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
此篇文章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
3.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
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 )班的
孩子
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体感知
1.好,把练习纸放在一边。现在老师再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看,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呢!)
(时间顺序)
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预习的时候关注了课后习题,可真会学习!)
2.作者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三、研读3、4自然段,感受“奇”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潮来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读3、4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预设: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奇?
犹如,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还有谁找到了这个句子?从“浩浩荡荡”中体会气势大
“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请你读一读。
指导朗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个句子?(因为响声越来越大,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句话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
“一条白线”,请看,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吧!
指导朗读: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江面”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指导朗读:
师: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吧!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找到这个句子?
师:作者把大潮的声音比作什么?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3.这两个自然段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在描写潮水的变化的吗?是的,作者就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
四、体会顺序,背诵3、4段
1.刚才我们再学习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不小心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2.填一填。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特别棒,我请他来填一填,读一读。
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观察一下括号里的词,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4.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楚了观潮的整个过程,还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钱江潮!(播放视频,教师解说)
6.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7.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苏轼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
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
8.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齐读、背诵)
9.同学们真能干,才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呢!
五、结课
1.写话:你们知道吗?海宁市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为了帮助钱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们来给钱塘江大潮写写广告语吧!
2.交流。生在练习纸上写广告语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把你的广告语与我们分享
生: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知
师:有个词语叫“知晓”晓也是知的意思,建议你把知改为晓,你读读
生:
师:读起来押韵,就更朗朗上口了。
(通过改字,使表达效果更好。指向运用语言)
生: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师: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诗词的句子,写出了这么有水平的广告语。
生: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趟。
师:建议把趟改为遭,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押韵
生:钱江大潮,让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
师:多好的广告语呀,如果你能读好,就更好了
生:
(指向朗读指导)
师:多么精彩的广告语呀!真是神来之笔。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奇特壮观,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和潮头过后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朋友的含义,它不受时间,地域,知识,地位,金钱,年龄,性别等的限制。明白对于任何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看法。
重难点:
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猜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让学生就题目猜测应该写些什么,想表现谁。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说明要求:读通、读顺;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想表现谁;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读后检查;让学生选读一段,了解读通情况;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
三、巩固字词
1、音:指读生字并组词,正音辨形(蓄——畜)
2、形:认识“裹”的字型规律(有:哀、衷)
3、义:读第3题,说说词义。(注意采用多种方法,不读解释)四、再读理序
1、分节指读,并说说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2、指导分段,概括小标题(板书)
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3、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4、、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
①xxxx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5、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记叙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从不熟悉到很熟悉,最后成为朋友的故事。
五、作业
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2、辨字组词(自己编题)
3、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并组词
实践作业:找资料,写一段介绍爱因斯坦的话。
板书设计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第一次 撞(相撞)
第二次 遇(相遇)
第三次 等待(相邀)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的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污涩 ( )怂恿(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 再次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归纳: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六、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板书:
猫
郑振铎
“我”三次养猫的故事:1、2、3、
态度:喜欢 更喜欢 不喜欢
情感:酸辛 怅然 难过、自责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
六、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3、写第三只猫被冤枉后的心里活动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当然,在执教过程中由于有点紧张,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觉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