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2025/09/29教案

此篇文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事理说明”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文对沙漠里千百年来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分析、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课文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沙漠奥秘,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作者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既便于事理的阐述,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沙漠的兴趣。故在学习本文时,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探究沙漠现象,及根据人们研究沙漠、征服沙漠的事实来明确文章所表现的中心,从而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写作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

2.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3.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

2.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的`说明文,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课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1)自学法。布置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预习本课的字词,。

(2)朗读法。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通过自读,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字词的含义。通过对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通过研读,精讲点拨,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多媒体教学法。它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直观效果,使学生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在本课迁移运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看多媒体呈现的图片,编写对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创设民主的班级气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一篇事理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二、自主预习,交流展示

小组分组展示课前预习的有关作者的知识,本课的生字词。多媒体展示。

三、初读沙漠,了解沙漠

过渡:你们眼中的沙漠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畅所欲言)

1.那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分别有何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3段。(生回答)

2.文章以法显和玄奘等古人对沙漠的印象开头,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由现实走进文本,活泼开放的问题设计,是学生思维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真正体现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四、合作探究,揭秘沙漠

过渡:沙漠里真有魔鬼吗?(没有。)没有魔鬼但却有奇怪现象。课文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并向我们做了科学的解释。由此可见,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此可见,沙漠里并没有魔鬼,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设计意图:用表格形式呈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课堂精彩频现。)

五、写法探讨,指点迷津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完成。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其中的两处说一说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设计意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经过讨论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六、迁移运用,收获感悟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领着你的旅游团正在青岛夏天的游船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的景象,请你编写一段对话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并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景象。(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营造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趣味,编写对话,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

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质荒漠,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还是有许多生物的。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沙漠里有时会有可贵的矿床如石油。沙漠气候干燥,它也是考古学家的理想之地,因为可以找到很多人类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二)气候地貌与生活:热带高地和沙漠视频欣赏

(三)古诗中的沙漠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5、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6、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9、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10、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1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2、无数铃声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感受沙漠

欣赏一组沙漠图片,并用语言描绘你对沙漠的初步感受。

小结:我所看到的沙漠是空旷的、茫无涯际的、浩翰的、荒芜的、神秘的、人迹罕至的……

揭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三、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四、初读课文,把握生字生词

(边读边圈画)

1、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书后“附录三”《字词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圈画的词语的音形义。

2、与同座交流。

3、教师提示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

五、走进沙漠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古人是怎样看待沙漠的,为什么会这样的想。

古人的恐惧法显在《佛国记》中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吤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真=踏过的脚印,不久就被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探究原因:客观原因:古人穿过大沙漠时人力不足、物质匮乏。(人不过七八个,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物,更谈不上汽车飞机的支援。)

主观原因: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大自然缺乏正确的了解。

问题探讨:

1、课文描写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2、“魔鬼的海”和“鸣沙”

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外搜集的知识,用一种方式向别人详细地介绍“魔鬼的海”和“鸣沙”这两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方式一:视频解读

方式二:文字解读

1、什么是海市蜃楼?

要点:大气中由于光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者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者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象,这种现象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

2、鸣沙是怎样发出声音?

要点:只要沙漠的表面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吹拂或人马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争鸣苑:

观点一: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又密集又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着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天的时候,这个潮湿层就比较深,它和上面、下面的干燥沙土层就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沙丘崩塌、沙粒沿着斜坡往下滑动的时候,干燥沙粒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的时候,就会引发共鸣,使得沙粒的声音扩大无数倍而发出巨大的声响。

观点二: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边。响沙发出声响,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个条件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第三个条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

方式三、图示解读

方式四、图片解读

六、拓展

你还了解哪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些说明?讲给同学们听听

1、碎石圈: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2、沙漠绿洲:高山上的冰雪到了夏天,融化后变成地下水。这地下水沿着不透水的岩层流至沙漠低洼地带后,即涌出地面。另外,远处的雨水渗入地下,也可与地下水汇合流到这沙漠的低洼地带。或者由于地壳变动,造成不透水的岩层断裂,使地下水沿着裂缝流至低洼的沙漠地带冲出地面。这低洼地带有了水,各种生物就应运而生、发育、繁衍,于是形成了绿洲。

3、旱龙卷:旱龙卷就是沙漠龙卷风,它是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后出现的气流旋转上升现象,龙卷风把地面的沙尘卷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空中,形成一个旋转的沙尘柱。在中国的戈壁滩上,常常能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龙卷风同时出现的景象。

七、思考

1、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沙漠并不可怕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奇怪现象—————原因

魔鬼的海光作怪

(海市蜃楼)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

流动的沙:鸣沙声音作怪

3、世界十大沙漠

①撒哈拉沙漠,

②阿拉伯沙漠,

③利比亚沙漠

④戈壁沙漠,

⑤巴塔哥尼亚沙漠

⑥鲁卜哈利沙漠

⑦卡拉哈里沙漠,

⑧大沙沙漠,

⑨塔克拉玛干沙漠,

⑩澳大利亚沙漠,

4、“撒哈拉”之迷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地质学家在这里发现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还发现了5000幅以上刻有人生活场面的壁画。这些都说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决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5、撒哈拉森林

一个伐木工人去应征工作,工头:“你去前面的森林试试看。”过了1分钟......

工头:“哇!1分钟20棵,太厉害了!你以前在哪里工作的?”

工人:“撒哈拉森林。”

工头:“没听说过,我只听过撒哈拉沙漠。”

工人:“对啊,后来改名字啦!”

八走出沙漠

1、沙漠的形成还有人为的因素。由于人类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土地,加上局部性的战争又毁坏了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这些都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

2、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五年新增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总面积,我国每年新增1400万人口,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

3、保持土地的湿润,加强土地的保湿,保湿度大于干燥度因是沙漠化逆转的最关键因素。大量的水分来源与保持应为沙漠化逆转的关键。土地的保湿最有效法为水分的提供和储水耐风寒植物树木耕种。

4展示沙漠植物图片

不要小瞧这些面目丑陋的植物朋友们。它们可是我们征服沙漠的急先锋。有一天当它们成为沙漠里的常客,我们就离征服沙漠的日子不远了。所以就记住这些朋友们的名字和模样。

5、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文学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习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6、竺可桢先生的夙愿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7、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定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

--《向沙漠进军》

阅读全文,完成填空与结构分析。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1)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什么?风和沙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2)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是什么?游击战和阵地战

3)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方式是什么?培植防护林和植树种草

4)人类向沙漠进军的主要武器是什么?水(主要武器是水)

5)如何去利用沙漠?风和日光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

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质荒漠,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还是有许多生物的。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沙漠里有时会有可贵的矿床如石油。沙漠气候干燥,它也是考古学家的理想之地,因为可以找到很多人类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二)气候地貌与生活:热带高地和沙漠视频欣赏

(三)古诗中的沙漠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5、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6、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9、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10、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1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2、无数铃声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感受沙漠

欣赏一组沙漠图片,并用语言描绘你对沙漠的初步感受。

小结:我所看到的沙漠是空旷的、茫无涯际的、浩翰的、荒芜的、神秘的、人迹罕至的……

揭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三、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四、初读课文,把握生字生词

(边读边圈画)

1、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书后“附录三”《字词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圈画的词语的音形义。

2、与同座交流。

3、教师提示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

五、走进沙漠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古人是怎样看待沙漠的,为什么会这样的想。

古人的恐惧法显在《佛国记》中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吤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真=踏过的脚印,不久就被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探究原因:客观原因:古人穿过大沙漠时人力不足、物质匮乏。(人不过七八个,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物,更谈不上汽车飞机的支援。)

主观原因: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大自然缺乏正确的了解。

问题探讨:

1、课文描写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2、“魔鬼的海”和“鸣沙”

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外搜集的知识,用一种方式向别人详细地介绍“魔鬼的海”和“鸣沙”这两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方式一:视频解读

方式二:文字解读

1、什么是海市蜃楼?

要点:大气中由于光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者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者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象,这种现象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

2、鸣沙是怎样发出声音?

要点:只要沙漠的表面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吹拂或人马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争鸣苑:

观点一: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又密集又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着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天的时候,这个潮湿层就比较深,它和上面、下面的干燥沙土层就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沙丘崩塌、沙粒沿着斜坡往下滑动的时候,干燥沙粒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的时候,就会引发共鸣,使得沙粒的声音扩大无数倍而发出巨大的声响。

观点二: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边。响沙发出声响,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个条件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第三个条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

方式三、图示解读

方式四、图片解读

六、拓展

你还了解哪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些说明?讲给同学们听听

1、碎石圈: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2、沙漠绿洲:高山上的冰雪到了夏天,融化后变成地下水。这地下水沿着不透水的岩层流至沙漠低洼地带后,即涌出地面。另外,远处的雨水渗入地下,也可与地下水汇合流到这沙漠的低洼地带。或者由于地壳变动,造成不透水的岩层断裂,使地下水沿着裂缝流至低洼的沙漠地带冲出地面。这低洼地带有了水,各种生物就应运而生、发育、繁衍,于是形成了绿洲。

3、旱龙卷:旱龙卷就是沙漠龙卷风,它是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后出现的气流旋转上升现象,龙卷风把地面的沙尘卷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空中,形成一个旋转的沙尘柱。在中国的戈壁滩上,常常能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龙卷风同时出现的景象。

七、思考

1、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沙漠并不可怕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奇怪现象—————原因

魔鬼的海光作怪

(海市蜃楼)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

流动的沙:鸣沙声音作怪

3、世界十大沙漠

①撒哈拉沙漠,

②阿拉伯沙漠,

③利比亚沙漠

④戈壁沙漠,

⑤巴塔哥尼亚沙漠

⑥鲁卜哈利沙漠

⑦卡拉哈里沙漠,

⑧大沙沙漠,

⑨塔克拉玛干沙漠,

⑩澳大利亚沙漠,

4、“撒哈拉”之迷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地质学家在这里发现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还发现了5000幅以上刻有人生活场面的壁画。这些都说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决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5、撒哈拉森林

一个伐木工人去应征工作,工头:“你去前面的森林试试看。”过了1分钟......

工头:“哇!1分钟20棵,太厉害了!你以前在哪里工作的?”

工人:“撒哈拉森林。”

工头:“没听说过,我只听过撒哈拉沙漠。”

工人:“对啊,后来改名字啦!”

八走出沙漠

1、沙漠的形成还有人为的因素。由于人类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土地,加上局部性的战争又毁坏了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这些都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

2、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五年新增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总面积,我国每年新增1400万人口,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

3、保持土地的湿润,加强土地的保湿,保湿度大于干燥度因是沙漠化逆转的最关键因素。大量的水分来源与保持应为沙漠化逆转的关键。土地的保湿最有效法为水分的提供和储水耐风寒植物树木耕种。

4展示沙漠植物图片

不要小瞧这些面目丑陋的植物朋友们。它们可是我们征服沙漠的急先锋。有一天当它们成为沙漠里的常客,我们就离征服沙漠的日子不远了。所以就记住这些朋友们的名字和模样。

5、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文学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习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6、竺可桢先生的夙愿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7、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定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

--《向沙漠进军》

阅读全文,完成填空与结构分析。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1)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什么?风和沙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2)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是什么?游击战和阵地战

3)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方式是什么?培植防护林和植树种草

4)人类向沙漠进军的主要武器是什么?水(主要武器是水)

5)如何去利用沙漠?风和日光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

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质荒漠,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还是有许多生物的。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沙漠里有时会有可贵的矿床如石油。沙漠气候干燥,它也是考古学家的理想之地,因为可以找到很多人类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二)气候地貌与生活:热带高地和沙漠视频欣赏

(三)古诗中的沙漠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5、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6、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9、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10、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1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2、无数铃声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感受沙漠

欣赏一组沙漠图片,并用语言描绘你对沙漠的初步感受。

小结:我所看到的沙漠是空旷的、茫无涯际的、浩翰的、荒芜的、神秘的、人迹罕至的……

揭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三、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四、初读课文,把握生字生词

(边读边圈画)

1、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书后“附录三”《字词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圈画的词语的音形义。

2、与同座交流。

3、教师提示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

五、走进沙漠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古人是怎样看待沙漠的,为什么会这样的想。

古人的恐惧法显在《佛国记》中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吤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真=踏过的脚印,不久就被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探究原因:客观原因:古人穿过大沙漠时人力不足、物质匮乏。(人不过七八个,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物,更谈不上汽车飞机的支援。)

主观原因: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大自然缺乏正确的了解。

问题探讨:

1、课文描写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2、“魔鬼的海”和“鸣沙”

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外搜集的知识,用一种方式向别人详细地介绍“魔鬼的海”和“鸣沙”这两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方式一:视频解读

方式二:文字解读

1、什么是海市蜃楼?

要点:大气中由于光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者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者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象,这种现象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

2、鸣沙是怎样发出声音?

要点:只要沙漠的表面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吹拂或人马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争鸣苑:

观点一: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又密集又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着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天的时候,这个潮湿层就比较深,它和上面、下面的干燥沙土层就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沙丘崩塌、沙粒沿着斜坡往下滑动的时候,干燥沙粒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的时候,就会引发共鸣,使得沙粒的声音扩大无数倍而发出巨大的声响。

观点二: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边。响沙发出声响,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个条件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第三个条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

方式三、图示解读

方式四、图片解读

六、拓展

你还了解哪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些说明?讲给同学们听听

1、碎石圈: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2、沙漠绿洲:高山上的冰雪到了夏天,融化后变成地下水。这地下水沿着不透水的岩层流至沙漠低洼地带后,即涌出地面。另外,远处的雨水渗入地下,也可与地下水汇合流到这沙漠的低洼地带。或者由于地壳变动,造成不透水的岩层断裂,使地下水沿着裂缝流至低洼的沙漠地带冲出地面。这低洼地带有了水,各种生物就应运而生、发育、繁衍,于是形成了绿洲。

3、旱龙卷:旱龙卷就是沙漠龙卷风,它是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后出现的气流旋转上升现象,龙卷风把地面的沙尘卷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空中,形成一个旋转的沙尘柱。在中国的戈壁滩上,常常能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龙卷风同时出现的景象。

七、思考

1、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沙漠并不可怕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奇怪现象—————原因

魔鬼的海光作怪

(海市蜃楼)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

流动的沙:鸣沙声音作怪

3、世界十大沙漠

①撒哈拉沙漠,

②阿拉伯沙漠,

③利比亚沙漠

④戈壁沙漠,

⑤巴塔哥尼亚沙漠

⑥鲁卜哈利沙漠

⑦卡拉哈里沙漠,

⑧大沙沙漠,

⑨塔克拉玛干沙漠,

⑩澳大利亚沙漠,

4、“撒哈拉”之迷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地质学家在这里发现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还发现了5000幅以上刻有人生活场面的壁画。这些都说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决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5、撒哈拉森林

一个伐木工人去应征工作,工头:“你去前面的森林试试看。”过了1分钟......

工头:“哇!1分钟20棵,太厉害了!你以前在哪里工作的?”

工人:“撒哈拉森林。”

工头:“没听说过,我只听过撒哈拉沙漠。”

工人:“对啊,后来改名字啦!”

八走出沙漠

1、沙漠的形成还有人为的因素。由于人类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土地,加上局部性的战争又毁坏了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这些都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

2、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五年新增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总面积,我国每年新增1400万人口,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

3、保持土地的湿润,加强土地的保湿,保湿度大于干燥度因是沙漠化逆转的最关键因素。大量的水分来源与保持应为沙漠化逆转的关键。土地的保湿最有效法为水分的提供和储水耐风寒植物树木耕种。

4展示沙漠植物图片

不要小瞧这些面目丑陋的植物朋友们。它们可是我们征服沙漠的急先锋。有一天当它们成为沙漠里的常客,我们就离征服沙漠的日子不远了。所以就记住这些朋友们的名字和模样。

5、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文学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习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6、竺可桢先生的夙愿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7、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定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

--《向沙漠进军》

阅读全文,完成填空与结构分析。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1)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什么?风和沙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2)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是什么?游击战和阵地战

3)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方式是什么?培植防护林和植树种草

4)人类向沙漠进军的主要武器是什么?水(主要武器是水)

5)如何去利用沙漠?风和日光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浏览课文,说出文中的内容。

通过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激起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说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学习其巧妙构思。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的内容。

学习本文巧妙构思,掌握其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

教具

图片

教学方法

搜集信息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交流课前师生搜集的有关沙漠的资料,师适当补充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具体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深入阅读,质疑讨论

(要求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质疑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重要问题,如下列问题要尽量涉及)

“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并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成因相同吗?为什么?

文中的“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在写沙漠的两个奇怪现象时,为何先写现象,再写原因?可否调换顺序?

文中开头部分写了古人的看法,有何作用?

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先让学生畅谈对沙漠深入认识,师再次出示图片导入:沙漠有壮观奇妙的一面,也有狰狞可怕的一面,我们要正确认识沙漠,才能征服沙漠。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总结归纳,畅谈体验

(以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课文)

假如你是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位文学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想学习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