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五角星》

2025/09/22教案

此篇文章《五角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五角星》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示: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启示: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感觉到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一道理。

教学难点:

对“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两句话的理解。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记叙了邻家小男孩“传”给我一个独特的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故事浅显而蕴意深刻。

学情分析:学生一定会被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的魅力所吸引,乐于阅读与学习。对文章中的难点,亦可通过引导与探究有进一步

的领悟。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自读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并采用动手实践加强体验。

教具准备:以小组数为总数的经过反复打死结的细绳(结均打于同一位置),一个苹果。

学具准备:若干个长方体(可由萝卜、山药等切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课前小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为课文理解埋下伏笔。

将准备好的绳结以小组分发,要求学生于1分钟内打开。

共同想办法解绳结。

学生在1分钟内无法完全解开绳结。

教师留下悬念:上课后解决。

一、复习导入。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苹果里的五角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浏览或默读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回答问题。

1、课文记叙了邻家小男孩“传”给我一个独特的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的故事。

2、“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

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研读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课前悬念。

(切题导疑)

对“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你是怎么理解的?

(逐步引导)

a、“魅力”一词的含意。

b、“苹果里的五角星”的“魅力”表现在哪里?

查词典

自主研读课文,搜寻有效信息;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a、词典中“魅力”一词的含意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b、“苹果里的五角星”的“魅力”表现在(1)小男孩儿急于显示他新学的本领;(2)“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并将继续传下去;(3)这种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

c、“苹果里的五角星”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追问d、“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

再次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并能结合实际,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猜想。

c、因与众不同、“鲜为人知”,才有魅力。

d、因公平起见、遵循习惯、懒于思考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大部分人的“循规蹈矩”,少了创新意识。

e、相信大家对“循规蹈矩”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大家对“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是不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呢?

自读自悟

结合实际,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不“循规蹈矩”,大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办事。

结决课前悬疑:用剪刀从结中心一剪,绳结开了。

看着老师打开绳结,恍然大悟。

三、回味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加深体验,读出感情。

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朗读,读出情感变化。

四、实践拓展:

让学生亲自动手,对“创新”一词有更深的体会。

组织活动,引导展示。

将自己带来的长方体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割,切出不同的平面图形。

(每个长方体只能切一刀。)

可截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平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

五、小结。

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大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办事。

板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魅力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五角星》 篇2

教材分析

这一课活动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设置是为了使孩子在活动中来认识、发现和体验实物纹理所具有立体感、浮雕感和形式的美感,在运用蜡笔等工具皴涂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形象,这种简单的方法是孩子易掌握的。在本课的图例中展示的自然纹理和实物纹理,是为了引导孩子去寻找发现更多纹理清晰的实物,教学中引导孩子体验多种颜色、形式拓印,在作业中体现操作能力、创造力,使实物的纹理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呈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变魔术吗?喜欢看吗? 孩子活跃了起来,相互说着魔术的神奇。

师:那教师来给大家变个魔术,好吗? 孩子安静下来,注意力集中了。

师:看,我手中有张纸,两面都是空白的,(师出示一片树叶)现在教师要把这片树叶变到纸上去,告诉我,你们想要什么颜色的? 生1:红色的。

生2:树叶变黄了,我想让它还是绿色。 生3:我想让树叶上有各种颜色。

师:哪儿有彩色的树叶,当然,只要想到一定能做到,我相信我们一定行。 教师拿出大部分同学选择的'绿色,并悄悄地拿出另一片树叶放在纸下,用蜡笔拓印。

师:瞧,一片新的绿叶变出来了。 师:大家想知道怎样变吗? 生:想。

教师将纸挪开,呈现纸下的树叶。 生:原来教师是印的,我也会了。 师:大家可以试一试。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孩子动手拓印。(教室伴随音乐)

结果:有的同学拓印成功,纹理清晰,有的却没有出现纹理。 师:让我们来找找原因吧。

2.请拓印好的孩子演示拓印过程。

生:把树叶反面向上放好,盖上纸,用手按好后,再用蜡笔平涂。 大家一起夸夸拓印成功的同学,并找自己失败的原因。 生1: 我的树叶是正面朝上了。 生2:我一涂,树叶、纸动了。 ……

3.质疑,体验纹理。 师:树叶为什么要反面朝上才能拓印出纹理呢?大家摸一摸树叶的两面,有什么感觉?

生:正面光滑一些,反面不平不光滑。

师:大家真聪明,树叶反面有许多纹理,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我们在拓印时只有拓印反面才能印出漂亮的纹理,而正面没有凹凸不平的纹理,就拓印不出花纹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有美丽的纹理,都可以拓印出来。 电脑课件展示,让孩子拓展思维。

师:大家觉得美吗?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教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你看看哪些可以用来拓印?

教师将物品(麻布,纺织品,硬币,各种树叶)按小组分发,让孩子摸,体验纹理,找出能拓印的物品。

师:下面大家可以选择你想拓印的物品,开始拓印吧。 4.鼓励创造,体现个性。

师:在刚上课时,有同学想要彩色树叶,现在动手试试,看看谁能作业变得更漂亮.对孩子的创新意识及时表扬,感染全体孩子不断创新.结果:有的孩子将树叶拓印成一朵盛开的花,有的印出彩色的树叶,有的将硬币印成五环……

师:大家除了用蜡笔拓印还可以用什么拓印也能让花纹展现出来呢?

《五角星》 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补充学习《织梦的孩子》,进一步体会,创造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感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初步学会通过抓住精华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精华,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创造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以及创造带来的快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个图案,大家都很熟悉。(板书:五角星)

2、你在哪儿看到过“五角星”?

3、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苹果里去找一找五角星。(板书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看得出来,不少同学充满着疑惑!那就请同学们赶紧打开课本,轻声读一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大意。

读懂了吗?能简要地说说课文讲的什么?(课文讲述了邻居小男孩向我展示另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发现了苹果里的五角星。)

三、把握重点,深入学习。

a、再现故事

1、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同学们一读就基本理解了。苹果里竟然能切出“五角星”真是太有意思了!

2、小男孩是如何向“我”展示这个新发现的,现在,我就是你们的邻居大哥哥,你就是小男孩,向我展示一下,行吗?(学生准备)准备的时候,请想好自己的神态、动作、说话的语气,等等。

3、情境表演,结合理解课文。

(1)表演中,穿插人物话语表达的指导。

“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神秘、神气、眉飞色舞)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急切、迫不及待、自信)

“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自豪、得意、兴奋)

(2)切苹果时,穿插提问,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错了,错了,大家告诉他苹果该怎么切?(从顶部切到底部)

●现在,你准备怎样切?(理解“拦腰切”)

4、大家以前看到过苹果核像个五角星吗?很少有人看到这个图案,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图案,就是——(鲜为人知)

5、(对小男孩)谢谢你带我们发现了苹果里这个鲜为人知的五角星。

6、齐读课文1—3自然段。

b交流启示

1、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谈启示,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换一种想法

2、出示: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齐读。

往大处说,(或者是更普遍地说)什么叫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什么是创造力,就是突破常规思维。)(板书:创造力)

四、拓展交流,小结过渡。

1、读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我们知道了,从小处说,创造力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更普遍地说,创造力就是换一种思维。

2、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诉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活中有很多创造的机会,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才能。

3、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像换一种方法切苹果那样简单,它需要人们不仅要善于去发现,去思考,还要付出不懈的努力,甚至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

4、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创新,不畏艰难,才发现了美洲大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则《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小故事《织梦的孩子》,走近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五、补充学习《织梦的孩子》。

1、学生自读故事《织梦的孩子》。

布置思考问题:

(1)哥伦布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梦想?

(2)哥伦布对地球的认识与很多人有什么不一样?

(3)故事中最吸引住你的是哪个部分?

2、阅读交流。

问题一:哥伦布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梦想?

哥伦布的梦想是有一天坐船飘洋过海,到新的地方去。

问题二:哥伦布对地球的认识与很多人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人相信地球是扁平的,如果船行驶到地球尽头,就会掉下去,失去踪影。而哥伦布和一些有学问的人则主张地球是圆的。

补充提问:

有同学知道哥伦布1492年出海航行的目的地是哪里吗?(东方的中国和印度)

而这次航行,哥伦布却是向西航行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指点:这正是哥伦布与一般人想的不一样的地方。当时很多人都因为此而嘲笑哥伦布,甚至认为他是傻子说疯话。哥伦布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更得不到支持,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仍顶着压力,冒着危险开始了新的航行。

问题三:故事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个部分?

(1)哥伦布整个航行的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

(2)这是课文的精华部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就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精华部分,深入地学习,就像我们刚才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抓住了小男孩的展示和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这两个课文的精华部分一样。

4、学习故事精华,深入体会哥伦布的不懈和创造带来的快乐。

(1)请同学们再细致地读读故事8—14自然段,哥伦布的船队在航海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哥伦布是怎么做的?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圈出关键词语。

(2)交流

遇到的困难:

●途中的一座山顶冒出烟和火的火山,吓坏了水手们。

●大多数船员一直没看到陆地,心中越来越害怕。害怕……害怕……

●风浪大的时候,水手们埋怨;没有风时他们也埋怨。

●10月10日,连其它两艘船的船长都要求回航了。

哥伦布的做法:

●为了安抚水手们,哥伦布答应他们,第一个……

● 哥伦布恳求大家:“再给我三天期限……”

结合学生回答:

船员 哥伦布

害怕 安抚

埋怨 恳求

(3)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他们都会说些什么?怎样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前后四个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4)创设情境,想象表演。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担任哥伦布的角色,带领船队一起远航。(指名学生担任哥伦布角色,一排学生担当水手)

师描述情境:

哥伦布带领水手们登上了帆船。(出示图片)

1492年8月3日,他们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鼓帆向陌生的海洋前进。(播放海浪声)海风呼啸,巨浪翻滚。

船日夜不停地行进,一个月过去了,单调寂寞的海上航行让每一个水手感到无比厌倦。9月6日,水手突然发现,海中有一座山,山顶冒着烟和火,水手们吓坏了。

船继续前进,举目四顾,周围只剩下茫茫的海水,连一只水鸟的踪影也没有,陆地究竟在哪里?水手们心中越来越害怕。(引导水手说话,哥伦布回答。)

9月的天变化无常,一会儿风急浪高,一会儿骄阳似火,水手们不停地埋怨。(引导水手说话,哥伦布回答。)

两个月过去了,船队仍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10月10日,其它两艘船的船长都一致要求回航,哥伦布恳求大家(哥伦布的话)

哥伦布整天在甲板上守望,期待着陆地的出现。

(音乐)一天,终于有一群鸟从头顶上飞过。海面上还飘着树叶和粉红色的花朵。这一切预示着什么?

(5)指导朗读,体会成功的喜悦。

真的会出现陆地吗?

引读指导16—19自然段。

要点:

●看到一点亮光,就看到了——一丝希望。

●景色是那样的美,此时水手的心情一定是十分的喜悦

●高喊读出兴奋之情。

●此时的哥伦布呢?他“跪下来,亲吻脚下的大地”。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写过一首诗《地球,我的母亲》,创作时他激动不已,一次又一次亲吻着大地。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哥伦布内心一定也是——无比的激动与自豪。

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练读)

学生分角色读。(配乐)

5、学习故事的结尾。(引读20、21自然段)

第二年1月4日,哥伦布的船队开始回航。3月15日安全回到出发地:西班牙巴罗斯港。

哥伦布因为坚持不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伟大的英雄。国王和王后召见了他,他被封为“海上大将”。

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苹果里的五角星》,并补充了《织梦的孩子》,重点抓住了两篇课文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深入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指点: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独特的发现,深入的思考,更里不了勇敢的探索。

2、作业:

(1)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给哥伦布和发现苹果里五角星的孩子写几句话。

(2)继续阅读创造发明故事。

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

织梦的孩子

创造力 换一种想法(思维) 勇敢的探索

船员 哥伦布

害怕 安抚

埋怨 恳求

《五角星》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角星》 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角星》 篇4

教学目和要求:

1、 理解课文

2、 通过关键词,理解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PPT

一、 读题,感受“魅力”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2、听说,有人已经回家迫不及待地切过了,为什么想切?(想看看那五角星)

3、这苹果梨的五角星吸引了你,或者说它具有很大的魅力。(板书:魅力)

4、找出文中含有“魅力”一词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使我深有感触地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自己读,有什么疑问?

过渡: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小男孩。

二、 学习第一部分

1、 出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

(1) 一起读

(2) 从文中哪些词句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

(3) 小结

过渡:今天,他又带来了什么新本领?(切苹果)

他今天来到我家,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他的新发现,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

2、 出示对话

(1) 自由读,想想人物的表情、心理,多读多感受

(2) 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语气?相机出示:神秘、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平静

(3) 作者为什么会淡淡地说:我知道里面有什么?心理会怎么想呢?

小结:不就是苹果核吗?还这么神秘?

(4) 可是小男孩并没有因为“我”的.平淡而阻止他显示本领,他却说……(引读)

(5) 此时他说话时心里是怎样的?(自信)

(6) 再读对话

过渡:读到这儿,这苹果究竟是怎么切的呢?到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

3、 学习切法

(1) 理解了吗? 会切吗?谁来给我们切一切?(学生切)

(2) 你有什么发现?理解拦腰切、横切面

(3) 你切到了五角星,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4) 小男孩跟你一样很自豪,带上你此时的心情读一读(出示: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

(5) 除了他的语言体现了他自豪的心理,再读读,还有什么能够体现他当时是自豪的、兴奋的、骄傲的心情?

(6) 最后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再读读他们的对话

4、 出示第四自然段

(1) 刚才不以为然的我,此时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小节,体会作者的心情,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在书上把它们圈画出来

(2) 交流(惊奇、感叹不已)

(3) 如果把这种心情读书来就更好了,指导朗读

(4) 他惊奇感叹的是什么?我们之前怎么没有想到呢?理解“循规蹈矩”、“生疏”?循规蹈矩的切法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都循规蹈矩地切呢?

学生猜测原因:习惯、平均、安全、好看……

(5) 小结

(6) 让我们再读: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

三、明理

1、这鲜为人知的图案仅仅吸引了小男孩吗?还吸引了谁?(理解还吸引了小作者写下了这片文章、还吸引了我们每一个读者……)

2、刚刚我们的谈话的内容,在文中也有体现,找出来读一读

3、你们回家后会怎么做?(

4、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呢?学生回答

5、 什么是创造力呢?

那么往大处说呢?(交流)小结: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延伸

《五角星》 篇5

《五角星》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角星》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