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文言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1
文言文教学设计:《狼》
学习目标
1、 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 掌握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助: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的基本信息
二、
一读课文,读字音,读节奏
基本思路:1、让学生自己先来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标出困惑
2、小组内部交流个人遇到的困惑,记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全班交流各小组遇到的困惑
4、一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听读完后指出还有哪些字音与节奏存在不足
5、听朗诵录音带,在与名家朗读的对比中找出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并作出重 点标注
师出示重点字读音:窘 苫 少时 暇 寐 黠
少:多少;少年
暇、遐、瑕、瑕的区别
师出示重点句子节奏划分: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转折词“而”后需停顿)(后置状语“如故” 前需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主谓之间需停顿)
盖以诱敌(句首发语词“盖”后需停顿)
师结:学习文言文,生字宜多关注多音字以及形似字
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主谓之间要停顿
转折词后要停顿
状语后置要停顿
句首发语词要停顿(常见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至于等) 二读课文,读注释,读内容
基本思路:1、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主要内容,划出难以解释的字、句
2、小组内部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好组内未能解决的困惑
3、全班交流各组内的困惑
师出示重点实词:缀、窘、敌、去、久之、几何
洞、隧、犬
止有剩骨的“止”
生揣摩:每一行字,有什么共同点?
其一,古今意义不同;其二,词性发生了变化;其三,是通假字
师出示重点虚词: 以:投以骨 盖以诱敌
之:久之又数刀毙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出示重点译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倒装)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词类活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词类活用)
师结:翻译文言文时,字词方面,重点关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字以及常见虚词句子方面,重点关注倒装句、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3、 明确翻译后,试着复述故事情节,以便检测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把握
三读课文,读情节,读形象
1、读课文,读出故事的情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助:情节的概括,可以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入手,按照“屠户( )狼——屠户( )狼——屠户( )狼——屠户( )”的模式来 进行
2、分析狼和屠户的性格特点
示例: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
四读课文,读中心,读寓意
全书将近500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鬼妖,多数作
3、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的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借助上面两则材料中的红色字体,让学生明确狼这一形象在文中所代表的寓意,笔触直指贪官污吏一类的恶人。
三、 拓展延伸
师结:本文采取了先叙事,后议论抒情的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一事一议”, 其好处在于可以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考。
四、 巩固小结
让学生谈本课的本课的授课思路:以读为主,读字音节奏——读注释内容——读情节人物——读中心寓意,并学习其写作手法
五、堂清检测
1、 作者?代表作?
2、 释词:缀 敌 洞 隧 几何 犬
3、 译句:其一犬坐于前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六、布置作业
1、我当出题人
从《狼》与《论语十则》两篇文章中,找到八个你认为重要的实词并将其意思背好; 再找出与“以” “之”有关的句子,掌握以和之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用法;最后找出六个 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加以背诵检测
要求:实词以及句子的选择要与本课提到的方法规律相吻合
要求:用上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2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3
一.杨氏之子
1.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课文内容: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其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杨氏之子:聪明机智,懂事有礼。
4.回答妙处:孩子也像孔君平一样在姓氏下做文章,回答得婉转有礼,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二.伯牙绝弦
1.俞伯牙,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人。
2.课文内容: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学奕
1.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2.课文内容: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道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四.两小儿辩日
1.选自《列子·汤问》
2.课文内容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近者大而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道理:小儿于动脑,辩论,观察)孔子(实事求是,学无
升初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学校的过程中,文言文是语文学校的一个难点。下面是文言文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希
望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
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
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针对练习】
(一)
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 )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为文中加点字注音。
解释加点字。
使弈秋诲二人弈( )B. 思援弓缴而射之( )
C. 虽与之俱 ( ) D. 为是其智弗若与( )
翻译句子。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二)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选出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代指剑)C.不亦惑乎(迷惑)
D..求剑若此(像)
翻译下面句子。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锲(qì)其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
《刻舟求剑》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古代有很多寓言故事,例如“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请从这三个寓言中选一个,说说它的寓意。 寓言故事: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作业】
回家请同学们把上面三篇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被动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者,……”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4、“……,……”式。“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二、被动句
1、“谓语+于……”式。用介词“于”引进行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谓语”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如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则使用“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谓语”式
“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没有引出。如需引出主动者,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4、“为+动词”式。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它可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6、“被+动词”式。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三、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判断句的形式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梁将即楚将项燕。
7、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1、刘备,天下枭雄。
指出下列判断句的形式
(1)而君幸于赵王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8)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0)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
教学内容: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分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⑤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 (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译文: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二、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分以下几种情况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着”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⑤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译文:
⑤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③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译文: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译文: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
三、实战演练
1.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 沛公安在 D.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C )
A、忌不自信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3、下列选项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 C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何陋之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夫晋,何厌之有?
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B )
A、 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5、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D )
A、 城中皆不之觉。 B、 唯余马首是瞻。
C、 惟利是图。 D、 马之千里者
6、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 )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见也
7、将下的宾语前置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是以后世无传焉 ②而良人未之知也 ③然则一羽之不举 ④惟奕秋之为听 ⑤时人莫之许也 ⑥洞庭君安在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 ⑧无乃尔是过与
⑨大王来何操 ⑩一言以蔽之
A、 ①⑥⑩/②⑤/③④⑧/⑦⑨ B、 ①⑥⑩②③④/⑤⑧/⑦⑨
C、 ①⑥⑦⑩/②③④⑤/⑧/⑨ D、 ①⑦⑩/②⑤/③④⑧/⑥⑨
1)①⑦⑩是介词宾语前置
(2)动词宾语前置②⑤/③④⑧/⑥⑨
文言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能够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表现不同,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能够说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教学的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难点:理解文意。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疑问引入:
1.板书文言文和课题学弈,初步了解文言文并解释课题的意思。
2.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白两个学弈人的不同表现。
3.疑问引入:
这位看下棋的老者是谁?
他与这两个下棋的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清楚。
2.指读,评价并正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读。
5齐读。
6.小节过渡:
三.理解课文:
(一)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1.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不会的地方小组商讨。
2.学生交流汇报(出示小黑板):
①你都理解了那些句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②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③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课文的意思9
(二)引读课文,加深理解。引读设计内容:
(1)弈秋是谁?
(2)让弈秋干什么?
(3)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相机板书: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思援弓缴而射之)
(4)后一个人与前一个人相比学习效果如何?
(相机板书:弗若之矣)
(5)是最后一个人的智力比不上前一个人吗?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飞
1.不是智力不如别人,为什么弗若之矣?
(引导并相机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2.从这两个学弈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相机介绍本文的述说者孟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五.练习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一课你学会了吗?为什么学会了?
2.回去之后,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