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秉笔直书教案

2025/09/26教案

此篇文章秉笔直书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秉笔直书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检查大家的预习的情况。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秉笔直书》。

谁能来说一说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回答。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他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总结预习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准确的读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词反复朗读。

B、将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读反馈:

a)师检查学生的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全体学生一起读一读所学的生字。

教师个别抽查。

B、初步交流自己新学会的词语,(说意思及用法)弄清“国国”、“竹简”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

二、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

思考一下文章主要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学生的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再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与全体学生一起交流。

2、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吗?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课文内容,画下来,再读一读。

你觉得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

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体会人物的语言。

指导学生对读出太史的刚正不阿。

3、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据吗?

结合课文的相关句、段谈一谈。

进行朗读的练习与指导。

4、从这些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评议。

小组(同桌)分角色练习。

全班分角色朗读。

小结:大家把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精神表现得真是充分,淋漓尽致。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的词语找出来,画一画。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他们宁可死也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你现在知道太史所担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职责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史精神。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并阅读历史名人司马迁的故事。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按照事实写历史 忠实、本分、不屈服

太史的职责

秉笔直书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检查大家的预习的情况。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秉笔直书》。

谁能来说一说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回答。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他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总结预习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准确的读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词反复朗读。

B、将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读反馈:

a)师检查学生的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全体学生一起读一读所学的生字。

教师个别抽查。

B、初步交流自己新学会的词语,(说意思及用法)弄清“国国”、“竹简”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

二、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

思考一下文章主要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学生的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再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与全体学生一起交流。

2、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吗?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课文内容,画下来,再读一读。

你觉得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

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体会人物的语言。

指导学生对读出太史的刚正不阿。

3、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据吗?

结合课文的相关句、段谈一谈。

进行朗读的练习与指导。

4、从这些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评议。

小组(同桌)分角色练习。

全班分角色朗读。

小结:大家把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精神表现得真是充分,淋漓尽致。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的词语找出来,画一画。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他们宁可死也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你现在知道太史所担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职责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史精神。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并阅读历史名人司马迁的故事。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按照事实写历史 忠实、本分、不屈服

太史的职责

秉笔直书教案 篇3

本课教材分析:

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透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贴合人物身份。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必须的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潜力。在学习中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强。本课的学习应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更深入的理解课文资料,透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重点理解课题,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资料。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明白“竹简”是怎样回事。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

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能够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在交流中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

(1)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能够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务必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2)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能够多找几个学生读,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能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透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透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季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的浩然正气。)

3、指生有感情地分主角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主角读、范读、分组齐读)

4、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

(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能够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老师这时候务必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务必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

四、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资料。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忙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这天有何重要好处,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秉笔直书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下面俺检查大家的预习的情况。俺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秉笔直书》。

谁能来说一说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让同学根据自身的预习回答。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他到底给俺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让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总结预习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准确的读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词反复朗读。

B、将自身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读反馈:

a)师检查同学的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全体同学一起读一读所学的生字。

教师个别抽查。

B、初步交流自身新学会的词语,(说意思及用法)弄清“国国”、“竹简”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

三、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

考虑一下文章主要给俺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同学的概括的能力。

让同学在再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与全体同学一起交流。

2、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吗?

用自身喜欢的符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课文内容,画下来,再读一读。

你觉得自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

让同学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体会人物的语言。

指导同学对读出太史的刚正不阿。

3、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据吗?

结合课文的相关句、段谈一谈。

进行朗读的`练习与指导。

4、从这些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评议。

小组(同桌)分角色练习。

全班分角色朗读。

小结:大家把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精神表示得真是充沛,淋漓尽致。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的词语找出来,画一画。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他们宁可死也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你现在知道太史所担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职责吗?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史精神。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并阅读历史名人司马迁的故事。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依照事实写历史忠实、本分、不屈服

太史的职责

秉笔直书教案 篇5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读生字8个,正确规范书写生字11个;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3、▲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抓住重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教学媒体课件教与学活动过程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

一、回顾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品悟第一课时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历史故事《秉笔直书》,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本课这篇历史故事并且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检查课文阅读3、检查生字认读4、通过预习,你还读懂了什么呢?学习课文1-3段1读课文,边读边画能够表现太史伯刚正不阿的词句;2默读画出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引导: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3、对比来看崔的表现,读读他的话,再看插图,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根据课前学习,了解历史背景及人物的关系,轮读课文。课件出示读生字。

了解课文的大意

1、读课文划词句。

2、默读思考。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不同的精神小结:秉笔直言的太史伯牺牲了,正义并消失了吗?

学习课文四、五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太史仲、季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对比人物不同表现深入理解

3、小组合作谈自己的理解

4、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精神

5、为什么描写太史叔的部分写得简单呢?

小结:

阴谋又没得逞的崔此刻心情如何呢?

学习课文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读课文

2、想想:作者写这段想告诉读者什么?

3、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角色朗读课文

二、回顾本课的学习方法

三、学写生字四、读一读“语文天地”中四句写“听话”感受的句子,说说你对这些句子含义的'理解。

1、“此时无声胜有声”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表现出一种“话不多,但意蕴深刻,意味悠长的意境”。

2、“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在赞美说话者的博学。

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忠言的好处。

4、“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出了良言与恶语给人们的不同感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边读边画边体会如:“面不改色”“冷笑”“忠实”“贪生怕死”“事实”等重点词语都能表现人物性格。

3、小组学习

4、朗读课文,明白写作中内容相近的简写突出太史们坚贞不屈的精神。

5、读课文,明白一批又一批的太史们都具有的秉笔直书的精神

秉笔直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史秉笔直书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理解太史说的话。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秉笔直书

2、齐读课题,解题:“秉”拿着、握着;“书”书写。

3、质疑: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析词。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实?

2、默读课文,思考:崔杼为什么要杀掉太史?太史在临死前都说了什么?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太史说的话。

3、汇报交流,以读促思:

(1)“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分析讨论:这是什么句?改为陈述句怎么说?

指导朗读:读出断然拒绝的坚定口气。

(2)“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太史宁死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

(3)“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讨论:太史仲用怎样的神情说的?(面不改色、冷笑)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轻蔑、坚定)

(4)“我当然爱惜生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要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畅谈体会,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是哪句话触动了崔杼,让他作罢?

质疑:下文哪句话证实了“还有要写的人”?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串讲板书,引导归纳。

3、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布置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不怕死的太史》的故事。

2、写摘录笔记。

四、板书设计:

附:

秉笔直书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权力一向至高无上,但有一种官员每天跟随在皇帝身边,随时记录皇帝的言行与得失,皇帝却不能随便阅读这些记录的内容。这种官员就是史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史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记录和编撰历史。为了完成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有时史官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但他们不屈不挠、秉笔直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春秋襄公二十五》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死齐庄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太史杀了。太史的弟弟接任太史,仍然写道“崔抒弑其君”,又被杀了。太史的二弟继任,还是这样写“崔抒弑其君”,又遭杀戮。太史的三弟继续担任太史,仍旧这样写:“崔抒弑其君”。崔抒颤栗了,他想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

与这几位正直的史官相比,西汉的司马迁毫不逊色,他不但秉承了“秉笔直书”的实录传统,而且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为后世留下一部辉煌而浩大的历史著作,不愧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一个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在京城长安担任太史令,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目光远大的史官,立志要编写一部宏伟的历史巨著。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10岁开始跟随两位博学的高师孔安国和董仲舒学习古代典籍。20岁时,司马迁从京城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他考察历史遗迹,采集传说故事,凭吊古代先贤。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他探访大禹的遗址;在沅、湘水滨,他凭吊诗人屈原;在鲁国,他拜谒孔子的庙堂……通过这次漫游,司马迁掌握了编写史书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35岁的'时候,父亲在洛阳一病不起,临终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辈是周朝的史官,已成累世家学。后来咱们家一度衰落。你如果能再做太史令,那就可以完成编订史书的大业……”司马迁泪流满面,低着头对父亲说:“儿虽然不成材,但一定能继承先辈的事业。”不久,司马谈就去世了。

三年后,司马迁果然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朝廷上,他一丝不苟,详细记录下君王朝臣的一言一行,严格履行着史官的职责。私底下,他却时时牢记父亲的遗愿,决心写一部贯穿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巨著。司马迁废寝忘食,刻苦攻读藏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开始着手撰写《史记》。

正当司马迁雄心勃勃撰写史书的时候,不想祸从天降。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不想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大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并判处司马迁“诬上罪”,处以死刑。按照汉代的规定,判为死刑的人有三种选择:第一,伏法受诛,就是等着被处决;第二,以钱赎命,就是交出来五十万,可以免死;第三,接受宫刑。当时,司马迁俸禄不多,拿不出这么多钱赎买自己。接受宫刑,是最耻辱的一种选择。但是如果接受死刑,那么多年的心血就要付之东流,父亲的遗愿也就无法实现。司马迁在绝望中只好选择接受宫刑。宫刑,既是对身体,更是对人的精神的极大摧残。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悲愤欲绝,几次想要自杀。但是,想起父亲的临终嘱托,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只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司马迁在狱中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遇赦出狱,这时候已经五十岁。喜怒无常的汉武帝又召司马迁入宫做中书令。*佞小人群起而嘲笑司马迁,朋友们知道后纷纷劝阻司马迁入宫。可司马迁说:“不进宫怎知宫廷秘史?不和帝王将相打交道,怎知他们灵魂善恶?我不应诏,史书又怎么写?”司马迁入宫做了太史令。他每天都忍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而在私底下,司马迁却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废寝忘食地写作《史记》。

司马迁很清楚,这本实记实录的《史记》,必然会遭到汉武帝的毁灭。完稿后,他就同时准备了三份。一份是手稿,后来汉武帝追查,他便将手稿呈交上去。果然不出所料,手稿被汉武帝当众烧毁了。第二份是副稿,由才智出众的女儿司马英抄写,以便“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第三份是腹稿,他每写一篇,都让外甥杨恽(司马英的儿子)学懂背熟,牢记于心,以确保《史记》能够传给后人。祖孙三代,就这样继承祖辈写史大业,苦心孤诣,精心保存,才让这部不朽的著作流传下来。

经过前后十六年的时间,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于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

在历史上,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史官的厄运由来已久。司马迁忠言直谏,横遭劫难。司马迁去世500年后,北魏时期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崔浩《国书》血案。崔浩因为直书国史,惨遭杀害,许多无辜者也横遭屠戮,这次血案共杀死20xx余人。就在不远的清朝,也曾发生过一件惨绝人寰的“庄氏史案”。庄氏虽非史家,却因私撰史书被清廷判罪,全家被满门抄斩,已经死了的也被掘墓戮尸,除此以外,凡是与此书有涉的人,包括作序者、校阅者、资助者,就连刻字、印书、卖书、买书、藏书、读此书者都一并处死,有人根据祸及700家的记载推算,认为被屠杀的至少在1000人左右。中国史官的厄难,给人们留下了一道永远抹不去的心理阴影。清初诗人陈恭尹有诗云:才生文字即风波,鬼哭虽然吏亦歌。三尺龙泉方寸印,不知谁较杀人多。

历史还是公正的。那些随意掩盖罪恶、粉饰历史的,反倒曝光在历史的青天白日下,把自己涂抹得一团漆黑。一向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却也因为恣意草菅人命,在历史上留下极不光彩的一页。因为司马迁,因为李陵,更因为无数屈死的冤魂,他将难以逃脱历史的审判。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充满了无数的眩惑,随着时过境迁,更是迷雾重重。但是因为有了这些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史官,才让后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还原历史的本色。“晋之董狐,书法不隐”,“齐之南史,直书崔弑”。他们代表着公正,传承着人类的良知,他们用整个生命书写历史,用血肉之躯维护着历史的真实。

统治者疯狂的杀戮和残忍的刑罚并没有彻底阻断真理的声音。透过一场场血雨腥风,我们仍然能够窥见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许有些模糊,有些支离,但让后人总结成败得失,辨别善恶忠*,以史为镜,鉴往知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