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

2025/10/04教案

此篇文章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 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动动小身体,理解儿歌内容,体验儿歌的趣味性。

2.能用动作表现词汇:眨一眨、闻一闻、嚼一嚼。

二.活动准备

1.会眨眼的布娃娃一个。

2.教学挂图。

三.活动过程

1.出示会眨眼的布娃娃。

师:请小朋友观察布娃娃哪个部位在动呢?怎样动?

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的身体中哪个部位也会在动、也会跳舞呢?

2.出示挂图。

引导幼儿看看、再次说说、挂图中小朋友的身体哪个部位在跳舞,并邀请小朋友配上动作表现出来。

3.欣赏儿歌。

教师完整的朗诵儿歌。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好听的儿歌《我的.身体会跳舞》。请欣赏!

4.学习儿歌。

(1)教师带领幼儿朗诵儿歌。

师:这一回,我请小朋友一起来表演。

(2)请幼儿配上肢体动作表现儿歌内容。(重点引导幼儿表现“眨一眨”“闻一闻”“嚼一嚼”。)

师:这回老师的要求不一样哦,我们要加上我们美美的动作一起来朗读这首儿歌。

5.幼儿分组表演。

让幼儿在表演中,感受儿歌的趣味性。

四.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和了解到身体中的哪个部位会跳舞。回家后,请小朋友考考爸爸妈妈,好不好?

附:我的身体会跳舞

眼睛眼睛眨一眨,

鼻子鼻子闻一闻,

嘴巴嘴巴嚼一嚼,

小手小手拍一拍,

屁股屁股扭一扭,

我的身体会跳舞。

教学反思:通过会眨眼的布娃娃直观形象的展示,对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会激发孩子对于这节活动的兴趣点和亢奋点。幼儿会很认真地观察布娃娃眨眼的动作,同时也会情不自禁地促发孩子模仿布娃娃眨眼的动作。这样的导入为整节活动气氛开了一个好头。出示挂图,邀请幼儿配上动作表现出来这个环节,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想表演,秩序和常规有点乱。教师要想想怎样控制、把握好老师与幼儿互动时的有序进行。但这个环节的学习,幼儿可以非常准确、容易地达到这节活动的学习目标。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十分形象地用动作表现词汇:眨一眨、闻一闻、嚼一嚼。有了之前这些环节的铺垫,幼儿学习儿歌更易懂、易掌握。分组表演始终处于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也很喜欢,所以能将活动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活动结束。

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 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动动小身体,理解儿歌内容,体验儿歌的趣味性。

2.能用动作表现词汇:眨一眨、闻一闻、嚼一嚼。

二.活动准备

1.会眨眼的布娃娃一个。

2.教学挂图。

三.活动过程

1.出示会眨眼的布娃娃。

师:请小朋友观察布娃娃哪个部位在动呢?怎样动?

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的身体中哪个部位也会在动、也会跳舞呢?

2.出示挂图。

引导幼儿看看、再次说说、挂图中小朋友的身体哪个部位在跳舞,并邀请小朋友配上动作表现出来。

3.欣赏儿歌。

教师完整的朗诵儿歌。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好听的儿歌《我的身体会跳舞》。请欣赏!

4.学习儿歌。

(1)教师带领幼儿朗诵儿歌。

师:这一回,我请小朋友一起来表演。

(2)请幼儿配上肢体动作表现儿歌内容。(重点引导幼儿表现“眨一眨”“闻一闻”“嚼一嚼”。)

师:这回老师的要求不一样哦,我们要加上我们美美的动作一起来朗读这首儿歌。

5.幼儿分组表演。

让幼儿在表演中,感受儿歌的趣味性。

四.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和了解到身体中的哪个部位会跳舞。回家后,请小朋友考考爸爸妈妈,好不好?

附:我的身体会跳舞

眼睛眼睛眨一眨,

鼻子鼻子闻一闻,

嘴巴嘴巴嚼一嚼,

小手小手拍一拍,

屁股屁股扭一扭,

我的身体会跳舞。

教学反思:通过会眨眼的布娃娃直观形象的展示,对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会激发孩子对于这节活动的兴趣点和亢奋点。幼儿会很认真地观察布娃娃眨眼的动作,同时也会情不自禁地促发孩子模仿布娃娃眨眼的'动作。这样的导入为整节活动气氛开了一个好头。出示挂图,邀请幼儿配上动作表现出来这个环节,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想表演,秩序和常规有点乱。教师要想想怎样控制、把握好老师与幼儿互动时的有序进行。但这个环节的学习,幼儿可以非常准确、容易地达到这节活动的学习目标。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十分形象地用动作表现词汇:眨一眨、闻一闻、嚼一嚼。有了之前这些环节的铺垫,幼儿学习儿歌更易懂、易掌握。分组表演始终处于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也很喜欢,所以能将活动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活动结束。

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 篇3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儿歌凭借其节奏押韵、富有情趣、朗朗上口等特点深受幼儿的欢迎。但是,儿歌教学究竟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如何成功地开展儿歌教学活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笔者最近观摩了一次小班儿歌《小动物吃什么》教学活动,从整体上看,活动似乎很成功,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顺利地学会了说儿歌,但仔细分析,却有令人深思之处。

一、教学目的不应只是学习儿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说话有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等等。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日趋整合的幼儿园教学中,儿歌教学活动不仅要引导幼儿学习儿歌,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等。学习儿歌并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在儿歌《小动物吃什么》教学活动中,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运用了玩具、图片提出问题、模仿小动物等方式,但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学会儿歌”。如当教师出示小鸡的玩具后,请幼儿回答“小鸡怎样叫”“小鸡吃什么”等问题,幼儿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思考和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就匆忙“直奔主题”,迅速“引导”幼儿得出答案:小小鸡,叽叽叽,吃什么,吃小虫(与儿歌内容一致)。接着,教师又用同样的方式依次得出结论:小黄狗,汪汪汪,吃什么,吃骨头;小花猫,喵喵喵,吃什么,吃小鱼。接下来,教师变换方式引导幼儿练习说儿歌。可以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教”儿歌而教,幼儿为了“学”儿歌而学,学习儿歌从教学手段变成了教育目的,这样就背离了语言教学的本质,也就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先做到胸中有目标,以幼儿语言能力为重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不应局限在儿歌歌词

“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过程,而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教师及同伴的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获得语言及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儿歌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局限在儿歌内容上,而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活动内容,注重各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和有机联系,充分拓展并挖掘儿歌内容对幼儿发展的多方面价值。

儿歌《小动物吃什么》的整个教学活动几乎都局限在儿歌内容的框架之内。由于儿歌比较简单,只有三句话,每一句话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叫声和吃的食物,而且小动物是幼儿非常喜欢也是在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儿歌内容几乎接近幼儿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掌握儿歌对幼儿来说并不难,因此,如果把教学活动局限在儿歌之内,就大大弱化了儿歌教学的教育作用。其实,儿歌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扩展、深化、挖掘、利用儿歌蕴涵的教育价值,如教师首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幼儿进行发散思维,针对儿歌第一句“小小鸡,叽叽叽,吃什么,吃小虫”,可以提出问题:想一想,小鸡还喜欢吃什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说出小鸡还喜欢吃米粒、菜叶、馒头等食物,进而依次思考小狗、小猫喜欢吃的多种食物;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儿歌进行仿编,如仿编出“小小鸭,呷呷呷,吃什么,吃小鱼;小小羊,咩咩咩,吃什么,吃青草;小小牛,哞哞哞,吃什么,吃树叶……”另外,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表演、绘画等活动来表现和扩展儿歌教育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发展幼儿模仿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更能促进幼儿积极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活动及学习语言的乐趣,并使教学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情感、能力、知识等各方面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过程不应只注重活动的“形式”

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而且“儿童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生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抑制躯体活动的教育,就是抑制本能,因而也就是妨碍了自然的学习方法”,因此,运用活动教学对幼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这次儿歌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也尝试让个别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及叫声,让他们分组分别扮小鸡、小狗、小猫并各说一句相关儿歌等,力求让幼儿“动”起来。但是,不论是模仿小动物,还是戴小动物头饰分组

扮演,幼儿都要“乖乖”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甚至还没有真正进入积极的“动”的状态,就被迫按照教师的要求停止动作,进入下一个环节。可见,教师虽然采用了一些能够让幼儿“动”的形式,但并没有赋予这些形式以真实的意义,幼儿也就无法获得动的权利和自由,也就谈不上积极与环境互动、主动建构。因此,教师首先应放下架子,把自己看得与幼儿平等;要充分为幼儿创造活动的条件,包括良好的环境和活动材料;要以同伴或朋友的身份给予幼儿活动以指导,从而使幼儿真正能够动起来,能够在愉快地说说、看看、玩玩、演演的“活动”中体验、探索、思考、发展。

四、教学评价不能只看是否“学会”

《纲要》指出: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当今时代,“会学”比“学会”更为重要,因为能被记住的东西,迟早要被忘记或被时代所淘汰,而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态度却让幼儿终生受益。因此,在儿歌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要关注幼儿是怎么学的,而不只是是否学会;要关注幼儿在学儿歌的过程中是否得到了发展,而不是只看幼儿学到了什么。

在这次教学活动结束时,幼儿基本都能够流利地背诵儿歌,教师可能会认为已经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活动进行得很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没有自由的表达,也未能尽兴地表演;既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而仅仅是在被动地、机械地记忆和模仿,幼儿所获得的只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记住了一首儿歌。因此,这次活动不仅没有使幼儿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探索,反而束缚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妨碍了他们主动、积极的发展。因此,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联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扩充了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是否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以及积极情感、良好个性、创造性思维等,而不是只看是否掌握了学习的内容。

因此,在儿歌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把握儿歌教学的目的、内容、过程以及评价四个环节,使儿歌教学真正能够促进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首活泼富有童趣的歌曲,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音乐中感知手的动作变化和与身体接触,进一步了解身体的不同部位,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歌曲的旋律主要在儿童最感舒适的音域内进行,速度为中速,,节奏平稳,节奏是音乐要素之一,这首歌曲正是运用了这样的节奏来表现游戏时的欢快的情绪,适合小班幼儿演唱,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

对立学习音乐小朋友们都喜欢,不过游戏他们就更喜欢了,学习起来也很容易掌握,那我们大家一起先来做一个幼儿听有节奏的口令,用手指做合拢、放开的动作。反复做几次,交换顺序。让幼儿知道合拢就是两手合在一起,放开就是把手分开放在两边,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都表现得很积极兴奋,想知道老师到底会发出什么样的口令。在老师发出口令后,宝宝们马上做了起来。有的宝宝还会跟着老师说合拢放开。游戏是小班幼儿的最爱,它在幼儿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则不会使幼儿感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幼儿体验在集体活动中的乐趣。这一环节中,运用游戏的方式直接进入教学内容。接着老师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在说说、做做中理解歌曲的'内容,着个环节的分段教学法加深了幼儿对歌曲的印象,让幼儿熟悉了歌词,为后面的学唱整首歌曲做好了铺垫。带领幼儿边唱歌曲边做相应的动作。在表演歌曲中,老师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歌曲的欢快情绪,同时也提供给幼儿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表演演唱使听众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运用表情、动作来表现歌曲,并在表演中能有意识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

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如今,倡导“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学的歌唱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儿童情趣,是人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活动中,我遵循了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唱唱、听听、看看、想想、动动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本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游戏,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 篇5

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 篇6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儿歌凭借其节奏押韵、富有情趣、朗朗上口等特点深受幼儿的欢迎。但是,儿歌教学究竟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如何成功地开展儿歌教学活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笔者最近观摩了一次小班儿歌《小动物吃什么》教学活动,从整体上看,活动似乎很成功,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顺利地学会了说儿歌,但仔细分析,却有令人深思之处。

一、教学目的不应只是学习儿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说话有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等等。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日趋整合的幼儿园教学中,儿歌教学活动不仅要引导幼儿学习儿歌,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等。学习儿歌并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在儿歌《小动物吃什么》教学活动中,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运用了玩具、图片提出问题、模仿小动物等方式,但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学会儿歌”。如当教师出示小鸡的玩具后,请幼儿回答“小鸡怎样叫”“小鸡吃什么”等问题,幼儿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思考和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就匆忙“直奔主题”,迅速“引导”幼儿得出答案:小小鸡,叽叽叽,吃什么,吃小虫(与儿歌内容一致)。接着,教师又用同样的方式依次得出结论:小黄狗,汪汪汪,吃什么,吃骨头;小花猫,喵喵喵,吃什么,吃小鱼。接下来,教师变换方式引导幼儿练习说儿歌。可以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教”儿歌而教,幼儿为了“学”儿歌而学,学习儿歌从教学手段变成了教育目的,这样就背离了语言教学的本质,也就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先做到胸中有目标,以幼儿语言能力为重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不应局限在儿歌歌词

“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过程,而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教师及同伴的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获得语言及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儿歌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局限在儿歌内容上,而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活动内容,注重各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和有机联系,充分拓展并挖掘儿歌内容对幼儿发展的多方面价值。

儿歌《小动物吃什么》的整个教学活动几乎都局限在儿歌内容的框架之内。由于儿歌比较简单,只有三句话,每一句话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叫声和吃的食物,而且小动物是幼儿非常喜欢也是在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儿歌内容几乎接近幼儿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掌握儿歌对幼儿来说并不难,因此,如果把教学活动局限在儿歌之内,就大大弱化了儿歌教学的教育作用。其实,儿歌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扩展、深化、挖掘、利用儿歌蕴涵的教育价值,如教师首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幼儿进行发散思维,针对儿歌第一句“小小鸡,叽叽叽,吃什么,吃小虫”,可以提出问题:想一想,小鸡还喜欢吃什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说出小鸡还喜欢吃米粒、菜叶、馒头等食物,进而依次思考小狗、小猫喜欢吃的多种食物;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儿歌进行仿编,如仿编出“小小鸭,呷呷呷,吃什么,吃小鱼;小小羊,咩咩咩,吃什么,吃青草;小小牛,哞哞哞,吃什么,吃树叶……”另外,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表演、绘画等活动来表现和扩展儿歌教育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发展幼儿模仿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更能促进幼儿积极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活动及学习语言的乐趣,并使教学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情感、能力、知识等各方面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过程不应只注重活动的“形式”

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而且“儿童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生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抑制躯体活动的教育,就是抑制本能,因而也就是妨碍了自然的学习方法”,因此,运用活动教学对幼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这次儿歌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也尝试让个别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及叫声,让他们分组分别扮小鸡、小狗、小猫并各说一句相关儿歌等,力求让幼儿“动”起来。但是,不论是模仿小动物,还是戴小动物头饰分组

扮演,幼儿都要“乖乖”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甚至还没有真正进入积极的“动”的状态,就被迫按照教师的要求停止动作,进入下一个环节。可见,教师虽然采用了一些能够让幼儿“动”的形式,但并没有赋予这些形式以真实的意义,幼儿也就无法获得动的`权利和自由,也就谈不上积极与环境互动、主动建构。因此,教师首先应放下架子,把自己看得与幼儿平等;要充分为幼儿创造活动的条件,包括良好的环境和活动材料;要以同伴或朋友的身份给予幼儿活动以指导,从而使幼儿真正能够动起来,能够在愉快地说说、看看、玩玩、演演的“活动”中体验、探索、思考、发展。

四、教学评价不能只看是否“学会”

《纲要》指出: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当今时代,“会学”比“学会”更为重要,因为能被记住的东西,迟早要被忘记或被时代所淘汰,而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态度却让幼儿终生受益。因此,在儿歌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要关注幼儿是怎么学的,而不只是是否学会;要关注幼儿在学儿歌的过程中是否得到了发展,而不是只看幼儿学到了什么。

在这次教学活动结束时,幼儿基本都能够流利地背诵儿歌,教师可能会认为已经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活动进行得很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没有自由的表达,也未能尽兴地表演;既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而仅仅是在被动地、机械地记忆和模仿,幼儿所获得的只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记住了一首儿歌。因此,这次活动不仅没有使幼儿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探索,反而束缚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妨碍了他们主动、积极的发展。因此,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联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扩充了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是否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以及积极情感、良好个性、创造性思维等,而不是只看是否掌握了学习的内容。

因此,在儿歌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把握儿歌教学的目的、内容、过程以及评价四个环节,使儿歌教学真正能够促进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