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

2025/09/24教案

此篇文章《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 篇1

教案背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六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教材分析

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会、积累、运用吞噬、沧海桑田、干涸、戈壁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小组内自学字的音、形、义;搜集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资源污染的资料,课上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课件展示过去水草丰盈绿林环绕的罗布泊图片和现在死寂荒凉的罗布泊的图片。

同学们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

二、检测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利用学案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戈壁滩干涸鹭鸶浑然一体裸露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cang海sang田吞shi和xu荡yang

3、结合课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萧瑟: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戈壁滩:沧海桑田:

4、请用本课所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至少用五个词)

二、研读课文题目: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题目它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湖,后来消失了。感情基调是惋惜、悲痛、难过、遗憾。

教师:美丽的充满生机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了现在的连一滴水都没有的沙漠呢?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处理学案中的二个问题:(课件显示)

(1)、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文中哪些语句能印证你的说法?

明确:过去的罗布泊是仙湖,是绿洲。课文的

(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地方?文中又有哪些文段能够印证这一说法?

明确:现在的罗布泊是沙漠,是荒凉的。文中的“裸露”的“裸”是全部暴露;“脱尽”的“尽”是脱光了,说“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是指大地的植被严重破坏了,大地感到痛苦。

教师指定学生深情的朗读这些文段。

2、深层探讨,品文入理,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朗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过去的罗布泊的生机和美丽,也好像听到了现在的罗布泊在痛苦的呻吟,从前的罗布泊碧波荡漾,现在的罗布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改道,“四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

四、聚焦现实,引发忧患意识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环境严重破坏的图片。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收集的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污染的资料。

五、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教师:面对悲剧,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感受,结合文章语句赏析。

生1、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生2、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3、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开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生4、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六、延伸拓展、妙笔生花

拟写一条关于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学习活动马上结束了,但是只要我们心存生态意识,心存环保意识,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就会随手捡起一个包装皮,随时拧紧水龙头,随手关掉电灯,从我们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地球母亲,保护环境!

八、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现在

水草丰美一片绿洲死亡之海一片荒漠

改道“四盲”

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读、说、看、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加上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重在熟读,因而时间紧迫,不能在课堂反复熟读,所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全文至少读3遍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罗布过去和现在的图片,通过教师前后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和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并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遗憾之处:由于时间的紧迫,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朗读品味课文内容,相关的朗读不到位,感染力不够,影响了最后的高潮部分--“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文章主旨的表现力不够强。另外,图片展示较多,显得重复繁冗。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学习课文对比、拟人、排比等方法。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吸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对比、拟人、排比等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位于我国新疆东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如今的罗布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是令人感到恐怖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题目,看看题目蕴含了什么信息?我们朗读时应用什么感情?

回答,明确:

罗布泊,原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逝了,变成了一片荒漠。

朗读时充满痛惜、遗憾之情。

2、多媒体展示“心中的罗布泊”与“今日的罗布泊”图片。

选择其中几幅图片,要求用文中语句给它配上解说词。

3、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今昔罗布泊的特点。

讨论明确:

昔:美丽的充满生机

今:荒凉的令人恐怖

三、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找一找谈一谈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讨论明确:

原因:改道

四盲

2、多媒体出示示意图

3、看一看悲剧延伸

多媒体展示青海湖和月牙泉图片,直观感受它们将面临干涸之势。

4、品味语言

引导体味文中所用的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多处用的数字所产生的效果(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5、引导认识本文的文体特点:

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将本文改编成课本剧,你将扮演的是湖边胡杨树的精灵,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讨论交流

2、罗布泊的悲剧让我们痛心疾首,青海湖和月牙泉的`悲剧已经上演,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例子?请谈一下你对我们周围环境(特别是水体)保护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五、布置作业

如果你是罗布泊的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或伴随着你成长的罗布泊诉说些什么呢?请将它写成一段300字的片段。

教后反思

本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那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从而认识到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

罗布泊,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山海经》称之为幼泽,也有称泑泽、盐泽的的。《汉书》曾这样记载它: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瑞典探险家对它一见钟情,称其为仙湖。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仙湖呢?现在这方碧水又是何种模样?这节课一起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检查预习

三、忆仙湖

穿越历史的云烟,我们来到罗布泊。映入眼帘的罗布泊有着怎样的容颜?请同学们速读4——8段,以“罗布泊……是仙湖”的形式说说昨日。

生:罗布泊,草美水丰,河流清澈,牛肥马壮,绿林环绕,水如明镜,是仙湖;罗布泊,一个张骞为之惊呆,赫定为之惊讶的地方,它是仙湖……

师: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罗布泊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湖。无怪乎作者独句成段,饱含感情地感叹: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在朗读方面,这句怎么处理比较好?(师生合作朗读)

四、睹仙湖

师:罗布泊这方碧波至今还在吗?是的,它已经消失了。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那段牛肥马壮、天生丽质的'岁月。可清醒来发现一切渐行渐远了。面前的罗布泊没有了三点水,它现在是何种模样?跳读全文,以“看今日……成死滩”谈谈罗布泊的今日。

生:看今日,罗布泊鱼飞鸟尽、树倒湖干、漫天戈壁、寸草不生,一切成死滩……

师:看今日,罗布泊徒有其名,三点水荡然无存。难怪作者再次独句成段:罗布泊消失了。读读体会一下该陈述句背后的心痛。

五、惜仙湖

师:仙湖不仙了,三点水杳无踪迹。这种巨变的原因何在?

生:改道、四盲。“盲目”一词,写出人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眼光狭隘,不顾整体利益。

师:盲是什么?眼睛死了,心死了,良知死了。人类的盲目让作者无比痛心。无怪乎作者按捺不住心中的恼怒,再一次独句成段控诉人类: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三句放在一起,读读,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罗布泊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六、叹仙湖

师: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又”说明不止一次。作者目光敏锐、怒不可遏!这一声控诉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朗读20——25段,标出且品味最能触动你情感的语句。(注意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修辞)

学生边读边品味,小组内部可以交流讨论

(PPT图片为秋季最美的胡杨树和戈壁滩上枯死的胡杨树)

师:成片的胡杨树叶在秋阳里婆娑起舞,在秋风里翻滚金黄的色彩。漫步于这浓郁的树林中,仿佛进入童话般色彩斑斓的梦境。仿佛一瞬间,你怎么变成这般模样?天苍苍,大漠寂寂。你佝偻着身躯,一切都那么苍凉、寂寥。可是,百年前的你也曾美得绚烂如今你只能年复一年地守望着、叹惋着……

七、悲剧继续上演。

青海湖水位下降,草场退化,生物资源濒临灭绝:有“晴空万里蔚蓝天,一池清水绿涟漪”的月牙泉延续千年的美丽或许定格在现在的画面中。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例子?

生谈谈

师:依稀记得儿时的天很蓝,蓝的那样开阔;往日的水很清,清的宛若银河之水。现在又是一番何种景象呢?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污水横流,垃圾堆山。天不再是那天,水不再是那水。多年前一对北极熊母子局促于狭小冰块的图片就已震撼了我。心里总在担忧海冰层不断消退,北冰洋变成北水洋,北极熊何以栖息?

所以作者在篇末连用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啊。

八、救仙湖

学生谈谈

师:修复是漫长的,是要齐心协力的。既然江之污,即心性之污;流之枯,即精神之枯。那么人最恰当的态度,就是对自然保持敬畏和憧憬。让罗布泊们不再消失。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重点)

2、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探究主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齐读课题,

师:读了题目后,你想了解哪些问题?

生:说问题,教师归纳并顺势得出本堂课的两个教学目标

二、今昔罗布泊

师:罗布泊曾经为什么被称作仙湖?它现在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跳读课文要求:

用文中的语言,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过去的罗布泊或者现在的罗布泊。(提示:每位同学任选一种)(屏显)

师小结:昔日的罗布泊,一个仙湖、一片绿洲。今日的罗布泊,一片沙漠,一派神秘。(板书)——对比

师:通过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感受罗布泊的沧桑巨变。(从视觉上进一步强化)

生:欣赏图片。

师:我们从视觉上直观感受了罗布泊的变迁,让我们用朗诵的形式再次感受。(师生分角色共同朗读)

(师)在那遥远的过去,罗布泊

(女)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

(男)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女)遍地的绿色,金黄的麦浪。

(男)野鸭在湖面玩耍,(女)鱼鸥和小鸟欢娱地歌唱。

(合)真是生命绿洲,(合)更是人间仙湖。

(师)如今的罗布泊(女)不见寸草、不见飞鸟、

(男)不见溪流、一片荒漠、(合)荒凉萧瑟、神秘恐怖。

三、悲剧谁之过

1、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师:眼见一个美丽、充满生机的生命绿洲,变成一片死寂的荒漠,我们在哀伤、惋惜之余,是不是应该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请大家精读课文10—13段,说一说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1、生:阅读归纳,寻找原因。

2、师:归纳概括学生答案,补充盲目的解释。

明确:改道、“四盲”(板书)(盲目: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师:面对人为地消逝的罗布泊,你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品读课文20—28段,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四人小组合作)

例1:“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作者将胡杨拟人化,写出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并为人类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例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拟人手法,形象地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

例3“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例4:“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例5:“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拟人手法,“写出了“我们”看到罗布泊变成了荒漠景象而内心痛苦、沉重的情感,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这样表达,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五、我们怎么做

师: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东西被毁灭,悲剧性就越强。为了不让类似的悲剧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课文结尾,作者呼吁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请大家说一说怎么救?(可以小组讨论)

师总结主旨: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尊重自然规律,要有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结束语: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罗布泊,如梦如幻的仙境已然消逝了;青海湖,像一朵正在凋零的花;月牙泉,似一颗将要陨落的明珠。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想,此时同学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师生齐读括号句。

六、作业布置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罗布泊

板书:昔日:仙湖绿洲对比

今日:沙漠神秘

原因:改道四盲肖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