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往事依依》教案

2025/09/29教案

此篇文章《往事依依》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往事依依》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并模仿写作。

3、诗、词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材学情分析

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四、相关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过程分四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结合实际,激情导入

1、“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播映表现儿童生活的画片,如幼儿笑脸、学走路、游戏、读书、画画等)

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

板块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情

让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使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及感受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结合原文,提炼概括词句的方法,讨论评点后播映投影一)

板块三:细节探究,品读练习

(一)重点评点“看图画”的第二片段(播映画面)

指名一女生朗读,让学生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评点。(教师示例: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富有想象空间等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西陵峡的画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播映西陵峡画片)

教师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景物顺序,努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对图画再做描述。(以图表形式播映具体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赋予景物一定的主题,并围绕之作第三次描述。

教师小结,出示投影二:例文

(二)评读“读诗歌”语段

学生高声诵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之所在,教师出示投影三,匹配以表现四季景物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

鼓励学生背读平时所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学生朗读本段中其他引用,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评读“听上课”语段

1、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从而理解人物描写注重细节,笔法灵活,相映生姿,为主题服务。(经学生讨论,出示投影四)

2、口头小作文:难忘的瞬间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板块四:收束全文,课外延伸

1、学生跳读全文综述:作者童年时期的文学生活对她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寻觅作者成长的源头。

2、例举地摊文学等不良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

3、学生互相介绍读过的优秀文学作品。

4、学生反复朗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并牢记之。

5、布置课后学习

① 片段练笔:“状哉,西陵峡”或“某某老师速写”

② 通过网络查找并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相关评论

③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及下发的推荐书目,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六、 教学评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影象、音响等感性材料的激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理解深入,感受深刻。贯穿于全程的讨论、练习,有趣而扎实;诗句背读、词句评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景物、人物描写的课堂课后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物的比较性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材料与写作目的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附:相关投影

投影一: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

投影二: 《哉,西陵峡》例文(略)

投影三: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鲜花遍地,万紫千红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树木繁茂,石榴争艳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双洁白,月色皎洁。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白雪纷飞,寒梅飘香

投影四:

比较

不同

相同

人物

国文老师

代课老师

入情入理

充满爱国情怀

描写

动作

神态

内容

辛弃疾词

田汉诗

深受感动

激发了爱国热情

时代

古代

现代

影响

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对新文学更感兴趣

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投影五: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相关画片、音乐略。

《往事依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学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的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1、介绍作者:指名学生朗读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根据《附录》的字词,完成练习出示答案互批。

3、学生讨论:阅读《往事依依》课文的和体会感受。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三、分组讨论理清内容

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第1段,开头简述对往事的两种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察图画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动人情景。

第3、4两段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千家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的`情景。(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6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四、理清脉络联想拓展

少年时代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文学如此多奇妙的感受,“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仍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往事依依》主体是回忆往事,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影响?

1、看图画: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

感受:身临其境,津津有味。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

2、读诗歌: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童”“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感受:眼花缭乱心旷神怡,五彩纷呈情趣浓郁

3、听讲课:

①国文教师:朗读《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感慨万端。

②代课老师: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4、聆教诲:

恩师教导:“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

5、总结归纳:

看——山水画《评注图像水浒传》品——《千家诗》

听——两位国文老师精彩讲课 听——老师读书教导

6、课堂小结:采用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将文诗句补充完整,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讨论理解情感。

1、自由朗读,画出表现作者读书产生的感受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把难以理解的句子总结出来,以供集体讨论。

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这些事的叙述中,你最喜欢哪一段的叙述?为什么?(重点)

提示学生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交流中穿插有感情的朗读。

三、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受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四、字词正音词语解释

徜徉(cháng)(yáng)浩淼(miǎo)雕镂(lòu)

镌(juān)谆谆(zhūn)雨晦(huì婵娟(chán)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雕镂:雕刻。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 依稀:模糊。万端:极多而纷繁。

五、朗读欣赏归纳主题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漫长曲折。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六、布置作业

组长主持“文学伴我成长”手抄报。

《往事依依》教案 篇3

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学习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查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 )徜徉( ) 水浒( ) 水泊( )停泊( )浩淼( ) 歌咏( )重读( ) 阴晴雨晦( )镌刻( )

谆谆教导( ) 绚丽( )

读一读: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想一想:

探寻写作思路:

①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动一动:

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归结到作者少年时代所读的文学作品对她后来人生的深远影响,即作者所说“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请同学加以认真点评。

练一练: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往事依依》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明确:1、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注释词语:(见注释)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风物

芳菲

雕镂

镌刻

②补充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cho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hui)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户。

凝注:凝聚,凝结。

③多音字或形似字。

竟:未竟之时、有志者事竟成、竟然。

竞:竞争、竞赛、竞选。

彩:五彩、喝彩、剪彩、丰富多彩。

采:采茶、采购、采取、兴高采烈。

3、明确:第一段,(生读)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语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

(学生交流后明确)

四、小结:今年暑假,参加新教材培训时,7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作了精彩的电视讲座。她新颖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功底,无不来源于长期不懈的读书与实践,令我们敬佩不已!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所学字词。

2、画出文中精彩语句,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内涵。

2、体会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重点字——补充

谆谆告诫

水泊梁山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所表达感情

请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问题如下:

1、画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

2、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见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学生先读书,自己动手动脑;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代表发表见解,其他人补充,边读边体会。)

明确:①、用词举例: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②、美句举例:第二段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人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请学生读文中诗句,并加以拓展。)

三、小结延伸

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件事给你影响最大,使你受益无穷,请讲出来听听。

(学生讲生活体验)

老师引导: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象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

2、日记《我和于老师》

3、课外阅读冰心的《往事》等作品。

板书:

六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看山水画 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 爱自然

读《千家诗》 心旷神怡 爱生活

听国文课 抒爱国情 多读书

登北固楼 感兴亡事 好读书

读中外小说 开阔视野

《往事依依》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并模仿写作。

3、诗、词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材学情分析

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四、相关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过程分四个板块进行。

板块一:结合实际,激情导入

1、“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播映表现儿童生活的画片,如幼儿笑脸、学走路、游戏、读书、画画等)

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

板块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情

让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使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及感受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结合原文,提炼概括词句的方法,讨论评点后播映投影一)

板块三:细节探究,品读练习

(一)重点评点“看图画”的第二片段(播映画面)

指名一女生朗读,让学生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评点。(教师示例: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富有想象空间等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西陵峡的画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播映西陵峡画片)

教师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景物顺序,努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对图画再做描述。(以图表形式播映具体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赋予景物一定的主题,并围绕之作第三次描述。

教师小结,出示投影二:例文

(二)评读“读诗歌”语段

学生高声诵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之所在,教师出示投影三,匹配以表现四季景物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

鼓励学生背读平时所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学生朗读本段中其他引用,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评读“听上课”语段

1、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从而理解人物描写注重细节,笔法灵活,相映生姿,为主题服务。(经学生讨论,出示投影四)

2、口头小作文:难忘的瞬间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板块四:收束全文,课外延伸

1、学生跳读全文综述:作者童年时期的文学生活对她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寻觅作者成长的源头。

2、例举地摊文学等不良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

3、学生互相介绍读过的优秀文学作品。

4、学生反复朗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并牢记之。

5、布置课后学习

① 片段练笔:“状哉,西陵峡”或“某某老师速写”

② 通过网络查找并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相关评论

③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及下发的推荐书目,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六、 教学评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影象、音响等感性材料的激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理解深入,感受深刻。贯穿于全程的讨论、练习,有趣而扎实;诗句背读、词句评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景物、人物描写的课堂课后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物的比较性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材料与写作目的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附:相关投影

投影一: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

投影二: 《哉,西陵峡》例文(略)

投影三: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鲜花遍地,万紫千红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树木繁茂,石榴争艳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双洁白,月色皎洁。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白雪纷飞,寒梅飘香

投影四:

比较

不同

相同

人物

国文老师

代课老师

入情入理

充满爱国情怀

描写

动作

神态

内容

辛弃疾词

田汉诗

深受感动

激发了爱国热情

时代

古代

现代

影响

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对新文学更感兴趣

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投影五: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相关画片、音乐略。

《往事依依》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教学难点: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⑴了解作者于漪

⑵收集整理文中的生字词及重要词汇

⑶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背诵课文中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查一查)

(1)学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2)读准字音,积累词汇。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中的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3)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这些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四、探寻作者写作思路:(想一想)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3)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五、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一齐诵读第六节.

六、课后作业

1、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随堂反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下列词语中共有五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狼狈逃蹿

风云变换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五彩纷承

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

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