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此篇文章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深情的语言。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父母的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每一寸行程。我想,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无数有关 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里 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下面我们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 生是怎样描写“深沉的父爱”的。
链接:《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一、预习导学(读顺课文,掌握生字词,积累常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 ) 奔丧( ) 狼jí( ) 簌簌( )
cǎn淡( ) 踌躇( )( ) 迂( )腐 橘子( )
栅栏( )( ) pán shān( )( ) 拭( )
举箸( ) suǒ屑( ) 惦记( ) 晶莹( )( )
2、看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凄惨暗淡,不景气 : ④失业在家:
⑤短时间停留: ⑥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⑦衰颓败落: ⑧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
⑨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⑩细小而繁多(的事):
3、常识填空
《背影》选自《 》,作者 ,字 ,江苏扬洲市人。现代 家, , ,民主战士。他著有诗文集《 》,散文《 》、《 》。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是《 》。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知事件
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一.读背影,动真情。
①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提示: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②“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时的背景如何?
③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 爱”的,那么文中几次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哪一次给我们的印象最深,令你最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④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 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说说文中写“我”几次流泪,为什么流泪?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你认为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后作业:深情朗读第六段,善学者背诵第 六段。
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推测课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猜测作者的身份。
2、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3、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4、根据课文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老妇人的性格特征与刻画此人物形象的意义。
5、小结本课时教学:
布置思考题: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复习导入。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刻画老妇人的细节描写之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相应的内容,然后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3、再找出刻画老妇人所用的'描写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交流评价,看谁写的最为妥贴。
4、引导讨论:
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5、小结课文教学,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见自读课本)。
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 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 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个。
2、歌曲《诚信之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近信客
三、整体感知,解读信客
1、积累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快 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字词。(教师请一位学生板书,其余学生指出 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2、合 作研讨
小组合作讨论下列四个问题,教师巡 视指导:
(1)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
教师明确:先写老信客, 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 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适当时用“老信客的经历”来引导)
(2)作者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 信客的?重点写 了他的哪些事?
教师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二是遭人诬陷。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不求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3)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 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什 么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均可。)
(4)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教师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学生通读全文,勾画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它的美感。
五、延伸拓展
以下选做 一题:
1、试写一段话,作为为信客的坟墓上的文字。
2、假如这位信客荣获当 年全国劳动模范,请你为信客写一则颁奖辞。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七、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八、教学反思
(暂略)
板书设计
信 客
——余秋雨
信
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三、品读课文
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这环节,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眼听到,看到鹅的叫声及鹅的步态,来感受鹅的尽职勇敢。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训练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分析能力。在汇报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模仿鸭和鹅的步态,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鹅的高傲,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四、巩固识字,书写难字。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树立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思想。然后利用教育资源网络教材指导书写较难的“餐”和“蹲”字,并让学生跟着书空,这样避免写错字。同时培养了学生写字按笔画写的习惯。
五、说作业设计
我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培养学生随时积累,多背、多抄、多积累的习惯。并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后面的写作作准备。
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三、品读课文
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这环节,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眼听到,看到鹅的叫声及鹅的步态,来感受鹅的尽职勇敢。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训练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分析能力。在汇报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模仿鸭和鹅的步态,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鹅的高傲,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四、巩固识字,书写难字。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树立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思想。然后利用教育资源网络教材指导书写较难的“餐”和“蹲”字,并让学生跟着书空,这样避免写错字。同时培养了学生写字按笔画写的习惯。
五、说作业设计
我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培养学生随时积累,多背、多抄、多积累的习惯。并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后面的写作作准备。
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M
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
导入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设计
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词语例: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语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
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
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
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体会意境,看谁读得。
[学生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当然对不足之处要恰当地给以指出,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我的童年
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作业
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