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2025/09/25教案

此篇文章南辕北辙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齐读课题)

1、解题:认识“辕、辙”.

师: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辕”是车前驾牲口的'两根长木头。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辙”车轮走过的痕迹,指道路。“南辕北辙”要去的方向是南方,车子却朝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二、 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a还有哪个词不理解?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盘缠”——

“好把式”——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

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好车夫。

b

三、 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故事的内容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师:从这一句,你知道了坐车人是个怎样的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四、播放历史故事《南辕北辙》,升华认识与感受。

教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1)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

(2)反馈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篇3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之一

课时目标

1、学会《南辕北辙》,认读本课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体会理解课文的寓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寓意包含的道理。

2、学会复述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1、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准备: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了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线去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思考:朋友提醒了他几次?他怎样回答的?

(1)指名分角色读第一次提醒他的话和那个人的回答。

从朋友的提醒中,你知道了什么?

(2)那个人的朋友第二次提醒他说了什么?

(3)朋友又是怎样提醒他的?指名读。

那个人又说了什么?

什么是盘缠?

盘缠带得多能到楚国吗?为什么?

3、朋友们几次提醒那个人,他都没有听,结果怎么样?齐读最后一段。“硬要”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个词?

(四)创设情境,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看着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重返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过不到目标的。

(五)、总结寓意

1、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目标:在南方

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办法:向北走

(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过不到目的的。)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的一致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体会成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

会写3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明白什么是寓言。

二、引入,揭题,读题,解题。

1、学习“辕、辙”二生字(结合插图投影)

2、解题:南辕北辙指的是战国时有个人要到南方楚国去,却驾着车往北走,别人说他走错了,他硬说能走到。后来比喻行动和目的不相符。

三、观看课件,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看完之后让学生说说看懂了什么?

四、自读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1、自由朗读课文,不懂的生字圈出来。

2、划分段落,明白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用自己的方式记住认字表的生字。

4、说说难写的生字有几个,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排练课本剧,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袁 辕 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明白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把握寓言的寓意,了解寓言的典故,恰当地运用“南辕北辙”。

教学难点:

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5、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6、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7、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往北驶←——————————楚国(南)

离楚国越远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篇4

数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字;能写好十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等。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同学们,我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质疑。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小组选代表发言)

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我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我们小组给“恳”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学生发言:我发现这里有问题: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我认为这里不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而应该是“季梁”不明白。

三、读书,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诚恳:非常真诚。(学生自己的语言)

固执己见:别人的话都不听,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的`话)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小组推荐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季梁告诉这个朋友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

师:为什么刚才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生:因为课文表达的不够清楚,给他改一改就可以了。

把“他”改成“我”。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楚国就会越远。

我觉得在“不明白”的后面加一个冒号=、一个引号就更明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

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

我还能再改,在“我”的后面加“为什么”把句号换成问号就更好了。即: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我为什么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是学生的平干得到满足)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我补充: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听别人的劝告。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假如季梁的朋友们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就要及时的改过来,不要太固执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错了,就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好。

六、评价:自我评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渐衰弱,但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当他风尘仆仆赶到魏国国君面前时,给他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看视频《南辕北辙》。

二、理解课文

1、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现在你能说说故事主要围绕谁与谁之间的对话展开的?

3、把季梁、车上的朋友的语言用不同的线画出来,读一读。从中反映出了季梁、这个朋友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5、现在请你帮老师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并说说理由。

6、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

7、现在你能讲一讲“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故事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三、拓展寓言。

师:通过一个故事来揭示一个道理的文章叫做“寓言”。你还知道哪些寓言?能给大家讲讲吗?

1、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3、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四、升华寓言

表演课文或者讲故事。

教学反思:

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

建立大语文观,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感悟一个道理。在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向学生介绍寓言及其特点,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对寓言这种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样的教学很好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他们由这一个寓言故事的学习,发展到喜欢这种文学体裁,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大量阅读这种文学作品。此时,我们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功效启是仅仅学会一篇课文所能比的?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让语文教学如万花筒般五彩斑斓。

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分角色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南辕北辙”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认读生字13个。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如果方向错了那就会适得其反。

教具准备:演示文稿课件,字卡,马车图,帮助袋,问题车厢,奖品,头饰,武术服,钱袋道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一)板书:[辕辙]。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

1.都与车有关,是车字旁的字。

2.辕yuán(袁);辙zhé(撤)

(二)什么是“辕”出示课件①车前驾牲畜的部分;车往南走,辕就会指向南方。(贴“南”字)

(三)出示课件②看,车轮压过的痕迹是“辙”;车往北走,车辙就会伸向北方。(贴“北”字)

(四)齐读课题。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

点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形象地指明题目中的“辕、辙”。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

二、读文识字

(一)快打开书P48,读读书吧。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

点评: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初步扫清文字障碍。

(二)出示课件③指名领读词语: jǐ 南辕北辙季梁行驶奔驰驾车旅费诚恳固执己见 季梁——约2300年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奔驰——马、车很快地跑。

旅费——旅行用的钱

(三)同桌一起轻声读认字表中生字,读的正确,请你画颗星星;有问题教教他。

点评:引导学生通过识字喜欢和同伴相处、合作。

(四)老师抽查:执、固执、固执己见;恳、诚恳;旅,组词。

(五)用笔描“旅”字,边描边记。

(六)两人小组再读读课文中刚才读不准确的段落。一人读,一人听。

点评:巩固听读识字成果,只要求学生读正确。

三、深究解疑。

(一)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标出“?”

(二)然后小组交流。把不懂的`问题写在问题车厢上理解帮助袋

A楚国——约2300年前的国家名,在今天南方的湖南湖北。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技术——本领

B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为什么到不了楚国?(读读第10段)

C车上的朋友不固执己见,就会怎样?

(三)学生汇报。

1.我们组读懂了: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要去楚国应该往南方,他向北走。

板书:[楚国方向错了](贴图,马头向右)

2.我们组不懂的问题是

⑴什么是“诚恳”?①用曲线画出季梁说的话,再轻声读一读。

出示:季梁:车上的朋友:你要到哪里去啊?我要到楚国去。你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不怕,我的马好。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没关系,我的旅费很多。旅费再多,向北走,无论如何也到不了楚国。你不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

②我就是那个朋友,你们愿意劝劝我吗?问吧——

③什么是“诚恳”,谁来说?

⑵板书[固执己见]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这位朋友“固执己见”?加上动作或表情读读那个人的话。

什么是“固执己见”?

⑶学生自己找伙伴,合作朗读对话部分。

⑷推荐学生朗读,学生之间评价。

点评:学生积极性很高,互相帮助会把课文读流利、有语气。

(四)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出示课件④“越……越……”怎么样?学生接读。

你们明白吗?用“不但……而且……”说说你的意见。——不但到不了楚国,而且会离楚国越来越远。

用“因为方向错了,所以……”

点评:训练学生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顺序推出寓意。

(五)车上的朋友固执己见,继续向北走,想象他以后的情景会怎样?

出示课件⑤看图想象马……旅费……车夫……

点评: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方向错了怎么努力也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六)这位朋友路过我们身边,我们怎么帮帮他?出示课件⑥用“只要方向对了,就……”说。

——劝告;调转方向(图再调过来,马头向左)

点评:学生完成这个语言训练,思维活动势必从已知的否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肯定判断。

(七)从这个车上的朋友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教训、懂得什么道理?

——做事先必须把方向正确。板书[对]——朋友的忠告很重要,不能固执己见。板书[善于倾听]

(八)今天我们读懂了故事,还明白了道理。这种隐含着道理的小故事叫做“寓言”。

{机动}愿意演给大家看吗?

1、排练:分配角色,脱离书本,用自己的语言。旁白、季梁、朋友

2、表演:道具服装

3、※评价

点评:学生深入体验寓意。

四、拓展激疑。

这则寓言故事有意思吗?你还想知道什么?出示课件⑥寓言百宝箱(机动)

1.故事原文《魏王欲攻邯郸》

2.在学习、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也犯了“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搜集、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点评:原有的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以“百宝箱”形式的作业,启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索。

板书设计:

课后总评:本文引导学生理解寓意,落实在对课文人文性的体现:“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善于倾听。”小组合作学习注重生生交流,互相评价。学习语文时,突出读书有目的、有层次。应用语文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顺序得出寓意。授课时,对重点词语的学习应当更扎实一些,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关联词语的训练有难度,可出示前半部分,让学生填出后半部分来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