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皮囊》读后感

2025/09/28读后感

此篇文章《皮囊》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皮囊》读后感 篇1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也许,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他们在忙着什么?追逐名利或填补欲望?看过鬼片里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投胎、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达写的这本书,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对皮囊有着自我的理解“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老人的话,似乎透着人生的哲学。

书中对父亲的.感情,由仰视、尊敬到审视、反抗的对象等等一系列的改变。父亲的形象,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的离去。蔡崇达揭开内心的伤疤,重新历数过去的家庭经历,把自己的心再伤一遍。

“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就像如今的人们,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会与他人。却找不到灵魂所归何处。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从不曾了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寻求真相。

生活像一张庞大的问卷,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全文,我是带着感动读完,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爱,就算不能天长地久,也可以拥有曾经最真挚宝贵的记忆!”

《皮囊》读后感 篇2

终于读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静,深有感触,真的是一本好书。作者从最真实的情感,最平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生活经历,骨肉间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你看生活的真实血腥肉身一样剧烈。祈求上天开一点门夹缝,祈求妈放下那包老鼠药。那些带点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让人无法轻易放下和忘记,字里行间的心灵深处的猛烈碰撞。

听说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很久很久,有人说书名《皮囊》不太符合内容,我却觉得很适合。没有动词,没有状语,只是个名词,只是个个人见解和感受的词,正如贾宝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

这让我记起温情而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谁又能彻底理解生活的本质意义呢?当你觉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时,抱怨着这一切,你不如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难没想象中那么大,至少你活得比别人幸福。

幸福的皮囊,过完人生才会知道厚薄。吃苦是让你知道你还在经历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一切只是“业”显现罢了,一切只是你脑海里的。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点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经有神明为你安排好了呢,无论我们怎样挣扎,最终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皮囊》读后感 篇3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

讲真,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这次有点赶着看完了这本书,有点后悔没有细细品味。我还会看第二次,等三次…我相信下次看它我会带着另外一种心境,去更好的理解这本书。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接受着时间的洗礼慢慢品出活着的意义

在作者努力工作想着赞钱带父亲去美国看病的同时却忽略了陪伴,与交流,导致最后父亲去世时让自己留下了许多遗憾,与悔恨。

母亲是个固执,坚强的人,很有性格,她对父亲的那种爱是默默的付出了很多,在某个点上来说很伟大呢。

相信我们周边都会有香港阿小和孤僻阿小吧,不管是哪个阿小他们都挺无助的,个人感觉他们的内心是空虚的。佩服又惊讶作者能够当机立断的做到马上远离觉得对自己有不好影响的香港阿小,我觉得有点难,毕竟有交情。对孤僻阿小的阿谀奉承感到悲哀,没活出自己。

天才文展,对一切都有着规划,自傲,自负,或许我们都会崇拜那种有着对自己人生规划的.人吧,但是羡慕的同时我更喜欢未知,自己去探索下一步,说白了就是懒呀哈哈

关于厚朴我其实不太理解,我没有这样的经历无法感同身受(我也想疯狂一次)他在追寻他以为的自由,到头来却只是束缚着自己,觉得现在做的那就是自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走不出来最后导致自杀。但是我觉得他一开始能大方的追求梦想值得敬佩,只是后来却有点变了味。

希望我也能遇上个李大人能在我困惑,看不清楚的时候,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路灯先生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说的不好,望多多指教

《皮囊》读后感 篇4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外婆和我说的是艰难岁月,爸爸和我说的是苦中带甜,而我自己的故事还没开始~

在看了《皮囊》前几章时,我算了一下作者蔡崇达的年龄,今年36岁,一个很年轻的年龄。

这本书,只喜欢第一页到七十七页的内容,母亲不顾一切反对,都要去建房子、父亲突然残疾的行为与语言描述,都让我有所同感。

大概忘了是哪一年的事情,爸爸的腿摔断了,妈妈跟着去照顾爸爸~我和姐姐随着一位叔叔一起乘车去医院看爸爸,爸爸的胡子已是很久没刮,妈妈忙前忙后地给我和姐姐打着饭和菜,一个病房里两张病床,很挤,勉强能站下当时的我们。

爸爸回家的那天,拄着拐杖,一来一回地努力练习走着,很是艰难,说不清他是什么样的`心情,但只对照顾他的妈妈发着自己的小情绪。

在摔断腿之前,或者更早之前,爷爷兴兴地跑到我家房间,和爸爸说着把房子卖给我们,妈妈争气地说要自己做房子~

在我家建二楼的那一个夏天的某一天,我亲眼见到妈妈在我眼前晕倒,隔着一定的距离,我第一次捧着手里的碗,懵在了原地,大姐叫我去喊爸爸,我一路小跑到新房子,眼泪吧嗒吧嗒流着,祈祷着我妈千万安好~

我家二楼封顶时,放大鞭炮,老爸和叔叔们朝楼下扔着糖果,一大帮村里的人在楼下捡着糖果,还有人举着一把倒伞,直接接住,那时谁的脸上都是笑容满面。

我家搬进房子的那天凌晨二三点,老爸老妈喊着我和姐姐起床搬东西,爸爸挑着一前一后的东西,妈妈拎着个什么,我和姐姐手里也拿着个什么,一路我很兴奋,笑着往前赶,经过人家门口,听到狗的叫喊声,我也没害怕。

人活一世,不就是一口气么?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争一口气么?我妈这么说,我这么点着头。

《皮囊》读后感 篇5

《皮囊》很亲,因为作者跟我同龄,又讲述的是我们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深切思考,所以书刚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次作为机关学习推荐书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这本书读了好一段日子才读完,另一位同龄作家韩寒的推荐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觉得自己是舍不得读完,也是因为与作者同龄,让我在书中看见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里回望自己的'成长点滴,越读就越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更愿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书,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来我所期待能在书里看到的那样,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

《皮囊》读后感 篇6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散文集的小说,作者是晋江人(大学好友有好几个也是)又是新闻人,所以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书的前面几个篇章还蛮耐看,收尾的几篇就有些“潦草”,谈谈感受比较深的几个。

开篇的《皮囊》讲阿太对死亡的态度,但更像在讲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蛮赞同的。世间没有不朽的皮囊,终有一天皮囊会崩坏,而心在亮着,灵魂就不会彻底消亡。“生命原本轻盈,被太多欲望的污浊拖住。”

另外一篇写父亲的《重症病房的圣诞节》,细节的地方也直抵人心,大概是我也有相似的境遇。“从走廊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恐惧的路就像按照自己记忆走一条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后突然哪里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坠。”这段走过病房走廊的心理活动,让我想起前几年父母车祸住院时,每天下楼买饭也要走过的那条走廊,有的病房是围坐家人的温暖,有的则是孤独患者的'冷冷清清,有的人进来,有的人出去或者再也没出去。

还有几篇关于朋友关于理想的篇章,有些观点耐人寻味,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的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显得那么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我们的朋友参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甚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这句也很赞同,我在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抉择前,几乎都有朋友的参与,从读书到志愿,从工作到辞职,朋友改变也塑造了我现在的生活。

因为读到了已然存在于内心的东西,所以读的时候才会有流畅的代入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