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此篇文章读《傅雷家书》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
记得上一次去书店买书刚进去没有几分钟就被一本橘黄色的书吸引了眼球坐在椅子上仔细翻阅才发现这本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傅雷家书》是傅雷为儿子傅聪的家乡,那是远在国外的.儿子看到书信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看着看着,我便决然将它从书店买下。回到家长,我简直爱不释手,仅仅花了三天时间就全部读完了。
这部由数百个家信组成的家书,仔细描述了傅聪出国留学到演奏成名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动并陶醉于父母亲对于儿子的教育,其中,傅雷将父爱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在痛爱孩子的同时,又不忘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标准且合格的家长,初读此书时,书中都是亲切的话语,使我十分感动。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想了很多,我懂得了傅雷对于儿子的期盼,也懂了异地他乡是多么的思乡!
傅雷的教育,热烈又恬静,深刻又朴素,温柔又高傲,微妙又率直,也许这便是傅雷的魅力吧。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2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对人生的认真和子女的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由此方面甚至有些苛刻自己的味道。
傅雷给自己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它国国籍爱子的精神令人感动,从书中我也体会到了我的父母对我含辛茹苦的精神养育,他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为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傅雷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势交往”。
回想起生活中与父亲的点点滴滴,我用心去感受。那坚实的爱是风雨所不能剥蚀的,是它物所不能替代的,唯有母爱才能与之媲美,我总是不懂道理,不顾父母的苦口婆心,一意孤行,让父母操碎了心,今后我要像傅雷的儿子一样孝顺父母,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3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傅雷的墓志铭。
“赤子之心”指内心纯洁,心无杂念,执着于艺术的追求之心。傅雷正是一位怀有赤子之心的伟大父亲。
傅雷在一封封家书中教导儿子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正是这样的一位父亲,教出了两位国家栋梁,教出了两位将做“人”道理熟记于心的人。
傅雷执着于“礼”。“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搁在腿上或膝盖上。”这是傅雷教育儿子在饭桌上的“礼”。这也教导我们,作为一名“教养的青年”,哪怕是一些小事也要用心对待。
傅雷十分关心儿子的音乐之路,他与儿子之间甚至有过艺术间的激烈争论。他告诫儿子过多的音乐会麻痹人的感觉,长此以往,有成为钢琴匠、奏琴机器的风险。傅雷虽并不专攻音乐,但能根据经验作出推断,并与儿子平等地交流,恰恰印实了傅雷对儿子的关心。同时,这种主动了解各行各业且略知一二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傅雷总能用寥寥数语,道出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语句。这不仅源于他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感悟理解,更源于一位父亲为儿子竭尽全力的爱护之心。而这种信念贯彻了全书,虽然一些叙述看似是在与儿子平平淡淡地谈着过去的事,但这些事却能让人从中学到些许道理。傅雷对儿子的关心,细微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见其关心之细,与此同时,一个伟岸的父亲形象便屹立在我的眼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体悟到了父母对远在他乡的'孩子的爱,这爱是浓烈且深切的,让人不禁感叹:“我能有这样一个父亲就好了。”但羡慕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尝试着去交流、去改变,向傅雷学习,让爱被理解。这也告诉我们,不要随意抱怨,要行动起来,去改变不完美的过去,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傅雷家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傅雷也是一位好父亲。从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在生活中我也要做一位懂得礼仪、孝敬父母的儿子,在将来也更要做一位像傅雷一样的好父亲。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4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后成“家”,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的镜子’,不论在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艺术的,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的原因,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5
《傅雷家书》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的爱。
傅雷写给儿子每一封信中都包含了他对傅聪的爱,整整一本书信写下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对儿子的期盼与思念。
傅雷呢,可以说是一位严父,傅聪从小就被傅雷严格的管教着,但是从出发点来说,他只是希望子女成才。事实上父亲的严厉对傅聪今后的成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傅聪在出国学习的那段日子里,傅雷以写信的方式与傅聪交流,让他有一种父母与他天涯若比邻之感。傅雷说他和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父子之间的关系能好成这样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傅雷在儿子的教育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将大儿子傅聪培养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钢琴家,在傅聪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后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在生活中也时常给儿子谈心,为他排忧解难,教给他宝贵的人生,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合格,优秀,成功的父母。
金庸也曾这样评价过这本书:“这是一本中国君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成为中国君子的一本书。”我想这也就是这本书为何到现在还如此畅销的原因吧!
他告诫儿子: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越留着丝围巾,把手常常插在口袋或衣裤袋这都是不礼貌的行为。他教育儿子要懂得尊重他人,要注意个人礼仪,由此可见傅雷先生是一个谨慎、注意细节的人,令人肃然起敬。
傅雷是一位好的翻译家,但他更是一位好的父亲,他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也在不断提高。高尚的父亲培养出成功的儿子,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爱。
浓浓的舔犊之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6
风,轻摇着柳枝;天,洒下一抹残霞的殷红;云,领着余温悄悄离去,只剩下一片朦胧的夜幕。
月光洒在《傅雷家书》的蔚蓝色封皮上,傅雷用他那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一张张信纸,传递出一份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当我从书中感受着父爱的力量,即使身陷痛苦之中,因虚无的名利而苦不堪言之时,我也能感受得到那多么温暖,多么神圣,我逐渐明白了,“那是爱的力量。”
羡慕着傅聪得到的爱,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家人。
四年前,妈妈的离开并未带走我一滴眼泪。是绝情?不,是幼稚。懵懂的只被我弃之于野。渐渐的,外婆逐渐占据了妈妈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关心、疼爱、信任只是冰山一角,我曾无比幸运地度过我的童年,充满了欢声笑语,也曾一度认为,我是多么重要。我渐渐地明白了“被爱的感觉像棉花糖,柔软而又甜蜜。”噢,这不是《傅雷家书》中傅聪被爱的感觉吗?
时至今日,妈妈抛弃了事业,没有一句怨言。当我叫出“妈妈”两个庄严而神圣的字时,我分明看到了她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当她用那黝黄粗糙、苟匀无力的双手整理行装时,我分明看见了几件穿来穿去,洗了快发白的T-恤衫和外套。我在心底呐喊:“妈妈!”长大了,也明白了:“爱,其实无须证明,真情其实就在我的身边,经过时间的沉淀,早已变成了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
爱的感觉,是一种享受,享受浴火涅槃的重生愉悦;
爱的感觉,是一种诫勉,鞭策灵魂深处的懒散傲慢;
爱的感觉,是一种震撼,震撼精神境界的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