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此篇文章《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人生,是路遥笔下生而平凡却又不甘平凡的孙少平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老舍笔下骆驼祥子由充满生的希望到坠入死的麻木一次一次经历过的;是余秋雨笔下一个个文化创造者历经坎坷一点一点摸索出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来书写的。
人生如墨,挥洒出别样的年华。余秋雨在书中写到“人的一生会触碰到很多物件,多的数也数不清。对我来说,最重要的物件,一定是笔。”而细细品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在他的旅途中,有了笔又怎么能少的了墨。其实,人生正如墨一样,不求居于首位,只求在笔的挥洒下,成就别样的年华。
人生如墨,莫沾染尘世的烦杂。在人生之旅部分,每一位文化的创造者都经历过谣言的迫害。原因很简单,只因为他们太过于优秀,太容易遭人嫉妒。就像余秋雨自己,莫名其妙的就被认定为是石一歌的成员,还被扣上了一个造反派的帽子。被诬陷的时间达十几年之久,可他并不像其他人一样,放弃自己的初衷,为自己一遍又一遍的书写,也许根本就无济于事的`辩论词。相反,在别人诬陷他之时,他用手中的笔写下了一本又一本文学巨著。就算在真相大白之后,他也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感谢这些诬陷他的文章帮助他推掉了许多应酬,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作中去。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脸红了起来,想起自己因为一点谣言,就沉不住气的东奔西跑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这么容易沾染尘世的纷杂。
人生如墨,书写时代芳华。人生之旅中的每个人都经历过文革的苦,也都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变迁。很多人在经历文革后,思想就会慢慢落后于时代潮流,但他们却不一样,他们不紧没有落后,反而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在遭受迫害后依然拿起笔,书写时代的芳华。这种魄力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
人生如墨,只有我们沉得住气,静的下心,不受尘世烦杂所扰,用力挥洒,用心书写,才能以天地为卷轴的人世间留下一笔浓墨。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信客是一个非常“苦”的职业,不仅身体“苦”,更是心灵“苦”。
信客这个职业早已远离我们,但我们能从余秋雨生动的语言中穿越回当时。这个工作更像是一个民众福利:工资少的可怜,干的活却最多。还要遭到外界的质疑,这不就是“信客精神”吗?
信客精神是为他人着想的,老信客受到外界的质疑后决定不当信客。他首先做的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而是尽快找到继承人,好让村子再与外界联系,这种精神在当今是十分匮乏的,有的人在地铁上独占几个座位,有的人这样篮球场上还不允许别人参与……从今天起,做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把别人的感受当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所拥有的当做别人所拥有的。
信客精神是侠义的。宋达在遇到一些不公的事,或对国家不利的事都拔刀相助,毫不退缩。当今社会同样缺少这样的人,有的人因害怕得罪别人,视而不见,有的.人甚至加入反派,并从中谋取利益……从今天起,做一个侠义的人,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把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
这篇文章不止赞美了信客精神,还讽刺了人们多疑的性格,以及人云亦云的恶习。要是没有这些人作怪,老信客就不会失去工作。这就体现了当时单向信任的现状,老信客信任叶渡,但全村人都不信任他,对此,我们只能叹息老信客的不幸。从今天起,做一个能信任别人的人,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
引用海子的诗歌名句,串起全篇;三段论式行文,利落清晰。用他人的故事,滋养我们的生命——这就是读书的意义之一。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虽然我并没有多次旅游的经历,但我总是在梦想中旅行,想着,想着……我想着下一个旅行的国家,我想着该怎么去那个国家,如何生活下去,我幻想着那个城市的外貌,风景,那个城市里有什么样的名人。但是往往醒来之后,梦见的东西还全都浮在眼前一样,南柯一梦。我真希望梦到的就是下次旅行的目的地。
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带领着我走过了天涯海角,走遍了天南地北,走尽了整个世界。
读完了《文化苦旅》,虽然我没有体验过余秋雨先生在长途跋涉中的苦,但是,我得到了余秋雨“苦中作乐”的精神。
跟着余秋雨先生和《文化苦旅》,我走过了尼姑庵的牌坊,走过了和尚的寺庙,走过了余先生的家乡,游览过李冰父子建设的都江堰,见过了敦煌的莫高窟,看过了康熙王朝的旧史,看见了已经变成废虚的颐和园,知道了“李白醉书”的故事。
在余秋雨先生的故乡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著名的音乐家李叔同竟然是住在五磊寺的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个精通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个音乐家,他竟然当了和尚,把毕生的精力投向了佛教。时代是与时俱进,文化也在提高,而,这时李叔同却去做了和尚。有谁知道,李叔同的这种做法是在倒退还是提升?
清王朝时期,慈禧太后在北京重修了颐和园。在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水而死。在清王朝灭亡后还留着辨子,一条清代的辨子,这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所以王国维便拖着清代的这条辨子,自尽在清朝的皇家园林中。王国维先生死得这么可惜,又死得那么必然。
而那个王圆箓,那个王道士,他是有多么傻。他成了敦煌莫高窟的主人,他用化缘得来的钱,请工匠把莫高窟用铁锤打通,用草刷把墙壁涂上石灰。我似乎看见了那花花绿绿的含有古代文化的墙壁,被王道士刷成了灰,并把墙涂成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故事。我觉得这真是太可惜了,而余秋雨想对王道士说:“我好恨!”
这场旅行,这场文化的旅行,它不会停止,它会永久下去,保持下去。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化的初始建立在废墟上。恍然的上下五千年,载入史册的文化依稀可见,留给世人斑簿空洞的文化经不起风吹雨打。许多古文物在古代中国都是不被看重的,达官贵族用金钱衡量着文化生活。文化的启航就注定是一场苦旅。
站在历史面前,我们是弱不经风的小人物,正是千千万万的我们构筑了华夏那九牛中的一毛。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走向前去,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看着敦煌千年来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这千年的敦煌,可怜的王道士视文化如干草,在他在世时,却任文物流落到外人手里。
数百年的`轮回,积淀着华夏文化,数千年的漂荡,磨砺了华夏文明。感叹历史的沧桑,站在如今的莫高窟前仰望,悲惋那千百年前昨日的忧伤,是否还有宋代的衣冠楚楚,是否还有唐人起舞的翩然身影?感受着千年的浩劫,好似文化一步一履的艰难行走,在夕阳的途中回望这一段段不平凡的艰辛。
也许破境不可修复,不可改造,但是在痕迹斑斑的棱角上,那是一种执著,追求文化的决不放弃。在我看来,也许文化的色彩已然黯淡无光,也许文化的脚步已然步履维艰,也许文化的雕琢已然化为粉尘陨落,但是文化的丰韵仍在华夏史中犹存————只是已布上了透明膜。追寻文化,保护文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枯躁的,但是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历史的抉择让我们重新打开那千百年前尘封的记忆,文化的新旅程就此开始。
苦旅,也不算太苦,知识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5
最近拜读了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余秋雨不仅仅只是介绍这些风景和古迹,而是通过它们揭示了更为深层次的内涵。
其中有一篇文章《道士塔》,说的是莫高窟如何在一个无知的王道士手中被“抢掠”一空的事情。看后我很受感染。余秋雨在文中写到“……‘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作者是在为那一副副画像、一尊尊雕塑,一卷卷经文的丢失感到可惜;是在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遗失而感到惋惜;更是为当时清政府的无能而感到痛惜……
莫高窟被抢掠并不是王道士一人的错,更是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的错。如果当时的清政府能稍微重视一下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如果当时的清政府能稍微有那么一点骨气,如果当时的清政府能稍微考虑长远一点,那么那些外国人怎么可能就那么轻易地将如此之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掠夺走?
可是就在这清政府之前的几百年,我们的国家还是世界的强国,唐朝的空前繁荣,元朝的空前强盛,我们的国家吸引着多少外国人前来经商、学习。可为什么到了清朝就那么的备受欺凌呢?
骄傲。就是因为我们太骄傲了,我们变的封闭,我们变的迟钝,我们变的木讷。所以也就有了王道士这样的人,也就会出现莫高窟里的文物仅仅只用了一点点的银元一点点的物品就被交换走,也就有了那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文化遗产被掠夺走的实在太多了,做为国人,真的有无限的痛惜,但这已经是历史造成的悲剧了,无力挽回,或许这正切合了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苦”字吧。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吸取前人的教训,不再让这悲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