗中,我们还了解到,因为缴纳租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好拾些麦穗填饥肠。我们了解到,农民辛勤劳动,还这么贫穷的原因,原来是租穗剥削太重了。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这个妇人失掉自己的田地,这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将来是不是也有可能失掉自己的田地?
(4)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这悲惨景象震撼了!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了解到这样的事情,他心中是怎样想的呢?在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诗中字里行间布满了劳动者的同情。此情此景,让诗人想到了自己的“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后六句是作者的抒情。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向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抒情文字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5、全班自由朗读。
6、请同学朗读,全班齐读。
7、自由朗读,争取背下来。
10、师小结: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大师,他的叙事诗能曲尽物态之情,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对心灵的揭示,总是蕴涵着一定的感情。《观刈麦》这首诗也不例外。希望大家在课后再去体会诗句,并把它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