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木兰从军》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1
一、此次执教的《木兰从军》使我受益匪浅:
1、压力也是动力。一次难忘的经历。
上这样的课,压力格外大。原因:这是我上生字教学。第一不能上出模式模块,第二学生对拼音掌握不牢。他们不能自主自学。
2、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学设计我简洁明了,提纲思路虽然也能清晰记下来,但总是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接近现在的公开课甚至作秀课堂。山穷水尽之时同事的导航引路使我做到心里有数。两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定位于: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识记本课17个生字。第二课时: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目标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朗读课文了,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直至熟读成诵。这样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但是在第一教学生字教学中模式的形式环节不完整。
二、反思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
1、认读生字期间,由于自己不慎,开火车读后,又开火车给17个生字组了一遍词,浪费学生的时间,真正叫学生练字的时间几乎没有,这一点恰是低年级教学的一处硬伤。
2、课堂上的对小组的评价耗时过多,怎样进行有效甚至高效评价是下来研究的方向。
课文《木兰从军》教学反思3
本课为《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品读课文,在阅读和体悟中感受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能在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用几句话写出木兰说服家人的话。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读出感受。
这样的历史故事,似乎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如何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呢?
一.丰富朗读形式,注重朗读指导
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
分组读、配乐读,想象读等,教师以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我好像看到了木兰英姿飒爽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木兰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以评促读,读中加深感悟。
二.抓住重点词语,走进人物内心
抓住重点词语,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如“焦急万分”一词的学习。先是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朝廷下达征兵文书后,木兰的心情怎么样?说说自己对“焦急万分”的理解,读好词语后联系生活“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可能也会有焦急万分的时候,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联系课文“木兰又为什么会‘焦急万分’?”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介绍背景,进入情境,想象说话,体会面临家忧时,木兰焦急万分;面临国忧时,木兰更加焦急万分。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木兰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情。并进行了适度拓展,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三.采用角色体验,说话写话结合
“如果你就是花木兰,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集体交流后相机请学生补充电视上了解到的战争场面。“木兰也知道战争的危险,但是她为了保卫国家、保护家人,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当木兰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一开始同意了吗?你们现在就是木兰的家人,你们为什么不同意木兰从军?”学生从多角度换位思考,从家人的`角度说出了自己对木兰从军的担忧之情。“自古以来,打仗都是男人的事。女子的力气没有男子大。”“要是木兰被发现是女子,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满门抄斩啊!”“一旦上了战场,就可能战死,再也回不来了!”“家人非常担心木兰的安危,百般劝阻,如果你就是花木兰,你会怎样说服家人呢?”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句子——“父亲,您年老多病,恐怕连骏马都跨不上去。弟弟小,连枪都拿不动。我去最合适。” “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情况很紧急,我自小习武,身强力壮,就让我去吧!”“我会女扮男装,不会让人发现我是女子的!”与人物心灵对话,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英雄形象。
阅读教学中的写话受教学时间限制,指导的实效性还不够明显。如何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进行有效的修改或指导,使每位学生写话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是今后研究这类课型模式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2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都是教完课文后,简单介绍一下《木兰诗》,由于考虑到诗比较长,难度较大,所以很少让学生接触原诗。但是翟老师的这节课,却巧妙地将原诗中的部分诗句节选出来,与文本内容相融合,进行对比教学,这样处理教材,个性鲜明、令人眼前一亮。
一、有机整合,凸显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更决定于教师对文本理解的视野与深度。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充分挖掘原诗中能够凸显文本主题的元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验、探究、感悟。在片段一中,教者将课文第二自然段一句话“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与原诗中一、二两句进行比较阅读,抓住“叹息”一词,细细感悟,从而体会到“叹息”背后的一颗为国为家的.忠诚之心,凸显了文本的主题。片段二的教学中,教者把木兰放在战争结束、凯旋而归这一背景之下,让学生揣度此时此刻木兰的所思所想,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教者再次引用了《木兰诗》中的两句,通过读、议,更加体现出木兰的赤子之心。课文与原诗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对文本意义进行主题性概念的构建。
二、亲近原著,诵读经典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量。”“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比较阅读,能使学生感受到原著的语言风貌,引导学生主动走近原著、亲近原著。在文质兼美、形神俱胜的原著诵读中,学生不仅对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同时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我以为,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如能不断挖掘与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我们的学生会获益无穷。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3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本课教学从“女英雄”入手,并以“女英雄”结束,重点突出、环环相扣,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其中有几个地方特别值得大家在日常教学中借鉴。
其一,以想象促理解。平时教学中遇到一些难理解、难体会的地方我们也许比较喜欢用提问或者讲解的方式来解决,而在本课教学中,朱老师却用了想象的方式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如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朱老师让学生分组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次,第三小节的一连串动词短语浓缩了木兰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的艰辛,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是朱老师却让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再现了这些悲壮的场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也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木兰女扮男装、屡建战功的不易。
其二,以朗读促感悟。朱老师能抓住“焦急万分”、“赫赫战功”等关键词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悟、内化文本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其三,注重学法的渗透。让学生学会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节课,朱老师就非常重视学法的'指导和渗透,其中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如学完第三小节后,教师就及时进行学法的总结,让学生知道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运用;再如,在理解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时会想些什么,有一位学生在回答时用上了自己所查的资料,于是朱老师就及时肯定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这篇课文基本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谋篇布局的,这节课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教学的,虽然这样教学也顺理成章,但是学生思维方式被牵得比较紧。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该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同样是从“女英雄”入手,如果把探究的问题设计成“花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
不仅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化零为整,以一条主线贯穿整课学习,而且可以拓宽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问题,如:从木兰为国为家、替父从军可以看出她是一位热爱国家、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女英雄;从木兰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并在多年征战中,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看出她是一位英勇、了不起、勇敢的女英雄;从木兰换上女装和将士们的惊讶表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女英雄……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既可以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又可以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举多得。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比较片面的观点,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4
《木兰从军》是苏教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编,通过描写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胜利归来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女英雄形象,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但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如何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感悟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为此我第一课时采用了动画激趣导入——观看《花木兰》。孩子由动画内容对花木兰有了了解,那么再通过文章的三段了解木兰的品质这个难点及重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节简介人物,为下文铺垫——英雄?女英雄?为什么称她为女英雄?然后学习重点段第二节。了解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成为女英雄埋下伏笔。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说一说木兰从军的原因;接着简单介绍时代背景,引出第一第二句的'朗读,来体会木兰“焦急万分”的心情。接着提出“木兰为何焦急万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明白木兰的“父病弟小,难以出征”的家愁,以及“北方经常发生战争”的国忧,其中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经常”“紧急”等词语,让学生领悟出木兰是一个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女英雄,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介绍。
接着,出示木兰的决心,并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一个语言拓展训练: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师生共同表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节她遇到的苦与难,指导孩子抓住动词“披”“跨”“渡”“过”想象路途中有哪些困难?她的勇敢无畏也就体现出来。那么得到赫赫战功会遇到什么事情?孩子也就轻松解决了。但是第四节的学习由于前面拓展想象的时间没有控制好,后面没有讲完,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以后要在时间安排上注意点。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5
上了《木兰从军》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现在的学生对花木兰了解很少,要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领悟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从自己认识的`大将军与花木兰身上寻找不同之处,学生模糊地感知到花木兰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女英雄;还有我设计了“花木兰说服家人”这个扩展性训练,让学生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牺牲自我的可贵之处;然后借助插图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勇敢形象;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战场上的装束和胜利回乡之后的装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
通过这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也步步深入,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些语言组织的不是很好,语言不够简洁,明了。我觉得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问题错的时候或者偏题的时候,没有加以适当的引导,而是一带而过,我觉得这点做的很不好,现在想想,学生说的很多话都是上课可以利用起来的,通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开展教学,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6
《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了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如何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和木兰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传达给学生,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呢?
老师首先运用图片对比导入,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花木兰为何会从军,会成为一代名将,英勇善战,孩子们激情昂扬。通过读课文,孩子们很快找到木兰从军的理由。第一课时时,重点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到了木兰从军的两个理由:自己要为国为家分忧。“国忧”在这里指:北方经常发生战事,“家忧”指: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所以自己要为国、为家分忧。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通过创设情境,前方战事紧急,木兰心里很着急,她心系国家,希望早一天到达前线,为国家付出自己的一点力。因此,在读这一自然段时激情昂扬,语速稍快。再练习读课文。花木兰女扮男装,冒着冒名顶替可能会被定罪的风险,却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激发了学生喜爱木兰、敬佩木兰的情感。这样,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时,讲解木兰胜利回乡后发生的故事,练习两次说话,一次是将士见到花木兰后会说些什么,一次是回忆木兰从军时的情景,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家人的。通过对比,孩子们很快能说说将士们会说的话:花将军,原来你这么美丽呀。真是佩服你的胆识与才干。孩子吗嗯说了几个。谈到花木兰如何说服家人时,孩子们有些木讷。理性的回答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困难,因此第二课时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第二个问题完全可以用对话的形式,让孩子放开了说,而不要限制孩子的思路,更可以演一演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要多思考更贴近孩子的方式来进行说话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