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
此篇文章呼啸山庄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
勃朗特姐妹中,我最喜欢的是艾米莉·勃朗特写的《呼啸山庄》,一口气看完这本小说后,我觉得背脊凉凉的,因对书中呼啸山庄的铺上一层迷雾的逐步掀开以及对男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因心中绝望的爱而做出的一系列变态的行为而感到绝望与悲哀。
艾米莉·勃朗特作为现实主义的作家,在那个时代中,一个女作家并没得到人们的追捧与关注,然而,她仅有的这部作品放在当今社会,我认为具有很大的鉴赏阅读价值,在风谷中凉飕飕的矗立的一座山庄,它里面藏着许多秘密。也许这个艾米莉的童年有关,在家庭中,她是一个内向少话的人,她的一家就生活在郊外的小村子里,因为父亲是牧师的身份,他们一家远离其他居民,而他们童年就生活在那个荒凉的地方,一推开窗户,就看到教区的墓地。几个兄弟姐妹幼年丧母,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围在一起编故事,也许就是这些阴凉以及童年的孤独造就了《呼啸山庄》,她正是以自己生活的地方作为创作背景,因此在阅读时,我的脑海中经常出现她的身影。
小说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的,其中错乱复杂的人物关系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一一理清了,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刺克厉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一直被主人的儿子辛德雷嫉妒,但是与主人的女儿凯瑟琳相处得很好,并且慢慢产生爱意,老主人死后,希刺克厉夫在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并不断受辱,在爱情道路上也失败了,心中充满仇恨的他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小说充满强烈的反对压迫和争取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
小说的开始,叙述者与我同时遇上了有着孤僻怪异性格的希刺克厉夫,同时对在呼啸山庄所看到的一切感到疑惑。随着倒叙的手法,我们可以看到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无忧无虑地玩耍,也看到了爱情的萌芽,更看到了面对爱情与阶级财富的选择的两难时所有人内心的种种变化,随后便有了如此古怪性格的希刺克厉夫。看完小说后,我同情性格古怪,孤僻冷漠的希刺克厉夫,在这部小说中,对于他的心理描写笔墨分外重,他是一个弃儿,从小心中就有被遗弃的阴影,在得到爱后,他全身心投入与付出,但是心爱的人却在最后关头退缩了,凯瑟琳放不下身份和财富,她无法摆脱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带给她的荣耀,她无法接受一无所有的希刺克厉夫,于是希刺克厉夫又一次被伤害了,他变得麻木不仁,心狠手辣。他无法控制仇恨的'火花迸发出来
凯瑟琳是爱着希刺克厉夫的,但是他的爱并不纯粹,文中描写到凯瑟琳的独白:“我对林顿的爱就像是树上的叶子,不会存在很长的时间,冬天一到就会凋零;而对希刺克厉夫的爱就像是地下的岩石,永不改变。他是我所有快乐的源泉,是我生命的支柱。希刺克厉夫无时无刻不在我的心中,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我们已经融为一体了,不再只是一种乐趣,就像我不能总把自己当成乐趣一样,那是一件关于存在本身的事情。”然而,她最终还是成为了爱情的背叛者,选择了林顿,上海了希刺克厉夫,文中对他们内心挣扎的刻画让人绝望,那是一个想反抗却处处备受压迫的时代。而复仇的希刺克厉夫则肆无忌惮地伤害身边的人,他娶了自己并不爱的伊莎贝拉,只因她是林顿的妹妹,他虐待伊莎贝拉的肉体和心灵,也虐待着凯瑟琳的心,他的心或许已经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凯瑟琳恨自己吗?还是让她后悔当初的选择?书中有一段希刺克厉夫对凯瑟琳说的话:“我现在才懂得了你一直有多么狠心,多么虚伪。你当时为什么要瞧不起我呢!为什么要违心呢?我不想安慰你——凯瑟琳,你是自作自受的,你自己害死了自己。不错,你可以哭,也可以吻我,并且也可以勒索我的泪和我的吻,但它们会催你死的。那时你既然爱我,又有什么权力甩了我?告诉我,为什么要胡乱选上个林顿?本来不管什么贫困,死亡,诅咒和刑罚都不能拆散我们,可你自己却心甘情愿这样做了。我没有撕碎你的心,是你自己撕碎的,而且同时也撕碎了我的心。我比你强,因此下场就更惨。是的,我还会活下去的,但那是怎样的一种活法儿呀!天哪!你难道在坟墓里还想着和自己的灵魂一起活着吗?”由此可以看出希刺克厉夫失去爱情后行尸走肉的生活以及他的铁石心肠是如何造成的。但狠心若希刺克厉夫,也无法接受凯瑟琳生下女婴后就撒手人寰,他恨她,要活生生地去恨她,却不愿意她离去,他不断虐待着自己,直至,心完全麻木了。其实,他的良知并无完全泯灭,临死前,他放弃了对下一代的复仇,可见他内心埋藏的怨恨已经消散。
故事的最后,一切都平息了,他和她长眠于静谧的土地中,呼啸山庄的风依然不停地拂过,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息。这部小说从开篇到结尾,一直以其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渲染了整个氛围,每一情节都紧扣人心,让人读后心中久久不能平息。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2
《呼啸山庄》是一本奇特的书,它既是一本混乱的书,又是一本很好的书。它是丑恶的,却又给人美的感受。它是一本可怕的痛苦的、充满激情的书。有人认为,一个牧师的女儿是写不出这样一本书的,因为她过的是一种隐士式的单调生活,认识的人很少,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我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呼啸山庄》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避开现实主义的耐心观察,放纵主观想象,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意气消沉,沉湎于神秘而恐怖的激情和狂暴行为。这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根据艾米莉 勃朗特的性格,以及她那种强烈的、受到压抑的感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呼啸山庄》就是她写的。但是,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却更像是她那个无赖弟弟写的。有不少人确实相信,这本书即便不是全部出自她弟弟之手,至少有一部分是他写的。
《呼啸山庄》的故事主要是由约克郡的一个女仆讲述的,但是所有语句却和她的身份极不相符。也许艾米莉勃朗特自己也觉察到了,这个狄恩太太说出来的话不是她这种热恩说出来的,于是她就让狄恩太太说她在伺候人的同时也有机会读过不少书。但是,即便如此,狄恩太太的那种故弄风雅的言词依然令人吃惊。她从来不说“我想试试...”,而是说“我尝试着...” 或者“我试图...”;不说“走出房间”,而是说“从房间中离去”;不说“碰见”某人,而是说与某人“邂逅相遇”。我敢说,这部小说不管是谁写的,反正前后个部分都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如果说前几章的文风真的比后面个部分更加矫饰和夸张的话,我想那也是因为艾米莉勃朗特想以此来表现洛可乌德是个痴心而自负的年轻人,而她的这种尝试不能说是不成功的。
我在某处曾看到有人推测说,如果小说的前面几章是她的弟弟写的,那么根据他的意图,他是要让洛克乌德在故事情节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确实,有一处暗示说,洛克乌德被小凯瑟琳吸引住了。如果他真的上了她,那事情显然回变得更加复杂。而现在,洛克乌德在小说中不过是个小小的饿捣蛋鬼而已。艾米莉讲的是一个涉及两代人的复杂故事,而要讲好这样 一个复杂故事并非易事,因为她必须把两套人物和两套情节统一起来,必须处处留神,不能因为对这一套人感兴趣而忽视了对另一套人的兴趣。她还必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这样才能像站在某处综观一幅大壁画一样,把在漫长岁月中发生的事情压缩扫读者能够接受的某一段时间内。
作者先让洛克乌德讲出故事的开头部分,再由狄恩太太把故事进一步展开,她自己则像戴着双重面具似的始终隐藏在幕后。为什么她把自己隐藏了起来,去又能讲出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我想,这是因为她在故事中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泄露了出来。她深入到自己寂寞的内心的最底层,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与此同时一种创作冲动又使她不得不把这些秘密遮遮盖盖地讲出来,以次卸下心中的负担。据说她的想象力最初来自她父亲经常讲的那些尔兰神话故事,以及她自己在霍夫曼小说中读到的那些怪诞故事,尤其是后者,是她在比利时经常读的,据说她回到家乡后,仍然喜欢坐在炉边地毯上、搂着犬的脖继续读霍夫曼的故事。
夏洛蒂 勃朗特曾认真地说明过,尽管人们多方猜测这本书里的某个人物是对生活的某个人的影射,其实米莉并不认识这些人。我相信这是真的;我也相信米莉是从那位德国小说家的神秘、恐怖的`故事中找到希兹克利夫和凯瑟琳这两个人物的某些次要人物,如林顿和他的妹妹、恩萧的妻以及希兹克利夫的妻(这些人物由于性格软弱而成为她蔑视的对象),说不定是她根据自己认识的某些人的原型加以创造的。问题是人们往往不相信作者的虚构能力,当作家完全凭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作出人物时,他们也不愿承认。我认为,米莉本人就是凯瑟琳,因为她像她一样任性,一样充满激情;同时我还认为,她又是希兹克利夫。把自己放到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是不是有点奇怪?一点也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统一的;不止一个人居住在我们内心,他们往往还是相互矛盾的。小说家的独特能力,就在于他能把自己拼凑起来的人物表现的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那样。小说家最大不幸,就是不能赋予人物以生命,也就是说他的故事对于他的人物来说尽管非常重要,但是和他自己却毫不相干。对于一个以《呼啸山庄》这样的小说作为处女作的作家来说,不仅把自己作为小说主人公是常有的事,就是在小说主题中出现随心所欲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希奇。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表现一种自由自在的梦想,一种在独自散步时或者在彻夜不眠时的梦想。他们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圣人或者罪人,伟大的情人或者邪恶的政客,勇武的将军或者冷酷的凶手。我想,《呼啸山庄》就是这样一个梦中的自由。
我认为米莉把自己的梦想全放在希兹克利夫 身上了。她把自己的激愤、无望的、嫉妒、对人类的憎恨和蔑视,都给了他。我觉得,当她作为希兹克利夫对凯瑟琳又踢又踩时,她一定在笑;我想,当她欺凌、辱骂和威吓自己笔下的人物时,她一定是浑身颤抖,有一种透心的解脱感,因为她在现实生活中既自卑又抑郁,在人们面前总觉得受到了羞辱。
《呼啸山庄》不是一本供人讨论的书;它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它具有一种只有极少小说家才能给你的东西,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3
艾米莉·勃朗特一生只写过这一部作品,却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记。在最重要的古典小说名单里,《呼啸山庄》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盘点文学史,在《呼啸山庄》之后都很难找到在任何方面模仿它的作品。在很多人看来,《呼啸山庄》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神迹,一座奇妙的孤峰,它的风格是如此特别,以至于你找不到化用于其他文本的方式,连一丁点儿皮毛都学不到。
整个故事涉及两个山庄的两户人家的两代成员,真正的时间跨度有三十多年。弃儿希克厉与呼啸山庄小姐凯瑟琳青梅竹马,但凯瑟琳根据世俗标准选择嫁给画眉田庄的林敦为妻。希克厉报复社会的行动在两个山庄引起连锁反应,影响了两个家族每个成员的命运。当一切风波平息,恩怨情仇尘归尘、土归土,惟有希克厉对凯瑟琳的思念穿越生死,永久回响在荒原上空。
一、《呼啸山庄》的整体架构
小说完全没有交代两座山庄的具体位置,你只是依稀知道这是两个英国的乡间农场,从环境描写看多半在北部,离利物浦不远。哪怕读完全书,你也很难找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或与时代风俗、历史变迁直接相关的细节。甚至,你对这两个地方的面积、人口、结构的概念都会比较模糊,规模似乎可大可小。也就是说,这样一个时空是抽象的、高度虚构化的,所以有人把《呼啸山庄》当成寓言甚至幻想小说看,虽然并不准确,却也有一定的道理。
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由外围旁观者洛克乌开始,继而转到贴身见证者纳莉。在纳莉的叙述中,不时根据需要插入故事中人物的叙述,或者他们的来往书信,所有这些信息拼接之后,才构成这个故事的完整面貌。
因此,《呼啸山庄》的整个叙事系统采取了三重框架,在很多段落都宛若多声部合唱一般丰富。这种繁复精妙的结构在后现代文学中比较普遍,但是在古典小说里显得很超前。以至于小说发表之后,除了主题离经叛道之外,结构也成了很多评论者诟病的理由。他们提出的罪名是小说写得“七拼八凑,不成体统。”
二、《呼啸山庄》所展示的情感冲突
在小说中,凯瑟琳同意林敦的求婚,但转过身就跑到厨房里跟纳莉促膝长谈,把自己的情感详细解剖了一番。这一段写得像诗歌一般,经常被后人引用。
按照凯瑟琳的说法,对于林敦,她爱他的`年轻俊俏、富有体面,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知道自己做错了,因为她对于希克厉的感情,才真正穿透了灵魂。林敦给她许诺的,是一个天堂一样完美的环境,但是她说,在梦里,“天堂不是我的家,我哭碎了心,闹着要回到人世来,惹得天使们大怒,把我摔下来,直掉在荒原中心,掉在呼啸山庄的高顶上,于是我就在那儿快乐得哭醒了。”归根结底,凯瑟琳认定“希克厉比我自己更像我自己,他就是我自身的存在”,所以,外界的一切,不管是婚姻还是别的什么,都无法将他们俩真正分开。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呼啸山庄》里的情感冲突,从一开始就没有停留在世俗层面。凯瑟琳的选择困境并不仅仅是阶层差距或者现实需求,同时也包含着她对自我、对本性的认识。究竟是顺应还是压抑这种本性,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选择。
人们通常会惊叹《呼啸山庄》里凯瑟琳和希克厉的情感联结是如此强韧不息,却往往会忽略,在相反方向,林敦以及他代表的生活方式,对于凯瑟琳同样有着强大的诱惑力。为了接受林敦的求婚,凯瑟琳也编织了可以自圆其说的理由。她告诉纳莉,如果自己嫁给希克厉,那么他们两个只能去讨饭;但是,如果嫁给林敦,那她就可以用丈夫的钱帮助希克厉抬起头来,安排他从此再不受她哥哥的欺负。
小说凭借着简洁的二元对立的架构,在荒原上搭建起了人类情感的微缩景观。然而,比这种对照更为惊心动魄的,是挣扎在其中的人和人性。凯瑟琳的理智完全屈服于社会秩序的同时,始终意识到自己的灵魂和情感与希克厉同在,与荒原同在,最终不惜用生命呼应了来自他们的召唤。她在一个世界里越是清醒,在另一个世界里就越是疯狂,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不仅存在于她身外,更常驻在她的内心。
三、《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在小说真正的结尾并不是人间伊甸园,而是坚定地落在希克厉身上。他对凯瑟琳的思念不为俗世所容,却能够穿越时空,凯瑟琳的脸出现在他视野里的所有东西上,无论是石板,云朵还是空气,都是他的凯瑟琳。他甚至撬开过凯瑟琳棺材,看看凯瑟琳是否还在那里等待他,然后把凯瑟琳挨着林敦那一边的棺木完全封死,在另一边为自己留下一个墓穴。当最后的日子越来越近时,希克厉干脆绝食,迫不及待地拥抱死亡。
如此强烈的情感,从地下渗透到地上,从文字里散发到文字外,成为《呼啸山庄》最为鲜明的特色。与情感表达的饱和度相比,文本的结构、技术上的特点反而显得无足轻重了。再加上艾米莉·勃朗特善于以景物烘托人物情感,使得整部小说读来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粗犷而澎湃,具有某种无可言说的神性与诗性之美。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4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是震撼的,因为“呼啸”两个字就足够吸引人。有着一种抹杀不掉的气势,牛高辉说这本书高中就应该看了,我顿时不知道怎么回他,突然他又说他也没看过,我瞬间想给他一拳头,哈哈!看完这本书心情是复杂的,或者说是怀着复杂的心情看这本书的,我不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只是从文中感到了他们那时候的无情和残暴。
他们的爱情是直白的,狂野的,不惜代价的!希思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到底是无私还是自私呢?他可以为了让凯瑟琳安心不去做他最想做的事情,可是,当凯瑟琳和林敦生活的那么幸福的时候,他却又出现,打乱他们的生活,还千方百计的做了那么多让人痛苦的事情,欺骗伊沙贝拉的感情,就为了报复从小就比他优秀长大了又娶了他所爱的女人的林敦,还有画眉田庄的财产,也为了报复他心中所痛恨的一切美好的人和物!对于一个心里扭曲的人来说,这也不算什么吧!但是他把自己的儿子也当做一件来达成自己目的的工具,恐吓他,吓唬他,“培养”他,原本善良的林敦也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坏脾气的魔鬼,让人安心的是最后他偷了钥匙把凯瑟琳从呼啸山庄放出去,让凯瑟琳·林敦得以见到她心爱的父亲的最后一面。凯瑟琳·恩肖,固执又有野心的女人,蛮不讲理的女人,林敦对他的爱清晰可见,可是她却要利用林敦对她的爱来达成让她心爱的希思克利夫出人头地的目的,也为了让自己更体面,更受人尊重,也因为林敦的外表,所以,就嫁给了林敦,既然也曾说过爱林敦,那为什么在一起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到后来还是向着希思克利夫呢,不惜和林敦大吵大闹,林敦不是已经做了很大的让步吗?他允许他们两个在一起闲逛聊天,允许希思克利夫进他们家的客厅,可是,就是临死的时候,也还是不知道林敦对他的好,也许这就是习惯吧,如果林敦比希思克利夫早一点出现在她的世界,那肯定又是另一个模样,不过,爱情里没有如果,所谓的先来后到,也都是命中注定吧!还好,凯瑟琳·恩肖给林敦留下了一个可爱又开朗的女儿,林敦是一个好父亲,他全身心的培养凯瑟琳,也很有效果,凯瑟琳是一个惹人怜爱的小姑娘,虽然身上有大小姐的脾气和骄傲,但她却很懂事,这也给了林敦一个很大的安慰吧!
哈里盾·恩肖,一个原本可以从小就很出众的孩子,却让他那个酒鬼赌徒父亲给害了,还有那可恶的希思克利夫,为了报复亨得利,把他的家产全都赢光了,怂恿他整天就知道喝的'烂醉,这种现象也不能全怪希思克利夫,毕竟在他回来之前亨得利就已经开始只喝酒赌钱不务正业了,只不过,在他回来之后,他让这种现象变得更为严重了,哈里盾本来就害怕亨得利,因为亨得利老是喝醉酒以后对他乱吼乱骂,甚至打他,所以,我相信哈里盾是恨他的父亲的,希思克利夫出现之后,这种恨就变得尤为明显了,因为亨得利怎样对哈里顿,希思克利夫就怎样对亨得利,所以,哈里顿心中感激希思克利夫,甚至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父亲!但是,希思克利夫为了报复小时候亨得利让他所受的屈辱,他把对亨得利的仇恨也放在了哈里顿的身上,他不让这可怜的孩子读书识字,他要让他变成一个粗俗的人,一个只知道干活吃饭睡觉的愚昧无知的人,对他的粗鄙的行为放之任之,只要他不惹他生气!以至于后来哈里顿在碰到凯瑟琳在一起时才会有那么多的挫折,还好,他们两个人和解,心中一直想着爱对方,尊重对方,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希思克利夫悲惨的结局源于他人性的毁灭,自己种的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内莉·丁恩是一个善良的女管家,她在凯瑟琳成长的道路上给了她不少的鼓励和阳光,所以,丁恩的结局是美好的。凯瑟琳原本就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儿,她改变了她对哈里顿不礼貌的行为和看法,帮助哈里顿变成一个阳光的优秀的人,哈里顿也愿意为了凯瑟琳改变自己那些不礼貌的行为,他们一个当老师一个当学生,不亦乐乎!
爱情真的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能让无情的人坚守心中的那份爱,能让一个痴痴的小伙子变成一个绅士!顺便说一句,看到他们骂人,再想着英国人那彬彬有礼的样子,实在是太一本正经了,太搞笑了,一个绅士模样的人在一本正经的骂着那些难听又恶毒的话,画面太美不忍直视!
精彩的书总值得倾注时间!品读精彩,拼读人生,虽然人生不是一下子就能懂,所以,生活更精彩,更值得倾注时间去品读!续写我的精彩,我的呼啸!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5
从来没有一本书会让我如此艰难地看下去,20xx年买的中英对照版的,我先读完中文,然后再看英文,昨晚终于看完了,五年时间看完一本书,对我是从来没有过的,晚上一个人看上几页,特别是英文的如果看不下去了,睡意就会来临,睡觉前看书真的有催眠作用。
要看一本书,首先得了解作者(转摘):
艾米莉·勃朗特生前寂寞,和姐姐夏洛蒂一样,她是个没见过多大世面的英国北部小郡牧师家的女儿,凭着幻想与激情写作,她也用一个男性化的笔名“埃律斯·贝尔”发表作品,可是,当她的《呼啸山庄》继姐姐的《简·爱》问世后,却没能像《简·爱》那样得到热烈的回应,相反,它遇到了普遍的冷淡和几篇严厉贬抑的评论,有一篇刻薄的评论甚至说:“是哪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这是一本可怕的、令人痛苦、强有力而又充满激情的书,这与它年轻的作者本身的性格与才华不无关系。
艾米莉自小内向,缄默又总带着几分男性自居感,诚如夏洛蒂所说的;“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在少女时代,当她和姐妹们关在家里“编造”故事,写诗的时候,她就显现出一种内涵更深的倾向,收录在她们诗歌合集(此书初版仅售出2册)中艾米莉的作品总是如同波德莱尔或爱伦·坡那样困惑于恶这一问题,在那纯洁的抒情风格之间总徘徊着死亡的阴影。到《呼啸山庄》动笔时,这种困惑与不安变得急不可耐,她迫切需要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演示它,把自己心底几近撕裂的痛苦借小说人物之口倾吐
放在我眼前的这一部《呼啸山庄》显得与众不同:
它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源自于人物“爱”与“恨”的极端的冲突,而在希克厉和凯瑟琳这对旷世情侣身上,极度的爱中混合着极度的恨,失去凯瑟琳使希克厉成为一个复仇狂。加之,作者把故事背景放置在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两个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荒原之中,整个小说的情境就格外地“戏剧化”,阴冷而暴力,神秘怪烈又隐含着神圣的温情。
其次,女作家放弃了那种从头说起,原原本本的叙事手法,19世纪的女作家,像她姐姐写《简·爱》,奥斯丁写《傲慢与偏见》,都采用的是这样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传统手法,艾米莉则为了讲清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复杂故事,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当时少见的“戏剧性结构”,借用了一位闯入呼啸山庄的陌生人洛克乌先生之耳目从故事的中间切入,这时候,女主人公凯瑟琳已死去,希克厉正处于极度暴虐地惩罚两家族的第二代的时候,这就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使读者急于追索事情的前因,又时时关注着人物未来的命运。当然,对于当时读惯古典小说的人们来说,接受这种叙事系统是有些吃力的,以致于有人指责此书“七拼八凑,不成体统”。
《呼啸山庄》深层次的主题是什么:
现在,多数人认为是对于人性的探索,洛克乌先生到来时所做的恶梦可谓是开启故事主题的钥匙,那是人性的冻结,之后30年旧事的倒叙正说明人性的堕落的过程,而最后四章,则顺叙了人性的复苏,希克厉终于悟到了无止境的报复只会带来糟糕的结局。小说基本上在讲叙恶的过程中最终发现了善的可能。
在当时的文坛,艾米莉远远地走于人们之前:
直至那个世纪结束后,才有人一反前说,认为“在19世纪,《呼啸山庄》是一位女作家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散文诗”;不仅如此,在本世纪,人们重新阅读与评价勃朗特三姐妹的文学作品时,开始提出:艾米莉·勃朗特是“三姐妹中最伟大的天才”,《呼啸山庄》也成为西方学者们欲琢磨个究竟的一块玉石,笼罩在它身上的百思不得其解的谜面背后那丰富的答案将渐渐被解释开来,毕竟,它是部可读性很强的天才之作,而非是云雾团里的“天书”。
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首先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在于它所蕴含的爱与恨的激情。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的爱情是以他们的性格和兴趣完全认为同为基础的,他们之间的爱情主要是精神上一致而非外貌上的相互吸引,是心灵的.契合而非欲望上的需要,就在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中那狂风暴雨般不可遏制的激情,也不夹杂有丝毫的情欲成份,这也寄托了作家对理想的、纯洁的爱情的向往。
一本书看久了,感觉和感悟也就淡了:
我不欣赏书中的情与恨相互交织,如果爱过,就不要有恨,如果有恨就没有真正的爱过。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只有有情感的人才是真正的至真至情至诚中人,才会更显得可爱,但这种狂热到将爱变成了恨,我不赞同,幸好最后希思克利夫终于没有了恨,也让小凯瑟琳和哈里顿这对有情人能够走到一起,也说明真情能感动所有的人。
结合我自己的感情经历来说,我对爱最大的体会却是宽容,如果真正的爱,那么没有得到又有何访呢?只要他(她)是幸福的,只要他(她)曾经也真心地爱过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彼此祝福,在无人的夜晚能静静的想想彼此,这就够了。
读一本名著,真的是一件很累很享受的事,当我被其中的人物感情所打动时,我会流泪,更会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