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2025/09/24教案

此篇文章《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1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2

语文课程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语言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生命运动的过程。

我在平时教学中,抓住一切时机(如:每日格言)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爱学习、能学习、会学习,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古人云:“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的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老师的作用、摆正师生的'地位,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比如:在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运用“圈点批注法”提出问题,课堂上大家探讨。上课时学生提出了问题,还没等老师点拨,学生自己就争先恐后地回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3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9课课文。我把它调整到第一课来学习,因为这是一首关于理想教育的诗歌。激励学生不畏艰难,为理想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从而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首诗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有吸引力也有挑战,以下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得与失

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自由朗读等方式感知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气氛活跃。例如,有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的“飘”字怎样理解?又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提问都很有价值。这是教学中的“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诗歌教学尤为如此。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学生的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这两个环节上,忽视了对诗歌的多次朗读,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总体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除此之外,对诗歌的主旨引导不够也是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教学困惑

诗歌的语言含蓄而凝练,《山的那边》一文中也不乏这样的词语,例如,“隐秘的想望”、“飘来的种子”、“枯干的心灵”等,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运用浅显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虽尝试用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来引导学生,但学生对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这是我今后的教学需要加强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象征,接着例举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加以说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洁,鸽子象征和平,乌鸦象征厄运等,让学生对“象征”这个概念有个具体的认识。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着“重重困难”并不是很困难,但对“海”的象征意义还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导学生先明确海的特点是“开阔、光亮、自由”,接着再点出文中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4

这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真正给学生上课。我上的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现代诗,虽然篇幅不长,并且不难理解,但我还是很紧张,准备了很久,认认真真地想教学思路和写教案,做课件,还试讲了很多遍,生怕会出什么错,整个人仿佛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连班务工作都无暇顾及。

为了让两个班进度一致,我的语文指导老师让我两个班都上。在两个班里,我都基本上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我首先上的是10班,可能是因为只有语文老师在听课,所以我不是很紧张,虽然时间有点紧,但刚刚能上完。第二节上的是9班,很多语文老师都来听课,连校长也来了,所以有点紧张,在范读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两次小小的失误,而且还差点忘了教学步骤。幸好教态还比较自然,不至于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的样子。

第一次上课,免不了会犯很多错误,重要的是懂得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提高。这次上课,我出现的问题大概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这所学校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例如字词要着重的学习,而我却把它淡化了,我应该让学生圈出不懂的字,让他们适当讨论,然后再明确音、形、义。

2、赏析太多太杂。我本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他们喜欢的语句,但却没让他们说出来,我应该让他们说,然后挑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适当赏析一下,要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说,不要一言堂。

3、范读完后,最好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齐读,加深理解。

4、声音较小,有时难以控制学生,要先用声音制人。

5、要抄要记的知识要向学生强调,提醒他们抄,如果不提,学生是很少主动抄的,特别是初一生依赖性较大。

初为人师的我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我愿意去学,虚心请教,以期慢慢提高。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讲课要有一定的激情,昂扬一些方能感染学生。有的时候,宁愿上课上得不精彩,宁愿分析课文分析得不够感染力,也一定要落实基本技能的掌握,比如生字词和一些应试需要注意的地方,可反复练习、强调。这是语文指导老师给我的忠告,我会铭记的。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5

今年教七年级,让我这个原来对新课程投入不深的人,终于进入了新课程的大门,应该说,我是满怀信心与希望,因为在我原来的理解中,新课程的课堂是由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那教师不是很轻松?听了一些公开课,感觉也是如此,课堂上气氛是非常活跃,教师讲的也不多,学生自己探究,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重点问题,不是说“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吗?何况我们有那么多的“臭皮匠”。所以,课前我的准备可是非常轻松的。

带着这种想法,我进入了课堂。我们七年级第一课是《在山的那边》,第一堂课,我让学生读课文,由于先听了课文的录音,所以学生朗读也很投入,这一步完成得非常好,我非常满意。接下来,就进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了,我请学生先自己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将自己有疑问的内容写在纸上,学生都很认真地完成了,接着,我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刚才小组四位同学提出的疑问,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的,就等下全班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非常热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该是答疑了,课前我准备了好多比较重要的问题,就等学生提出来了,我以为学生再厉害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我就请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手举了起来,我吓了一跳,那么多的问题?首先,我请了一位叫陆婷的女同学,她提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吃惊不小,她问:“老师,既然说这是一首新诗,那新诗的奠基者是谁?”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脑子飞快地转着,终于我也不是太确定地告诉她应该是郭沫若。学生的这一下可将我吓了一跳,心中不由地暗叫侥幸。接下来的问题更使我感到学生了不起,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问题是朱晖提出的:“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险阻,那我们知道比山更可怕的多的是,比如非洲的原始森林,还有沼泽,还有许许多多,把他们比作困难不是更可以看出克服困难的艰巨吗?”我不禁竖起拇指,说:“这问题水平真高。”朱晖笑了,同学们也投以敬佩的目光,而此时的.我倒有点为难了,我该如何回答呢?是否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我决定先让学生讨论一下,趁这时间我自己准备一下,要讲得让学生服气。

学生你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见解,最后,我总结了,我说:“我们可以用刚才的非洲原始森林、沼泽等来象征困难,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山更熟悉更切近我们的生活。用山来象征困难可以让我们更好理解。”看到学生都不由自主地点点头,我也舒心地笑了。我意犹未尽地请同学们再来提问,可学生居然说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不仅有点傻了,这样的话,我如何将我要给他们讲的内容讲给他们听那?我原来以为学生总有解决不了的。这可怎么办?我灵机一动:“下面请同学将你们小组讨论的,你们以为很重要的、或者你们觉得解决得最得意的问题展示出来,让老师和大家见识一下好吗?”这一下,可热闹了,一只只手举了起来,各组同学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结果真的将重要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下我的目的达到了。

通过这堂课,我彻底改变了原来对新课程的看法,现在我知道其实新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高得不得了,有时我们开玩笑说,新课程需要我们教师每人都是全才,每人都是百科全书,确实如此,现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在原来的传统教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充电,积累,这样才能担负起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教育的责任。以前老说教师应该是一瓶水,现在,我觉得我必须是浩瀚的大海。《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随想》这一教学反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