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案
此篇文章圆锥的体积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能从不同角度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长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长短不同的三种小棒若干、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剪刀,尺子,彩色笔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下面我们这个游戏就是考考大家的见识广不广。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叫一、二,你们睁开眼,立马喊出这些建筑物的名称。(课件出示各张图片)
一、激趣导入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许多有名的建筑,老师还藏了一个。它是20xx年的焦点建筑,它通体透明,非常漂亮,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水立方)
课件出示水立方图
从外观看,水立方是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如果工人叔叔现在要给水立方的这些地方(课件闪动顶点部分)安上射灯,给这些地方(课件闪动棱部分)装上彩条,对四周墙面进行装饰,需要运用长方体的哪些知识来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含义
请同学们拿出你身边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手平拖起长方体)
摸一摸这平平的部分,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面)
孩子们,再看,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什么?(板书:棱)
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顶点(板书:顶点)
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来考考大家,我说什么,你就指什么?
2、要帮工人叔叔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学习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的特征。那下面我们就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探究之前,注意老师的要求,请看大屏幕: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
(2)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剪一剪,说一说,找出长方体的特征。
(3)在组长的组织下分工合作填好表格。
(4)各组选派一到二名同学进行交流汇报。
面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都是()形
3、特殊情况下有()个面是()形棱1、长方体有()条棱
2、可以分成()组,每组有()条棱顶点长方体有()个顶点
3、学生汇报交流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大小、形状相同。(你们同意他的研究结果吗?板书特征)
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棱长度相等(你们同意吗?板书)
有8个顶点(是这样吗?板书)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你们可以吗?你凭什么说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你们所研究的棱是分成哪三组的,能指给大家看看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证明每组棱长度相等的?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长方体的特征,我们用大屏幕演示一下。(出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课件)
4、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
指着黑板上的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它们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长、宽、高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随着其摆放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展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效果测评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找到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清楚了吗?那我考考大家。
出示题一:连线题:长方体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有几个面
出示题二:填图题:根据长方体图形分别填出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题三:判断题:
1、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相等()
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总共是四六二十四条棱()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四、课堂小结
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你都知道了长方体的什么知识呢?请学生拿着长方体上台边指着长方体,边说自己的'收获。
这些就是教材P27-P29页的内容,请大家打开数学书,迅速浏览。
五、拓展提高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那好,我相信大家一定学得很不错了,现在能解决刚才提出的水立方的问题了吗?
出示水立方及问题图
1、要给水立方的各个顶点装上射灯,一共需要多少个?
2、给水立方的每条棱(底面除外)都拉上彩条,至少需要多长的彩条?
3、如果对水立方的四周进行墙面装饰,需要装饰的墙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如果改变水立方长、宽、高,它会有什么变化呢?
课件演示整个变化过程
看来这些图形之间也有着内在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这就是学习几何图形有趣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去解决诸如水立方的实际问题。对吗?
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2
1、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原因之处有:(1)猜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初步建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预设学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这一关系,“那么三分之一这一关系怎样推导呢”引起以下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
(2)在推导过程中,带着思考题(思考题实际就是学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带有目标进行实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也非常方便,有操作性。
(3)学具准备充分,各小组选择水、沙子,增强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高。
(4)公式推导完之后的一个反例子(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和一个非常小的圆锥),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强调了等底等高。
2、练习题由浅入深,判断题主要是要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运用和理解,第2题是书上的一组题,为提高效率只列式不计算,这三道题分别是告诉底面积和高、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把几种类型都呈现出来。最后一题是动手实践题,一要考察学生的公式运用情况,二要考察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策略,虽然没做几道题,但我觉得:解决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3、本来想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参与实验,考虑到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而影响体积公式的推导,所以把这一环节省去。设计了一组大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明确不管大小,只要等底等高就有3倍这样的关系。
4、时间分配上不到位,例题的处理中,考虑到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公式并运用公式,所以没花多的时间,由于数字教大,部分学生没做完。
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推导公式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
是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1)顶部:
(2)底面:
(3)侧面:
(4)高:
4、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还认识了圆锥体。
同学们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伯伯可高兴了,你能帮他们计算收了多少粮食吗?也就是求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它又是怎样推导出来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新课
1、引导学生借助圆柱,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①、猜: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大胆猜一下。
②、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呢?你有什么想法?小组内讨论。
2、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椎的体积公式。
老师提供了实验用具,(每组有1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实验杯,一瓶矿泉水)
(1)引导学生观察用来实验的圆锥、圆柱的特点: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师板书:等底等高)
(2)学生实验:
你想怎么做实验?小组内议一议,老师指导倒一下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注意填好实验报告表。(大屏幕出示实验报告表)
A: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B: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
C: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汇报,完成计算公式的推导。
3、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发现,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要求:小组内先交流一下,选三四名同学到前面来汇报。哪个小组同学汇报?哪个小组同学补充?(学生实验并讲解,教师纠正:实验总是不十分准确,有可能差点。)
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生:我们把圆锥装满水,倒入这个圆柱体当中,正好倒了3次倒满,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这个圆柱的体积的1/3,因为圆柱的体积v=sh,所以圆锥的体积v =1/3sh
(教师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等底等高V=1/3Sh(圆柱的体积怎样求?圆锥的体积怎样求?)
4、反馈。同学们经过实验,发现了用来实验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的1/3,老师也想做实验: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一个很小的圆锥,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吗?(为什么?)
我们已经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V、S、h表示什么?利用这一关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V锥=1/3 Sh)
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
三、巩固应用
1、如果小麦堆的底面半径为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一名学生板演并汇报)学生讲解。
答:这个小麦堆的体积是6.28立方厘米。注意:计算公式上有无漏洞、计算上的指导(约分)单位名称上的指导(立方)。
2、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r和高h,如何求体积V?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d和高h,如何求体积V?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C和高h,如何求体积V?
4、考考你:
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1/3 ×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学难点:运用圆锥体积公式正确地计算体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在一个闷热的中午,小白兔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狐狸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这两个雪糕是等底等高的。这是狐狸要用它的'雪糕和小白兔换。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如果狐狸用两个雪糕和小白兔换你觉得公平吗?假如你是小白兔,狐狸有几个雪糕你才肯和它换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1、出示学习提纲
(1) 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通过试验,你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 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3) 你能根据实验结果说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吗?
(4) 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小组合作学习
3、回报交流
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公式:V=1/3Sh
4、问题解决
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能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
5、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例题1和例题2
三、巩固练习
1、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2、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3、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4、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1.( )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
四、拓展延伸
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31?4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五、谈谈收获
六、作业
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我们每组桌上都摆着几何形体,哪种形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举起来。
这是什么体?(圆锥体)
(板书:圆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体,这里有几个画好的几何形体。
(出示幻灯)
一起说,几号图形是圆锥体?(2号)
(指着圆锥体的底面)这部分是圆锥体的什么?(底面)
(指着顶点)这呢?
哪是圆锥体的高?(指名回答。)
(用幻灯出示几个图形。)
在这几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就举几号卡片。
(学生举卡片反馈)
你为什么选2号线段呢?为什么不选3号、4号呢?(指名回答)
那么这个圆锥体的高在哪呢?(在幻灯上打出圆锥体的高。)
看来,同学们对于圆锥体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在“圆锥”二字的后面写“的体积”。)
(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实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再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这两个形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引起学生争论,说法不一。)
看来我们只凭眼睛看是不能准确地得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必须通过测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等我们学完了圆锥的体积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
为什么?(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大米、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注意,用大米做实验的同学不要浪费一粒粮食。
(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不是)
是啊,(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米,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或米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
(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填空:
2、板书例题。
例一个圆锥体,它的底面积10cm,高6cm,它的体积是多少?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20(cm)
答:它的体积是20cm。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会求前面遗留问题中的比大小的圆锥体体积了。
(幻灯出示其中之一)这个圆锥体,直径为10cm,高为12cm,求体积。
(学生在小黑板上只写结果,举黑板反馈。)
你们求出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314cm。现在告诉你们另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我已经计算出来了,它的体积也是314cm。这两个形体体积怎样?(一样)刚才我们留下的问题就解决了,看来判断问题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5、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起几号卡片。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dm),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dm)。
②3a(dm)
③a3(dm)
(举卡片反馈,订正。)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cm,圆锥体体积是()cm。
(学生举卡片反馈,订正。)
6、刚才都是老师给你们数据,求圆锥体体积,你们能不能直接告诉我你们桌上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呢?(不能)
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底面积和高。)
需要测量什么?(底面半径和高。)
怎么测量?(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
今天回家后,把你们测量的数据写在本子上,再计算出体积。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出思考题:
现在我们比一比谁的空间想象能力强。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老师给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
(四)指导看书,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猜测两组圆锥的大小,激发学习的欲望。在公式推导过程当中又引导学生估计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高涨。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了课初学生猜测体积大小的两个圆锥,并引导学生边测量,边计算,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是在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个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测量的基础上的,学生不仅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参与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是教学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四是练习有坡度,形式多,教学反馈及时、准确、全面、有效。
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6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所讲的《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实验版,第十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甘做学生的朋友,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全面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自主探究所学的内容,完全改变过去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教材我想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倒水或沙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即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例2是已知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子的体积。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前面学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已进行了学习,对其特征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熟练地计算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 识 技能: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情 感 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教法选择
利用多媒体、观察法、实验法、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
七、学法指导
观察实验 —合作探究—达标反馈— 归纳总结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水和沙土。
九.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 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并请学生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动画情景故事(配音乐):
盛夏的一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热得喘不过气来,都想吃点解暑的东西。漂亮的小白兔去冷饮店买了一块圆柱形的冰麒麟,聪明的狐狸拿着一块圆锥形的冰麒麟想和它交换……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块冰麒麟等底等高)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小白兔上当了吗?
问题二:狐狸和小白兔怎样交换才算公平?
3.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课,然后帮帮小白兔好吗?
【自主探索,动手实验】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小组是怎样实验的?
1. 小组实验。按照实验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多媒体课件展示)
每四人为一小组,各小组长带领三个成员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
2. 全班交流。
组织收集信息 —— 引导整理信息 —— 参与处理信息
3. 引导反思。实验过程让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4. 公式推导。
全班同学集体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实验过程,并结合自己的实验活动试着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1/3。
用字母表示为: V=1/3sh
5.思考:如果要计算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
6.问题解决。
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课件出示:等底等高)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例2:建筑工地上有许多沙子,堆起来近似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
有多少立方米?(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具体解题过程让同学们自己大显身手,个别学生可以上讲台板演,然后教师作最后讲评。
【练习巩固】课件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一.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二.填表。
已 知 条 件 体积
圆锥底面半径2厘米,高9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6厘米,高3厘米
圆锥底面周长6.28分米,高6分米
【拓展延伸】:
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圆锥的体积有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作业布置】
课本25页第3、5、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