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人生读后感

2025/09/30读后感

此篇文章人生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人生读后感 篇1

《童年》是讲述阿廖沙个人成长和生活经历的自传小说,也是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童年浸泡在甜蜜中,没有战乱,没有纠纷,只有爱的阳光的温暖,只有亲情的雨露的滋润。童年,是美好的,最值得回忆的时光,可对高尔基来说呢?寒假里,我细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心久久不能平静。

细读《童年》,犹如走进一个书卷里镌刻的黑暗社会,聆听一次社会底层老百姓的诉苦,它虽然没有大部小说的气势雄伟,却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感慨与震憾。故事如潺潺流水,流啊流,也流经了许多美好善良的人物:外祖母冒死救火,给阿廖沙讲奇幻的童话故事;正直本分的老匠人;用自己手臂夫阿廖沙挡住皮鞭的“小茨冈”;爱好科学的房客“好事情”——他们的可贵之处是他们处于黑暗中,依然出淤泥而不染,让人在一片混沌中嗅到芬芳!

就这样,故事在阿廖沙母亲死去,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小阿廖沙去人间谋生后结束了。阿廖沙那苦难的童年呵,也悄然无声地结束了——

然而,与阿廖沙相比,我们是多么脆弱。也许,这些磨难对于现在同龄人来说,不会发生也没有一个人做得到,但是,万一发生了,我们是不是也应向阿廖沙这样勇敢地面对呢?幼小的阿廖沙以他的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以他分明的善恶和强烈的同情心,克服了各种困难,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大写的人”!童年读后感600字

读完全文,我心犹如压了千钧之石,一片沉重与惨然。是的,阿寥沙那么小,却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面对丧父之痛,他默默承受,面对毒打,侮辱,以及自私贪婪、野蛮残酷的小市民,他以微薄之力反抗。十一岁便被外祖父赶出家门,到外面谋生。在外祖母美好品质的行熏陶下,他憎恨黑暗的社会,同情不幸的人,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他反抗外祖父的毒打,在愤怒中,他几乎要杀了殴打母亲的继父,阿廖沙,这是一个多么充满正义,不畏强暴的少年形象!

《童年》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每当我面对磨难踌躇不前时,阿廖沙那苦难的童年浮现在眼前。幼小的阿廖沙都能坚强地挺过,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我们擦擦泪水,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向前冲啊!永远以积极的,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今后的人生!童年读后感600字

《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我读完《童年》,觉得它记载了高尔基铅一般沉重的往事。作者阿辽沙的父亲染上霍乱而早早过世了,3岁的他和外祖母,外祖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人,她的爱丰富了作者的心灵,可外

祖父脾气暴躁,这给阿辽沙沉重的打击。阿辽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点甜,可他的母亲却把她儿子的这一点甜一同带进了坟墓。阿辽沙读完三年级,就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课堂,不久就走向人间,到人间去谋生。在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节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书中慈祥的外祖母那丰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使作者听了大为神往,就激发了他对正义事业的美好希望。

人生读后感 篇2

人人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自己能够飞黄腾达,自己有个成功的人生。可是,怎样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怎样才能成功达成自己的目标?好多人却不知道,有好多人,自己不努力,只寄希望于有贵人扶持,只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有的呢?虽然自己一直勤勤恳恳,可是因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却一事无成。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成功人生,成功达成自己的目标?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韩国作家河佑锡著、轩若译的《五年决定你的人生》一书就告诉了我们正确答案,那就是——五年决定你的人生,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河佑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曾在韩国庆熙大学新闻放送专业学习,后在东大学舆论情报学院学习战略交流以及广告学。毕业后又成功就职于大型广告企业ADK担任客户主管,凭借出色的企划和市场营销能力,收到公司的认可,于27岁升为次长一职,并在1997年创立了以"精确营销法'为主旨的市场交流专门企业,曾多次为三星、LG、SK、现代等多家大型企业的员工进行有关新品以及市场营销的讲座,作为企划界的强人,参与近千起企划案。

河佑锡不仅有丰厚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有很强的实践经验。他在书中告诉我们生活除了努力,还需要战略,这个战略就是要为了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转折,然后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这个目标才行。我们常常会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和战略。如果我们的现状不太令人满意,那么,我们就要给自己制定一个五年计划,我们从头到脚彻底改变自己,离开陈旧的自己,我们开始破格的的想象,即使是16800000000的可能也去挑战,不要寻找逃出口,要寻找突破口。他谁告诉我们目标就是人生的CEO,我们最好的天赋就是信念。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做一个温暖却独特的人,感谢所有到来的苦难。反复做一件事会给你带来幸运,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频率,为自己制作"加时间",要做值得做且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向锥子一样,虽然只是为了一点工作。

大家现在都知道金妍儿吧,当她在2006年获得第一个成人组冠军,接受采访时说:"我会更加努力,一定会在奥运会上获得冠军。"那时候没有人会相信金妍儿真的会在奥运会上赢得金牌,不要说花样滑冰,就连最具有韩国代表性的摔跤和跆拳道取得冠军也不见容易的事,韩国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室内滑冰场都没有。可是金妍儿不相信这些,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为了这个计划,一直坚持刻苦训练。终于在五年后,她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再就是大家熟知的Rain,他每天都要反复练习唱歌跳舞,从初中二年级就开始这样的练习。在他要成为实行生之前,老板告诉他:"我不管你有多大潜力,若果你考不上大学,我是不会让你正式出道的。"Rain听后眼前一片茫然,那时候离高考只有102天。可是他没有退缩,而是马上到书店买参考书,每天都做题,甚至在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练习舞蹈的时候都在背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拿到了大学通知书。

所以说,要想有个成功的人生,我们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目标,自己要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着、准备着—————,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人生读后感 篇3

利用五一假期,把对我影响有些大的《百岁人生》再翻了一遍。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伦敦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这本书在上市被评为20xx年最值得阅读的十大图书之一。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你的这辈子很可能真能活到一百岁,请问该如何规划和看待你的人生?

随着寿命普遍延长,我们的人生格局将发生巨大改变,过去人们的三段式人生已无法维持,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多段式人生。

三段式人生:人生分成了边界非常明显的三个阶段:上学、工作、回家养老。比如说一个人,他七岁上学,二十来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是第一个阶段,全部消耗在学校里;开始干工作,到60岁退休,这30年就是第二阶段,全部耗在工作里;退休回家,抱孙子,养花,颐养天年,等着走向人生的尽头,这是第三阶段。

多段式人生:一辈子可能被分割成四段、五段,甚至七段、八段乃至更多的小阶段,每个小段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题,各段之间穿插进行,不会再有明确的边界。比如:十几岁你在上学,三十的时候你可能又重新回到校园;二十岁的时候忙得没空恋爱;四十岁的时候谈了对象,结婚;五十岁的时候,你从公司辞职,中间花了一年时间去旅行,放空自己,回来之后又找到了一个新行业,重新开始创业;六十岁的时候你创业成功,决定再回到学校里读一个新学位。

传统的三段式人生就像是一个不长的音乐会,大家坐着听完三个乐章,音乐会散场。

多段式人生就好比是一场时间很长的跨年联欢晚会,时间长了,三个节目大家可能受不了,所以整场晚会必须有很长的节目单,每个节目时间还都不能太长,中间还要安排休息,上厕所的时间,这样,整台晚会才能撑得起来。

在多段式人生中,我们的工作时间会更长,个人养老负担会增加,人工智能将会取代多数人的工作,跨年齡交往将会成为主流,婚姻的选择将会越来越慎重等等。

寿命增长,这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但面对礼物,我们有能力好好接住吗?

这些对未来的预言,虽然不一定准确,但作者这种将人生过成多段式的想法,深深的触动了我。

在没有遇见这本书之前,20xx年前,我一直规划的人生就是典型的三段式。当时,就想着,等到了20xx年,孩子就会进入大学生活,工作趋于稳定,未来,对于我来说,就是按步上班,等着退休,想着这样的一生,总是有些不甘心,老是觉得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

直到,遇见了这本书,帮我打开了一扇窗。虽然,在我的有生之年,活到100岁的可能性是1/2,但,按100岁人生来规划自己的以后生活,是多么开心,多么有力量的想法。

在未来的40年中(按80岁来计划),我至少可以再有精力充沛的20年,让我折腾。

现在的我,除了认真工作外,对健康的管理、课余时间的学习安排、无形资产的积累都是我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近1年的时间,回家葛优躺的时间少了,手机上瞎逛的时间少了,但我活得有目标,心中的阳光。

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感谢遇到这一本书。

人生读后感 篇4

2月3日下午,拿到了图书馆的青蚨送书--《《于丹 趣品人生》》,这本书送的很及时,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正当有些迷茫时)拿到的,回家我就开始了阅读。《于丹 趣品人生》给心灵及时做了按摩,松乏了身心。

序,是白岩松写的,题目为《做一些无用的事》,洋洋洒洒也写了六小节。总之,说明了茶、酒、琴或者其他是一些手段,让心静下来,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

也挺喜欢这本书的,于丹写了七个章节,再加一个后记。

第一章:一山一水一世界。

这个标题是蛮流行了,有些佛语禅学的意味。于丹在这里介绍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清人张潮《幽梦影》、《菜根谭》等诗书名句;还有李渔、曾皙、苏轼、王维等名人名家的情趣生活,通过古人亲历山水的生活方式,希望给今天的我们一点启迪、一点佳趣,能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获得一个烂漫今生。

第二、三章,讲了茶之味

作者讲到了茶圣与《茶经》-陆羽,讲到日本茶道讲究的四个字—“和、敬、清、寂”。

介绍了日本一位精通美术和茶道的艺术家—冈仓天心,和他1906年写的《茶之书》;

还介绍了《警世通言》里的小说--《王安石三难苏东坡》,从中看到辨水煮茶的种种意趣。

白居易的《食后咏茶》诗、元稹的《茶》诗、左思的《娇女诗》等

介绍了作者与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的相遇故事。

这章里,于丹解读了一些诗句、转述了相关的传说,期待看书者能够会意,能喝出内心的清雅、安闲、洒脱。茶禅一味,将喝茶当做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仪式,静心与清茗相随,有所体悟。

第四、五章,写了酒之品

从酒的发现发明写起,又介绍了人生之酒,四季轮回、重大节庆喝的酒;兴亡之酒、人心之酒、清醒之酒、从容之酒、智慧之酒、豪情之酒,将自古而今,各圣贤名流饮酒的故事、不同的喝酒境界逐一介绍,总结了:每个人的一生一世,也都像眼前的一杯酒,个中滋味,须自己品尝。

第六、七章,写了琴之趣

首先将对牛弹琴的故事做了详细的描述;接着介绍了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阮籍的《咏怀诗》,《琴史》中罗列的七忌;白居易的《清夜琴兴》等。

作者总结了:与琴相关的一切都是清洁的、寂寥的、含蓄的、典雅的,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生命的感悟和宇宙的通灵。

最后一个后记,感悟生活智慧—对话泽道法师

作者通过和泽道法师(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住持)的对话,一问一答来阐述写此书的缘起目的及生活的思考。

万物有灵,如果我们用生命去滋养,就会遇见生命所对应的信息。有时候感觉总有一颗看不见的心会默默关注我,帮助我,让我摆脱烦扰。所以我满心感恩,能够遇上这么一本书,给我一些启迪,让我以后吃饭可以嚼出香,喝茶可以品出醇,所有的努力和追求可以无悔。

人生读后感 篇5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哲学的深刻意义。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人生读后感 篇6

本书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出自同一个作者,都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所著,故事情节紧跟《外婆的道歉信》。如果你没有读过《清单人生》,我极力推荐你读一读,我保证你会爱上这个古怪别扭的老人,因为她实在是太可爱了。当她夸奖别人的发型时,会说:“您的额头非常宽,剪这么短的发型需要很大的勇气。”;当别人递给她一杯用塑料杯装的咖啡时,她会责怪对方竟然不给她杯垫。关键是,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会得罪人!

叉子、刀子、勺子。就得按照顺序来

布里特˙玛丽是那种你能想象到的最无趣的63岁女人,她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餐,只用菲克新牌的清洁剂,从未单独出过门。因为她相信,只要什么都不变,生活就能永远持续下去。

故事从布里特˙玛丽离开丈夫肯特,到劳动就业办公室寻找一份工作开始。几十年“为家庭工作”的她,找工作的原因竟然只是担心没有丈夫、没有孩子的自己,如果没有工作的话,哪天死在家里也没有人发现。几周过后,让邻居闻到尸体腐烂的怪味,那样很不“体面”。

布里特˙玛丽从小就是姐姐的跟屁虫,习惯了当姐姐的背景。性格没有姐姐活泼,不像姐姐那样有想做的事情。因为姐姐将来注定要精通外面的世界,所以布里特˙玛丽就想象自己擅长各种家里的事。假如你有一个能真正看到你的姐姐,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呢?在姐姐因车祸去世之前,她为了姐姐而活。结婚之前,她为了照顾父母而活。发现丈夫的不忠之前,她为丈夫和家庭而活。她似乎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布里特˙玛丽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清单,看似井井有条,但这一条条要做的事情,却不能拼凑出布里特˙玛丽自己的生活。等到她不为别人而活了,才发现自己人生的清单空空如也。

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没有自己的生活。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巴黎年纪多大?”

我们常常能听到“我XX岁了,已经过了学某个事物最好的年龄,来不及了”“我XX岁了,该回归正常的生活,不能在任性地追梦了”“我XX岁了,已经没办法再做出改变,我的人生就这样了”这可太奇怪了,倘若每个人都该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情,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一样,那这个世界也太无聊乏味了。年龄不是限制,年龄也不是借口,你可以做任何选择与尝试,漫漫人生,不要过早地就给自己的人生下结论。

布里特˙玛丽内向胆怯,渴望改变却不敢改变。她的生活严格遵循一张张事先制定的清单,她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清单的总清单。然而在博格的日子,没有菲克新牌的清洁剂,不能准点吃饭,一群野孩子、小混混、酒鬼和一只老鼠将她的生活搅得鸡犬不宁,人生却在失控中获得了新的选择和新的期待。

故事结尾,我不禁猜想,布里特˙玛丽是会敲响肯特的门,选择和曾经出轨的丈夫重修旧好,回归以往一成不变的日子;还是会敲响斯文的门,选择这个朴实的男人,留在博格开始“失控”的新生活。我不知道她最终的选择是什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布里特˙玛丽第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任何改变和选择都是艰难的,但是正因为这种艰难,“重新开始”才如此的值得庆祝。

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出发去“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