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目送》有感

2025/09/28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目送》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目送》有感 篇1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题记

所谓“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箱地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真正的“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目送向我们叙述了:她作为一个母亲,她目送着她的儿子一天天地长大,成熟,甚至叛逆,嫌弃她;而作为一个女儿,她也目送着她的母亲一天天地变老,变得不认识她,目送着她的父亲燃烧在殡仪馆中;同时,作为一个“人”,她还目送着世间的一切,应该说是发生在她身边的一切,目送着......

目送中,让我记忆最深刻是菊花。

菊花中主要写了一次,菊花的上司中风了,而他的“妻子”决定就让他保持着植物人的样子,菊花看到了这一幕,于是告诉了与她分居的丈夫,再次说要和他签离婚协议书,可她丈夫还是不愿意。回了一句: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不能理解大人们明明不相爱,为何为了个人利益要在一起,不能理解为何要为了个人利益而去“谋杀”一个人的自由,而又为何明明在一起了,确又要因为某件事而分开。我明白世界很残酷,社会很残忍,也明白互利的“爱情”比没有互利的关系的爱情要持久。

但是,为什么,这个社会为什么要把人变成这样呢?这不就跟封建社会的风气是一样的吗,甚至比封建社会还要差,因为封建社会的女子们攀附的都是朝廷中被皇上重用的大臣,而如今,这样有权有势的人物太多了,所以现在的社会也染上了那种攀附权贵的趋势,仿佛是什么事情,用钱都能解决,但并不是这样的。

而合上书,想着《目送》中的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回想我的十二个春秋我见过的背影:当我第一次去幼儿园的时候,也曾朦胧着泪眼一次次地回头注视父母离开的背影,那时的他们手牵着手爸爸强壮,妈妈瘦小,也常时不时地回头向我挥手。上小学时,我也曾在校车上看着妈妈依依不舍的目光,如今,步入初中,每次进校门,都会头也不回地奔向教室。回家后,也不常跟他们说话。

这时,我突然感觉到我的父母也许跟龙应台的感受一样。

以前总是不理解亲人的目送中的深意,但每当我发现父母渐渐老去时,才有那么一丝的不舍,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我们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目送吗?

如果我们现在还是不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爱,也许有一天,你想目送着他们离开都无法完成了,父母所希望的是什么?不过就是我们多留在他们身边,多和他们聊聊天?所以要多多珍惜和他们一起的时光,因为你会发现,你和他们的相处会越来越少,你们的共同话题也会日益减少,所以,好好珍惜爱你的人。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我从这白纸黑字中读出的目送。

让我们留给亲人的不再是那么多的背影,而是笑脸,好吗?

读《目送》有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目送》。

作者是台湾作家龙应台,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她儿子华安对作者从依靠到冷落,写母亲的苍老,父亲的病逝。我边读,边细细品味着文字,文字没有华丽的包装,却很真实。用像涓涓细流般浸透读者的心,细腻的笔调道出了每个家庭都会上演的故事。

孩子在小时候对父母百般依赖,父母也对孩子宠爱有佳。但长大后,就独立了,勉强接受母亲的深情。而作为母亲,这个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母亲在目送孩子时,也是在经历漫长的等候,等候孩子回头看自己一眼,等孩子说一声再见。但孩子永远有自己做不完的事情,玩,上学,交朋友……他们觉得跟母亲告别就是浪费时间,母亲却还一直等待着,盼望着他的回头一瞥。可是,没有用。

就像文中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而在生活中呢?母亲在默默之中为我们做了很多。而我好像一直在跟她作对。

比如在数学这个问题上,我对数学一窍不通,而妈妈非要让我学好它,说自己当年数学学的好之类的,为此,我们经常在晚上吵架,原因就是她讲的题我听不懂,就这样一晚晚把妈妈的发丝催白了。

看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成熟之中,父母也在一天天苍老,父母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也许我们现在没有什么感觉。

我在脑子里想:不要等花枯黄了再去浇水,不要等湖干涸了才懂得水的珍贵,不要等父母躺在病床上才知道孝敬。

我要开始孝敬父母了,现在——还不晚。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慢慢意识到我的成长,意味着与父母不可抗拒的分离。对于女孩子来说,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好好保护自己。不让父母担心。

我们与父母有缘分,世上家庭这么多,为什么我降生在这个家里?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仔细想想,上学放学……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目送。目送的喜,目送的悲,都是唤醒成长不可缺失的部分。我每天经历目送,又在目送中成长。对于我《目送》和目送都弥足珍贵。

读《目送》有感 篇3

这本书是在18年的10月份买的,同时买的还有《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买回来的一个月之内就已经读完了,这本书一直拖到19年才开始看,读完大概用了两周的时间。至于当时搁置的原因,可能当时对小说更感兴趣,可能当时不喜欢这种里面带有插图的书,也可能当时《追风筝的人》看完之后太令人难受......总之就是一直拖到了19年4月份才开始,至于开始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身边朋友的影响吧。

可能跟读书时的环境以及自己的读书时的状态有关,有些地方可能就是走马观花的过了,年纪大了,读完记住的东西很少,今天决定写读后感,发现竟然没有太多能写出来的内容,只能挑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了。

整本书是由一篇一篇的故事构成的,这一点我很喜欢,读起来不会觉得太累,很快就结束一个故事,当然这也可能是我什么都没有记住的原因。作者在书中写到了父亲逝世,母亲老去,儿子成长,兄弟重逢和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写的大多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正是这些小事让人感动。从作者目送儿子上学写到目送儿子长到十七岁,开始嫌自己的母亲像个没见过世面小孩,也从父亲目送自己上学写到自己目送父亲永远的离开。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满山遍野茶树开花,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关于自己父亲逝世和母亲年老的一些感受,感觉这一部分是全书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也是目送的最后“一程”了吧,每一小节都是以电话通话的方式开头的,从作者与父亲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父亲离去的不舍和伤痛。

读《目送》有感 篇4

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母亲、姐妹的她与自己的父亲,儿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新学期伊始,我和爸爸离开了我们一直生活的营口,来到了大连。爸爸来这里工作,而我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突然的离别让我感到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摆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恐惧的是我面临的陌生环境常常让我感到离开了母亲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长不大的小小鸟,可是现在我要一个人来面对以前从来不用费心的日常生活,尽管还有爸爸,可他是个工作狂,忙的时候常常自己的顾不得吃饭。

临行前妈妈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该带走的东西,但我们踏上月台,例行挥挥手的一刹那,满载着行将远行的兴奋的我突然发现母亲眼角的泪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还是我太不在意了,我还没有能力去体会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当列车渐行渐远,我依稀能感觉到妈妈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风中,列车,也许是我的身影,像一块吸力巨大磁铁,牵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样,她会一直望着远方。

这种经历让我想起《目送》一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作者的儿子安德烈,他在妈妈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小对母亲的依赖,“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紧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头,与我四目相对,跨越一切。”可是当他一天天长大,渐渐对母亲不解,不屑,甚至反感,当他终于有一天远赴异国求学,临上飞机之前,“我们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够到他的胸口,很明显,他在极力忍受着这种告别”“在他等待检查护照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这次,他没有,他没有回头,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自动门‘咻’地关闭了,再开门时,人影全无,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样伫立,静默着……”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没有象安德烈那样对母亲“抵触”,但我以后不会吗?我永远不会吗?我不敢答应自己虽然我现在每天都乐此不疲第和妈妈电话汇报、滔滔不绝讲我的新生活,但我会不会有一天面对着她却默默无言吗?我不敢肯定。

时常想起和妈妈一起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看到我中意的东西,无论多么贵妈妈都会捡到篮子里,而有一次她选了一包自己喜欢的饼干,我竟然说“妈妈,这种口味的饼干最难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里,妈妈只对那些被我吃腻了而丢到一边的食品感兴趣,而且那样津津有味。

当年的妈妈身后的跟屁虫现在已经自己单飞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样经历着无数次的彼此的目送,当她过来陪我度过每个周末返回营口,当我每次从营口返回大连,看着列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线中变小变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在变老,而我,在长大。

没错,就象龙应台在书中所写:“我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在小路的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处,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 篇5

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龙应台目送着他的背影。他做交换生时,龙应台又目送他的背影。她一次次目送孩子长大。龙应台又曾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目送着父亲在殡仪馆中化为灰烬。渐渐得,她明白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或许现在,我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可能体会不了目送的深意。但是那些目送自己亲人和亲人目送自己的瞬间一定会经历。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去上学,我总是在关上单元门后才听到自己家门关的声音。我们的一生,被父母目送着,或许有一天,父母会被我们目送着。或许被目送的人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他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的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