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氓》说课稿

2025/09/28教案

此篇文章《氓》说课稿(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氓》说课稿 篇1

一、联系学生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先民们用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苦,唱他们的悲,开我国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真切地传递着他们的心声。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声音,引导他们进入先民们的情感世界。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对于诗经及“赋比兴”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所要做的,是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等多种方法,深入领会诗经的手法及其中的浓浓的诗情。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把握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通过分析比兴手法,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时隔数千年,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诗歌的“气”,丧失诗歌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和事件,经由形象和事件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诗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先民的灵魂。比兴手法为《诗经》独创,重章叠句同样别致而新鲜,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进行讨论,不搞枯燥的知识传授。还引入讲故事、改写两种活泼的学习形式,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蒹葭》,营造氛围。

第一部分、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有关爱情的诗句不胜枚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我们知道在古代,男女的婚嫁是有讲究的,什么“门当户对”(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那他们有没有婚姻自由?(生:没有)我们现在的婚姻也是有讲究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些都是古代没有的。那么,老师的问题来了:是不是自由恋爱的婚姻就是幸福美满的呢?(生:不一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卫风氓》就是一个恋爱自由、悲剧结局的典型。(板书诗经氓)

第二部分、了解《诗经》1、学生自由发言:我所了解的《诗经》。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强调重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因而,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他和屈原的《离骚》被后人合称为“风骚”。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6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多为周王室贵族文人所创,被奉为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共40篇,是祭祀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深远。诗歌的形式多以四言为主,其常用的表现手法分赋、比、兴三类。此外,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第三部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背课文,配乐:二胡曲《长相思》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点拨:四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为二二式。

正音:匪愆将于说徂汤渐裳糜隰

3、学生配乐朗诵,配乐:二胡曲《长相思》

第四部分、整体感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

讨论分析,达成共识:

第1、2章,相恋,甜蜜和幸福。

第3、4、5章,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

第6章,分手,决绝。

第五部分、再一次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读出感情。

六、合作探究

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同位交流,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同时又是比,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既让我们感觉季节由仲夏而晚秋,时光在流逝,又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句用了比。桑葚甜美,吃多了就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来反衬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回头。

七、课堂小结

《氓》的思想内容:通过女子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诉说了自己内心的伤痛。

手法: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八、布置作业

必做题: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并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资料,积累古代诗歌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诗句,至少10句。

选做题: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氓”的故事,可自己另拟题目。

《氓》说课稿1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氓》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诗经两首》中的第一篇《氓》,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诗经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把教学目标设为: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诗歌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诗歌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学生诗歌欣赏的水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氓》是一篇叙事诗所以教学重点在于对诗歌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另外《诗经》主要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所以难点在于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讲授法,提问法。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熟悉课文,培养学生语感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在分析完课文后再次让学生根据诗歌感情的变化朗读课文,让他们走入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讲授法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字词,语法,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感情基调的转换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提问法,提出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诗歌使用了那些写作手法,又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用这两个问题点明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提出女主人公她被遗弃责任在谁?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五.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我通过我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我通过和学生讨论女子婚姻失败的原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氓》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氓》是《诗经》中的重要作品。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恋爱悲剧。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为今后的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概述诗经的基本知识,熟练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形象,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生: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但相对于实验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还是弱了些,所以,我拟定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生掌握《诗经》基本知识,且在认知性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赋、比、兴手法;第二课时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感受人物形象,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树立正确人生观。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诵读法、讲解法、启发法、讨论法等。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讲解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领背与自己诵读相结合,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并且深入探究其悲剧原因。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及上节课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2、认知性诵读。这一阶段分为学生领背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熟悉文本让其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理解性诵读。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评价性诵读。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探究部分。在本环节中,通过“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悲剧原因”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5、师生合诵《致橡树》。《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如何让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树》。采用师生合诵这种方式,有两个初衷:一是丰富课堂内容,加深情感体验;二是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诵的兴趣。

《氓》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氓》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诗经·卫风·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先民们用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苦,唱他们的悲,开我国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真切地传递着他们的心声。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声音,引导他们进入先民们的情感世界。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对于诗经及“赋比兴”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所要做的,是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等多种方法,深入领会诗经的手法及其中的浓浓的诗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把握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通过分析比兴手法,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授一篇诗歌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说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蒹葭》,营造氛围。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有关爱情的诗句不胜枚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我们印象当中啊一提到古代的男女婚嫁,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早在先秦时期,还没有形成苛刻的礼教思想束缚人们,男女恋爱结婚也具有一定的自由。说到这可能就会有同学好奇,那先秦时期的男女爱情是不是和今天的情形一样啊?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美满的吗?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卫风氓》来看一看先秦时期的爱情。(这样导入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虽然已经是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还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理论性,对于情结式导入依然有很强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了解《诗经》

1、对于这种重点的文学常识,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是必不可少。在课上让学生自由发言:我所了解的《诗经》。教师可以适时点拨,补充。

2、强调重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因而,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他和屈原的《离骚》被后人合称为“风骚”。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6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多为周王室贵族文人所创,被奉为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共40篇,是祭祀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深远。诗歌的形式多以四言为主,其常用的表现手法分赋、比、兴三类。此外,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第三环节、诵读课文

时隔数千年,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因而诵读之前应先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和事件,经由形象和事件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诗情。

在这过程中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诗歌学习重在诵读,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所以,先由学生直接阅读诗歌,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完成最为感性的诗歌认识,直接而感性的阅读,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

随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范读,让学生从示范朗读和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点拨学生注意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最后再配以音乐,营造意境,让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先民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把握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是怎样的?分析女主人公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本环节主要用启发法、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

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讨论分析,达成共识:

第1、2章,相恋,甜蜜和幸福。

第3、4、5章,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

第6章,分手,决绝。

恋爱时,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结婚后,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女子;被遗弃后,是一个坚强、刚烈的女子。

第五环节【合作探究】

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达成一致后,选出代表进行回答,若阐述的不全面可以由其他小组或者老师进行补充。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明确: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兴,先说桑树,继

而讲述和氓的故事;同时又是比,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既让我们感觉季节由仲夏而晚秋,时光在流逝,又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句用了比。桑葚甜美,吃多了就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来反衬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回头。

课堂小结《氓》的思想内容:通过女子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诉说了自己内心的伤痛。

手法:以赋为主,兼用比兴。第六环节布置作将《氓》改写成一篇叙事性抒情散文,字数不限。(培养学生散文写作兴趣,提高语文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的感知力。)

板书设计

简单凝练的板书帮助学生理清诗歌思路,有助于学生理解背诵诗歌氓

恋爱甜蜜幸福

婚后悲伤无奈

决绝清醒刚烈

淇水怨殇高一语文组胡记霞

当初你追求我的情景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你抱着布,借口换丝,傻傻的站在我家门口。你要马上娶我,我不答应,你生气了。我说,婚姻大事,不可儿戏,要明媒正娶。你要走了,我送你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长长的淇水,像我们的情思。我说,淇水作证,我们以秋天作为期限,秋天我就嫁给你。

从此,你的影子就印在了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我采桑叶的时候,你的影子嵌在桑叶的缝隙间;我织布的时候,你的影子印在五彩的丝线里。我常常登上那倒塌的墙,踮起脚尖,遥望你来的方向。等不到你来,我的泪水会簌簌地落下。你来了,我就笑逐颜开,拉着你的手,像一只小鸟一样,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吉日良辰,迎亲的车队来了,载上我,还有我的嫁妆。

路经一个桑园,我掀开藕荷色的车帘,我看到桑树的叶子新鲜润泽,我看到那斑鸠在偷吃熟透的桑葚,我还看到你骑在马上,风流倜傥??

时光消逝,桑树的叶子变黄了,耐不住秋风的催促,簌簌的落下来。我恪守妇道,任劳任怨,但你还是忘了我们相爱的岁月,忘了自己的誓言,你背叛了我。你骂我,打我,苦日子无休无止。我想回家,可是家兄定会讥笑我,我也只有黯然神伤。原想同你白头偕老,现在看来这个心愿是不可能实现了。我得走了,到了和你分手的时候了。

又是一个秋天,桑叶飘落,就像我凋落的红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又过淇水。淇水依旧安静地淌着,秋风把深秋最后的几朵花打落,花瓣浮散在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