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红楼梦的读后感

2025/10/03读后感

此篇文章红楼梦的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1

史湘云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第五钗,“憨情”是刘心武先生为她所拟的考语。是的,湘云的确憨。她开朗、活泼“英豪阔大宽宏量”。

贾母喜欢女孩儿,经常把湘云接到荣国府来玩。湘云豪放、活泼的性格很快就与大家打成一片,上到公子小姐,下到丫头仆人。即使是黛玉那样多心的人,也与她相处融洽。她天不怕地不怕,在贾母面前也时常大笑不止,更有甚时,竟然穿上宝玉的衣服在屋内走动,使贾母竟将她误认成宝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个富家女子如此的举动确是让人惊讶的。

在姑祖家的放任、轻松和叔婶家的拘束、无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湘云的命运是不幸的。从小父母双亡,在叔叔家里长大。怎么说也是一个侯家小姐,然而她的生活却并不如意。两个婶婶对他非常苛刻,甚至嫌费用大,竟要湘云去定时定量的完成一些针线活计,以至于湘云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如此,让她觉得在家中非常累。

富家的小姐每个月都会领到一定数额的零用钱。荣国府的小姐一个月的月例是二两银子,连鸳鸯那样的大丫头一个月也能领到一两银子。而湘云这个侯门小姐呢?只有几吊钱而已。

史湘云,这么一个乐观、善良的女孩却在叔婶家过着如此暗淡的生活。正如《乐中悲》曲所述:“襁褓中,父母双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她最终也逃不过悲惨的结局。刚嫁了一个如意的丈夫,夫妻恩爱没过多久,丈夫就的了痨病死了。可怜的湘云,厄运终究也没有放过他。

“展眼吊斜辉,湘水逝去楚云飞。”

敏情——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遍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是探春的判词。我不禁要为她感到惋惜,她虽然生在富贵之家,却是个庶出的女子。庶出的人是毫无地位的,就如贾环一样。但是,她虽然没有出身的优势,却懂得上进。

“才自清明志自高。”不错,这就是探春。

探春能干。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探春充分展示了她的能力。年纪轻轻,只有十几岁的`女孩,第一次担任如此重任,却能运筹帷幄,和凤姐一般管理得当,实属不易。就连平儿也说:“那三姑娘虽是个姑娘,你们都横看了他。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单怕他五分。”

探春的能力不仅展示在管理能力上,吟诗作对,也是技艺高超。“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探春的结局是远嫁他乡,与家人天各一方。在元宵节灯谜中,探春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灯谜的谜底是风筝,这也暗示了探春远嫁,如断线风筝般飘落,一去不返的悲惨结局。

探春她要强,她能干,她才智双全,她不自卑。正是她的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她的才智所折服,也为她悲惨的结局而惋惜。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了今天的《红楼梦》,然,对于《红楼梦》的探究却远不及此。“一百个读者,一百个林黛玉。”也许我的见解与你不同,但却希望能同你一起分享。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2

太虚幻境中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假是非,勾勒出了红楼一梦,更组建成了生活中的百态。

红楼梦,隐去真事,假语村言,神话及佛道释的种种痕迹,交杂在宁荣国府和五大家族的兴衰故事中,真假切换自如,浑然天成。不寻常的女子们,各有各的姿态和人生哲学,故而,常常也体现着她们的多面性。多面,才不让人物显得单调乏味,反而有种跃然纸上的立体感。后人对红楼,解读得有点用力过猛,例如宝钗,仿佛一点点小动作小心思,都会被说成是其圆滑刻意逢迎的证据。事实上,她也没有做错什么,利己和自我保护,是种再常见不过的心思。读者所挖掘的真假面,是站在“上帝视角”予以品评的,如若将宝钗放置于她所处的境地,这又有什么不合情理呢。客观理智,是面对事件的最基本处理原则。过高的要求,必定衍生出种种不尽心意。将人物固定化,用偏见目光看待,难免有点草木皆兵的感觉,反倒是忽略了人物的善良面,给自己营造出一种世界皆阴暗的感觉,因小失大。

所谓“道德绑架”“法大于情”之类让人无奈的社会现状,我们为此黯然伤神,而又庆幸于自己尚未碰到这些糟心事。一方面,我们是网上激扬文字的“正义化身”,另一方面,又是无力对抗社会阴暗面,蜷缩在电脑桌前束手无措瑟瑟发抖的“键盘侠”。然而,固然个人的力量单薄且作用有限,却是欲凝结成一股强大社会力量必不可少的条件。电影熔炉,推动了韩国相关法律的改革;“药神”陆勇,给无数慢粒白血病患者带来希望,也促使了国内药品价格改革。虽然我们小心把持经营着自己拥有的小小世界,为了它,学会了逢迎与违心,但是,内心的人性与真挚,依然会留有余音。正如,势利毒辣如凤姐,也看重了邢岫烟的纯朴,予以她衣物资助;贫穷软弱如刘姥姥,在贾府危难之时,爽快得答应照顾巧姐。阳光下,万千草木生长,孕育着生机盎然的活力,人间,也本该以温情为主色调,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熨帖而美好。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努力呢?我们或许迷失在滚滚红尘的真假是非中,但只要多保有一点思考和勇气,可能会创造出大不同。斯特里克兰的孤勇与不羁,较之哈姆雷特的.犹豫与徘徊,孰胜孰负?前者,是不计后果义无反顾的真,后者,则是心怀正义常戴多层面具的假。然而,如若前者能有更多思考权衡,仰望“月亮”的同时,珍惜自己的“六便士”,或许,理想能更有根基,未来也可有更多期待。如若后者能有更多勇气,执着于自己目标的同时,也勇于刺出那姗姗来迟的一剑,或许,不会牵连那么多无辜者的生命,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丹麦王。袭人在贾府处处谨慎小心,顾全大局,因而得到宝玉及王夫人的器重;探春虽为庶出,然而却敢于兴利除弊,挑战贾府的腐旧制度,因而才能稍挽狂澜,赢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别人的尊重。思考与勇气的融贯,是前进路上坚实的盔甲,是呼啸激扬起帆的劲风。

《红楼梦》是一本伟大的,关于生活和美的百科全书,品读之时唇齿留香,亦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共鸣,值得我们一生的学习。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3

贾妃荣耀归省,却是泪痕点点。第一处是和贾母王夫人相见时,贾妃满眼垂泪,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来,只管呜咽对泣。半日贾妃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觉又哽咽起来。第二处是贾妃见父亲时,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第三次流泪,是关于宝玉的,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第四次流泪是太监请驾回銮时,贾妃不由得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不忍释放,再四叮咛。重读这四次流泪,让我进一步走进元妃的内心,体会她内心的欢喜与悲伤。

一、 孤独与忧伤。

元春虽身为皇妃,却是处处受限制,没有自由的。皇家规范,违错不得,连元宵节省亲也只是区区几个小时,而且还要在陪皇帝看完灯展之后。平日皇宫里的规矩她更是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更何况每天还要应付宫廷里尔虞我诈的内斗,她身心疲惫无处诉说,满腹的委屈都化作滚滚泪珠在亲人面前肆意的流淌。亲人相聚时的天伦之乐也要受到尊卑等级制度的`约束,生身父母和老祖母也得给她跪拜。在这种礼仪面前,我们感受得到的更多的是皇权的威严,人性的压抑,亲情的距离 皇宫在贾妃眼里就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地方”,一个“终无意趣的地方”。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虽令世人羡慕,但这却是以牺牲元春的青春为代价的,贾妃内心是苦是甜,滚滚的眼泪足以说明一切问题。真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贾妃的眼泪是对她青春的祭奠,是亲人生离时的孤独与忧伤。

二、 牵挂与喜悦。

贾妃对宝玉的手足之情令人感动。从昔日的手引口传,亲自教授课本,到入宫后时时带信叮咛“千万好生抚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待宝玉来到面前,又是携手怀内,又是抚其头颈,又是轻声念叨”比先竟长了好些。“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宝玉做诗之后贾妃又是欢喜倍至。由此看来,贾妃是一个有格局有担当的女子,其才华眼光更在王熙凤之上。她并不是贪恋荣华富贵的小女人。她把振兴贾家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并对宝玉悉心培养。但宝玉的性格决定了他难以担此大任。他也无法挽救贾府衰退的命运。

三、 对家族命运的担忧

贾妃省亲,是贾家权势的一次亮相,修建大观园,极尽奢华,连贾妃也觉得太过奢糜。贾妃明白,极盛过后必是走向衰退,而现在贾府上上下下,没有忧患意识,这才是贾府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但对这大厦将倾的局面,贾妃又无可奈何。临死前他托梦爹娘,警告家人“须要退步抽身早”。这般见识与格局,堪与秦可卿比肩。也和秦可卿死前托梦王熙凤一样让人感动。元春可卿这样冰雪聪明,有格局有远见的女子,也注定了他们有着多于常人的忧思,有着多于常人的眼泪。

贾妃之泪,让我对她多了一份喜爱,多了一份理解,也多了一份景仰。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4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名著,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林的奇珍异宝,更是世界文学海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它描绘的社会观念,涉及了封建社会家族、官场等诸多方面。它描述的悲伤爱情故事不知让多少读者留下一掬泪水。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服饰是以清冷的浅色系:白、绿、蓝为三原色。主要装饰图案是竹子、兰花与梅花。而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又曾经穿过哪些漂亮的衣服呢?我相信仔细阅读过得朋友们应该知道并没有。伟大的文学天才曹雪芹采用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塑造人物形象与其他作家完全不同,他并不是用通俗的小说手法来描绘林妹妹而是从服饰上来突出林妹妹的特点。从穿衣颜色就可以知道林妹妹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悟性极强。衣饰花纹也少用俗气的缠枝,连理等繁杂花样,以梅、兰、竹三花为主要方案,梅之冷艳,兰之馨雅,竹之风骨恰是黛玉个性倔强又幽雅的最好表现。从这些大家对林妹妹的认知估计是一个冷清的女子吧。可谁能想到林妹妹最后是含泪而亡呢……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这便是宝玉的穿衣风格,从这些便可以知道宝玉很显然是个富家子弟追求自由鄙弃功名利禄等特点。但对于贾宝玉来说从服饰上来看他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贾宝玉毕竟是个富家子弟肯定沾染了一点社会不良风气,例如他对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看法等等。虽然他和女子的交往是讲究人人平等但有些时候还是会摆着少爷的架子去说话,这就导致了最后他和黛玉的爱情并没有坚持下去。并且在黛玉临死前还被祖母蒙在鼓里娶了宝钗,这也许就是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吧。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是这本小说的重要主角,她的.服饰都是以蜜合色、葱黄色为主。这样简单的服饰颜色就勾勒出了一个淡雅、通情理、识大体的女子。在她误会黛玉被黛玉公主病批评时并未记恨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欣赏黛玉和黛玉成为了朋友这就足以看出宝钗有着男人一般阳刚的气概,她完全没有阴险小人一般记仇。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一出场就应了一句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穿衣打扮也是非常明显的写出了“风辣子”的干脆利落、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有着“玫瑰花”之诨名。从她逼死尤二姐又可以看出她的阴狠毒辣。最终也是落得了一个“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的下场。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人物,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这部小说也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5

再次看《红楼梦》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的感觉被关注的不再只有林黛玉,贾宝玉还有林黛玉而是其他的角色虽然并不是主角但她们去也有着自己的性格那么的特别。晴雯和贾府中的所有丫鬟一样有着自己的悲苦的身世,但是她和谄媚主子的袭人,钻营攀附的小红迥然不同,她宁愿冒着杀身危险触怒主子,也不肯低声下气承认自己是可以任人糟践的`奴才。她敢于顶撞摆主子嘴脸的贾宝玉,随时抨击那些表现奴性的丫鬟,一贯地尖锐地和媚主求荣的袭人对峙。晴雯机敏而又尖刻,高傲而又善妒、不媚上但是对下严酷。对袭人被王夫人暗许做宝玉的妾,虽然没有明述晴雯的嫉妒,但是从晴雯的话里话外却能够明显看出来她的羡慕和嫉妒。晴雯敢爱敢恨敢说敢骂,快言快语,有的话语不用作者介绍,读者就知道是出自晴雯之口,在她跌了扇子而顶撞宝玉的时候,袭人劝解,晴雯就连讽带刺回敬了袭人:“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服侍爷的,我们原没服侍过,因为你服侍的好,昨儿才挨了窝心脚。”“哎哟!这屋里单你一个人记挂着他,我们都是白闲着混饭吃的?”不一而足。到她被赶出大观园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她怀着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极度悲忿地抗议人世的冷酷、黑暗和不平。晴雯这样的丫鬟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她形神都像林黛玉,与贾宝玉建立了超越主奴关系的纯真感情。

鸳鸯一向沉静温柔,当她反抗贾赦时却爆发出雷鸣闪电般的力量,她拒绝做贾赦的小老婆,而且拒绝做任何人的小老婆,她蔑视那个社会作为一个丫鬟所能得到的最高地位,表现着誓不承认自己是奴才的平等要求。

晴雯和这些没有奴性的丫鬟,与贾宝玉、林黛玉一道,实际上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反抗力量,冲击着已经腐朽了的贾氏家族。

王熙凤正处在家族权力斗争的中心,她风流俊俏、口齿伶俐,凭着娘家显赫的地位和贾母特别的恩宠,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和扩张势力;她扬言自己从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为了一己之利残害人命亦毫无忌惮。她作威作福,积怨渐多。其实我真的很不喜欢王熙凤这个人:贾瑞垂涎她的美色,她给予诱饵,设下圈套,让他上钩,最后使其害相思病致死。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双双自尽。贾琏偷娶尤二姐让她得知便又“大闹宁国府”,后来也导致尤二姐无处容身,饮恨含金自杀。但最后她短命而死还是让人有点难过。

最喜欢的还是史湘云。喜欢她的率真,她的洒脱,她的豁达。湘云身世凄惨,自幼父母双亡,依附叔婶过活,这样的身世却并未让她成为一个泪人儿,她没有黛玉那般似蹙非蹙罥烟眉。也许,在《红楼梦》中,湘云不是最美的,但却是最可爱的。论身世,她与黛玉相当,但全无黛玉的多愁善感,脾气乖张;论为人处世,她与宝钗不相上下,却没有宝钗的工于心计,老谋深算。她天真可爱,豁达开朗,信奉“是真名士自风流”。

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6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是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林黛玉也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红楼梦》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我们看到古时的婚姻,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但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那时的社会,皇帝官员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赋税徭役,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在该书中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那就是史湘云。乐观豁达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寄人篱下。尽管她身世比林黛玉还苦三分,但她从没象林黛玉那样整日悲戚戚的,在贾府随时可以听到她的笑声,笑却是真挚无邪的笑,发自乐观的天性,更皆出语谐趣。她对生活永远兴味盎然,属于她的色彩明快、温暖,一如雪地里戴着的大红猩猩昭君套,那是湘云最配的颜色。

《红楼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这本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的旷世奇作,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是四大名著最值得一看的一本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