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教案

2025/09/22教案

此篇文章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

2、课文分析

(1)阅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变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节,考虑课后练习二。

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进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②课题《》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3、发散训练

(1)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2)请以《大千世界》为题,以反映当代人际关系为中心,写一篇课外作文。

六、探究活动

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启发:弄清楚两封信的背景,揣摩两封信内容的真伪,分析两封信对于菲利普夫妇及“我”家其他人的影响,分析两封信对于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及在整个故事中的分量。

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面的环节了解这篇小说的大概内容及结构,同学们经过多遍的阅读,细心的'同学肯定会发现,整篇文章围绕着什么推动文章的情节发展的。(板书故 事情节 )

二、分析探究

(一)菲利普夫妇对于 勒的态度变化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菲利普夫 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的词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的不同称呼?

(二)追究根源,归纳主题思想

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会对于勒有这样的态度变化?只有菲利普夫妇是这样的人吗?从文中哪些描述可以看出来。你认为这篇小说要 揭示什么主题?

三、小结

四、布置 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亲戚,你会怎样看待他?

教 学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赞 富 希望

遇 根源:金钱至 上

躲 穷 恐怖

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教案 篇3

目标锁定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把握曲折的情节;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沙场点兵

1、通过网络等搜集有关莫泊桑的资料及有关金钱的名言警句;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初步熟悉课文。

课堂在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幕上打出下面的小故事,创设导入情景。)

老师:“你吸烟吗?”

学生A:“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老师递过薯条。学生A自然地伸出两个指头……

老师:“不吸?回家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B:“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

学生B小心地接过薯条,心中暗暗感激学生A。

老师:“不沾点番茄酱吗?”

学生B一不留神将酱沾多了,便开始往碗里弹……

老师:“不吸?烟灰弹得很熟练嘛,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C:“不……吸……”

学生C吃完薯条已是汗流浃背。

学生C:“谢谢……老师……没事我先回去了。”

老师:“你不给同学带根吃吗?”

学生C:“谢谢老师。”说着把薯条放在耳朵上……

老师:“知道我该说什么了吧,还不去叫家长?”

……

老师:“吸烟吗?”

学生D:“不吸。”

(总算把薯条安心放在口袋里……)

学生D转身想走,老师突然喊:“校长来了!”

只见学生D慌忙把薯条从口袋里拿出来,放到地上使劲地踩……

老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地让学生回去叫家长呢?

[活动] 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 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一起解读《我的叔叔于勒》里的人物形象。

二、通读课文,解读“变”

[情景] 读过课文的同学,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菲利普夫妇真会变呀,那么,他们是怎样变的,“变”与“不变”的根本是什么呢?阅读全文后填写下面空格

[活动]

1、阅读、思考、填表;

2、小组交流、修改,推选代表准备班级讨论;

3、实物投影,全班交流、修改。

[引导] 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正是他们内心变化的反映,而内心反映正是围绕于勒经济变化展开的,其中不变的是金钱。那么,菲利普夫妇内心的变化,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三、研读重点,剖析“心”

[情景] 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你能找出文章高潮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吗?

[活动]

1、学生仔细读课文相关语段,并做圈点勾画。

2、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

[引导]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四、再造想像,学会“写”

[情景] 发挥想像,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任选其一。

A、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B、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

[活动]

1、学生想像、写作;

2、小组互评、修改、推荐;

3、全班交流、共同评价。

五、回味课堂,选择“练”

A)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________________。(发挥想像,运用语言、神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一段话,把横线上填完整。)

B)张伟生病了,病得很重。粗鲁直率的叔叔,慈爱的奶奶和正在读中学的同学兼好友来看他,他们三人可能的动作、表情及说话是:

叔叔:__________________奶奶:__________________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C)看什么?说什么?指什么?想什么呢?你能用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刻画图中人物形象吗?

第二课时

(本课时视教学实际而定)

一、合理与否,各抒己见

[情景] 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但是,是不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越多越好呢?课文对原作就有一些细节删节,可是有研究者认为其中某些删节欠合理,你能就以下几处删节谈谈你的看法吗?

(1)第43段之后:“说话的语声是穷人接到施舍时的语声。我心想他在那边一定要过饭。”

(2)第48段之后:“当船驶到栈桥附近的时候,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我想再看一次我的叔叔于勤,想走到他身旁,对他说几句安慰和温暖的话。可是他已经不见了,因为没有人再吃牡蛎。毫无疑义,他已经回到他所住的那龌龊的仓底了,这个可怜的人!”

[活动]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班级讨论。

[引导] 以上这些删去的内容,侧重于“我”的心理描写,通过一个孩子的纯真而又痛心的感受,既揭露了菲利普夫妇的刻薄冷漠,也表现了“我”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及其产生的社会因素,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删节是否合理不作统一答案,鼓励大家自主探究,与同学畅所欲言,谈出独到见解)。

二、文题内涵,众说纷纭

[情景]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交流,一对惟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形象就展现在眼前了,正如一副对联所写“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唯有金钱”。看来菲利普夫妇应是本文塑造的主要形象了,那作者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以下所拟题目你认为哪一个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更有新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1)《我的父母》

(2)《贪心的菲利普夫妇》

(3)《我的弟弟于勒》

(4)《变色的世界》

(5)《贫穷与阔绰》

(6)《我·于勒·菲利普夫妇》

[活动]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班级讨论。

[引导] (这道题目的在于比较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及时鼓励学生的独到发现。)

三、结束寄语,你言我语

[情景] 以《我的弟弟于勒》为题,正是从“我”的所见所闻出发,以于勒为线索人物,来描写菲利普夫妇,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对金钱,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它呢?先齐读下面名言,再用一句精辟的话表达你对钱的认识。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龙应台

智能储备

1、假如我们回来的时候在圣玛洛船上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写一段话,阐述你对“金钱和亲情”的认识。

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教案 篇4

一、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二、课型:自读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五、教学重点:理解人物性格。

六、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八、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九、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160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们先一块来把课前的生字词读读记记,好吧?

(二)、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出示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拮据栈桥撬开诧异牡蛎褴褛

2、找出一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错。

3、教师总结正确读音,学生齐读,边读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写。

(三)、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艺术技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的美誉。好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近莫泊桑,走进故事,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默读中解决三个问题:

1、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放音乐,板书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四)、讨论并解决默读中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1、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离开座位。

2、对主人公的确定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可以从小说反映主题和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两个方面。

3、对“我”和作者之间的不同应让学生弄清楚。

板书:菲利普夫妇

盼忆遇躲

(五)、梳理情节,简单了解人物性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节)

对,那么,我们就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书的情节用粉笔圈起来,大致呈“人”字形。)

1、为什么盼于勒?(于勒来信说他有钱了,他们盼的是钱。)

2、忆于勒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对情节有何作用?(倒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3、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与相遇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对象,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遇后,“贼”。因为于勒没有钱,不是想象中有钱的于勒。)

(用两种颜色的粉笔板书:好心人正直的人贼)

4、为什么要躲开于勒?(因于勒没钱生活,恐怕他再来“吃”他们。)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中起关健作用的是什么?(生答:钱。)对,(板书: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心中钱比亲人重要,他们只是为了钱。

六、品味小说语言,把握人物具体、生动的性格。

通过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梳理情节,我们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是否了解到此就行了呢?大家说,(生答:不行。)当然不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品味一下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邻近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时间五分钟。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在教室里走,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一起讨论。

2、五分钟后,学生在教师主持下通过小说语言进行人物性格的交流学习。

(1)、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找出的句子,并说明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2)、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可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和全体一起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保持读的兴趣,在愉悦的情趣中使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魅力,理解人物的性格。

(3)、教师把学生体会到的人物性格板书到黑板上。

自私虚荣唯利是图冷酷

(4)、交流结束,教师简单总结人物性格。

请大家注意看黑板,老师画这个图形象个什么字?(生答:象个“人”字)那么这个“人”字规范吗?(生答:不规范,是畸形的。)为什么?

——畸形的“人”字代表的是有着畸形性格的主人公,是金钱使他们改变了对于勒的态度,也是金钱使他们内在的本质不变,金钱腐蚀了他们的灵魂,扭曲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精神畸形的人。通过小说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生活原则。

七、拓展训练,培养想象能力,锻练创新思维。

到这里,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有了具体而完整的认识,我们不得不佩服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莫泊桑真是了不起呀!我想问大家,你们敢不敢与莫泊桑比试一下,(敢!)好,这才是当代中学生的风采。假如,全家人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那么,将会发生一幕怎样的相遇场景呢?

1、愿意表演的同学下座位到教室外准备2分钟。选出一名导演。

2、愿意口头作文的同学准备1分钟。

3、找同学口头作文,外面的同学进教室表演。

八、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大师的语言魅力,还知道了,人不能为钱活着,不能让钱左右自己,应做一个端正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决不能做菲利普夫妇那样精神畸形的人。好,下课!

附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菲利普夫妇

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教案 篇5

目标锁定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把握曲折的情节;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沙场点兵

1、通过网络等搜集有关莫泊桑的资料及有关金钱的名言警句;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初步熟悉课文。

课堂在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幕上打出下面的小故事,创设导入情景。)

老师:“你吸烟吗?”

学生A:“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老师递过薯条。学生A自然地伸出两个指头……

老师:“不吸?回家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B:“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

学生B小心地接过薯条,心中暗暗感激学生A。

老师:“不沾点番茄酱吗?”

学生B一不留神将酱沾多了,便开始往碗里弹……

老师:“不吸?烟灰弹得很熟练嘛,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C:“不……吸……”

学生C吃完薯条已是汗流浃背。

学生C:“谢谢……老师……没事我先回去了。”

老师:“你不给同学带根吃吗?”

学生C:“谢谢老师。”说着把薯条放在耳朵上……

老师:“知道我该说什么了吧,还不去叫家长?”

……

老师:“吸烟吗?”

学生D:“不吸。”

(总算把薯条安心放在口袋里……)

学生D转身想走,老师突然喊:“校长来了!”

只见学生D慌忙把薯条从口袋里拿出来,放到地上使劲地踩……

老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地让学生回去叫家长呢?

[活动] 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 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一起解读《我的叔叔于勒》里的人物形象。

二、通读课文,解读“变”

[情景] 读过课文的同学,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菲利普夫妇真会变呀,那么,他们是怎样变的,“变”与“不变”的根本是什么呢?阅读全文后填写下面空格

[活动]

1、阅读、思考、填表;

2、小组交流、修改,推选代表准备班级讨论;

3、实物投影,全班交流、修改。

[引导] 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正是他们内心变化的反映,而内心反映正是围绕于勒经济变化展开的,其中不变的是金钱。那么,菲利普夫妇内心的变化,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三、研读重点,剖析“心”

[情景] 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你能找出文章高潮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吗?

[活动]

1、学生仔细读课文相关语段,并做圈点勾画。

2、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

[引导]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四、再造想像,学会“写”

[情景] 发挥想像,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任选其一。

A、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B、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

[活动]

1、学生想像、写作;

2、小组互评、修改、推荐;

3、全班交流、共同评价。

五、回味课堂,选择“练”

A)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________________。(发挥想像,运用语言、神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一段话,把横线上填完整。)

B)张伟生病了,病得很重。粗鲁直率的叔叔,慈爱的奶奶和正在读中学的同学兼好友来看他,他们三人可能的动作、表情及说话是:

叔叔:__________________奶奶:__________________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C)看什么?说什么?指什么?想什么呢?你能用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刻画图中人物形象吗?

第二课时

(本课时视教学实际而定)

一、合理与否,各抒己见

[情景] 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但是,是不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越多越好呢?课文对原作就有一些细节删节,可是有研究者认为其中某些删节欠合理,你能就以下几处删节谈谈你的看法吗?

(1)第43段之后:“说话的语声是穷人接到施舍时的语声。我心想他在那边一定要过饭。”

(2)第48段之后:“当船驶到栈桥附近的时候,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我想再看一次我的叔叔于勤,想走到他身旁,对他说几句安慰和温暖的话。可是他已经不见了,因为没有人再吃牡蛎。毫无疑义,他已经回到他所住的那龌龊的仓底了,这个可怜的人!”

[活动]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班级讨论。

[引导] 以上这些删去的内容,侧重于“我”的心理描写,通过一个孩子的纯真而又痛心的感受,既揭露了菲利普夫妇的刻薄冷漠,也表现了“我”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及其产生的社会因素,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删节是否合理不作统一答案,鼓励大家自主探究,与同学畅所欲言,谈出独到见解)。

二、文题内涵,众说纷纭

[情景]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交流,一对惟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形象就展现在眼前了,正如一副对联所写“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唯有金钱”。看来菲利普夫妇应是本文塑造的主要形象了,那作者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以下所拟题目你认为哪一个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更有新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1)《我的父母》

(2)《贪心的菲利普夫妇》

(3)《我的弟弟于勒》

(4)《变色的世界》

(5)《贫穷与阔绰》

(6)《我·于勒·菲利普夫妇》

[活动]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班级讨论。

[引导] (这道题目的在于比较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及时鼓励学生的独到发现。)

三、结束寄语,你言我语

[情景] 以《我的弟弟于勒》为题,正是从“我”的所见所闻出发,以于勒为线索人物,来描写菲利普夫妇,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对金钱,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它呢?先齐读下面名言,再用一句精辟的话表达你对钱的认识。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龙应台

智能储备

1、假如我们回来的时候在圣玛洛船上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写一段话,阐述你对“金钱和亲情”的认识。

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