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
此篇文章《山居秋暝》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山居秋暝》教案 篇1
山居秋暝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八、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九、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习《越中览古》
《山居秋暝》教案 篇2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傍晚喧:xuan;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
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板书: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C、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板书: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山居秋暝》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了解诗人王维,掌握诵读要领,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诗文的朗读,结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体味诗画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对王维大家能了解多少?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wǎng)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人称“诗佛”。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听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注意节奏、停顿
3、回答问题
(1)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请同学反复朗读后,找出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
空山秋雨图、明月松间图、清泉石上图、竹林深深图、莲动渔舟图。
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
(3)作者对这些画面的描绘目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从哪句诗可以得知?
目的是要表达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的渴望。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句可得知。
(4)既然山中“春芳”将尽,是什么吸引诗人独“留”山中?
是山中清新的空气,清幽的美景,还有自由自在的生活。(点拨主题: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
(5)“王孙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楚辞·招隐士》。“大家注意题目,‘招隐士’,这个王孙指作者自己,楚辞中讲山中太冷清了,还是出来作官吧!王维反其道而用之,说还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的写景,不过是为后面作铺垫,说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适合隐居而已。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诗歌的朗读中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我们也领悟了诗歌的主题,学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今后大家再读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欣赏,这是极为有益的。
课后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借景抒情的小散文,触摸诗人的灵魂,发挥自己的想象。(注意不要写成翻译式的文字)
《山居秋暝》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教案 篇5
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1.简介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
3.分析首联:
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来”,助词,无义。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新”,清新。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因此,这一开头的两句,读来似乎平淡,却很有兴味。
4.分析颔联: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照一般的说法应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现在,诗人先写出“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两组自然景象,最后才作力点出“照”字和“流”字,这样就突出了“照”的状态和“流”的动态。这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动词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还有,“明月松间照”的“松间”二字值得品味:这既显示了月光照在松林之上,又写出了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上。意境很美。
5.分析颈联: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的“喧”是指浣洗归来的妇女们在竹林中的喧笑声;仔细推敲起来,里面也包含着妇女们在竹林中穿来穿去的时候竹子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莲动下渔舟”是说水中的荷花摆动,原来是渔船摇过来了。这两句的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推出浣衣归来的妇女和沿流而下的渔船,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就比“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样平铺直叙、和盘托出要好得多。
6.翻译前三联诗句(找1~2位学生谈谈前三联的翻译)
例: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7.分析尾联:
诗的前三联着重写景,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地画面: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辉,石上清泉的响声,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原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是不能久留的。在这里王维反用其意,说春天的景象虽然要照例地消失,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因为秋天山中的景物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因为这里山村生活的图景是清新秀丽的,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的感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意做官的思想。
8、鉴赏要点
⑴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⑵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9.小结
王维的这首山水名篇,通过对山村雨后自然清新的景物和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和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0.布置作业
⑴背诵默写这首诗;
⑵这首诗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理由。
《山居秋暝》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 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 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 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 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 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 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 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 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 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 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 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