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5/10/05教案

此篇文章《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教学重点】

1、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断。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读一读,说说诗所描绘的意境:

总结:诗中描绘的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2、想去看看孟浩然描绘的乡下什么样吗?让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在音乐声中欣赏乡下人家特色的画面)

3、导入: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用文字来描绘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陈醉云,来学习第21课《乡下人家》。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⑴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⑵ 你对乡下人家有什么样的感觉?

⑶ 作者的最直接感受是什么?用──划出来。

2、师生交流:

⑴ 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⑵ 说感受。

⑶ 找到中心句。

① 独特、迷人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② 齐读句子。

作者笔下的乡下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三、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合作学习,感受美:

⑴ 用简短的语句概况作家写了哪些白天的画面?

⑵ 画面:

屋前搭瓜 架门前种鲜花

屋后春笋 冒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 嬉戏

⑶ 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你最喜欢的是哪个画面?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2、画面逐个分析:

(由学生挑选喜欢的,相机出现,理解)

画面一:屋前搭瓜架

⑴ 看图片,想象说话:

这美丽的色彩仿佛要告诉我们什么?

⑵ 这里有一句话很难,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看你能想到什么?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① 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农家屋子前攀着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和叶子,点缀其中的青的红的瓜,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别致亲切可爱,纯朴自然,春种秋收,夏可遮凉)

②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特殊、不同,与城里的房屋门前不同)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吗?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①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想象一下什么样?(生想象)会给人什么感觉?(威严,冷漠)

② 出示图片,比较三者,填空练习

花儿落了的时候,结出( )的瓜,像( )似的挂在房前,衬着( ),它不如高楼门前的石狮子那样( ),也不如旗杆那样( ),却是那么( )。

⑶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画面二:门前种鲜花

眼前除了绿绿的瓜架还有什么,对,有红花。怎么描写的?谁来读读?我们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一句。

朴素和华丽本来是相对的,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乡村风光本是朴素的,鲜花的开放却使之增添了许多明丽的色彩,所以)

(虽然是很常见的花,但是它们开得是那么的漂亮)

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一年四季都有花相伴都高兴呀,这真是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画面三:屋后春笋冒

我们从门前来到屋后,那里有什么?竹!怎么读?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⑴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春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春天的乡下生机勃勃)

⑵ 理解探换成长──这是调皮的娃娃想和你捉迷藏呢!读─这是些好奇宝宝急切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呢。作者多喜爱他们啊,把他们当成了人来写,再读读,体会一下!

⑶ 想象雨后春笋的画面

画面四:院里鸡觅食

⑴ 刚才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都是植物,这里还有小动物呢,谁来读读描写鸡觅食的一段,谁描写鸭戏水的一段。听听从他们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⑵ 你为什么会这么读?

(妈妈带小鸡觅食)雄鸡呢?这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它在干什么呢?心里会怎么想?(斗志昂扬的将军,尽职尽责的丈夫)。

画面五:河中鸭嬉戏

⑴ 那河中的鸭子呢?谁读读?

⑵ 你从哪些词中读出了什么?

(从游戏中读出鸭子们生活的很自由很快乐;从从不吃惊中知道了这种自在、轻松、和谐的场景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⑶ 带着我们丰富地想象再读读这段话。

四、总结全文,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那些平凡普通的事物也蕴涵着独特而迷人的美。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现在,就让我们伴着柔美的音乐,读1~4小节,感受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

2、拓展:

⑴ 当个小诗人,有感情地背诵你最喜欢的画面。

⑵ 当个小作家,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描写乡下人家冬日独特、迷人的风景。

【板书】

乡下人家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独特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迷人

河中鸭嬉戏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我带学生进入课文,让他们通过自学了解课文内容,并用上恰当的.词语概括地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通过初步的概括后,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乡下人家》一课教学结束时,我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实践活动,当当小画家,当当小作家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不同的实践历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情景导入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这份礼物对于大家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就是——(出示“乡下人家图”)。同学们,这份特殊的礼物美吗?伸出你的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乡下人家)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读《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是那样亲切,因为这就是老师曾经生活过的场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乡下人家》这篇文章变成了刘福美丽的图画。大家想知道吗?不过,我有一点要求——课件出示:当老师说出其中一幅图画的名称时,大家就迅速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文中与图画相应的语段)

师:(出示“瓜藤攀檐图”)请你来读给大家听!像老师这样拿书,注意表情,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生读)

师依次出示“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生分别读出相应的语段。

师:其实还有一种更高的读书境界,就是能够把一篇课文读城一句话。看看谁有这个能耐?

(生读课文中心句,师课件出示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谁愿意来读读?(生读)

师:读得真投入,几乎达到忘我的境界。同学们读得这样好,老师也禁不住想读一读,行吗?(师读,有意丢掉“迷人”一词)师:同学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师:看来这还是一种叫人如醉如痴的美呢!师板书:独特?迷人?

三、解词析句体味美

师:文中有六幅图,有一幅我比较欣赏,还有一幅是我最欣赏的。想知道我最欣赏的是哪一幅图画吗?我暂时不告诉大家,想让大家猜猜。

(课件出示:(1)光猜到还不行,还得说说老师欣赏的原因。(2)读书要学会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做到字字入目;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备后,体会文字内涵。)

师:谁来读读提示?(生读)明白提示了吧?自由读书吧。(生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来?你认为老师最欣赏的是哪一幅?

(生答:“瓜藤攀岩图”课件出示: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可爱多了)

师:知道什么是装饰吗?看(指着一位女生),她头上戴着的`这个发卡,使得她的发型看起来更美了,这就是装饰。看看你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装饰?(生答)

师:向下人家的院落里也有装饰,知道是什么吗?(生答)

师:是呀,乡下人家用这样的瓜藤装饰自己的院落,多么迷人呀!

师:这别有风趣的挂架和城里的石狮子、大旗杆相比给人的感觉——(生:可爱多了)

师:(点击课件:红字提示“攀”“爬”“结”)看这几个字,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这一攀一爬,就“结”出了青的、红的瓜。这三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师:好。(点击课件:红字提示“蹲”“竖”)再看看后面的这两个字,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师:这么一对比,让人觉得房前屋后的瓜架真是可爱多了,真够迷人的。读出你的感受好吗?(生答)

看,老师把这些文字变成了什么?——一首小诗,再读读看!

师:谁再来猜猜老师最欣赏哪一幅?(生:“雨后春笋图”)出示课件:几场春雨过后,……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探”,你从这个字看出了什么?(生答)只有一个呀?(生答)

师:从哪儿看出有很多?你看书上哪个词能让我们感觉到?(生:成群)

师:这么多淘气、有好奇心的笋娃娃,一下子蹦到咱们面前啦。咱们一块来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咱们再来读读这句话。看!咱们娃娃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出来得越来越多了。多淘气、多有生机,多有好奇心啊!(生齐读)

师:你认为老师最欣赏哪一幅?

(生:鸡鸭觅食图。出示课件:从她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师: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多付责任啊!他保护的是母鸡、小鸡,这是一位多么有爱心的鸡爸爸啊!

师:除了鸡爸爸,鸡妈妈呢?

师:多有耐心的鸡妈妈啊!而我们的小鸡们又是多么好学啊!幸福的一家子!让我们再来读读你们刚才读的这个句子。

师:你认为老师会最欣赏哪一幅?

(生:“鲜花轮绽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其实呀,老师每一幅图都很欣赏。因为每一幅它都是独特的、迷人的。(出示课件: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四、练习写作表达美

我们欣赏了乡下人家的美,相信大家一定有话要说,写下来吧!

……

五、再入情景陶冶美

来,跟随老师进行一次乡间之旅吧!(播放课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及图片。)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文章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教学思路

《乡下人家》是第六组课文的第一篇文章,本文一读课题,眼前就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然而,对从未或者是极少接触农村生活的城市孩子来说,让他们体会本文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有难度。因此,本课教者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以文本为媒介,教师为引导,借助文本训练学生说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个人自学、小班交流、大班展示等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向别人介绍一处乡村风景,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乡下人家的美好景物,加上小标题。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感受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

3,体会作者善于抓住最平凡事物、最普通的场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特点的写法。

4、学习作者对动植物生动形象的拟人化描写。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一个自然段进行学习,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具体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美。

五、教学准备

教师

1.认真研读教材。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熟读《乡下人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流程

以读为基础,以语言训练为导向,以引导、点拨为手段,以练说为重点。

(一)导入美

1、板书课题

孩子们,在走进课文之前呢,老师想先和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画课件(师:让我们漫步在乡间的小道上,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家农家的小院)

孩子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同学们,乡下对于你们来说是向往,对老师来说是回忆,那对久别故乡多年的作家陈醉云来说,又寄托了他怎样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乡下人家,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乡下人家,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寻找美——(自主读书,整体感悟,概括美景)

1、自主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美景?

(1)老师概括一个

(2)师生共同概括一个

(3)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自己概括。

2、出示课文中心句

(3)品读美——(抓住重点词句,提升情感)

1、出示学习要求

(1)读——默读课文

(2)画——画出独特迷人的'句子

(3)写——写写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能起来说一说,你画了哪个句子?有什么样的感觉?

(2)出示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3)这句话还有谁想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啊?你也是画了这句话对吗?

(4)生:农村的风景怎么能比城里的高楼、大厦、石狮子还要可爱啊?

师:是呀,为什么比这些还要可爱呀,孩子们,我们来关注这个句子中的一个词,别有风趣,什么意思?哎,好

生:别有风趣指的是特别的趣味。

师:特别的趣味,与众不同的味道是吧?装饰呢?什么是装饰?

生:装饰的意思是打扮,让自己好看。

师:好啊,都理解了这两个词,那么课文中这两个别有风趣的装饰指什么?

生:指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师:对呀,那为什么这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作者说它是别有风趣呢,联系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师:不好说是吗?孩子们,咱们在城市里经常能看到的门前装饰也许正是这一些石狮子,感觉怎么样?

生:威武

师:大旗杆呢?

生:很壮观。

师:是的,这些石狮子和大旗杆也许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气派,然而乡下人家的门前装饰却是这些普通的瓜和叶,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舒服;与众不同;像人一样,感到很生动、活泼

师:是呀,通过这些与石狮子、大旗杆的对比,乡下人家的这些生机勃勃、色彩艳丽的瓜和叶更让人觉得亲切、舒服、十分可爱,课文里这个句子作者正是通过对比的写法把这一种独特、迷人的感觉展示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读前半部分,老师读后半部分,好吗?(课件)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句子——同学们,这就是乡下人家屋前别有风趣的瓜架(板书),除了瓜,还有哪些地方也表现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呢?找到读一读。

(2)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3)课件出示这些按照季节来开放的花是哪些花呢?看,芍药、凤仙、鸡冠花、大力菊,看着这些花在你眼前轮番开放的情形,你想到了什么词?

(4)重点理解“朴素和华丽”

师:是呀,在我们的公园、在我们的街道也许都能见到,乡下人家把他种在哪了?(门前的场地上)有没有漂亮的花盆去装饰它?这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自然的美,朴素的美

师:再看看这些花开放时的颜色和样子,给你一番怎样的感觉?

生:鲜艳、色彩明丽

师:鲜艳、大方,非常的华丽,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正是这一组看似矛盾的反义词,才让我们的农家下院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真是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花,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画。一起来读。“有些人家风光”

师:花美,读书声更美,让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到屋后看看吧,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看见了很多的笋牙和竹子。

师: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这些笋和竹?

生:作者他用了拟人句好像把笋和竹都写活了,读了之后就好像感觉他在你面前

师:是呀,一个拟人句你从那个词看出来的?

生:我从探出头来这个词看到的

师:真会读书,发现了作者写作的秘密。这个拟人句用的好啊

师:一个探字还让你联想到什么?一个探出头来的小竹笋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想说什么?

生:看到了缤纷的世界,他想说燕子姐姐你好,大树哥哥你好

师: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小竹笋,你呢

生:多么美丽的世界啊,我要快快长大

师:充满了好奇,来到了这个世界,同学们,一个探字,一个拟人的动作就让我们走进了小竹笋的内心,感受到了他的机灵与可爱,这样的小竹笋你喜欢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这句话吧

4、小组合作学习3——6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

(a)读——默读课文

(b)画——画出独特迷人的句子

(c)写——写写你的感受

1、组内交流

2、班内展示

(4)感悟美

乡下人家这种独特、迷人的美其实是一种()美。

(5)书写美

写一写校园中独特迷人的美。

7、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美、独特迷人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文章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教学思路

《乡下人家》是第六组课文的第一篇文章,本文一读课题,眼前就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然而,对从未或者是极少接触农村生活的城市孩子来说,让他们体会本文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有难度。因此,本课教者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以文本为媒介,教师为引导,借助文本训练学生说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个人自学、小班交流、大班展示等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向别人介绍一处乡村风景,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乡下人家的美好景物,加上小标题。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感受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

3,体会作者善于抓住最平凡事物、最普通的场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特点的写法。

4、学习作者对动植物生动形象的拟人化描写。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一个自然段进行学习,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具体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美。

五、教学准备

教师

1.认真研读教材。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熟读《乡下人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流程

以读为基础,以语言训练为导向,以引导、点拨为手段,以练说为重点。

(一)导入美

1、板书课题

孩子们,在走进课文之前呢,老师想先和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画课件(师:让我们漫步在乡间的小道上,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家农家的小院)

孩子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同学们,乡下对于你们来说是向往,对老师来说是回忆,那对久别故乡多年的作家陈醉云来说,又寄托了他怎样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乡下人家,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乡下人家,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寻找美——(自主读书,整体感悟,概括美景)

1、自主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美景?

(1)老师概括一个

(2)师生共同概括一个

(3)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自己概括。

2、出示课文中心句

(3)品读美——(抓住重点词句,提升情感)

1、出示学习要求

(1)读——默读课文

(2)画——画出独特迷人的'句子

(3)写——写写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能起来说一说,你画了哪个句子?有什么样的感觉?

(2)出示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3)这句话还有谁想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啊?你也是画了这句话对吗?

(4)生:农村的风景怎么能比城里的高楼、大厦、石狮子还要可爱啊?

师:是呀,为什么比这些还要可爱呀,孩子们,我们来关注这个句子中的一个词,别有风趣,什么意思?哎,好

生:别有风趣指的是特别的趣味。

师:特别的趣味,与众不同的味道是吧?装饰呢?什么是装饰?

生:装饰的意思是打扮,让自己好看。

师:好啊,都理解了这两个词,那么课文中这两个别有风趣的装饰指什么?

生:指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师:对呀,那为什么这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作者说它是别有风趣呢,联系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师:不好说是吗?孩子们,咱们在城市里经常能看到的门前装饰也许正是这一些石狮子,感觉怎么样?

生:威武

师:大旗杆呢?

生:很壮观。

师:是的,这些石狮子和大旗杆也许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气派,然而乡下人家的门前装饰却是这些普通的瓜和叶,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舒服;与众不同;像人一样,感到很生动、活泼

师:是呀,通过这些与石狮子、大旗杆的对比,乡下人家的这些生机勃勃、色彩艳丽的瓜和叶更让人觉得亲切、舒服、十分可爱,课文里这个句子作者正是通过对比的写法把这一种独特、迷人的感觉展示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读前半部分,老师读后半部分,好吗?(课件)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句子——同学们,这就是乡下人家屋前别有风趣的瓜架(板书),除了瓜,还有哪些地方也表现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呢?找到读一读。

(2)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3)课件出示这些按照季节来开放的花是哪些花呢?看,芍药、凤仙、鸡冠花、大力菊,看着这些花在你眼前轮番开放的情形,你想到了什么词?

(4)重点理解“朴素和华丽”

师:是呀,在我们的公园、在我们的街道也许都能见到,乡下人家把他种在哪了?(门前的场地上)有没有漂亮的花盆去装饰它?这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自然的美,朴素的美

师:再看看这些花开放时的颜色和样子,给你一番怎样的感觉?

生:鲜艳、色彩明丽

师:鲜艳、大方,非常的华丽,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正是这一组看似矛盾的反义词,才让我们的农家下院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真是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花,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画。一起来读。“有些人家风光”

师:花美,读书声更美,让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到屋后看看吧,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看见了很多的笋牙和竹子。

师: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这些笋和竹?

生:作者他用了拟人句好像把笋和竹都写活了,读了之后就好像感觉他在你面前

师:是呀,一个拟人句你从那个词看出来的?

生:我从探出头来这个词看到的

师:真会读书,发现了作者写作的秘密。这个拟人句用的好啊

师:一个探字还让你联想到什么?一个探出头来的小竹笋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想说什么?

生:看到了缤纷的世界,他想说燕子姐姐你好,大树哥哥你好

师: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小竹笋,你呢

生:多么美丽的世界啊,我要快快长大

师:充满了好奇,来到了这个世界,同学们,一个探字,一个拟人的动作就让我们走进了小竹笋的内心,感受到了他的机灵与可爱,这样的小竹笋你喜欢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这句话吧

4、小组合作学习3——6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

(a)读——默读课文

(b)画——画出独特迷人的句子

(c)写——写写你的感受

1、组内交流

2、班内展示

(4)感悟美

乡下人家这种独特、迷人的美其实是一种()美。

(5)书写美

写一写校园中独特迷人的美。

7、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美、独特迷人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教学重点】

1、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断。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读一读,说说诗所描绘的意境:

总结:诗中描绘的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2、想去看看孟浩然描绘的乡下什么样吗?让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在音乐声中欣赏乡下人家特色的画面)

3、导入: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用文字来描绘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陈醉云,来学习第21课《乡下人家》。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⑴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⑵ 你对乡下人家有什么样的感觉?

⑶ 作者的最直接感受是什么?用──划出来。

2、师生交流:

⑴ 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⑵ 说感受。

⑶ 找到中心句。

① 独特、迷人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② 齐读句子。

作者笔下的乡下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三、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合作学习,感受美:

⑴ 用简短的语句概况作家写了哪些白天的画面?

⑵ 画面:

屋前搭瓜 架门前种鲜花

屋后春笋 冒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 嬉戏

⑶ 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你最喜欢的是哪个画面?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2、画面逐个分析:

(由学生挑选喜欢的,相机出现,理解)

画面一:屋前搭瓜架

⑴ 看图片,想象说话:

这美丽的色彩仿佛要告诉我们什么?

⑵ 这里有一句话很难,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看你能想到什么?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① 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农家屋子前攀着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和叶子,点缀其中的青的红的瓜,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别致亲切可爱,纯朴自然,春种秋收,夏可遮凉)

②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特殊、不同,与城里的房屋门前不同)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吗?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①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想象一下什么样?(生想象)会给人什么感觉?(威严,冷漠)

② 出示图片,比较三者,填空练习

花儿落了的时候,结出( )的瓜,像( )似的挂在房前,衬着( ),它不如高楼门前的石狮子那样( ),也不如旗杆那样( ),却是那么( )。

⑶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画面二:门前种鲜花

眼前除了绿绿的瓜架还有什么,对,有红花。怎么描写的?谁来读读?我们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一句。

朴素和华丽本来是相对的,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乡村风光本是朴素的,鲜花的开放却使之增添了许多明丽的色彩,所以)

(虽然是很常见的花,但是它们开得是那么的漂亮)

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一年四季都有花相伴都高兴呀,这真是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画面三:屋后春笋冒

我们从门前来到屋后,那里有什么?竹!怎么读?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⑴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春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春天的乡下生机勃勃)

⑵ 理解探换成长──这是调皮的娃娃想和你捉迷藏呢!读─这是些好奇宝宝急切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呢。作者多喜爱他们啊,把他们当成了人来写,再读读,体会一下!

⑶ 想象雨后春笋的画面

画面四:院里鸡觅食

⑴ 刚才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都是植物,这里还有小动物呢,谁来读读描写鸡觅食的一段,谁描写鸭戏水的一段。听听从他们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⑵ 你为什么会这么读?

(妈妈带小鸡觅食)雄鸡呢?这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它在干什么呢?心里会怎么想?(斗志昂扬的将军,尽职尽责的丈夫)。

画面五:河中鸭嬉戏

⑴ 那河中的鸭子呢?谁读读?

⑵ 你从哪些词中读出了什么?

(从游戏中读出鸭子们生活的很自由很快乐;从从不吃惊中知道了这种自在、轻松、和谐的场景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⑶ 带着我们丰富地想象再读读这段话。

四、总结全文,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那些平凡普通的事物也蕴涵着独特而迷人的美。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现在,就让我们伴着柔美的音乐,读1~4小节,感受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

2、拓展:

⑴ 当个小诗人,有感情地背诵你最喜欢的画面。

⑵ 当个小作家,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描写乡下人家冬日独特、迷人的风景。

【板书】

乡下人家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独特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迷人

河中鸭嬉戏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我带学生进入课文,让他们通过自学了解课文内容,并用上恰当的词语概括地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通过初步的概括后,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乡下人家》一课教学结束时,我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实践活动,当当小画家,当当小作家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不同的实践历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

20xx年6月6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准备:

幻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认读“装饰、和谐、风趣”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重点词句,品位语言之美,感受田园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生动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图片欣赏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感受,概括乡下人家景色的特点。

课件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受语言之美

过渡:那么乡下人家的一道道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哪呢?让我们先去读读第1、2自然段。

画面一:屋前搭瓜架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出示:“屋前搭瓜架”是一道( )的风景。

2、交流体会。

(1)色彩艳丽: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颜色)

(2)形态各异:圆圆的南瓜,细细长长的丝瓜。(形状)

(3)可爱、别有风趣:

3、指导朗读。

4、小结。

画面二:门前种鲜花

出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1、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2、感情朗读。

画面三:雨后春笋冒

出示: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来。

1、读一读,交流体会。

2、小练笔:你能想象这些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他们仿佛在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笋芽儿的话写下来。

课件出示: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来,他们 说: 。

3、指导朗读。

4、小结。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乡村生活,领略了“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和“雨后春笋图”,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节课你讲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后面还有几个自然段大概是安排在第二课时了,剩下的“几幅图”要到第二课时去品味,既然如此,就不能说“深深感受”,因为这节课只是感受了其中三幅图。

这样的安排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人为地把“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割裂成两半,第一课时先讲掉一点,第二课时再接着讲。这样的课时安排使得第一课时的识字学词没有了着落,学生在没有读通课文的情况下匆匆去品味“画面”;而第二课时又显得不够“过瘾”,“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就如一道美味佳肴,今天吃一半,剩下的明天再吃就不够味了。)

(五)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别有风趣 可爱

朴素华丽 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