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此篇文章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蹒跚”、“不胫而走”等词语。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通过重点词句激发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感悟。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情感,从而理解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阅读文章,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紧扣第2自然段,体会派特利那种不屈不扰的运动精神。
2、感受事件氛围,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
教学重点:
抓住“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这一句中“不屈不挠”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教学准备:电子备课。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刘翔的冲刺镜头——从多角度拍摄)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刘翔)
这些照片都是刘翔在奥运会男子110米竞赛最后冲刺的时候拍摄下来的。他冲刺的一瞬间将永远牢牢记在我们的心理,因为他标志着我们中国人也能站在运会的短跑项目的金牌领奖台上。(特殊的意义)
(教师出示语句练习“这是一次()的冲刺!”)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与“冲刺”有关。(出示课题《一次的冲刺》)
我们将时间向前推移,来到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课件显示时间推移,并出现派特利的图像)他名叫派特利。
我们的课题《一次的冲刺》,就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引导自学: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词语读连贯,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电脑检查学生生字的读音。
3、检查词语的读音:消耗蹒跚搀着冲刺霎时掌声雷动根据成绩册
不胫而走不屈不挠
4、游戏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
3、师小结。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刺声脚的写法
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读完后看看关于派特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学生回答:运动员,坚持跑完比赛,没获得金牌……)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派特利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马拉松比赛的最后冲刺。没有获得比赛的金牌。
提问1:那么为什么派特利没有得到奥运金牌,他的名字却流传至今呢?
提问2:派特利没有得到金牌,那么你认为他是不是一个失败者呢?(引发学生的分歧)
(请同学们再一次阅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呢?(认为自己找到答案的同学,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再读二、三自然段)
(坚持跑完全程、不屈不挠的精神……出示“不屈不挠”)
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派特利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重点读第二段,开始找重点词体会派特利的“不屈不挠”。)
(蹒跚、五次、咬紧牙关、爬、一步、两步……,再次晕倒、搀着
五次、爬、一步、两步……,引导学生先说后读,联系学生实际体验,激发学生情感。)
通过这个历史性的场面(出示“历史性的场面”)我们感受到了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个读、齐读、教师范读“历史性的`场面……跑过终点。”)
教师小结
比赛结束后,有记者采访场外的观众:“你认为派特利的这次奥运之旅是不是没有意义的呢?”
你就是场外的观众。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说——教师引导结合派特利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
(教师出示例子王义夫……)
教师小结(美国……从此……的名言“不胫而走”,简单理解“不胫而走”)
(出示“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重要。”“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1、“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这句话蕴含着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2、为什么这次冲刺成为了的冲刺?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识生字7个;积累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抄写句子。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回答规定问题以理解句子。
4、了解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感受他高超的医术和谦虚的品德。
【教学建议】
一、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看过电视《封神榜》吗?……”(周朝时,国王把大片土地赏赐给功勋卓著的大臣将领。这些土地就由这些大臣将领管,就像一个个的小国家,还经常开战呢。虢国,就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小国。
2、板书课题,指导读课题。
3、激趣:“起死回生”什么意思?谁起死回生?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思考以上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板书读错的`字,纠正;指导读不易读的句段)。
3、交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并提出问题。(分类对待;穿插有关知识:课文中的“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候有名的医学家。因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就像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所以后人就尊称他为“扁鹊”。但这是尊称,所以,课文中他自称“秦越人”。)
三、结合句子,再读课文。
1、学生划出国王称赞扁鹊的那句话,教师板书:“先生真是神医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2、提出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要求。
什么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读文章时,我们会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这时,可以查阅字典、词典,也可以作上记号后与同学、老师讨论。不过,最实在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就是:先提出你的问题,然后在课文中找一找有没有能回答问题的词句,要是找到了,就联系起来想一想。因为今天刚学,老师已经替你们提出了问题。
3、提示思考:“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国王为什么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学生划出表示太子“死”和“生”的语句,再说说:说问题,说句子,说理解。
四、结合句子,精读课文。
1、引导学生围绕刚才的句子提出问题。
2、提示思考:“从哪里看出扁鹊医术高明?”
3、交流。
(1)从基本内容看,扁鹊医术高明表现在:从街头巷议中觉察太子死得蹊跷;与侍卫官简单问答后,心中便有了底;妙手回春,使太子死而复生。
(2)指导朗读扁鹊与侍卫官的对话(第2—8节)。
①自读,找一找:写了几个人的对话?分别说了什么?
②想一想:从对话中,扁鹊了解到哪些情况?扁鹊的语气有什么变化?
③指导朗读,读出语气。(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注意语气变化。)
④最后分角色朗读,体会:为什么不交代说话人?(省略叙述语也能知道这话是谁说的;语言更为简洁,更能体现扁鹊当时的急切心情)。
(3)指导朗读诊治部分(第10、11节)。
①自读,划出说明扁鹊医术高明的词句。
②指导朗读。(“不多一会儿”、“没多久”写医术高;“按”、“贴”、“听”、“凝神”、“这才”等讲病情复杂。理解“凝神”,完成《词句活动室1》。)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是治好了他的病。”你从扁鹊的这句话中看出什么?(谦虚、实事求是)
六、分角色朗读全文。
提示:阅读课外读物上的《开店的小伙子》和《讳疾忌医》。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新字、理解词语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泉水和瀑布的优点,教育、鼓励学生形成勇敢和合作的品质。
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泉水和瀑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小河、泉水和瀑布这三个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大海奔去的愉快心情,从中感受合作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小河的图片):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条小河和你们一样,是一个充满远大理想的孩子,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理想是什么呀?他的理想就是有一天能投入大海的怀抱,去感受大海的浩瀚与宽阔。听,哗哗流淌的小河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征程,你们想不想和这快活的小河一起去旅行呀?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4课《快活的小河》。
板书课题齐读
3、你能说一个“快活”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带着快乐的心情,用你们甜美的声音,读出小河的快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过渡:小河在奔向大海的旅途中,他都遇到了哪几个朋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去了解和体会小河的故事吧。
1、同桌合作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如果同桌读得好就请你鼓励一下他,如果他读错了请你帮他纠正,同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课件出示字词,学生多种形式认读,(说出一个“勇敢”的近义词,强调多音字“奔”,发现“摔‘蹦、撞”都是动词)
3、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小河在奔向大海的旅途中遇到了那几个好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大山、泉水、瀑布
4、课文主要通过小河与大山、泉水、瀑布这三个朋友的对话来向我们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分别找到小河与大山、泉水、瀑布的三次对话,并用括号做上标记,用以区分。(强调:默读要求——眼动、心动、口不动)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共同学习大山与小河的对话
1、在这三个朋友中小河最先遇到的是谁?指名读对话。思考小河与大山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汇报:
小河为什么抱怨?
(1)理解“抱怨”指导朗读。师举例:妈妈不问缘由而冤枉你时,你会抱怨她对自己的不公平。还有什么情况下你会抱怨呢?当你心中不满而去责怪别人这就是抱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小河的话。
(2)说明“呜”是拟声词在这里用来模仿的是小河的哭声,可以带着哭腔来读。
(3)快活的小河刚遇到点困难就抱怨哭泣,你觉得此时他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4)看到这条抱怨而哭泣的小河,大山又是怎么说的呢?
2、(课件出示大山的话)指名读大山说的话?
(1)边听边数大山共说了几句话?
(2)看看一、二句后各是什么标点?分别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导读疑问句结尾处是语调上扬,读感叹句结尾处是语调下降。指名练读、男女生读,齐读。
(3)师读第三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有认识了谁?
(4)找出描写泉水动作的词(跳、摔),能看出什么?
(5)泉水遇到的困难多吗?从哪个词中知道的?你认为“多少”究竟是几个?
(6)面对这无数的困难,泉水又是怎样对的呢?用文中的句话来说一说。
泉水面对困难,不叫苦,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板书:坚强
(7)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坚强勇敢的泉水?
看图加深理解:泉水从险峻的山峰上奔流而下一路上磕磕碰碰,一会碰到了山石,一会又撞到了树根,历经了磨难的泉水却不叫苦就这样日夜不停的向前流淌。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泉水说些什么呢?
(8)大山想借泉水告诉小河什么呢?
大山想借对泉水的赞美来鼓励小河要向泉水那样坚强、勇敢。
板书:鼓励
指导朗读:读出大山对小河的鼓励和大山对泉水的赞美
3、分角色读大山与小河的对话
(二)自主学习小河与泉水的对话
过渡:在大山的心中,一路奔流,历经磨难的泉水是勇敢的,那么,在泉水的心中谁比自己更勇敢呢?
1、请三名同学来读小河与泉水的对话,边听边思考。
2、学生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回答问题。指名读一读能体现瀑布优点的句子。(课件相机出示泉水的话)
(2)哪些词语能看出瀑布更勇敢,更坚强?指导重读变色的字,突出瀑布的勇敢。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勇敢的瀑布呢?看图:这瀑布从高达百米的岩壁上飞流直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飘飞,这样的景观真是太壮观了!难怪诗人李白也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瀑布就这样忍受着撞击岩石的痛苦为我们呈现了这样壮美的景象!
(4)此时,你最想对瀑布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竖起大拇指大声的对瀑布说声:瀑布,你真勇敢)
(5)指导朗读:读出对瀑布的赞美。
小河也被瀑布这勇敢的精神鼓舞,所感动,他还高兴的叫起来了,他想和勇敢的瀑布也成为朋友,一块儿向前流。
(6)那女生分角色读小河与瀑布的对话
(7)师生配合读对话(请同学们把我当成勇敢的瀑布,把小河说的话高兴的对我叫出来吧。)
小结:我真为小河能结识这么坚强勇敢的朋友而感到骄傲,更为小河的逐渐成熟而感到欣喜!
(三)体会合作的快乐
1、(出示课文插图)瞧,他们最终成为了好朋友,手拉着手,多开心那!我想此时你们的心情一定和我一样激动和高兴,谁能带这高兴的心情读最后一段那?
质疑:读到这我有些不表白了:课文开头部分说了小河是快活的,结尾处也说了小河是快活的。这两个时期的小河哪个才是真正的快活呢,为什么?
师:有了朋友就可以互相鼓励,有了朋友就不会寂寞,有了朋友就可以一起勇敢的战胜困难,其实,这就是合作的快乐!齐读最后一段感受合作的快乐。板书:合作
四、拓展升华
1、此时三个好朋友已经拥有了同一个理想,那就是?
2、大家看文章的结尾处是什么标点符号?(``````)它代表什么意思呢?
3、通往大海的旅途是漫长而艰辛的,它们三个小伙伴在前进的旅途中有可能遇到更高的山峰、更庞大的岩石、更险峻的峭壁。他们又会如何的面对呢?
4、小结:
我们相信不管发生什么,小河都会用他学到的勇敢和坚强去面对一切,三个小伙伴一定会团结合作,互相鼓励,共同流进大海,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的!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小,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希望你们今后在困难面前能像小河和他的朋友们那样,互相鼓励,团结合作,做勇敢、乐观的好孩子。也真诚的祝愿你们能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5个。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儿童和平条约,并了解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4、完成“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查找有关“儿童和平条约”的资料。
课型:诗歌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学生说说自己查找到的有关“儿童和平条约”的资料。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部《儿童和平条约》。
3、板书课题:《儿童和平条约》(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数数有几个小节。
(2)出示5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疾、饥、予、恐、惧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疾病、饥饿、给予、恐惧、条约、宣告、仇恨、无家可归、探索
(4)说说“宣告”的意思。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再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读,并评价。
(3)指名读,并评价。
(4)齐读课文。
(5)小组合作学习:
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由说说:从这个条约,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说说。
(6)小组学习:朗读、背诵课文
正确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试背课文。
3、完成“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
(1)出示题目:
请你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翻一翻报纸,找一找什么地方有战争,有饥饿。
对这些现象,你有什么话想说?
(2)学生自由说说。
(3)指名说说。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使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并懂得应该爱护鸟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说话能力。
3、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1、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说话能力,感受亲情的伟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伟大,树立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具准备:
1、课件
2、小鸟、两只老鸟头饰
教学过程:
一、课件演示,激趣揭题。
1、课件演示,学生背诵有关课前搜集的有关鸟类的古诗。
2、简介冰心,激趣揭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四人小组进行读词竞赛,出示词语,让生认读。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划出有关句词。
三、直奔重点段落,读文感悟。
1、出示三至八自然段,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感受最深的地方,认真地读。
2、老师巡视;交流感受。
3、出示句子比较,品析。
斜刺里两只老鸟飞来,接住它,衔上巢去。
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它,衔上巢去。
(1)比较句子的不同之处。
(2)朗读,想象,感悟亲情的伟大。
4、有谁也喜欢这只可爱的小鸟?朗读三至六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从"天天"等词中感悟。
(1)思考:老鸟的爱和小孩的爱有什么不同?
(2)再次朗读三至六自然段。
(3)出示联系,小组学习。
小鸟的歌声消失了,小鸟可能,小鸟可能。
5、学习有关小鸟快乐的段落,教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6、讨论:如果你是那个孩子,再也听不到小鸟的歌声,你有什么感想?
7、带头饰表演课文内容,可发挥想象。
四、想象,拓展延伸。
小鸟后来怎样了?续写一段话。
五、布置作业。
1、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爱护鸟类手抄报。
2、读相关冰心奶奶的作品。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以“祖国河山”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四篇课文以多样化的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本次习作内容紧紧围绕本单元训练专题,以“这儿真美”为主题,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美景。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去发现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并且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在介绍美景时能按照一定顺序,有选择地描写景物,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同时,表达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尽可能用上这学期新学的词语,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改正错别字,并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和同学分享你发现的美景。
教学目标
1.能够仔细观察一处景物,运用从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重点)
2.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美景;准备身边美景的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身边的优美风景图片,请学生谈一谈感受。
2.过渡: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例如景色怡人的公园,清新淡雅的田野,缓缓流淌的清澈的小河,洋溢着丰收喜悦的果园……这节课,我们就向大家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围绕要求,确定内容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指名读要求。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想把身边的哪处美景介绍给大家?
出示交流提示:
(1)可以介绍公园、田野、果园、小河、校园等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
(2)按顺序介绍身边的美景,说一说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3)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带给你什么感受?
(4)小组里的同学可以对成员介绍的美景进行补充或提问。
3.小组合作,根据交流提示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有相关照片的同学可以把照片拿出来请大家欣赏。
4.指名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这处美景带给自己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本单元伊始,就开始布置观察美景的任务,让学生逐级完善自己的观察所得。通过此时的相互交流,学生相互了解要介绍的美景,更开阔了习作思路,为下一步落笔行文打下了基础。
三、读写结合,指导习作
过渡:景物特点和观察方法不同,写作的顺序也会不同。本组课文中的几位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鲜明特色,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1.“忆”顺序。
(1)回顾课文,说说本组中的四篇课文都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预设:
《古诗三首》中分别按小船行进的顺序,按一天中天气变化——晴天和雨天的顺序,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描述;《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海滨小城》整篇课文是按“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第3~6自然段都是按“总—分”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或“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
(2)小结:习作时安排好表达顺序,可以使内容有条理,联系更紧密。常用的顺序有:
①方位顺序。以景物的远近、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地加以描述。
②时间顺序。按春、夏、秋、冬,早上、中午、晚上等顺序写景。
2.抓住景物特点。
(1)出示课文《海滨小城》例段: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2)说一说这几句话是抓住了榕树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榕树的大、枝叶茂盛)
(3)小结:只有抓住特点,描写的景物才能活灵活现。
3.围绕一个意思写。
(1)出示课文范例: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2)指名说一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围绕中心句来进行描写的方法。
①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②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③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4.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1)出示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句子:
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2)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珊瑚的多种多样,写出了大龙虾的神气威武。)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所见的景物与自己的联想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5.结尾抒发情感,表达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回顾课文中的优秀片段,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介绍,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表达更具体、生动。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行文思路和写法,高效地完成本次习作。
四、动笔成文,互评互改
1.过渡:根据刚才讲解的思路和写法,相信同学们在头脑中都有了一定的行文思路,那就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之前写的美景围绕一个意思,再用上积累的词语,写得更完美吧!
2.学生动笔成文,教师巡视指导,着重从“是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是否用上了积累的词语”“是否改正了错别字”三方面指导点评。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学生完稿之后,挑选3~5名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5.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学生在互相评改的过程中,既可以检查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的修改,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为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带来帮助。
范文引路
美丽的小河
离我家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我喜欢它四季美丽的景色。在每个季节里,小河岸边都留下了我快乐的身影。①
春天悄悄地来了,河面的冰融化了。②小河对岸,柳树的枝条长出了小芽,粉红色的桃花也从枝头探出了小脑袋,它们争先恐后地在河面上留下了自己的倒影。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轻盈地掠过河面。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到铺满嫩草的河边嬉戏,参加鲜花的盛会。③玩累了,我就顺势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象未来……
夏天到了,小河的两岸早已是绿树成荫。②这时的我和小伙伴是最开心的,我们一会儿玩水,溅起朵朵水花;一会儿捉小鱼、小虾……妈妈来洗衣服了,我们便帮着晾晒……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秋天来了,小河里的鱼虾变肥了。②每到这时,爸爸就会领着我去小河里捉鱼虾。爸爸可真厉害,不需要多长时间,他就能抓到几条大鱼和许多小虾。夕阳西下,我俩提着满满④一篮子战利品,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冬天的时候,小河也并不孤单。②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和小伙伴们结伴去滑冰。冰车在冰面上飞驰,就连大人们也忍不住来参加。冬天的小河热闹极了。
我喜欢家乡的小河,喜欢它的一年四季,是它陪伴着我慢慢地长大。⑤
行文写法赏析
开头点明要写的景物及其特点,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2~5自然段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而且都用一句话来引领,醒目又清晰。
将鲜花盛开的场景称为“盛会”,比喻贴切,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满满”说明小作者和爸爸收获不小,用词准确。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总评:1.习作通过对小河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体现出了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小作者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2.小作者还能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自己和小伙伴们对这个小天地的喜爱之情,如,“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教学反思
课堂伊始,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几处美景,有学校的小花园、公园里的美景等,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请学生课前准备了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的照片,学生介绍美景的兴趣较为浓厚。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时,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进行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去写。鼓励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在习作中巧妙使用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