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仲永》有感
此篇文章读《伤仲永》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伤仲永》有感 篇1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读《伤仲永》有感 篇2
《伤仲永》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内容却令人回味无穷。
我站在窗前,百般无聊,随手拿起一本书,看到了一篇文章《伤仲永》。原来讲的是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因没有受得良好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离不开后天的学习。
俗话说“勤能补拙”。即使你的脑子不聪明,但如果你肯用功读书,认认真真地学习,你也会取得好的成绩。正如我的一个姐姐,她并不聪明,她的老师也这样认为,但她从不放弃。她一直比别人多用两倍的时间去学习,凭着自己的努力,她最终取得了好的成绩。
同小仲永一样的人,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天资聪颖,但不用功学习,最终也难成大器。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读《伤仲永》有感 篇3
《伤仲永》中的方仲永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神童。五岁就能“指物做诗”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 而到了十二三岁,“令做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最后沦为“众人”。短短数十年间,一个卓有才华的少年就如此失尽光彩沦为众人,是何原因?这一切全都是由于他的父亲贪图乡人的钱财,天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人,没有让仲永进入学堂读书,接受教育,走上报效祖国的道路。唉,怎么能不为仲永的才华消失而扼腕叹息呢?
尽管文中谴责的是仲永的父亲,但却含有对泯灭人才的环境的批评。文中的社会环境的确不好,乡里人想用钱财讨取仲永的诗作,这才导致仲永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对此当然会引起共鸣。当今社会,父母只顾着赚钱,忽略了关心孩子的学业。他们往往认为多赚点钱留给下一代,下一代就会衣食无忧。可是现在是人才的时代,虽然现在还能勉强生存下来,可过个三五年,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成为世间的庸才。可见,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目光短浅,只看见眼前利益。文中仲永的父亲就是如此,只看见现在有利可图就要仲永拜访同乡人。如果你把他培育成人,利益比这眼前的要强不知多少倍。
一个人先天天资聪明是需要的,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为重要。但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与提高的环境也是徒然。所以作为与仲永同龄人的我们要抓住机遇,在如此优良的环境中成长,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定会绽放出最鲜艳的花朵!
读《伤仲永》有感 篇4
我认为人的才能知识决不是可以单单的去依靠天赋,而且要注意培养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能力,强调了后天的培养比自身的天赋重要的多.对才能的发展也很重要.
比如说:李贺,李贺七岁就能写文章,这不是天赋吗?但是李贺后天也非常努力.他每天日出之时,就骑着小马儿,和书童一起,背着书,看见一事一物,便作一诗,到了太阳下山时,一篇诗就写好了,这不是后天的学习吗?
再比如说:王安石,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离他家不远就有一个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面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与面馆的老板和伙计都相识了.一天,王安石又到那家面馆吃饭.进门后,挑了一个位子坐下来.老板和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好了吗?"跑堂的伙计答道:"就来."不一大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里面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让他自己去端.王安石一不计较,他走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条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得对王安石说:"你要是可以把这碗肉丝面端到外面去,而且一滴不洒,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一定"大师傅说.王安石用筷子轻轻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里自然就只剩下一半的汤了.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条,顺当当的把一碗面条端到了大厅前,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道:"王安石真神童啊!"王安石长大后更加酷好读书,勤于思考,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舍不得放下书,而且他读完书后还经常默默地思考他读过的内容,有时和别人在一起,也还在想着书中的内容.因此很少有人看到他笑.他在常州做太守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宴会,酒席宴上有一个人歌舞取乐.
忽然,王安石大笑起来,大家不懈其意.猜测是那个名伶表演的实在太好了,使得太守很高兴,于是重重的赏赐了那个名伶,说:"你能让太守高兴.值得奖励!"只有一个人感到怀疑.认为太守不是因为这个而笑的,于是找了个机会,问王安石当时为何发笑.王安石回答:"我那几天在想道家的《常卦》,怎么都不理解,吃饭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实在是太高兴了,不由得笑了起来."最后王安石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这些都与他后天的努力与培养密不可分的.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认为后天的培养与教育比天赋要更重要!
读《伤仲永》有感 篇5
今天我们学习了伤仲永。
这篇文言文是这样讲的: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余闻之也就"是过渡句。”之“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中,仅从传闻的指,尚未见到仲永。这种见闻录的方式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
本文是想要告诉我们:人的知识才能梦绝不能依靠天赋,强调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