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2025/10/04教案

此篇文章醉翁亭记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篇1

1、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孔子早就提出了“乐学”的主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培养一种学习欲望和激情。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多给学生说话的权利,伏尔德说过:“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拼死维护你说话的权利。”在这节课中,我让同学做导游来回答大家的提问,让学生分别表述,多给学生谈自己想法的机会,通过生生互动对话、师生平等对话,对学生少一种外在控制,多一些精神解放,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展开探索的翅膀飞翔。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教学中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将使语文学习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更具活力。本节课中,学生对吴均、陶渊明、柳宗元、范仲淹这四位文人来到醉翁亭的心情,表达出不同的想象, “作者欧阳修的情感最接近上述哪一位”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感悟不尽相同。学生不同学习体验的碰撞、冲突、认同,引发学生反思不和谐的原因,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体验和想法,也注意调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以一定价值取向的文本积极地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学生最终认识到欧阳修是为“山水之乐”和“百姓之乐”而醉,也就理解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树立大语文观念,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综合性具体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综合。本节课从学习目标看,通过导游活动和自述体验,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整体发展。从学习内容看,注意与前面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几篇课文的联系、比较,同时,本节课教学又走出了课文本身,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语文书,学生要查找、收集资料,要把交通、文化、旅游等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教学中把从课文中学到的本领作为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生长点加以培植,使其获得持续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经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篇2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今天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展示课,因为很多的原因,本节课效果实在是不好,感觉对不起这篇文章。但是通过组内评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重要的是吸取了不少的经验教训。

首先谈谈,我对学案的认识。我认为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己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谈到课堂授课效率,我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的因素。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不仅只是课内的参与,也应包括课前的参与,课前作业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本节课,因为我课前准备不充分,致使学案发的比较晚,学生自然也做的'不够充分,()缩减了课堂效率。再就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设计的环节太多。总想着如何扩大课堂容量,却忽视了同学们的掌握程度和认识程度。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情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本。如在文学常识展示环节,可以拿出一节课让更多的同学展示,从更多的方面了解一下作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往纵深推进,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再只为活动而活动,改变舍本逐末现象。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篇3

一、没有深入解读文本——主问题设计力度不够

现场回放:

在省研修班学习时,我们小组曾就“主问题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主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经过两次赛课,我深刻地感受到:应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主问题。

在实验中学初中部上《醉翁亭记》时,我以“太守以什么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作为主问题设计,贯穿了课文的“赏析与研讨”部分。当时,这个主问题很好地把一些文言知识点和语句疏通的难点串在了一起。但是,这个主问题第一刀砍在“乐”上,当课堂推进到知人论世、作者情感这部时,这个“乐”显然过于浅显,根本无法触及作者悲喜兼有的内心世界。

因此,这节课,因文本解读不够深刻,导致主问题设计“力度不够”。

磨课修改:

省研究班学习归来,我买了7本有关欧阳修生平及作品研究的书,深入了解欧阳修坎坷悲喜的一生之后,回想起组里几位老师以及深圳几个区教研员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茅塞顿开!

于是,四川那节课,我把主问题设计修改为“醉翁因什么而醉?”。用江苏名师徐杰老师的话来说,抓这个“醉”字,正如庖丁解牛的第一刀,砍得很准。这个主问题设计,不仅顺利地突破了一二三段(醉山水,醉百姓),也成功地帮助我突破了知人论世时的一个难点(醉自己)——太守醉也。太守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时,一个醉字,有喜也有悲啊!

在展示作者坎坷生平的基础上,我和全班孩子一起“变读”了这一句:一读,读出太守心中之喜——醉滁州山水秀美多姿,醉滁州百姓安居乐业,醉大治滁州的成就感;二读,读出太守心中之悲——贬谪异乡,回朝无望。当时一个女孩子主动举手,请求读出作者之悲,当她用沉郁忧伤的语调读出欧阳修因政治不得意而悲叹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甚至评委之一的古新宇教授,也热烈地鼓了掌。

二、“学生无事做”时间过长——动态生成不足

现场回放:

实验赛课时,我采用了简笔画的方式,突破了第一段写景的重点与难点:(板书设计如下)

画板书时,我采取的方式是:学生紧扣文本,指点我作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细读本文,而且要抓准关键词“泻、“两峰之间”、“翼然”、“临于泉上”等。在学生几乎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这种有趣的解读文本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解读“然”这个关键词时,我恰当地做了知识的总结与迁移,将课文中描写的几个“然”(蔚然、翼然、颓然)联系在了一起,课堂生成效果不错,但是,问题也很明显:

1、一问一答、一问众答的方式,导致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

2、从头到尾都是学生“指导”我作画,体现出我对课堂强烈的掌控欲,学生参与面不广。

磨课修改:

省研修班学习期间,冯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难忘:“学生无事做的课堂是很可怕的课堂。”返深后,我在二次磨课期间反复思考:有没有哪些环节“学生无事可做”?或者说,有没有一些环节,可以优化,让学生做得更多,真正做到成为“课堂的主人”?经过修改,我将简笔画板书的方案调整如下:

1、学生朗读描写山的语句,教师勾勒山峦。

2、学生朗读水的语句,抓关键词,指点教师画水。

3、请一位同学上台画“醉翁亭”,台下同学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自己找的关键词,在同学画画期间,大声朗读,尤其要“重读”关键词,为台上作画的同学带来一点启示。(如第一位同学上台画不到位,请台下同学帮忙纠正、生成)

在四川上课时,我觉得,课堂气氛比深圳赛课时活跃了,绝大部分孩子都“有事可干”,而且几乎人人都为最后板书的生成做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

更重要的是,在一起生成板书的过程中,全班同学用各种方式,把第一段写山写水写亭的语句反复读了数遍,最后能不看资料,当场根据板书成诵。

三、十拓九败——明显的硬伤

现场回放:

实验赛课结束后,我认真地反思,如果说整节课哪个环节是最大的遗憾的话,毫无疑问是拓展,成了明显的败笔。

记得当时我刚上完课,气都没喘匀的时候,市教研员程少堂老师就冲到了观

众席,在全场600多位老师面前,“狠狠地”指出了我的不足。当时的尴尬与无助,直到今天,我仍难以忘怀。

于漪老师说,教课文,适当的拓展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拓展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拓展,文本的解读应该放在怎样的位置,让学生理解、体悟到怎样的程度,均应认真考虑。

深入思索,这些话,真的是字字珠玑,切中了我那节课的要害。在学生完全没有预习课文的.情况下,我居然在第一课时用了近9分钟做有关“醉翁”的思想拓展,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课文字词句的基础上做这一工作,无疑是异想天开,妄图搭建“空中楼阁”!

所以,在那9分钟里,我的课就成了于漪老师所说的“文本三言两语学一学,抓住其中某一点或几点,一拓三千里……貌似博古通今,实则有点卖弄……”的课了。

磨课修改:

在四川上课时,我砍去了冗长的“拓展”环节,回归文本,环节上移,增加了美读、赏析与生成的时间。赏析“太守醉也”这一关键句时,在变读处理后,课件展示欧阳修生平材料,在这一基础上,知人论世,推出问题:太守政治上极不得意,伤感满怀,却又为何积极治理滁州?这个问题,是在引领学生欣赏、品味了“滁人游乐,众宾欢乐”场景后推出的,由于前面的铺垫基本到位,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大同学们对名家欧阳修的政治追求与情怀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用时上,也明显比第一次上课要合理。

回想这几个月来上《醉翁亭记》的经过,我觉得:经历就是财富,教训也是收获。赛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教学研究的天地是无限的,作为一名承载着多重期望的青年教师,我当孜孜求索,扎实前行!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篇4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的因素。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第一是注意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每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教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但是,在范围上,带动学生思考了全篇;在深度上,引领学生挖掘出了课文主旨,达到了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认为,寻找信息焦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对于我们突破难点,把握主旨,有很大的帮助。当今社会,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际的基本内容,处理信息已成为学习、工作甚至娱乐须臾不可离开的任务,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搜集、处理、交流、整理信息的过程,所以必须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缩小范围,寻找信息焦点,才能明确方向,准确把握全文精髓所在。何谓信息焦点?指的是课文中凝聚全部思想内容的关键部分。篇有篇的信息焦点,段有段的信息焦点,句子也有句子的信息焦点。寻找信息焦点的目的在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它具有三大功能:

(1)扩展功能。由于信息焦点与阅读客体中和各信息均能取得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引导时扣其关键点,散发开去,便能辐射全局。

(2)活跃思维功能。由于信息焦点因文而异,可能在阅读区开头,可能在阅读区结尾,可能在阅读区中间;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段落,也可能是一幅插图。因而抓信息焦点建构导悟思路可多形式多角度,灵活多样,既可指导顺向阅读,又可导逆向阅读,还可以展开跳跃式阅读等。这就给学生各种新异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导向功能。由于信息焦点有的是内容的凝聚点,有的是思想感情的抒发点,有的是表达方式的启示点,因而抓信息焦点导悟可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式。

由理论走向实践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在进行素质教育和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它却具有其新意。如果让大家来说如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每人会谈出不少,但多半是处于理论层面,严格来讲基本上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如果让大家有准备来谈,会谈的更多。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家是因为他们有深刻的实践基础,能讲出深刻的教育理论隐藏在教育实事背后的东西来,让人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事例。而我们教师现在所谓的教育理论大都是“想象”中的东西较多,基本上是属于推断性质的东西,而没有基本的实践根基。只有通过教学的实践研究,我们才能清楚看到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是什么。理论抽象性太强,我们不应该只教会学生理论,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依靠理论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我们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因此,要想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必须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对教学实践指向的管理,让教师心中都有一个统一的方向。所以,我们必须由理论走向实践。

课堂中学生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其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因此,关于知识的学习不宜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满足教条式的机械模仿与记忆,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关注学生是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含义的。

无论是哪一种理论,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潜心学习和揣摩,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理论和过硬的业务水平,让学生佩服,并能用诚挚热烈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真正达到师生心心相印、心理相知,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感到老师可信赖时,他们的心灵才会打开,教育才会奏效,才会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

学习了这些教育理论后,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个人工作多年以后,或多或少的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而这些教育理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对自己也是一种鼓舞,这真如雪中送炭。有人说“空洞的教育理论”,我很不赞同,教育理论一点都不空洞,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潜心学习和揣摩,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只有掌握各种教育理论,我们才能做课堂改革的先行者。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才会有创新。

由此看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目的的简单过程,它必须依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站在高角度上多侧面设计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培养具备扎实基础、掌握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以上就是我将“当代国外教育教学理论——当代国外教育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的责任,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是我们教师的本分,今后我将为之而继续探索,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力争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骨干教师。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篇6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