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刿论战》有感
此篇文章读《曹刿论战》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曹刿论战》有感 篇1
《曹刿论战》选自左丘明的《左传》。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 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 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关于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曹刿论战”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场上的主
角,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和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对此,我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不是他大胆启用贤才,曹刿的 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吗?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
今曰重读《曹刿论战》,我对鲁庄公有五赞:一赞鲁 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赞 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 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 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一线,深入实际,“与之乘
“战于长勺”,并能甘当配角,让有能者“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 势头吓蒙,用人决心坚定,不打退堂鼓,不 扰乱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 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 教,虚心学习战争制胜的策略。(作者用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故事里 的另一个人物,用五个赞美的句子将这个人物的优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虽然鲁庄公不是宰相,但他这种虚心接受
批评,并给有能力者充分发挥空间的博大胸怀确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备觉亲切和可爱吗?(作者从古人的故事过渡到现今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人才,联系实际来说明道理,这样整 篇读后感便显得更加充实有说服力。〉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出现。
读《曹刿论战》有感 篇2
在很久很久以前,齐国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定跟齐国拼死一战。
有一个鲁国人叫曹刿,求见鲁庄公。他看起来对打仗胸有成竹的样子,鲁庄公正因为没有谋士而发愁呢,赶紧带上曹刿来到战场。
齐国擂响了第一次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打算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当齐军擂响了第二次战鼓时,曹刿还是按兵不动。等齐军擂响第三次战鼓时,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反击。
鲁军一个个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一样扑了过去。齐军经不起这一反击,败下阵来。鲁庄公明白了曹刿的用意,不由自主地赞叹:“这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鼓作气、干净利落,不要拖拖拉拉。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爬山,我一口气爬上了山顶,觉得这山很矮。但妈妈却爬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觉得这山越来越高,最后干脆放弃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趁着劲头一鼓作气地完成目标。
读《曹刿论战》有感 篇3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记载春秋年间大小国事。那年春天齐国军队挥师伐鲁,庄公迎战,在曹刿的帮助下打败齐国。
每读经典文学作品总会有不同的见解与不同的感悟,这也正是我留恋于书香味弥漫的图书馆的一个原因。世人偏喜李白开封洒豪气的壮志,偏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屈的清廉,偏颂苏轼与众不同的随性人生,而我却独爱春秋曹刿的智勇双全和他的'爱国爱民。那曹刿,究竟何许人也?
天下大乱,齐师伐鲁,肉食者鄙,挺身而出。毅然摒弃“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想法,虽然自身出身于民间,但仍怀着一颗坚定的心向朝廷请见。若一念之间曹刿放弃请见,可想而知实力悬殊的齐鲁胜败花落谁家。作战之时,充分利用自己卓越的智谋、才能、胆识指挥作战,自信而谨慎,终带领鲁国走向胜利的辉煌。
以上的种种都充分展现出了她人格的魅力,而换作如今又不禁令人产生一连串的深思。家人患病,我们会承担起照顾他人的角色吗?朋友受伤,我们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吗?老人摔倒,我们会伸出那双温暖的援助之手吗?真情面前,我们会去追逐金钱与物质吗?
在这个公德淡漠与人心功利的时代,扶不扶这样一个简单的选择就一让无数人迷失了心智,又何谈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呢?人生在世,不仅是为了索取,更是为了奉献勇于去奉献、去尝试、去感悟,因为这个人来人往的生活所具有的真善美的本质,已被假丑恶的浮云笼罩着,使迷茫与无助暴露在外。唯有用心去洗涤它,美好才会重现于人们的心间。
正如古人所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换作我们今日,便是“天下善恶匹夫有责”。以自己的一份魄气去感动这个世界,拥抱这个世界,我相信你会同曹刿一样,收获的美好远比失去的珍贵多多了。愿有时光可回忆,且以温暖共长久。
读《曹刿论战》有感 篇4
《曹刿论战》是《左转》中的名篇,通过简洁扼要的叙述和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影响。曹刿的远见卓识、当机立断以及一介匹夫在外敌入侵时对国家的担当被千古传诵。一国之君鲁庄公却成了曹刿的配角甚至反面,用他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其实鲁庄公才对这场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鄙”仅表现在军事上,其他许多方面,都非常值得推崇。
首先,他忠于职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尽心尽力地把本职工作干好,为国家大多数人谋利益,自然会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打赢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基石。虽然他自己一开始对这一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得需曹刿提醒,但如果他玩忽职守众叛亲离,曹刿多有谋略也无能为力了。
第二,他不畏强暴。面对强大的霸主齐国的入侵,他立刻准备迎战,并且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到前线指挥,这是顽强不屈的姿态,激励全国军民奋起抗敌。正因为“公将战”,曹刿才请求入宫拜见他,愿意帮他成就大事。如果他首先被强敌吓破胆割地赔款苟且偷生,那就是“一君无能气死全国”,曹刿哪还有报效国家流芳千古的机会?
第三,他礼贤下士有识人之明。曹刿并不属于“肉食者”,本来没有资格参与这场战役的谋划和指挥。但庄公不凭出身给人贴标签,而是礼貌地接见了他,容忍了他对自己毫不客气的反驳,并且通过短暂的会面、对话认定曹刿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从而加以重用。能够识人、用人是作为君主、领导的重要品质。
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开诚布公和自知之明。他不像某些身居高位的人一样刚愎自用装腔作势,生怕别人知道自己不行。他清楚军事是自己的短板,但决不护短。他发现曹刿是内行,是忠臣良将,就对曹刿言听计从,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完全听取曹刿的不同意见,从而取得战役的彻底胜利。
最后,鲁庄公虚心好学。战役已经大获全胜,他决不放过向行家学习的机会,放下一国之君的身段“问其故”。换成某些领导,早就炫耀自己知人善任大肆庆功去了。就凭这种态度,他一定会不断取长补短,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由此可见,鲁庄公忠于职守、不畏强暴、知人善任、坦诚自知、虚心好学,很有君主风范,值得大家尤其各级领导推崇和学习。
读《曹刿论战》有感 篇5
“曹刿论战”的故事众人熟知,曹刿是个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然而,这场战斗中的令一位重要人物鲁庄公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我一直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启用人才,使曹刿的军事思想得以施展,才能得以发挥,鲁国能取得此战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鲁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