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想别人没想到的》

2025/10/06教案

此篇文章《想别人没想到的》(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内容。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认真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骆(luò)驼(tuo)连绵(mián)起伏(fú)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4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画师最后所说的那段话。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所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卡片、挂图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一、导入:

1、有一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有一天,画师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在同样大小的一张上画骆驼,看谁画得多?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画了起来。到底谁画的多,请你来读一读《想别人没想到的》。

2、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分

二、初读

1、第一遍阅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注释或字典,正确朗读课文。比比谁最先达到要求。

检查:

(1)恰好 连绵起伏

(2)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评价。

2、第二遍阅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两则寓言故事,比比谁读得最好。

检查:每人读一句,读得最好,做到正确流利的学生免做当天的朗读作业。

学生自由读、集体读、比赛读

学生自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做到正确流利。

扫清文字障碍,能过读准生字生词。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过正确的断句停顿。

三、自学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批。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帮助学困生。

学生自学课文,进行画批。

(1)不懂的地方 画横线打?

(2)查字典,简单注明意思。

(3)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学。

(4)读后想法或感受。

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

四、读中悟、悟中读

1、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进行交流。

教师注意听学生发言,对于问题要及时引导。

2、补充:

(1)在巡视中发现的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或理解。

(2)三个徒弟是怎样画的?

(3)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再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用“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个题目。

学生提出自己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问,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同时记下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用三种不同的线段画。

分段读课文。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互学有价值的问题,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的习惯。

五、练习

1、找出描写山峰的词语。

2、词语替换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课件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评评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用“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

①要是;

②你;

③好像。

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课件出示:你还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三)《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课件出示: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拓展练习

1、导语:这一单元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我们也来练习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四)《十里蛙声出山泉》的画及简介

启发: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呢?。

3、每人在本上写故事,而后交流。

4、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大徒弟,许多小骆驼

画师(不满意)二徒弟,许多骆驼头

(称赞)小徒弟,两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6

【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位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创新思维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的题目也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感悟小徒弟的创新精神,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才能有新颖的思维。

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小徒弟画的蕴意及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他画了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假如你是皇上,你觉得哪幅画画得最好呢?为什么?

2、导入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3、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概括提示。

2、汇报交流。

三、细读感悟,理解课文

1、出示默读要求,自读自悟

(1)画师给徒弟们出了一道什么考题?

(2)他的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的?请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作画的句子。

2、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第一个问题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相机朗读)

(2)第二个问题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相机朗读)

①大徒弟是怎么画的?要读出“多”,强调重读哪些字词,指导读。猜猜大徒弟是怎么想的,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②二徒弟是怎么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多?猜猜他又是怎么想的?

③出示小徒弟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3、比较三幅画,哪个徒弟画的最多?

4、当画师面对三幅画时,他是怎样的表现?想一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是偏心还是另有原因?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出示画师的话)

⑴指名读。

⑵理解画师的话。(解释“若隐若现”)

6、现在你能明白画师为什么会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

7、你还有没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

8、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呢?(学过的课文: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

四、总结全文,领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