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部编版教案
此篇文章梦游天姥吟留别部编版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部编版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部编版教案 篇2
总体设想
对于诗歌的教学,朗读应是贯串始终的,在读中品味语句,想象情境,体悟感情。本诗有一个难点,便是对梦中神仙世界的描写,所以我的处理方式是在引导学生在大体切分层次后,重点突破这一难点,避免赏析的平均用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展示课题,作者,学习目标:诵读——品味——体悟。
二、朗读课文
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
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
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解题
四、赏析全诗
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句子将第2段切分成两部分。
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
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
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
赏析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霞”)
老师设问: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
3、学生齐读末段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
老师设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
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
五、结束
老师明确:李白的政治理想在快要实现时突然破灭,这种打击是多么残酷,但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就在于他有傲岸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怀,正如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所写“酒入豪肠,七分啸成了剑气,剩下的三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师生齐读下课。
教学反思
这是我参加省优质课比赛时的教学设计,当时上完课后心里有万千滋味,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有猛一轻松,不知该干什么的迷惘;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我认为这个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②此设计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不足之处在于
①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诗句读,然后品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
②此设计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从课堂情况看,的确是这两点影响了整体效果。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部编版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透过诵读、讨论,鉴赏诗歌景物,
情感目标: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作品、风格、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生前最喜“三李”的诗,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毛泽东称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礡,有脱俗气。”下面我们一齐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诗是否合于毛主席的评价。……
二.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李白生平、李白的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初步感受学生自评朗读感受
2.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学生比较评价,教师点评
3.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1)题目中是“梦游天姥”,那诗“梦游”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由“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我们可知“梦游”开始;由“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可知“梦游”结束。
(2).据此,我们能够把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①由“我欲因之梦吴越”,可知前面部分是“梦游”的原因,我们能够概括为:如梦缘由。
②诗歌的主体部分:梦游天姥。
③诗歌的结尾部分:梦中醒来。
这样,我们就对全诗有了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了。
五.问题探究,具体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读)“海客谈瀛洲……云霞明灭或可睹”,“瀛洲”是什么地方?
明确:海外仙山之一,传说海外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2.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能够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3.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貌呢?我们一齐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述。从描述中,我们能够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述,其余几句透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4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那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5.学生齐声诵读第一部分。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情绪?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情绪。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那里的谢公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提到他呢?
明确:谢灵运,性喜游山玩水,所到之处,必是风景秀丽之所。此处谢公到过,正说明天姥山是上佳之地。另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4.“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齐来读一下)诗人在那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5.齐读这部分资料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完美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让我们一齐来读一下最后的句子。
明确:
①“长嗟”“惟”“失”,能够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
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能够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能够照应?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能够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能够,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最后发现,自己就应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4.学生齐读整首诗。
六、总结全诗:
诗人透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人世光阴花上露,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让我们再次朗读,来结束这一次梦游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写作训练: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以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小论文。
八、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语
仙境出现
梦醒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比较长,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就应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透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透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抓住意象,配合关键词,解读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应说,整堂课是比较连贯流畅的,但在教学设计的上,还是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方法的模式,虽然有课堂互动,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当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就应个性注意这一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部编版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在阅读中体验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和奔放的写作气势。
2.知识目标
了解李白,了解李白诗歌的深远影响和益处。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的写作情绪,理解诗歌中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重点和难点
1.欣赏宏伟而不可预测的梦想和深刻的意义。
2.了解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李白独立自主的个性。
学时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一、开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建安骨、骄傲、青莲居、降仙。请问:这副对联上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专题。李白是我们的老朋友。李白叫太白,叫青莲僧。他是唐代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孪生星座。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清廉居民,盛唐诗人,是中国古代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的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天宝的40多年。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是唐代最繁荣的时期。他以“救民”、“安邦”的政治思想,希望有所作为。天宝二年,唐玄宗在朋友吴云的推荐下,将李白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皇帝的文官),当时他四十二岁。李白被叫到北京。他想用这个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自己与众不同。然而,他很不高兴。玄宗只给了他一个闲散的仆人的位置,并没有给他一个很高的位置。此外,他很自豪,拒绝与政要分享。他还冒犯了显要人物,因为他命令玄宗最喜欢的高丽诗在喝醉时脱下靴子。就连玄宗也没有好好对待他。只在长安住了一年多,他就拿到了钱回来,他从布衣做起国王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他的政治失败使他非常沮丧,使他看到封建统治者的放荡和腐败。在被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从东鲁(现在的山东)南下到吴越(现在的江苏南部),并写了这首诗来向他的朋友证明他的感情。
晚年,他住在长江以南。61岁的时候,我听说太尉李光碧率领一支大军出城与安石叛军作战。他也北上准备杀敌。他在路上因病返回。第二年,他病逝于叔叔当涂(现安徽)县长李阳兵的住所。
李白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诗人。他渴望葡萄酒;天子不能上船;他的作文一旦他把龙巾擦干净,御史汤匙、妃嫔捧砚,勒克斯脱下靴子他在五山寻仙,在山河中游荡,甚至他的生与死都被魔法玷污了。据说,他的母亲“梦见了永生耿星的诞生”,并说他的死是“酒后捉月,沉入水中”。在人们心中,李白没有死,而是追求他喜欢的月亮。李白的诗歌自然而意味深长,雄伟典雅,充满了非凡的浪漫情怀。
杜甫:当笔落下时,它惊动了风雨,这首诗就变成了一场为鬼神呐喊。
韩愈;李杜的文章正如火如荼
三、解决问题
诵读原本指诵读,即写诗。后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它变成了一种乐府宋体“告别”的意思是离开这首诗,在离开之前向朋友道别。所以整个主题的意义就是用奶奶的梦游诗向你的朋友说再见。梦游是通过“说再见”来证明你的态度和意图是真实的。另一个名字是“梦游天目山永别东路诸侯”。
从唐代开始,古诗分为“古体”和“现代体”。在唐代,新格律诗被称为现代体诗,唐以前产生的格律限制较少的诗歌被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使用了唐人的说法。在天堂梦游和唱再见是一首古诗。
四字、字、音
天目、颍州、山西、泸水、丹丹、霹雳、石番、红染、清明、心悸、鼓瑟、觉世、天台、玉天目、谢公楼、尹延泉、李申林、栾归
五、鉴赏第一节
1.共同阅读并思考:
①前四首诗写了什么?既然它的名字叫“梦游奶奶”,为什么要从瀛洲来写呢?
清晰:写下天目山的神秘和模糊。
与瀛洲相见奶奶(档案描述)。天目山和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美丽。然而,瀛洲的“信仰很难找到”让人害羞,而天目的“或可见”则成为一种强烈的诱惑。因此,以瀛洲来衬托天目,以空来衬托现实,不仅给天目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美丽的面纱,也让作者想起了去天目的想法。
②最后四首诗是怎么说的?使用什么方法?
清楚:写下巍峨雄伟的天目山。
比较和对比。五岳和天台衬托出了天目的雄伟和巍峨,这进一步提醒了作者去天目的强烈愿望。
使用以下词语天姥横穿天际,拔出五岳盖赤城来说明它无与伦比的高度。以屋顶为衬托,他说屋顶有“18000英尺高”,但在奶奶面前它看起来很短,好像他想在她脚下鞠躬。如此雄伟的天目山,如此美丽的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的念头?
2.小结:
大意
这一部分总是写天目山的巍峨、雄伟和神奇,这就是梦想的原因。
六欣赏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节是这首诗的主体部分。它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梦幻山西、木屐攀岩、夜景、神仙洞和梦幻消失。请总结一下风景的特点和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见山西:宁静
据越人介绍,我想在吴越梦游,一夜飞越月湖。湖光和月光照在我的身上,把我送到美丽的山西。谢凌云居住的地方至今仍在,清澈的溪水潺潺,人猿的叫声凄凉。
在大风的帮助下,我被送上了蓝天,直航大海;兴高采烈的李白
(2)穿木屐爬山:气势恢宏
我脚上穿着谢凌云的木屐,沿着山路直冲云霄。在半山腰,你可以看到太阳从海上升起,听到空中公鸡的啼叫声。山脉和岩石重叠。我不知道我转了多少圈。我迷恋花,倚着石头。我觉得不晚了。
陶醉的李白
(3)夜景:奇异而危险
熊在咆哮,龙在歌唱,雷声在岩石和泉水中回响。它使森林深处颤动,层顶震动。乌云密布,会下雨,水波摇曳,烟雾升起。
困惑、震惊、沮丧和沮丧李白
(4)仙洞:壮丽、辉煌和奇妙
闪电和雷声,群山崩塌。仙府石门从中间轰隆一声打开。蔚蓝的天空辽阔无底,太阳和月亮照耀着金银宫殿。穿上彩虹的衣服,乘着风,云中的神一个接一个地降临。老虎弹琴,栾鸟开车,神仙和大麻一样难以计数。
(5)梦消失了(过渡句,写下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这样的一幕突然震撼了我的灵魂,突然站起来叹气。当我醒来时,只有一个睡懒觉的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部编版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啦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啦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啦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啦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啦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啦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啦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啦。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啦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啦,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啦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啦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啦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啦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啦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啦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部编版教案模板(通用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部编版教案模板(通用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