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2025/09/29教案

此篇文章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通过幼儿期科学教育活动萌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好奇心,积累科学经验,掌握一些初步的科学方法与技能。在幼儿的身边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现象和知识经验。如:“什么不见了”这一活动作为小班的幼儿,也是经常见到的,但幼儿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这种现象。此活动提供给幼儿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地去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如: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溶解现象,同时,让幼儿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是可以被水溶解、有些物品是不可以被水溶解的,在观察溶解过程中,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能初步记录实验结果,乐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发现。

3.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教师的操作材料:白糖、果珍、沙子,透明水杯3杯、搅拌棒、 笑、哭脸贴纸、抹布、记录表

(2)幼儿的操作材料:果珍、沙子,透明水杯(幼儿人数2倍)、搅拌棒(幼儿人数2倍)、笑、哭脸、抹布(每组2个)。

2.经验准备:

(1)有玩过沙子的经验。

(2)知道糖和果珍的味道。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师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观察与实验的兴趣。

1.出示白糖、果珍、沙子,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认识实验材料,猜测实验结果。

(1)请你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这是什么?

(2)把白糖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

2.教师操作实验,幼儿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1)教师操作,幼儿观察,并提问:

“杯中还有白糖吗?白糖去哪了?”

(2)尝试以笑脸、哭脸标记,记录猜测实验结果。

3.教师小结:白糖放进水里,通过搅拌白糖会消失不见,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幼儿用果珍进行溶解实验、并尝试记录。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交待实验步骤。

(1)幼儿猜测果珍放进水里会怎样,并记录。

(2)师幼共同操作。并提问:

“杯中还有果珍吗?果珍去哪了?”

(3)教师做简单的总结,并让幼儿尝试记录。

三、幼儿用沙子进行溶解实验、并尝试记录。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1)幼儿猜测沙子放进水里会怎样,并记录。

(2)幼儿回顾操作要求。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指导个别幼儿,并提问:

“杯中还有沙子吗?沙子去哪了?

(2)教师做简单的总结,并让幼儿尝试记录。

四、延伸活动

园内延伸:

(1)总结“溶解”现象,并鼓励幼儿在科学探索区,继续探索溶解的现象。

园外延伸:

(1)鼓励幼儿走进家里的厨房,与父母共同探索溶解的现象。

【活动反思】

活动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孩子具备一定的经验,能够准备的预测白糖的溶解现象。出示果珍时,幼儿进行猜测,果珍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开始猜想,并带着问题和教师共同动手操作。此次活动我通过三次实验,通过感知不同材料在水里的一些现象,每次实验层层递进,教师有尺度的放手,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幼儿。本次的操作很成功,整个活动幼儿很喜欢,也很轻松,活动目的基本达到。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篇2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动手能力弱,所以选择了直观、操作性强的活动《什么不见了》,让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把自己的发现运用简单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同伴。

活动目标:

1.感知溶解现象。

2.把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活动发展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出示一杯清水,白糖,观察白糖放进水里的变化?

2.又拿出一杯清水,小石子,小石子放进水里的变化?

什么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

二、任选一种材料幼儿实验

1.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选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

3.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三、教师提问

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强,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进而发展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激发求知欲。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自己发现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足之处:

每位幼儿一个杯子,只能做一次实验,减少了幼儿的操作次数,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点击浏览该文件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通过幼儿期科学教育活动萌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好奇心,积累科学经验,掌握一些初步的科学方法与技能。在幼儿的身边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现象和知识经验。如:“什么不见了”这一活动作为小班的幼儿,也是经常见到的,但幼儿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这种现象。此活动提供给幼儿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地去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如: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溶解现象,同时,让幼儿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是可以被水溶解、有些物品是不可以被水溶解的,在观察溶解过程中,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能初步记录实验结果,乐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发现。

3.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教师的`操作材料:白糖、果珍、沙子,透明水杯3杯、搅拌棒、 笑、哭脸贴纸、抹布、记录表

(2)幼儿的操作材料:果珍、沙子,透明水杯(幼儿人数2倍)、搅拌棒(幼儿人数2倍)、笑、哭脸、抹布(每组2个)。

2.经验准备:

(1)有玩过沙子的经验。

(2)知道糖和果珍的味道。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师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观察与实验的兴趣。

1.出示白糖、果珍、沙子,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认识实验材料,猜测实验结果。

(1)请你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这是什么?

(2)把白糖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

2.教师操作实验,幼儿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1)教师操作,幼儿观察,并提问:

“杯中还有白糖吗?白糖去哪了?”

(2)尝试以笑脸、哭脸标记,记录猜测实验结果。

3.教师小结:白糖放进水里,通过搅拌白糖会消失不见,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幼儿用果珍进行溶解实验、并尝试记录。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交待实验步骤。

(1)幼儿猜测果珍放进水里会怎样,并记录。

(2)师幼共同操作。并提问:

“杯中还有果珍吗?果珍去哪了?”

(3)教师做简单的总结,并让幼儿尝试记录。

三、幼儿用沙子进行溶解实验、并尝试记录。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1)幼儿猜测沙子放进水里会怎样,并记录。

(2)幼儿回顾操作要求。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指导个别幼儿,并提问:

“杯中还有沙子吗?沙子去哪了?

(2)教师做简单的总结,并让幼儿尝试记录。

四、延伸活动

园内延伸:

(1)总结“溶解”现象,并鼓励幼儿在科学探索区,继续探索溶解的现象。

园外延伸:

(1)鼓励幼儿走进家里的厨房,与父母共同探索溶解的现象。

【活动反思】

活动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孩子具备一定的经验,能够准备的预测白糖的溶解现象。出示果珍时,幼儿进行猜测,果珍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开始猜想,并带着问题和教师共同动手操作。此次活动我通过三次实验,通过感知不同材料在水里的一些现象,每次实验层层递进,教师有尺度的放手,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幼儿。本次的操作很成功,整个活动幼儿很喜欢,也很轻松,活动目的基本达到。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篇5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动手能力弱,所以选择了直观、操作性强的活动《什么不见了》,让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把自己的发现运用简单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同伴。

活动目标:

1.感知溶解现象。

2.把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活动发展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出示一杯清水,白糖,观察白糖放进水里的变化?

2.又拿出一杯清水,小石子,小石子放进水里的变化?

什么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

二、任选一种材料幼儿实验

1.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选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

3.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三、教师提问

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强,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进而发展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激发求知欲。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自己发现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足之处:

每位幼儿一个杯子,只能做一次实验,减少了幼儿的操作次数,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篇6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