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教案
此篇文章《南辕北辙》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南辕北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通过加提示语中人物的神态、言行、以及心理活动,深入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寓言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寓言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寓言往往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被人们称为“理性的诗歌”。
2、揭题
出示课题,投影片。解释辕辙
让学生查字典,然后利用投影的插图,形象地指出具体的事物,有利于深入地理解。
二、整体导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并且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概括的说说课文的内容
3、再次读读课文,要求:用数字标出课文主要写了几组对话?说说你对课文中的`人物留下的印象。
4、反馈。
三、深读、探究
1、指名读课文中的对话,集体评价,读得怎么样?
2、想象当时的情景,尝试给人物对话加上当时说话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至少选择一组)
3、按照选择的对话的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进行合作、交流、评议、完善。
4、集体交流、优化。
朋友他
(1)急忙、好奇不紧不慢、慢条斯理
(2)奇怪满不在乎、不屑一顾、若无其事
(3)焦急心不在焉、不以为然
(4)无可奈何不耐烦
5、有感情地朗读
四、讨论体验
1、加上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好还是不好?
2、不加提示语,有感情的联系朗读。
3、自己寻找学习伙伴进行汇报。
五、拓展
1、课文中最后,主人公扬长而去,他的朋友见了其他人会怎么说?如果你在那个场合,你会怎么说,怎么想?
2、读一读课文最后的一个小节,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寓言的寓意。
3、作业:找寓言拓展阅读;写读后感;寻找生活中“南辕北辙”的例子。
《南辕北辙》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4、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故事中的故事”,比如:“山上有座庙”对,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它的国力渐渐衰弱,但是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当风尘仆仆的赶到魏国国君的面前的时候,他给国君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二、解题
1、读课题,观察“辕”“辙”两个字(与车有关) 辕:车前驾牲畜的`车杠。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2、打开课本,看插图,在图上恰当的地方写上这两个字。
三、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 齐读 ② 自由读 ③ 个别指导
四、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1)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 :坐车人 B角色:朋友
(2) 结合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离楚国越来越远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六、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4、在学习、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也犯了“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同学们,你看寓言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简短的故事来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5、现在我们能不能更好地来读一读整则寓言呢?
七、整体回顾,照应开头提示
1、现在你明白季梁为什么要给魏王讲这个故事吗?可以帮老师接故事。
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这个故事也叫做《魏王欲攻邯郸》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八、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南辕北辙》教案 篇3
一、教材简析:
这个成语故事见《战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说的寓言。其寓意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针对愿望好,措施不得力的情况。
本课要求认识13个字:辕、辙、梁、驶、驰、系、旅、恳、固、执、担、夫、驾。会写10个字:驶、应、奔、驰、系、旅、固、执、夫、驾。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能写好10个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意义。
三、教学建议:
课文依照《战国策》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正因为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所以学习本文应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读中感悟。本文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演。
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学生有感而发,文章的寓意也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明确了。
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让学生当堂举出例子可能比较难完成,这个问题可以暂时留下来,让学生以后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什么时候谁发现了,就可以讲一讲,大家在一起评判。
在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不再视为难点,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
四、拓展习题:
1、读一读,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地问()地说()跳
()地笑()地看()走
2、照样子,写一写。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虽然,可。
相关资料:
魏王欲攻邯郸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君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摘自《战国策》魏策四)
《南辕北辙》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4、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故事中的故事”,比如:“山上有座庙”对,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它的国力渐渐衰弱,但是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当风尘仆仆的赶到魏国国君的面前的时候,他给国君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二、解题
1、读课题,观察“辕”“辙”两个字(与车有关) 辕:车前驾牲畜的车杠。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2、打开课本,看插图,在图上恰当的地方写上这两个字。
三、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 齐读 ② 自由读 ③ 个别指导
四、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1)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 :坐车人 B角色:朋友
(2) 结合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离楚国越来越远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六、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4、在学习、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也犯了“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同学们,你看寓言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简短的故事来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5、现在我们能不能更好地来读一读整则寓言呢?
七、整体回顾,照应开头提示
1、现在你明白季梁为什么要给魏王讲这个故事吗?可以帮老师接故事。
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这个故事也叫做《魏王欲攻邯郸》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八、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南辕北辙》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通过加提示语中人物的神态、言行、以及心理活动,深入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寓言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寓言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寓言往往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被人们称为“理性的诗歌”。
2、揭题
出示课题,投影片。解释辕辙
让学生查字典,然后利用投影的插图,形象地指出具体的事物,有利于深入地理解。
二、整体导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并且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概括的说说课文的内容
3、再次读读课文,要求:用数字标出课文主要写了几组对话?说说你对课文中的人物留下的印象。
4、反馈。
三、深读、探究
1、指名读课文中的对话,集体评价,读得怎么样?
2、想象当时的情景,尝试给人物对话加上当时说话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至少选择一组)
3、按照选择的对话的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进行合作、交流、评议、完善。
4、集体交流、优化。
朋友他
(1)急忙、好奇不紧不慢、慢条斯理
(2)奇怪满不在乎、不屑一顾、若无其事
(3)焦急心不在焉、不以为然
(4)无可奈何不耐烦
心理活动略
5、有感情地朗读
四、讨论体验
1、加上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好还是不好?
2、不加提示语,有感情的联系朗读。
3、自己寻找学习伙伴进行汇报。
五、拓展
1、课文中最后,主人公扬长而去,他的朋友见了其他人会怎么说?
如果你在那个场合,你会怎么说,怎么想?
2、读一读课文最后的一个小节,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寓言的寓意。
3、作业:找寓言拓展阅读;写读后感;寻找生活中“南辕北辙”的例子。
《南辕北辙》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1、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 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⑵ 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 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 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⑵ 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⑶ 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 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
有错─→就改─→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