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负荆请罪》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中,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朗读不够,如果能指导朗读,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我本来计划学完后分组表演,觉得在排练时学生就会再读,读中、演中品味人物内涵,可学生确是笑声不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注课堂,反思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课堂。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篇2
《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独幕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的面前所表现的懦弱,蔺相如解释了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已经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着荆条去蔺府登门谢罪的事。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课前我让学生穿插读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我便抛出一个问题: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就说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热爱祖国的人,廉颇是个英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将军。有了这样的认识,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认错的可贵精神就很容易了。
剧本表演最重要的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对课本中没有括号提示的台词,我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对剧情的理解加上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为表演做好铺垫,效果不错。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篇3
《负荆请罪》这篇课文属于历史小话剧的剧本,文体特征极其明显。深入挖掘,里面不仅涉及到剧本的特点,还有戏剧的情节发展,剧本《负荆请罪》与历史“负荆请罪”的关系,人物形象与人物台词的联系等诸多问题。
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教学生“怎样阅读剧本”。这样一来,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
剧本在书写格式上固然有许多的特征,但是内容的实质,最主要的还是“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抓住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就抓住了剧本的关键。剧本的创作过程也是人物塑造的`过程,所以,有无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是一个剧本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些剧本文体的特征,决定了剧本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不可能同于诗歌、小说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目标最终定位“用抓主要戏剧冲突、揣摩人物潜台词的方法阅读剧本,从而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围绕“阅读剧本的方法”这一核心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阅读方法,再让学生通过两次阅读实践,以加深他们对方法的理解,也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方法的实践过程,是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体的感受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培养了学生文体把握的能力。今后学生再遇到剧本类的文本时,这样的方法可以被迁移到新的阅读实践中,发展其文体意识。
在第一幕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韩勃和蔺相如在讨论什么问题”的梳理,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幕的主要戏剧冲突。而后勾连第一幕中人物相关台词,并通过揣摩“蔺相如说和为贵”,“蔺相如两次笑”中的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在学生心中建构了“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物形象。第二幕的教学中,廉颇大将军的身份同他肉袒负荆请罪的举动构成强烈的反差,抓住这一主要戏剧冲突,揣摩廉颇说:“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时的潜台词,学生联系廉颇的动作以及之后的台词,剖析了廉颇的内心世界,这样才建构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形象。而通过对“蔺相如受了那么大的侮辱,为什么还会真心原谅廉颇?”这一人物间的戏剧冲突的剖析,学生对蔺相如“宽容大度、申明大度”的形象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我主要以“和为贵”作为线索,让学生认识到文中人物最终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的同时,同时也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需要以“和为贵”,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以“和为贵”,“和”已经成为我国向世人展示的中国文化了。
在作业设计中,我给学生出示了几个来源于《史记》的文言句子,让学生结合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学生们最后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应该说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是有所收获的。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从人物形象入手的,因为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小话剧,而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是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感觉这样的教学策略效果挺好的。此外,课外小故事的加入,收效也很好。在课前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它,同时针对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这样他们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于是在分析课文蔺相如说的那句话时,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果然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篇5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感受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然后用上合适的词语形容他们。从故事的情节中,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和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主要体现在第二幕中,而蔺相如的主要特点贯穿于两幕中,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表现蔺相如的特点,之后展开交流,引导孩子通过了解蔺相如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避让廉颇的,体会他的深明大义;通过他原谅廉颇的举止语言,体会他的宽容大度。孩子们找得很准确,交流得也不错,真正抓住了人物的`特点。
剧本除了认真研读之外,恰如其分的表演是对理解文本有很大帮助的。孩子们都有强烈的表演欲望,为满足他们的要求,也为了更好地走进剧本,我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表演。刚开始,很多孩子放不开,或是对剧本内容不熟悉,都显得有些生硬,没有很好地融入角色。为了让他们的表演更有效果,我带着孩子们仔细分析了三位主人公在说每句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情,对一些重点的地方进行多次细节练习,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表演。这样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从人物形象入手的,因为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小话剧,而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是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
在学习第二幕时,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廉颇与蔺相如的对话,读出廉颇的真诚与蔺相如的宽容。并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边读边想像两人当时不同的神态和心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把握人物的万象、性格乃至精神品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深化语文训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