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
此篇文章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先折“双三角”再折出灯笼。
2、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彩色方形纸;颜色有红、黄、绿等。
2、操作卡片《灯笼》折纸图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气成品1份,装饰好的灯笼一只。
3、彩色长纸条、剪刀、浆糊、棉签、颜料。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幼儿学习折叠方法—幼儿操作—评价活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国庆节时,小朋友们在大街上看到挂在店门口那圆圆胖胖的是什么?
2、引导幼儿学习灯笼的折叠方法。
(1)出示折纸图示,明确图上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2)幼儿按操作卡片图1、图2、图3折好:图1把正方形纸对角折成三角形;图2、图3把两只尖角分正反对准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师出示半成品讲解并演示图4“双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间,另一只手对捏两道边后,用手抹平就成图4下面继续图5、图6、图7折成图8,教师再拿出没吹气的灯笼示范吹气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请大家开始折双三角,折好再按图5、图6、图7折成图8.折的时候注意折边要整齐,每折好一个步骤都要用手把纸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长条纸剪成细丝状,贴在灯笼底部,上面贴两根细纸条作为挂的带子,吹好气以后再把上面的两根细纸条连接贴好。
(2)请小朋友用颜料、棉签,给灯笼轻轻画上好看的图案。
(3)幼儿操作,教师辅导。
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折纸,并指导幼儿粘贴,注意粘贴的部位并保持整洁。
3、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把做好的灯笼悬挂在窗台上,让全体幼儿来欣赏,找出折得好或装饰得好的灯笼,让幼儿说出喜欢哪一个,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较高,当教师示范吹出灯笼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新奇,还给与教师鼓掌,也由此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根据图示一点一点的进行活动,而能力弱的则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但是整个活动能进行完,孩子也在此基础上能有创新,将灯笼变成了话筒。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数学符号)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不同特征的剪纸灯笼(大小、颜色、握柄、流苏、花纹等不同)、3的加法算式题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价值取向:引发兴趣,导入挂灯笼的话题1、导入:国庆节马上就要来了,大家在国庆节的时候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喜庆)热闹。今天,我们将与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价值取向:初步感受加法算式题中的组成部分
1、认读加法题:1+2=3 2+1=3关键提问:
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几个数字?几个符号?)小结:有数字、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叫加号,"="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读等于。
三、说一说价值取向: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1、出示一串三个灯笼的图片及算式题:1+2=3 2+1=3(两个算式题分别出现的)
导入:根据这张图片,老师列了一个加法算式题,小朋友一起仔细看一看这些灯笼。
2、关键提问:这些符号和数字都表示什么呢?
小结:这二数学题中有"+"叫加法,表示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叫等号,"="后面的数表示总共有多少,也叫总数;前面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2个大灯笼和1个小灯笼,后面的数字表示灯笼的总数。
(如:一盏打灯笼加上两盏小灯笼,总共有3盏灯笼——·)四、看灯笼找算式题价值取向:理解并运用加法算式题的实际意义。
1、导入:老师准备了许多的灯笼,每一串灯笼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可以做不一样算式题?
2、幼儿操作:
操作要求:观察各串灯笼,分辨他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3、交流:
1)说一说灯笼下面的算式题的意思。
2)寻找不同灯笼下挂着的相同算式题,体会相同算式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1+2=3既可以表示1盏大灯笼加上2盏小灯笼也可以表示1盏红灯笼加上2盏绿灯笼)五:延伸价值取向:激发幼儿感受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思考:1+2=3哈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
小结:算式题的用处很大,能帮我们许多忙,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反思:
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我设计了与本课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但我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没做到去观察每个孩子的听课状况。好的孩子把知识都学会了,但个别孩子听课状态不是很好,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气氛当中去,我也没能做到及时的去提醒、去点拨。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要更细心的去观察我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更好的去听课,去学习。还有游戏的时候,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到前面来进行游戏,但我明显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由于没能到前面来游戏那种失望的表情。我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多设计一些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剪纸灯笼、5以内加法算式题。
【活动过程】
一、谈话
在中国的许多节日里,大家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热闹。我们小朋友也剪了许多不一样的红灯笼,把它们串成一串灯笼。今天,我们将这些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
1、认读加法题:1+4=5,4+1=5,2+3=5,3+2=5
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有数字、有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
认读数字:每个数字和符号都有名字的。幼儿认读算式题中的数字。
符号:“+”名字叫“加号”,“=”名字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2”读“等于”。
认读每一道算式题:1加上4等于5。1、4、5各表示什么意思?
2、共同选择一串灯笼,请幼儿找一道算式题,说说算式题的意思。例如“一盏红灯笼加上4盏绿灯笼,等于5盏灯笼”,“4盏小灯笼加上1盏大灯笼等于五盏灯笼”等。
三、看灯笼找算式题
1、我们剪了许多灯笼,每一串是几盏灯笼?找找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能不能用这些加法算式题和灯笼做朋友?
3、幼儿操作:观察各串灯笼,分辨它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自己所表示的意思。
四、认读交流:
1、认读每一串灯笼下面的算式题。
2、找一找一串灯笼下不同的算式题,说说它们不同的意思。
3、找一找两串灯笼下相同的算式题,说说它们不同的意思。
4、寻找不同灯笼下挂着的相同算式题,体会相同算式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3+2=5既可表示3盏大灯笼加上2盏小灯笼,也可表示3盏圆灯笼加上2盏方灯笼等。
【活动延伸】
1、生活中的算式题。
2、思考:3+2=5还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3、算式题的用处很大,能帮我们许多忙,我们平时可以用它做什么事呢?
反思:
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我设计了与本课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但我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没做到去观察每个孩子的听课状况。好的孩子把知识都学会了,但个别孩子听课状态不是很好,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气氛当中去,我也没能做到及时的去提醒、去点拨。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要更细心的去观察我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更好的去听课,去学习。还有游戏的时候,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到前面来进行游戏,但我明显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由于没能到前面来游戏那种失望的表情。我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多设计一些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 篇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播放:寂静无人的野外,傍晚时分,狂风骤起,乌云翻滚,下着滂沱大雨。天色渐渐暗下来,四周一片苍茫。
2.设问:在这样一个夜晚,假如你一个人卡在土井中出不来,你会怎么样?
3.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真实,也很感人,动画中的情景是作者邹德学童年亲身经历的一场灾难,那么当时幼小的他又是怎么脱离险境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现场,亲身体验一下当时的感受。我们继续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
4、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抢读。
2、开火车读读文。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发生了一件什么感人故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每人读两段,找四名同学)思考:本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愿意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
3、小组讨论,反馈。
(这个故事分两部分写,首先写“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定会前来援救;再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出了“我”。)
4、板书:坠井 得救( 多指名学生说说)
三、细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2-5自然段。
1、小组传递感动之处。
师:狂风暴雨,乌云翻滚,多么可怕的夜晚啊,一个被卡在井口,一幕幕又那么扣人心弦,又是那么的感人,那么在这一部分中(也就是课文2-5段)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呢,找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其它同学。
2、指名读出感动之外,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如找不准提醒:坠井后我的处境怎么样?找到描写我的处境的那句话)
3、播放动画,创设情境。
4、指导朗读。
黑夜漆漆、狂风肆虐、大雨滂沱,身临险境,举目无亲,这是何等的可怕与绝望啊!应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5、在这种情况下,我处于本能地哭着、喊着,挣扎着,希望能爬上来,可能这样做能够解决问题么?不能!那我该怎么办呢?
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多么聪明的孩子!遇到意外在一阵慌乱之后马上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保存体力,坚持着 字串8
7、齐读第三自然段。板书——坚持
8、这个孩子只是聪明么?在阴雨天的旷野里,又是黑暗的夜晚,四周死一般的寂静,连一个人影都没有,我害怕了吗?——没有,说明我还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9、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读出我的勇敢。
10、小节:在大雨后泥泞的野外,卡在井口的孩子,毕竟人小力单,无法摆脱困境,但是他的勇敢,他的聪明,他的坚强信念,使他对于险恶的环境毫不畏惧,他具有一定的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能力。这种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能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字
11、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多么希望别人的帮助呀。所以同学们当别人遇到困难,请你伸出你的手去帮帮他们吧,“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12、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你又是怎样克服的呢?举例说一说。
在汶川大地震中,二年级学生林浩,在废墟中从两个伤病的同学重压下硬是爬了出来,做到了自救。而且还把原来压在他身上的两个同学背了出去,成了抗震救灾的英雄,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和著名的体育明星姚明共同担任中国队的国旗手。还有的在废墟中坚持三天、五天,终于被营救出来的人。他们都有自救的意识,他们是了不起的人。
13、师谈话: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可能遭遇挫折和意外。当然我们都不希望有什么灾难或意外,但意外却不会因为我们不欢迎而不降临,那么在遭受意外的情况下,我们要有自救意识,要保持冷静,动脑子想办法脱离险境。字串3
(二)、分析课文6-8自然段。
1、师;孩子的险恶处境牵动着外婆的心,牵动着亲人的心,牵动着全村人的心。听!“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
2、指名读第6-8段。
3、在这一部分中,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呢,用笔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4、指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动。
5、学生有感情地读第6段。
6、师:是啊,这一部分也许是同学都倍受感动的地方,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最后竟然是满山的灯笼火把,多少感人的一幕啊!那“满山遍野”是什么情景呢? (指导看图)
这说明了什么呢?(来的人之多,我的危难牵挂着全村所有的人,)此时,我泪如涌泉。
7、板书并释义:泪如泉涌
8、在危难中我看到了光亮,看到了满山的灯笼火把,这是生命的曙光,这是爱的见证,那么,爱是什么?(板书:爱,并画心形)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的生活,因为有爱拥抱着我,才让我看到了阳光闪烁。其中,有一首歌淋漓尽致的诠释了爱的含义,请欣赏歌曲《爱是你我》。
师:听了这首深情而感人的曲子,也许我们的.心情特激动,那么请同学们就用感激的心情来朗读这一段,除了感激之外,还应读出那种死里逃生的惊喜。(重音:大,越)
9、我怎么能够不感动呢?当我看到我坚信的事实果然出现时,我感受到了周围人们对我的关心、关怀和疼爱,我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热泪。虽然全身已经冻僵,但是那眼泪却是热的。这是亲人、乡邻的关爱之情温暖了我,这是感动的眼泪,这是感动的热泪!
10、最后一段,注意标点符号,这是作者对这种浓浓亲情重重地又描上了一笔,这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感情。
齐读,读出浓浓的深情。
11、拓展延伸
师:多么感人的画面啊,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呢!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长辈们、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我们要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哺育之恩,感谢教师的谆谆教导,感谢朋友,给了我们友谊,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再孤独。所以,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这个世界。在此,我想对 说: 。
四、课堂练习:
(1)、听写生字,同桌检查,纠正错误。
(2)、选词填空。
希望 期望 愿望
1.我们要勤奋学习,不要辜负长辈对我们的( )。
2.我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 )能爬上来。
3.他的( )是长大了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坚持 保持 维持
1.两位交警叔叔在交通路口( )交通秩序。
2.我们要讲卫生,( )教室整洁。
3.虽然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 )着。
(3)、读一读,从带点的词语中选两个,各写一句话。
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救。
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
那漫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
(4)、小练笔:写给亲人的一封信。
(学了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亲人对我们的爱,也懂得了感恩,也许我们要说的太多,但面对他们难以说出口,那么,抽这次机会我们就把自己积蓄多年的感激之言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五、课堂小结
《满山的灯笼火把》寄寓了多少亲人的关爱,面对这无边的爱,我应该做得就是学会感恩,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感恩的心》。是啊!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荡,绘画着一幅幅美丽的图卷,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瓣把美丽献给泥土,馈赠泥土对它的养育之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的生命的真谛!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 篇5
【教材分析】
《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
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
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
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
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打一物)
C、千窟窿,万窟窿,上下两个大窟窿。(打一物)
D、一个坛子两个口,里头坐着红小鬼。(打一物)
E、一个坛子两个口,日里不走夜里走。(打一物)
F、竹将军筑城自围,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门。(打一物)
G、墙里开花墙外红,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来花又谢,
一场欢喜一场空。(打一物)
学生自由发言猜谜。
教师:没错,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一样的,就是“灯笼”。
2、教师:同学们,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呢?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元宵节的游神灯会?还是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去了解在那个特殊时期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二、教学步骤
步骤一:了解传统的“灯笼”文化,走近作者
1、灯笼文化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多媒体课件展示灯笼图片)
2、走近作者(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箫,山东莱芜人。笔名曾有山屋、山荪,都很少用。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代表作《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3、背景解读(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步骤二:读读写写,积累语基
1、生字词注音,扫除阅读障碍
争讼(sòng )领域(yù)斡旋(wò)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 )
马前卒(zú)焚身(fén)神龛(kān)霍骠姚(piāo)
2、解释重点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寂静肃穆。
思慕:还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步骤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上面问题。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情感和文化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情感上: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祖孙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村头挂灯,给孤行客以慰藉;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文化上: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明确: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明确: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领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抗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步骤五: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1、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明确: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
2、第二段中“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司马懿探山》”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连用五个“想起”,将“我”由灯笼引起的一系列回忆娓娓道来,将“我”回忆中最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3、请从修辞的角度欣赏下列句子,说说怎么体现“我”对灯笼的喜爱?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明确: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4、本文运用了散文的自由笔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写了夜晚挑灯接祖父、母亲嘱咐“我”上下灯学打灯笼、元宵节看灯猜谜、族姊远嫁看灯火、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回忆,以及由宫灯引发的联想和塞外战场上的灯笼,虽意绪纷繁,却主题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现了乡情民俗和家国情怀,表达了灯笼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步骤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的提示。
1、作者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你认为这个“马前卒”是否有明确的指向?
(提示:从写作背景和文章结尾部分内容来看,很可能与抗战有关。)
2、课文第十段写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无特殊的意味?
(提示: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
三、布置作业:
请针对“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这一问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借助谜语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探究的氛围很热烈。但现在的生活已经无法完全的展现灯笼的传统文化,所以学生对于作者借助灯笼表达的爱国情感难以完全理解。接下来的教学中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幼儿园大班教案《灯笼》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数学符号)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不同特征的剪纸灯笼(大小、颜色、握柄、流苏、花纹等不同)、3的加法算式题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价值取向:引发兴趣,导入挂灯笼的话题
1、导入:国庆节马上就要来了,大家在国庆节的时候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喜庆)热闹。今天,我们将与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价值取向:初步感受加法算式题中的组成部分
1、认读加法题:1+2=3,2+1=3关键提问:
1)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几个数字?几个符号?)小结:有数字、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叫加号,"="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读等于。
三、说一说价值取向: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2、1、出示一串三个灯笼的图片及算式题:1+2=32+1=3(两个算式题分别出现的)导入:根据这张图片,老师列了一个加法算式题,小朋友一起仔细看一看这些灯笼。
3、关键提问:这些符号和数字都表示什么呢?
小结:这二数学题中有"+"叫加法,表示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叫等号,"="后面的数表示总共有多少,也叫总数;前面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2个大灯笼和1个小灯笼,后面的数字表示灯笼的总数。
(如:一盏打灯笼加上两盏小灯笼,总共有3盏灯笼···)
四、看灯笼找算式题价值取向:理解并运用加法算式题的实际意义
1、导入:老师准备了许多的灯笼,每一串灯笼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可以做不一样算式题?
2、幼儿操作:
操作要求:观察各串灯笼,分辨他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3、交流:
1)说一说灯笼下面的算式题的意思2)寻找不同灯笼下挂着的相同算式题,体会相同算式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1+2=3既可以表示1盏大灯笼加上2盏小灯笼也可以表示1盏红灯笼加上2盏绿灯笼)五:延伸价值取向:激发幼儿感受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思考:1+2=3哈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
小结:算式题的用处很大,能帮我们许多忙,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