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见鬼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活见鬼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依据
《活见鬼》是北师大教材第十册“破除迷信”单元的一片主题课文。
二、设计思路
直接由课题让学生质疑,在此基础上学生初读古文,掌握读音,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参照译文初步解决由课题产生的疑问;教师以重点句子指导学法,分组开展学习,掌握文章意思,并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拓展,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是一篇古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文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以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对照译文了解古文意思,总结道理,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古文,是教材“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
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旨在让人明白世间本无鬼,无中生有只会自己吓自己。
五、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起出现古文,并在文后附有译文。但学生刚接触古文,无论从读音、节奏还是文意理解上都存在畏难情绪。 教学中朗读指导、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写“炊、趋、沾、踉、跄、愕”6个生字,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简单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章的含义,明白天下本无鬼,不要无中生有,自己吓自己。
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八、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问题生成单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质疑:
1、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
2、(预设)学生1、“活见鬼”是什么意思?
学生2、世界上没有鬼,怎么会见鬼了呢?
(二)初读古文,掌握字音,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古文,标注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标注出一些重点字的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本课的生字及学生提出的字音方面的问题。
3、教师难点点拨:重点字字音: 撩、亟、俄顷、号呼、踉跄、愕然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踉跄、亟奔、俄顷、愕然
(三)回顾旧知,指导学法。
1、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古文《寓言二则》,这学期学习了《叶公好龙》、《嗟来之食》,这些都是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活见鬼》一样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你觉得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一些字的读音和现在的字不一样,需要掌握。
生:要理解古文的意思,一些词语和现在的词语的意思也不一样。 师总结: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的完成的任务可以归纳为六个字:读“音”,知“义”,悟“理”。同样《活见鬼》这篇古文也需要完成这三个任务。
2、师:学习古文理解古文的意思,我们以前都用过什么方法? 生:对照译文、查字典
师小结:学习古文我们可以查字典、看注释、对译文、问老师等等。(课件出示学法的关键词)
3、指导总结理解古文意思的方法。
(1)投影出示:
有赴饮夜归这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有个人赴酒宴后深夜回家,正赶上天上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
(2)两行对照,理解古文部分每个字的意思,对照上下两行看看古文部分每个字对应的在现代文中的意思。
(3)教师总结:理解古文句子的意思时和现代文相比有同有异、有加有减。
4、学生分组合作,理解古文中重点字词、句子的意思。
5、学习情况检测
(四)反复诵读,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1、师:为什么“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生1:因为撑伞的那个人以为避雨的人是鬼。
生2、因为避雨的人以为撑伞的人是鬼。
师:用原文的话回答是“疑为鬼也”,“告以遇鬼”,“号呼有鬼”。(板书这几个词语)
2、理解这两人互相以为对方是鬼时的心理,指导朗读。
(1)师:想想撑伞的人看到有人到自己伞下避雨,想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生答)
(2)指导学生读古文中表现两个人互相以为对方是鬼的句子。 重点强调“愈益恐”、“亟奔入其门”、“号呼”这个词的读法 。
(3)自己读、同桌互读,点名读,小组读。
3、指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反思: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活见鬼》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写在明代人们信神信鬼,就在这个信鬼的年代,发生的一个故事。以猜的方式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谈话兴趣。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注意关注学情,让学生教会学生,学生引导学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如多音字教学和难字教学。通过师生合作,努力挖掘文言文的精髓,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注重对文言文的诵读,感受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读出古文的味道,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的教学在情景创设方面做的不到位,可以放一些音乐,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读一句古文读一句对应的译文的形式放到前面部分更好。
薄弱环节再预设:
让学生在学习是能够入情如景,体会课文意思。在老师示范朗读是可同时放一段合适的音乐。之后学生再次朗读是也放一放这段音乐。同时,从语言方面进行创设。让学生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从而,让学生想像,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街道上空无一人,突然有人跑进你的伞下,而且跟你不说话。最后请学生读相应的语句,来营造一个怕鬼的夜晚。
周三课堂教学反思《活见鬼》
今天上午的五六节课学习了《活见鬼》。两节课感觉比昨天的那两节还要好,教师和学生的状态都很好,课堂气氛很活跃。两节课精彩连连,掌声不断。孩子们上得很高兴,老师讲得也很轻松。一直到下课,孩子们的'小眼睛还瞪得大大的,满脸洋溢着热情。具体说,较为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迷信“权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现有资源进行了重新的结构与整合,课堂设计中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许多创新之处,而且实践证明了是成功的。
(二)教具。增添了新鲜的元素。不再是一味使用课件,而是采用了写毛笔字张贴在黑板上的方法。不仅孩子们能看得清楚,同时还觉得很新鲜,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三)导入。导入新颖。开头与收尾能够做到前后呼应。
(四)教学环节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各环节衔接自然,环环相扣,能够根据孩子们的思路灵活调整而又能做到不着痕迹。
(五)教师引导性语言较为到位,能够让孩子明白问题的指向,有效地启发他们的思考。
(六)注重方法的引导。这两节课实际上是潜伏着两条线。一条是对课文本身内容的学习理解,另一条则四种学习方法贯穿其中。而且在设计时,无论是教学语言上,还是具体环节设置上都有意识地做到让这两条线“齐头并进”,以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后果。所以学完之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故事内容,也不仅仅是学习方法,而是感觉两条线紧紧缠绕在一起,萦于心间。(小想法:论语文课堂上的方法讲授与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存在问题:
第一课时前面花的时间略多了,到后面让孩子们抓重点词理解古文意思时,显得有点仓促。以后还是要多注意一下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所占比重问题。
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逗大家一乐吗?当孩子们谈论完,老师总结之后,应该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板书,但当时遗漏了。
一点进步:
老师心里一定要有底,这样说话才会有底气。一旦老师说话匆忙慌乱,那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课堂感觉。所以一定要让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势场,将孩子的注意力吸纳到这个场中来。(小想法:论优秀课堂势场的形成:衣着、语言、动作、环节设置、互励机制、教具;)在语言与动作这两方面,在昨天的课上我就有意识地注意了,今天在自己讲话的时候,我有意识地会自己倾听,甚至有点自我欣赏的味道了。这或许是进步的一个体现吧。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活见鬼》是教材“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因为人教课标版教材在此前没有出现过文言课文,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可借助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古文同译文一起出现),让学生借助译文疏通古文文意,在学习中对比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从而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炊、趋、沾、踉、跄、愕”6个生字,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含义,得到不迷信鬼神,不疑神疑鬼的启示。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体会文题。
齐读课题,体会题目的字面意思。
创设语境:“活见鬼”这句口头禅,在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使用。
过渡:其实啊,这三个字就出自一则小笑话,名字就是——活见鬼。
(二)初读疏通,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指名读文。
教师关注:本课的六个生字和多音字“撩”“亟”的读音。
(2)读出停顿。
课件出示:标注停顿的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反馈。
2.借助译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书上的译文,了解文章大意。
过渡:文章的大意弄懂了,我们来个对读。我读白话文,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可以吗?
(三)文白对读,品味文言。
师生对读,生生对读。
思考:通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读,你们有什么发现?(语言简练)
过渡:没错,文言文的语言就是这样简洁、凝练!那就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简洁、凝练的文字吧!
学生齐读
(四)深入研读,走进故事。
师:读得过瘾!我想问问:读这个笑话,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特别好笑?
学生批注:用横线画出文中可笑之处。
学生汇报。
1.品味:“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指名读文,学生评价。
自由练读:关注关键词(亟、奔入、踉跄、号呼……)
指名读文,想象画面:第一个闯入者是什么样?(引导学生说一段话)
过渡:这第一个呀,还算说得过去,最逗的就是第二个闯入者,想象一下,他又是什么样儿呢?
想象画面:第二个闯入者的样子。
引读: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做糕的人刚刚起来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指名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我们这些读者又是何等的幸运,在作者的文字间目睹了这样的画面——齐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过渡:真是有意思。两个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狼狈相,于是——(屏幕: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指名读(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指名读(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思考:两个人在大笑,难道他们仅仅在笑对方此时的.狼狈吗?
过渡:孩子们,不急于回答,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两个人的经历。
2.品味:“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过渡:文中说那是一个怎样的天气?(值大雨)嗯,在这个鬼天气里,首先出场的是——(赴饮夜归者),雨中的他——(持盖自蔽)。此时,他看见——(一人立檐下),那人——(即投伞下同行)。
师:然而同行的夜归者与投伞者却只字未聊。下雨借伞同行,不语就不语吧,为何又说遇见了鬼呢?
指名读文
学生想象:走了那么久,对方却不说话,赴饮者心生疑虑,他在想——
学生想象:于是他用脚撩试对方,却没有碰着,心就开始慌了,他想——
师:小点声啊,别让鬼听到你的心里话呀!怎么办呀,还是先下手为强吧!于是,赴饮者——(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好一个赴饮者呀,居然把鬼挤下了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听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赴饮者的害怕,一起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师:好奇怪呀,二人同行,作者却只写了赴饮者,投伞下者又是怎样的呢?
(大屏幕:久之,不语,他在想——;对方以足撩之,他在想——;对方奋力挤之桥下,他在想——;当他从河水中挣扎上岸的时候,他在想——)
学生想象
师:你的想象力令我钦佩,我们不妨合作一下,我来叙述故事,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赴饮夜归者和投伞下者的心里所想。
(配乐)(师: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赴饮夜归者想——学生甲;久之,不语,投伞下者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心想——学生甲;被对方以足撩之,虽偶不相值,但心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牙关一咬,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心想——;在河水中苦苦挣扎的投伞下者心想——)
小结:爽极了,掌声在哪里。我想问问,文章里到底有没有鬼?(没有)我说有,而且还同时存在两个,谁知道两个鬼藏在哪儿?(……)没错,两个人心中各藏有一个鬼。知道这是什么鬼吗?(……)是胆小鬼。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炊糕者晨起看到的场景——(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令我们读者捧腹的画面——(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思考:现在,谁来说说看,二人相识愕然,不觉大笑,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狼狈吗?
学生回答。
(五)深化主题,布置作业。
过渡:说的好!文章确实有趣,究竟是谁把这么有趣的文言文带给我们的呢?(冯梦龙),他除了带给我们笑声,还令我们明白了什么?
学生悟理,齐读全文。
师:回家后,你可以把这则笑话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家人们听,因为正是有了它,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引读课题)
五、板书设计
活见鬼
赴饮者 投伞者
疑神疑鬼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依据
《活见鬼》是北师大教材第十册“破除迷信”单元的一片主题课文。
二、设计思路
直接由课题让学生质疑,在此基础上学生初读古文,掌握读音,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参照译文初步解决由课题产生的疑问;教师以重点句子指导学法,分组开展学习,掌握文章意思,并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拓展,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是一篇古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文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以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对照译文了解古文意思,总结道理,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古文,是教材“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
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旨在让人明白世间本无鬼,无中生有只会自己吓自己。
五、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起出现古文,并在文后附有译文。但学生刚接触古文,无论从读音、节奏还是文意理解上都存在畏难情绪。 教学中朗读指导、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写“炊、趋、沾、踉、跄、愕”6个生字,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简单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章的含义,明白天下本无鬼,不要无中生有,自己吓自己。
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八、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问题生成单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质疑:
1、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
2、(预设)学生1、“活见鬼”是什么意思?
学生2、世界上没有鬼,怎么会见鬼了呢?
(二)初读古文,掌握字音,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古文,标注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标注出一些重点字的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本课的生字及学生提出的字音方面的问题。
3、教师难点点拨:重点字字音: 撩、亟、俄顷、号呼、踉跄、愕然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踉跄、亟奔、俄顷、愕然
(三)回顾旧知,指导学法。
1、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古文《寓言二则》,这学期学习了《叶公好龙》、《嗟来之食》,这些都是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活见鬼》一样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你觉得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一些字的读音和现在的字不一样,需要掌握。
生:要理解古文的意思,一些词语和现在的词语的意思也不一样。 师总结: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的完成的任务可以归纳为六个字:读“音”,知“义”,悟“理”。同样《活见鬼》这篇古文也需要完成这三个任务。
2、师:学习古文理解古文的意思,我们以前都用过什么方法? 生:对照译文、查字典
师小结:学习古文我们可以查字典、看注释、对译文、问老师等等。(课件出示学法的关键词)
3、指导总结理解古文意思的方法。
(1)投影出示:
有赴饮夜归这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有个人赴酒宴后深夜回家,正赶上天上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
(2)两行对照,理解古文部分每个字的意思,对照上下两行看看古文部分每个字对应的在现代文中的意思。
(3)教师总结:理解古文句子的意思时和现代文相比有同有异、有加有减。
4、学生分组合作,理解古文中重点字词、句子的意思。
5、学习情况检测
(四)反复诵读,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1、师:为什么“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生1:因为撑伞的那个人以为避雨的人是鬼。
生2、因为避雨的人以为撑伞的人是鬼。
师:用原文的话回答是“疑为鬼也”,“告以遇鬼”,“号呼有鬼”。(板书这几个词语)
2、理解这两人互相以为对方是鬼时的心理,指导朗读。
(1)师:想想撑伞的人看到有人到自己伞下避雨,想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生答)
(2)指导学生读古文中表现两个人互相以为对方是鬼的句子。 重点强调“愈益恐”、“亟奔入其门”、“号呼”这个词的读法 。
(3)自己读、同桌互读,点名读,小组读。
3、指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有译文,学生可以通过自已预习撑握大意,再加上本学期,我们学校语文考研课题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本节课重点想通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抓重点句读出感情”这三个环节,渗透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其中,重点是第三个环节。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读“撩、趋、亟、踉跄、愕”
2、能力目标:能想象、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3、情感目标:树立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如果有一样东西,刚刚明明就放在桌子上,可是一转身却不见了,而屋子里没有别人,这时你会说?(见鬼了)是啊,这是多么奇怪的事呀,那一个活人遇到这样的事,就是:板书课题:活见鬼——这时,还会感到有些?(害怕)——齐读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正音(5分钟)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学习一篇活人遇见鬼的离奇故事。
2、现在哪个同学愿意把你预习时觉得比较难读来教大家读一读吗?――指名发言——大家跟着他读两遍。
4、现在你们有没有信心把整篇文言文正确地读一遍吗?——齐读
(二)读对停顿(10分钟)
1、读完文言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和我一样感觉到:它不像白话文,能一眼看出在哪应该停顿,对不对?
2、没关系,只要你们能闯过以下三关,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停顿。
第一关:文白对读。12组一句文言文,34读一句白话文;
过渡:有的同学可能在偷笑:太容易了吧。是的,老师要恭喜你们过了第一关,但别高兴得太早呀 。接下来由老师出马啦!
第二关:字义对读。师读“持盖、蔽、撩、偶、愈、因、趋、亟、俄顷、不觉”,生说意思。
过渡:有点难度了吧?不过,真是“团结力量大”呀,你们离成功又近了一步!看来,难度得再加大了。
第三关:讨论:“值大雨的值、不相值、值炊糕者”中三个“值”分别是什么意思?
3、 现在,你们对文言文的理解有没有更多一点呢?那么,请你们根据理解,试着画一画停顿,好吗?——巡视——出示正确的画法,如果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现请同学们按节奏自由读一读——齐读——听录音轻声跟读。
(三)、品味读,表演读(20分钟)
过度:现在音读准了,停顿也对了,可我总觉得这样的朗读好像少了点什么?(感情)要想读出感情,得抓住让你体会到人物害怕的重点句体会。我们一起找找。
1、画出:久之不语,疑为鬼也。
如果是你,此时你心里会想?谁能用文言文回答?(此乃鬼也?)(评:简短意明,真有文言文的味道,不错。)——想完,你心里一定更加地?(害怕)——谁来读一读?(评:听得出你是真的害怕了;听得我心里也毛毛的;看来你还没遇到过这种恐怖的事!)——配乐齐读。
过度:怀疑是怀疑,撑伞者还是不敢相信,于是怎么做呢?
2、画“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
怎么做是撩呢?谁愿意来演一演吗?——你为什么要撩?那撩的时候你害怕吗?撩不到时心里可能更加地?(恐惧)——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齐读——此时吓得说不出话的撑伞者心里一定会不停想?(一定是鬼)——指名回答(评:谢谢你道出了他叫心声)——配乐齐读
过渡:吓坏了的撑伞者把他挤到桥下后一阵狂奔,来到糕点店门口怎么做呢?
3、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
“告”是什么意思?惊恐万状的撑伞者会怎么说?(评:你让老师感觉到你既害怕又慌张、你真大胆,好像不怎么害怕呀。)——齐读
过度:那同行的人呢?
4、踉跄而至,号呼有鬼。
“号呼”又什么意思?谁来喊喊看?——齐读
过渡:谁来演一演这两人狼狈的样子呢?那这两人叫完后看到对方,会怎么样呢?会说什么呢?
5、画: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你猜他们在笑什么?——指名回答——引导:你在笑什么?(笑自已把人当鬼)你又在笑什么?(笑自已太多疑)为什么两人都会误认为对方是鬼呢?(太迷信)
6、小结:这个故事对大家有什么启发?(不要疑心太重、世上是没有鬼的)——是啊,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但有些疑心太重的人,往往会无中生有,自已吓自已,真是可笑呀!最后,老师想用文言文总结一下这个启发:世上本没鬼,疑心生暗鬼,庸人自扰之!------齐读这句――――师:后来,当人们遇无中生有的事,会说“活见鬼”,遇到特别离奇的事,我们也会说“活见鬼”。
(四)诵读(3分钟)
1、配乐诵读
2、现在,请同们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分别跟同桌复述一下。
三、作业:1、生字一行
2、把故事讲给亲人听。
教学反思:
1、亮点:紧紧围绕课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撑握朗读方法。
2、不足:备课时,我对学生的双基高估了。学生“字词”的基础太差了,预习时可能没有好好读读课文,更没有去看译文,以至于第一环节花太多的时间,学生还没有全部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也就造成了后面的重点环节有点赶了。今后,我想如果想提高课堂效率,一定要抓好学生的预习作业,提高学生的“字词”能力;
3、疑问:课题研究公开课,能不能只针对“朗读训练”进行设计,而不用呈现完整的教学内容?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本课5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4、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查找有关写“鬼”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板书“鬼”字,请学生看认。“鬼”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下面是一个“人”字,上面则是个可怕的脑袋。古人认为,“鬼”是似人非人的怪物。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中称:“鬼,人之所归为鬼。”
2、你们相信世界上有鬼吗?(不信。)但是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人们特别信神信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活见鬼》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那个信鬼的年代。板书课题《活见鬼》。这是明代冯梦龙写的一篇文言文。
3、简介作者。(借助学生预习所查资料指名介绍。)
冯梦龙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文艺理论有重要贡献。代表作有“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三言二拍”。
二、初读,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读书要求:读准字音,把你认为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都通顺。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先检查字音朗读,及时纠正。再查读文情况。)
3、老师范读课文。
4、老师领读。
5、同桌练读,互相指正把课文读好。
6、指名读。
7、配乐齐读。
三、再读,读懂课文。
1、学生畅谈读文言文的感受。
2、师生对话。
(1)师读生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学文言文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①读译文来理解古文。②读古文看译文的解释。
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④要经常抑扬顿挫地诵读。
3、老师出示注释,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通过课件出示下列注释。)
注释:
炊:烧火做饭。
趋:快走。
沾:浸湿。
踉跄:走路不稳。
愕然:目瞪口呆。形容吃惊的样子。
4、小组交流。
老师通过课件出示划线句子,指导学生采用先读句子,再说句子意思的方法来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和难句子。
(1)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2)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四、回顾课文,领悟中心。
1、故事发生的时间?(深夜)天气怎样?(大雨)
2、人物是谁?(撑伞人和躲雨人)板书:撑伞人、躲雨人
3、撑伞人在什么状态下?(赴宴回家)他为什么怀疑躲雨人是鬼?(那人不说话、用脚没碰着)为何撒腿就跑?体会怕鬼追得恐惧心情。自读此段,指名读出恐惧心情来。
4、这个浑身湿淋淋的人是谁?
5、有趣的现象,两人都说了什么相同的话?板书:(有鬼)
6、这两个人见面后表情怎样?齐读最后一句。
7、“愕然”什么意思?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原来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鬼。)为什么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鬼?学生先说,老师再总结这两个人误以为对方是鬼的原因。师总结:“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想象一下,他们笑什么?
8、大作家冯梦龙写这篇文章只是给我们讲一个笑话吗?他还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相机板书:疑神疑鬼、闹出笑话、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9、老师总结:迷信是生产力低下,科技欠发达的产物。如今,科技飞速发展,迷信却依旧存在。生活中有人将迷信与科学技术嫁接到一起,变戏法去骗人,这无疑是对科学技术的莫大讽刺!学科学,用科学的我们,能上当吗?(不)是啊,不管是遥远的古代还是文明的现在,尊重科学,破除迷信都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五、总结学好文言文的方法。
1、学好文言文不仅要读通,读懂,还要把文章读好。那就是读出品位。注意读好停顿,语速稍慢,品位我国古代语言的凝练和优美,达到熟读成诵。再一次配乐齐读课文。
2、指名试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3、查找文言版故事《自相矛盾》,采用今天的学法尝试着把它读懂。
板书设计:
活见鬼
有
撑伞人<------------------>躲雨人
鬼
疑神疑鬼、闹出笑话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