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俗世奇人》读后感

2025/09/20读后感

此篇文章《俗世奇人》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1

前几天,我读完了冯骥才老爷爷写的《俗世奇人》这本书,印象深刻。书中主要写了天津卫这个水陆码头上,居民虽然五方杂处,但是此地为燕赵故地,水咸土碱,因而生出性格迥异,血气刚烈的各种怪异的有才人物。正所谓冯爷爷说的“天津卫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强就生出各种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

书中共有36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以主人公的外号为题,如:“苏七块”“刷子李”“酒婆”等。书中的每个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细细品味故事情节,使人深有感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关于医生的三个故事:《苏七块》,《认牙》和《神医王十二》。

苏七块,骨科医生,性格独特,他给人看病立的规矩谁也不能打破:看病的人无论贫穷亲疏必须先拿七块银元放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但是他就是凭技艺高超,三下二下,就把断骨接上了;牙医华医生医术更顶天,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他瞅一眼就全知道。虽然他记性差记不住人,但是却认识自己看的牙,凭这个本领帮侦探抓获了通缉要犯;神医王十二的神之处在于他不仅靠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能急中生智地把别的医生没法看的病信手拈来,手到病除。如一个被铁渣子崩进眼睛的铁匠痛得大喊大叫,众人束手无策时,王十二灵光一闪,关键时刻用吸铁石救了铁匠的眼睛。

这些故事告诉我如果没有平时的勤学苦练,哪来的苏七块的霸道,华大夫的专一,王十二的机智?他们之所以有这么惊人的能力,就因为他们手中有绝活,他们靠自己的`手艺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不平凡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变得这样的美好!就像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2

疫情期间,我宅在家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看了好几本书,有《壮壮老师与大脸猫》,有《俗世奇人》,有《中国民间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故事引人入胜,语言幽默风趣,看完一遍还想再看。简直可以用爱不释手、百看不厌来形容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

其中,《刷子李》这篇让我拍手叫绝。当看到“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再加上他那立下的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我两眼发光,啧啧叫绝,心中对技艺高超的刷子李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规距立得多么苛刻呀!但是刷子李就是那么有本事,一个屋顶四面墙刷得白白整整,而穿的黑衣服上就是没有一丁点儿白点儿!我跟他的徒弟曹小三一样纳闷,一样疑团多多。要是能与刷子李面对面交谈,一见面,我肯定不等他先开口,而是抢先问:“您这本事哪来的呀?”

《俗世奇人》这书名起得也真是名副其实,个个身怀绝技,实实在在的.大奇人,大怪人!瞧,这位华大夫,华牙医,他只认牙不认人。因为他把精力全部放在了研究牙齿上,根本没有去关注病人的脸。因此,在他那看牙齿的人他认识得不多,甚至有的根本不记得有来过。不是他的记性差,只是他根本没有分心去看病人的脸。多么专注呀!再说把心思全放在研究牙齿上,技术能不高超吗?费猜!哈哈!

看完这本书,我惊叹之余,也深受启迪:《俗世奇人》这书中的个个奇才,并不是一出生就是个奇人,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地探究,严格要求自己,才身怀绝技,才会创造一个个奇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功夫也不会负有心人!停下笔,我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刻苦耐劳,精益求精,力争也创造奇迹!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3

最近,我品读了大作家冯骥才的经典之作——《好嘴杨巴》。杨巴的那张好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津门圣地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杨七和杨巴。杨七的手艺绝妙,做的茶汤人人叫好。可是,三分活,七分说,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就得指望杨巴那张好嘴了。有一次,李鸿章来天津,当地的府县道台为了讨好他,费尽心思把他请到了“杨家茶汤”,品尝这津门名品。不想,李中堂把茶汤上的碎芝麻当成了脏土,顿时怒火中烧,“啪”的一声将茶汤打落在地。周围官员都被吓蒙了。这时,杨巴急中生智,连忙磕头认罪:“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李中堂瞬间明白了其中的误会,也领会了杨巴的用意,说:“不知道当无罪。”还顺势赏给杨巴一百两银子。

杨巴凭借这张好嘴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不仅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还让自己在天津威名大震。不得不说,杨巴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

高情商,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它不仅在权贵社会很重要,在当今社会也很重要。有一次,妈妈多年前的一群学生举办毕业十周年聚会,我和妈妈受邀参加。饭后,大家兴致大发,开始K歌。在学生们的再三鼓动下,妈妈终于答应一展歌喉,为大家献上一首《青藏高原》。可是正当妈妈唱得嗨的时候,在一旁点歌的大哥哥不小心把歌给切了。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大哥哥身上,场面一度陷入尴尬。我真是替他感到着急。这时,那位大哥哥面不改色地说了一句:“哎呦!陈老师,不好意思,我以为是原唱,没人唱我就切掉了。”只见刚缓过神来的妈妈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大家也都会心地笑了。我在心里对这位大哥哥的高情商佩服不已:一句简单的话不仅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过失,还顺便为自己的老师点了个赞。大哥哥真是机智过人啊!

杨巴凭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成就了自己。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多学习,多观察,才能练就高情商,为自己的生活加分。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4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先生写的一部书,书中讲述了天津卫的一些平凡而又有才干的市井奇人。他们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个个都变的栩栩如生,看到书中所描述的他们,仿佛我现在就在天津卫,正在看他们展示各自的绝技呢!如力大无比的张大力,心灵手巧的泥人张等。在不可胜数的能人义士中,我最喜欢的是刷子李。

刷子李是专门干粉刷这一行的,当时天津卫经常爱把一个人的姓氏和他所精通的专业连着一起,如机器王,泥人张等,他们的外号在天津都是响当当的。

刷子李有一手刷浆的绝活,而且还给自己立下了个规矩:刷浆时必穿一身黑色的衣服,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可当时人们都不相信,直到后来刷子李收了徒弟曹小三后,才向大家证明了刷子李名不虚传的故事。刷子李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告诫徒弟:手艺人必须要有真本事,有本事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而真本事需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努力。正所谓的“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看到这里,我就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是半途而废,结果总是碌碌无为。看看刷子李,对照自己,使我意识到了做任何事情,任何工作,要想成为一个佼佼者,需要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要严格的要求自我,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努力进取的行动。告诉我不仅要做“语言上的巨人”,更要做“行动上的巨人”。

读了《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我不仅被刷子李的精湛的技艺所折服,更重要的让我明白了高超的背后是辛勤的耕耘,努力的拼搏,使我明白了做事要用心,要刻苦。作为一个学生,我也要有一个崇高的理想,我要努力的学习,持之以恒,不断进取。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5

大家看过《俗世奇人》这本书吗?它由冯骥才撰写,书中描写了很多奇人奇事,譬如:背头杨、刷子李、苏七块等等。其中,我对描写苏七块的这篇文章印象特别深刻。故事主要讲了有一位苏大夫,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他医术高明,但看病有个规矩,病人要支付七块银元,故人称之“苏七块”。

我们学校里也有这样的“俗世奇人”,有智多徐、大嘴翁、书虫茅等等。今天我们先来聊聊大嘴翁吧。大嘴翁长了一对黑溜溜的大眼睛,乌黑的眼珠总是在骨碌碌地转,大大的嘴巴红红的唇,长得一副伶牙利齿的`模样。有一次学校晨跑,教官拿着话筒站在讲台上大声喊:“401班喊大声点!”刚开始大家使出了吃奶的劲,却还是比不过其他班级,突然一声清脆的喊声直冲云霄,原来是我们的大嘴翁发威了,“一二三四……”随着大嘴翁一声声的叫喊声响起来,大家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响亮的口号声传遍了操场每个角落,最后我们401班受到了教官的表扬。

他的大嗓门还能用在大扫除中。那天大扫除,老师给我们分好了各自的工作,由大嘴翁来负责管理。大扫除期间,小周同学因为聊天被大嘴翁看见了,他走到小周前面说:“你怎么在偷懒呢?”但小周同学不甘示弱地回应着,两人开始唧唧咋咋的吵闹声仿佛在九天云霄都能听见,最后小周同学终于被大嘴翁的一阵“连珠炮”给打败了,乖乖地干起了活。大嘴翁很勤快,什么活都能干。有一次他一个人在教室打扫卫生,不到10分钟就将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都很佩服他。

暑假的时候我开始学习溜冰,但老是不受控制地摔倒在地上,很多时候我想放弃,但妈妈鼓励的话最终让我坚持了下来,现在我已能很熟练地掌握溜冰的技巧。想要学会真本事必须要经过不断磨练,这也是《俗世奇人》一书告诉我们的道理之一。亲爱的你,也翻开这本书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