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目送》读书心得

2025/10/01心得

此篇文章《目送》读书心得(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目送》读书心得 篇1

慢慢的,慢慢的,我明白了所谓的父母和孩子,只意味着你和他之间的缘分,就是这辈子一直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头,看着他在小路的转弯处渐渐消失,他背着你默默的告诉你:别追了。—— 《目送》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总觉得那是他们的坚强后盾,是他们的避风港,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们会成为他们的依靠。从初中开始住校,对家人的依恋逐渐减少。毕业后,我终于选择了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一年住两三次。这种生活我不觉得难受,甚至觉得充满了自由。和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电话,但我妈打的也是电话。每次和妈妈打电话,总觉得妈妈很罗嗦,每一件小事都要汇报,大大小小。心情好的时候,或许可以静下心来听。但是,对此,我的母亲永远不会厌倦。有时候我妈打电话就会哭,是关于工作不顺心或者其他不开心的事情。或者说,我妈小心翼翼的给我打电话,问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时候甚至希望我能做出决定。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的立场已经“互换”。

我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总是最后一个在饭桌上吃,因为饭桌上一直在说学校发生的事,家里只有我妈有耐心听我说。遇到委屈,哭着说着也是一样。今天的妈妈扮演着和自己一样的角色。原来父母并不总是很厉害。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有需要找我们倾诉的一天,有需要依赖我们的一天。不知道能不能做好这么好的过渡,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但是,我希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目送》读书心得 篇2

龙应台用散文记录了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女儿在父母衰老过程中的细心和耐心,孟买的铁轨,金门的矿山,以及老挝的孩子们。她的文章没有写她自己,而是通过她微不足道的光芒投射到每个人身上。每篇短文的主题都很普通,但读起来却有不同的感受。“妈,原来是最高档的全职,全能CEO,没人给工资。”有人说妈妈是棉袄,是初升的太阳,是山水画。龙应台说母亲是首席执行官,语言不华丽,但这是真的。

当我读到她和儿子说再见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安德烈一样,抱抱妈妈很尴尬。渐渐的,我不再抱她了,心也痛了。我以前很爱粘我妈。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手总是抓住我妈妈的裙子。但是现在我们习惯了背对着妈妈,即使在一个房间,也戴着耳机,看着手机……是不是太忽略妈妈了?她努力把我们抚养成人,但却受到如此冷淡的对待。

现在回想起来,我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感谢妈妈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感谢妈妈平日里的各种水果,感谢妈妈书包里不断的零花钱。相反,她经常和她发生冲突,这让她常常伤心落泪。但是不管我怎么对待我妈,她总是把我当宝贝。她为我受了很多苦,但也忍着不表现出来。现在想想,我为什么要拒绝妈妈的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事件,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之间的缘分就是一辈子守着他的背影。你站在小路的这一头,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的拐角,他背着你默默的告诉你,不要追。”毕竟我会长大,成为看背影的人,看下一代旅行。

《目送》读书心得 篇3

对生命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题记

带着释怀与生命的和解,龙应台笔触之下的《目送》以温柔纤细描写出亲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当我亲临这篇文字海洋之中时,带给我的是当下的感动,亦或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对于曾被余秋雨大师评价为一名真正的文化批判者和优秀文化建设者的龙应台来说,在她的笔尖之下,无不散落着深情动人,亦或是不可言喻的对待生命中刻骨铭心的爱与虔诚。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来描写诸多生活中的浓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来亦有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之感。

我们的人生中会有诸多的目送。即亦若大到生死离别,骨肉分离,小到暂时一别,家门远行。正如《目送》中所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在这本书中作者在上有长辈下有子女的亲情关系交织中经历了诸多的目送。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亦若我作为学生每天早晨父亲用自行车载着我去上学,当我向他说:“爸爸,我去上学了。不用想,迎着我背影的那便是两鬓早已花白的父亲灼热而又燃情的目光。”亦若是目送。又若是我参加夏令营时,母亲面对车子启动之时,迎着我背影的,也便是母亲担忧的神情。亦若是目送!

在作者笔下不着痕迹的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在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着力的去描绘深情厚重的无私之情,只是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融入其中,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平实无华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黯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我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情感所起伏。散散的文字,全然不是作者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固,即便是些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依然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清晰的对比出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温情。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地传递批判的力量。

取一杯清茶,在静谧的的午后或夜晚翻开书本细细品读,如同品一杯香茗一般,感受书中的宁静或汹涌,感受它带给我们的震撼……我想《目送》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值得我们慢慢地品读。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个世界如此匆忙,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看风景,没有时间去悲春伤秋,但好像又缺了些什么。生活在“快餐时代”,我们所缺的是内心的“宁静”。所谓“宁静”并非大张旗鼓地去参观旅游景点,那样走马观花的旅行除了“到此地一游”什么都没有留下。真正的“宁静”是沉淀下浮躁的心,用心去看世界。因为每一个用心“看”到瞬间的刹那,都被你所记录,每一次记录都弥足珍贵,因为它稍纵即逝。作为学生的我们何尝又不该学会静下心去学习,去沉淀自己呢?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像而求,咫尺千里”,我们所相信的,所不相信的,都将成为老生常谈,很多永恒不灭的东西也都不一定会长存不灭,就像地球和太阳终会归于尘埃一样。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变化的世界中坚持自己所认为对的东西。相信于不相信,其实是我们人生中最私密的东西,也是我们为之困惑的东西,在行走的路上,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唯心而已。是否相信也仅仅取决于你自己而已。但温暖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吗?希望我们不要再仅仅将信任的基础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对这个世界多一点信任。

每一代子女和父母之间也许都在寻找更好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像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像龙应台和***妈之间,也许像龙应台所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但,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矛盾缺越来越多总想着离开他们的视野范围,可同时我们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何妨不多和他们沟通一下。而不是等到他们老了才后悔。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后悔。

金门的地雷,中东的战乱,……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那些爱好和平的人们,无论牺牲了多少生命也换唤不醒为了权势而制造战乱的人。我们常说热爱和平,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对生命不漠视呢?是倒地的老人,落水的小孩,还是待宰的珍稀动物,生命,需要的不是喊声如雷的口号,而是真正的关注和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双手和可见的行动去践行这个愿望。

每一本书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也能给我们以启迪。但愿你如品一杯清茶一般,拥有澄净的心灵。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与不美好,去感受人性的真实。

《目送》读书心得 篇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因为初中就开始住校,所以对于家的眷恋也逐渐减少。毕业后,最终也是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过着一年回家两三次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好,甚至是觉得充满了自由。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电话,可是就是电话联系也是老妈打电话居多。每次与老妈打电话,总觉得老妈很罗嗦,大大小小的琐碎事都要一一报告,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能静下心听。

可是,对此,老妈却乐此不疲。有时候,老妈打电话过来也会哭诉一番,大约是工作的不顺心或者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又或者,老妈打电话过来就一些事情慎重的问我的意见甚至有时希望我能做决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我们的位置已经“互换”了。

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我总是饭桌上最后一个吃完的,因为总是在饭桌上不停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妈一个人有耐心听我讲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样边哭边倾诉。现在的老妈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当年的自己。原来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强大的,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也有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这样的转换,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在一个惬意的午后,我走进了龙应台的《目送》,书里每一个不同人的故事、每一个不同人的感悟,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目光看向已近黄昏的窗外,我却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书里讲述的关于父女间的离别、亲人的逝去、长大成人的故事,我不禁陷入沉思:什么情形时要一个人走呢?是爸爸抱歉只能用面包车送孩子上学吗?是父亲用背影告诉孩子不必追吗?还是妈妈却永远只记得当年的女儿呢?

人啊,永远是孤独的。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很多,我们会面临生死离别,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会一个人走。

回忆翻到青涩的小学时光,依稀记得被撕坏的日记本,被翻乱的书包,风把书页吹得沙沙作响,它们跳跃着好像在开着玩笑。妈妈依旧只关心我的学校犯的错误,那时没有人知道我怎么想,没有人知道我有多难过。我内心的呐喊是:一点儿也不想长大,想要一切都如意,没有难题和烦心事,想要妈妈温柔的安慰。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上天像作弄一般,硬是和我反着来。老师的有色眼镜、与同学相处的不愉快,一时之间都让我束手无策。还记得妈妈当时耐心地开导我:“要学着长大,即使不喜欢也要学会面对,成长这条路只能靠你自己走。”

学会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学会冷静面对每一件事情,学会受到委屈勉励自己,也许在安静的夜晚会流泪,但在一个人的道路上一定会越挫越勇。挫折,困难,总有不能与朋友分享的东西,只能靠自己。

不仅仅是成长,人生这条路也是要自己走。即使是全世界都在对立面,所有的不平等和委屈都对着你,你只有一个人,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书心得 篇5

这个暑假,我在龙应台读了《目送》。《目送》的73篇随笔,写的是父亲的死,母亲的老,儿子的分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牵手,失败与脆弱,失去与放手,缠绵与彻底的虚无。她写下了所有的微妙之处,就像山墙上闪烁的烛光。看了这本书,感触很深,尤其是那两篇《目送》、《母亲节》,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之情,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之间的缘分就是一辈子看着他背对着我。你站在小路的这一头,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而且,他背着你说,你不用追。”“我一直在等,等他消失前回头看一眼。但他没有,一次也没有。”这些话来自《目送》,让人心酸又无奈。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长大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惯坏了母亲,总是问为什么的身影,也渐渐远去了,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自己做出选择。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着父母的不情愿和焦虑。但是从小到大,我们就一心一意的离开了,再也没有回头。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道,“在他们庞大的全球约会网络中,‘母亲’被归类为垃圾或‘回收站’。”安德烈送给母亲一份“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礼物。看完之后,我深深的责怪安德烈,我怎么能这样伤妈妈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了。有时候我很烦妈妈的照顾和唠叨。虽然不说,但心里还是很讨厌。我感觉我总是说同样的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会有和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是想了想,是为了我们好!

14岁的我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和体会这本书,但我知道我会一直体验下去。随着我一次又一次的改变和成长,我会逐渐明白父母的难处和亲人的‘注视’。

《目送》读书心得 篇6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是作者献给父母、母亲、兄弟和朋友的书,书的名字也是书中开篇的第一篇散文的题目。

先说说作者,作者龙应台,台湾高雄人,祖籍湖南衡山县,因父亲姓龙,母亲姓应,生于台湾,得名龙应台。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自小在台湾苗栗长大,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在香港和台湾地区、美国、德国均任过教。

著有《野火集》、《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孩子你慢慢来》(十年纪念版)、《龙应台评小说》 《女子与小人》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 《龙应台杂文精品》 《这个动荡的世界》、《人在欧洲》、《写给台湾的信》、《美丽的权利》、《孩子你慢慢来》、《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干杯吧,托玛斯曼》、《我的不安》《百年思索》《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亲爱的安德烈》等多部作品。

有人评价龙应台的文字时说,“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如微风荡漾。

这本《目送》分为三大部分,共有73篇散文,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孩子的远行、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不舍和绝然。

一、关于父母

文章的开篇就是《目送》,写作者送孩子去异地读书:“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写作者的父亲送她至工作的地方,用运饲料货车送她到她工作的大学,父亲怕老旧的货车失掉作教授女儿的面子,没有将车子停到学校的正门,而是停到学校旁边的小巷里。“父亲作到车里,明明启动和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的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写作者到医院去看望病了的父亲,推着父亲的轮椅散步,父亲的头低垂到胸口,在必须赶回上班的上班时,看护士接过轮椅,推着父亲的轮椅没入医院自动玻璃门。

写作者看着父亲的棺木像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滑行到炉门前,作一辈子最后一次目送。

那个在机场没有回头看一眼自己母亲的孩子,在父母全身心感情投入在自己身上时,自己还未曾发觉时,父母就老去了,这些都是我们的影子。

作者从两个角度对子女和对父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看到这两段话的时候蓦然间感到背上有一阵温热,也许来自我记忆深处的想念,或者是家人目光的停留积攒的温暖。脑海中浮现出曾经的'我一次又一次离家远行,去读书或者去工作,也许在我前行时母亲的目光一路追随,直到看不见我的背影,而我却一直不曾回头……

少时,是父母看你渐渐长大,羽翼渐丰,目送着你的背影,无论从距离上还是心理上,都离他们越来越远。等到渐渐长大,等到自己也慢慢年岁渐长,父母一天天皱纹和白发增多,牙齿慢慢掉完,听力和视力变坏,脊背慢慢佝偻起来,力气越来越小,却越来越小心翼翼地渴望你的细心注视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目送”的角色换了过来。你在他们生命的中,看着他们慢慢与周围的人变得陌生,慢慢不敢再走入人群,甚至慢慢遗忘了你的样子却还记得你少时的名字;你看着他们一天天变得衰弱,连站也站不稳,手不再灵活,什么都拿不起来,回到需要照顾的婴儿时的状态。一切就是生命的轮回和接力。

我们每个人一直在成长,一直在路上。从第一次求学离家开始,再到后来工作离家,和家人之间,不停地上演相聚和别离,我们都渐渐失去了年少,父母也渐渐更换了容颜。我们之间的缘分,是别离时我的背影和他们不曾转移的目光。

年迈的父母对于这样的生活究竟作何感想,我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作为子女的我们责任重大。在我们时间越来越少、耐心越来越差的成年时期,除了多陪陪父母,更重要的是对父母始终保有一颗依恋的心。珍惜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时间,对他们的唠叨不争不辩,顺应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体察到被需要的感觉,这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本文作者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她的母亲失忆后如孩童般缺乏安全感,她便时常回家为她涂抹胭脂,陪她莳花弄草。她知道,双亲只一对,这样延绵深泽的情感世上难寻。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暮然回首自己错过了怎样美好的时光。

二、关于幸福

有的时候大概是我们行走的太快,快的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一开始想要追的东西是什么了。其实幸福很简单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幸福就是,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人,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烧饼油条回头叫你起床。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的回来了,书包还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子下。

幸福就是简简单单,不在于物质是否丰富,不在于地位是否超然,只在于知足的心态。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可以说目送离我们很近,或者说我们离目送很近,这就是缘份。

好好爱我们的父亲母亲,别总以为时间还很多;好好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宇宙这么大,我们这么渺小,天知道我们彼此的相遇有多幸运。

这就是生活——会有爱,会有忧愁,也会有数不清的目送。别总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经历太多的目送,因为,他们在乎的不是你的背影,而是你正对的脸,和脸上的笑容。

这本书讲了太多的感动与平淡的无法言说的情绪。尽管有些零碎,但也许正是在这些零碎的平凡与琐事中,一个人才更容易认清生活的本真与幸福的真谛。

这本《目送》是一个契机,它会告诉你,原来爱,亲情,生活,就是这样的。

这本书很长,写的包罗万象,但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关于父母,关于父母对子女无需回报的感情,和我们所忽视掉的平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放慢脚步,细细聆听和感受平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