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2025/09/22教案

此篇文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1

今天预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都知道谈迁写了一部明史巨著《国榷》,但没有人问我书名为什么会是这个,我还是自己问问自己吧。

榷,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生字,对于我来说,知道“商榷”这个词,还知道它是“商量”的意思。那么“国榷”是什么意思呢?查了相关资料,知道这个书名是关于“对国家大事、国家历史的商讨”。再搜一下“榷”,哇!收获更大。“榷”的右偏旁表示“长脖子的鸟”,我的脑子中马上想到一个最熟悉的字“鹤”,她可不就是长脖子鸟的代表吗?再往下看,“榷”还表示一种细长的独木桥。哦,看来它表示的是两个部分合起来的意思了。那“商榷”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以前经商的人要过桥,要交过桥费,而这过桥费用的多少是可以商量的。由此,“商榷”便有了“商讨”的意思。

看来,这有意无意的搜索,还真让人受益匪浅呀!

扒完“榷”,还闲着,又上网搜索了一下《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的字数,有说六七十万的,有说八十多万的,还有说一百零几万的。那么《国榷》有四百多万字,至少该是《红楼梦》的四倍了。通过这个比较,我们应该知道这的确是一部鸿篇巨制了!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2

在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本人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基础,以读导思,以读品文,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我设计了“谈话导入”“初读感悟”“精读体悟”“拓展延伸”这几个教学环节。

上课伊始,我首先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过的四字词语“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家徒四壁、夜难安寝、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名垂青史、翔实可信、鸿篇巨制、化为乌有、下落不明、流传千古”,并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较完整。

“精读体悟”部分着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真切地感受谈迁写书的不容易。通过体验性的朗读,想象谈迁著书时的酸甜苦辣,及书稿被偷后他坚强的毅力等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的情感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课堂中时刻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学生面对厄运,面对困难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做。

课后作业设计,让学生搜集有关名言警句,调动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来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这个道理是本文教学的主旨。教学目标最终有效达成,得益于以下作法:

一、创设情境,情感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本课,通过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创设画面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教学中运用音乐《从头再来》渲染气氛,同学们情感世界顿时丰富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歌曲凄凉婉转部分让同学们想起谈迁著书时的'酸甜苦辣,歌词中激昂奋进的部分让学生仿佛看到了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又一次回到书桌旁,奋笔疾书的样子。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全身心投入,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学生的身心积极性地投入到学习中和主人公同喜同悲,营造了一个情感共鸣的课堂。

二、读中品味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针对本课的特点,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内容、体验情感,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又能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如: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引读等,使课文的朗读从正确流利达到有感情。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在读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探究精神,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这多种形式的朗读,解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把自己朗读中体验到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篇课文重在体验谈迁的毅力。

三、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如“对谈迁来说,书稿被偷不仅是“厄运”,更是致命的打击,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朗读理解以及对文中句子的朗读感悟,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自己体会的基础上,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及时、巧妙地将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我的教学过程应该说符合新课程理念,但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如:

1、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时间分配不太合理,第一部分复习四字词语并分类朗读多花时间过多,影响了下面对重点句子的诵读与交流体会,使朗读教学显得浮于表面。

2、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概括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教学中应当要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3、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自己的语言表述还不够精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在教学课文中,我对文本做了这样的处理:

围绕第三自然段的“新写的《国榷》共xx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这句话组织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紧扣“原先”、“新写”、“更加翔实、精彩”,一咏三叹,升华情感,深化认识。其中一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二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三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备课过程中我自认为是从整体出发,由一句话作为引子,引出全文,抓住关键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探索。也对文本进行重新梳理,便于理解。但上下来觉得不是很理想,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本节课,我在时间上安排的不恰当,导致课程匆忙结束。上完课,我深深感到自己设计的内容太多,抓的要点太多,应该删繁就简,详略得当。可是,我认为,这篇课文处处都是重点,是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只有把前面的“为什么书稿被偷对谈迁来说是厄运”以及“谈迁受到打击后悲痛欲绝的样子”这两方面理解透彻了,才会深刻体会到谈迁这个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不移,才会体会到信念的伟大力量。

在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方面,指导有误,本人没有吃透教材,这是最不应该的,本段描写谈迁的三幅图,是在谈迁写成《国榷》之后他为了书的真实性而去考察的。并不是,他还是在写这部书。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盲目自信,一定要吃透文本,理解到位。

另外,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太碎,没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我在一步步牵着学生走。我想,如果设计几个大问题,让学生找词句、谈体会,会更好。时间上也能节约一些。

总之,这节课令我最遗憾的是没有把握好时间,让最后应该出彩的地方变得暗淡无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抓重点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飞翔。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4

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要弄懂的吗?

生:厄运是什么意思?

生:厄运打不垮谁的信念?

生:信念具体是指怎样的信念?

生:既然厄运打不垮信念,结果怎样了呢?

师:大家的问题值得思考,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3遍,一二两遍力争做到读正确,读流利,第三遍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思考你们提出的4个问题。

师:同学们,厄运打不垮谁的信念?

生:厄运打不垮谈迁的信念。

师:厄运打不垮谈迁怎样的信念。

生:厄运打不垮谈迁写史书的信念。

生:厄运打不垮谈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师:厄运是什么意思呢?

生:厄运是指不好的命运。

师:对,那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呢?

生:文中指谈迁的书稿被小偷偷走了。

师:能具体说说是怎样的一部书稿吗?

生: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从明朝编年史——《国榷》。

师:那么,厄运具体是指什么呢?

生: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从明朝编年史——《国榷》被小偷偷走了。

师:现在,谁能把课题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从明朝编年史——《国榷》被小偷偷走了。但厄运没有打垮谈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

师:那么,后来结果怎样了呢?

生:后来谈迁又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生:后来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生:后来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师:结果是谈迁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奋斗,重新撰写新的《国榷》。

师:学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了吗?

生:课文写了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从明朝编年史——《国榷》被小偷偷走了。但厄运没有打垮谈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谈迁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奋斗,重新撰写了新的《国榷》。

师:说的很完整,我们通过解读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读懂了文章的大概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自问——自读——自思的方法来概括文意。好好地抓住课题,千万别让课题遮住我们的眼睛,要解题好课题,透过课题,知晓文章的内容。

反思: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时,我们常常质疑问难,以建立积极的阅读期待,寻求“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教学境界。让学生自主地自觉地走进文本,读文思考,然后交流学习所得。这是第一课时的一个重要环节,千万别急着来读词语,读课文后,再来交流这些学习所得。让学生的思维有即时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交流中“拨开云雾见青天”,教师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引导、点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度的提升。另外,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做到雁过无痕,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叶障目到一叶知秋。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5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本课的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容易落入虚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说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课。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凸显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使这一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我主要安排了如下三部分:一、解读一组数字,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二、进一段心路,见证一个灵魂的涅磐与什华。三、关注一个场景,感受一种信念的坚定与力量。

一、解读一组数字,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

在读题、揭题之后,我就给学生出示了第一自然段的几组数字。让他们在鲜红、醒目的数字中感受《国榷》完成得不易,感悟谈迁的孜孜不倦、呕心沥血。让学生明白《国榷》就是谈迁的全部,就是谈迁的生命!

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数字中获得了阅读感官,得到了阅读感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领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让他们在形象、直观的感悟中解读文本。

二、进一段心路,见证一个灵魂的涅磐与什华。

大喜之后的大悲,在学生明白谈迁面对完稿的《国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基础上,感受《国榷》被偷,领悟“厄运”,点明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

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2自然段时,我用“自读自悟、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

三、关注一个场景,感受一种信念的坚定与力量。

第3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么?在谈迁重写《国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谈迁的行动中感受谈迁的'“打不垮”。在反复引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在理解“终日奔波”这个词语时,我创设给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词句,感受人物的情怀。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这就是“终日奔波”。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样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但放而不散,最终能把握住课堂,回到理解词句,感悟人物情怀的基点上。

以上是我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之后的一点思考。当然,生源的不熟悉,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还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6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便会感到这课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显得很虚幻,很容易会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必须凸现语文的工具性,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即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因素,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味,感悟谈迁的坚强,进而体会到信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弥足珍贵的。本课的教学我从课题入手,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在本课中“厄运”指什么,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什么样的信念这些基本的问题。

理清课文的脉络,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在第二课时中着重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我认为抓住一句话作为一根线来贯穿全文组织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从品读新写的《国榷》入手,这样很巧妙地将全文串联了起来,也让学生懂得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质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二者缺一不可。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我认为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品出“信念对人生的支撑”,就是本课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