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惊弓之鸟》优秀教学设计

2025/10/07教案

此篇文章《惊弓之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惊弓之鸟》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 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

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 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

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3、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字理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板书: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板书设计: 18、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往高处飞 ↗│

心里害怕 ↗↓

结果:不用箭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教学后记:

本课抓住两点进行训练:

1、为什么更羸只拉以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了?让学生抓住最后一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弄清之中的逻辑关系,领悟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思考的精神;

2、感情朗读训练,更羸的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魏王的话读出什么语气?然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分角色朗读训练。

《惊弓之鸟》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

3、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更羸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2、进行读懂自然的训练。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

启发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达标规程】

整体感知──质疑解惑──理解寓意──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要讲了更羸不用箭,只用弓就让天上飞翔的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2、哪个自然段描叙了更羸只拉弓就让大雁掉下来的经过。(第五自然段)

二、导学达标

1、重点段切入,引导学生理解大雁掉下来的原因:

⑴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在这一段里,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的问题:

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为什么直往上飞?大雁拍了两下翅膀,为什么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下来: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以进一步理解“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老师说第一句:因为这只大雁听到“嘣”的一声响,所以……

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

因为它拼命往高处飞,所以……

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

老师边指导学生说,边板书:嘣害怕高飞裂开掉下,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指名说。

刚才,我们是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现在,我们变一种形式说,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老师可以给学生举例说明:比如,大雁直掉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然后,让学生练习着说,同桌之间相互练习,然后指名说。

⑶演示大雁受惊后活动的.经过,理解“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

①老师读第五自然段,同学们做动作。(学生可用自己的铅笔盒当大雁。)

②指名上讲台演示,让其他学生说说他演示的好不好。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什么地方不好。

③老师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直”。“直往上飞”是说大雁一个劲儿地往上飞,“直掉下来”是说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垂直地掉下来。

④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知道,是课文中的哪个字置大雁于死地的?

(指名)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声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更羸的本事是什么。

可先让同桌间相互讨论,然后点名说。

2、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理解更羸是怎么知道大雁受过箭伤的:

⑴更羸是根据什么看出那是一只受伤的大雁的?请大家在第二自然段中划出答案。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我们看到的大雁平时是怎么飞行的?

③更羸看到的大雁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大雁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对此,你有什么疑问吗?

a、大雁为什么飞得那样慢?

b、大雁为什么边飞边鸣?

④学生讨论回答: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叫得惨是因为……

你们是在第几自然段中找到的?

⑤引导学生理解“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第一句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是更羸看到和听到的,第二句话“飞得慢,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是他根据观察进行的分析。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第二句话换一种说法。

完成练习:

更羸通过认真的(),动脑子(),最后判断,只要(),这只大雁就能()。

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下更羸的话,认真地体会一下更羸分析得有没有道理。

⑥如果换成我们,我们知道那是一只受过伤的大雁吗?

我们没有这种本事,更羸却有这种本事。更羸不但(),而且()。让学生按照这个要求说话,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⑦更羸真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⑧大家想想,为什么更羸有这种本事,为什么我们没有?引导学生说出,更羸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

3、扩展思维,理解寓意:

⑴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你们说,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小组讨论。

在学生热烈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大雁之所以丧命是因为它第一次受到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害怕了。“惊弓之鸟”正是由此而来,常用来比喻那些受过惊吓的人,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⑵大家想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紧急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办?

⑶总结全文:

谁能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飞得慢:受箭伤

大雁嘣害怕高飞裂开掉下

叫得惨:离同伴

更羸观察分析判断

《惊弓之鸟》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述】

这篇课文写的是射箭能手更羸在打猎时,见到一只边飞边鸣的大雁,经过仔细观察,不用射箭,只拉空弓就让大雁掉了下来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告诉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第三单元第二课,写的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了,难点在于怎样让学生学会主人公善于思考、勤于观察的思维过程,做生活的小能手,这也是三、四年级阶段孩子所缺乏的,所以课堂上要着重讲解。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有关大雁的知识;

2、收集有关大雁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成语,你能告诉老师吗?(点名答: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2.很好,看来你已经把学过的成语都牢牢记住了。(出示一些成语)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3.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惊弓之鸟(PPT呈现课题)

4.看老师板书课题:惊弓之鸟。

5.师:“齐读课题(学生读),很好,再来一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到底讲了什么样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带上你们的好奇,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遇到的不认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读书)

2、通过预习,生字词都认识了吗?下面老师检验一下你们预习得怎么样?

(1)(PPT呈现生字词)齐读生字词两遍。齐读都会读了,那找同学读可以吗?

(2)点名读(要求学生仔细听,一起检查他读得怎么样)

(3)大家说他读得好吗?(生答:好),那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吧。(如果读得不够好,下一人来读)

三、指导写字

1.看来同学们预习的很充分,生字词都掌握了,下面我们来写写生字。

2.PPT呈现“我会写”生字(齐读、点名读)

3.师:下面请同学说说你们认为这些字书写时都该注意哪些地方?(点名答,师进行集体点拨)

弓:第三笔要一笔写成;

魏:“委”上下对正,“禾”右边的一捺变为点,“鬼”第十四画是撇,第十六画是撇折,竖弯钩要伸展;

射:是翘舌音,结构上“身”做偏旁的撇不要出头;

箭:和箭相似的字我们学过的还有哪些(剪、煎)“前”的第三笔横较长,要托上盖下;

雁:里面是两个“人”,要左长右短;

弦:字音是“xian”而不是“xuan”;

惨:是平舌音,结构上左边先写两点后写一竖,“参”下面三撇宜长,最下撇最长;

愈:字音是“yu”而不是“yue”

痛:里面结构的左边一竖没有勾

4.教师指导范写:魏;射;箭;雁;痛

5.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走查看书写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二、学习课文

让学生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那课文讲了谁的故事?(生:更羸)

师指导学生:“更”是一个多音字。

同学们了解到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点名答:是一个能手;射箭能手......)很好,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

(PPT呈现第一自然段),那什么样的人能成为能手呢(PPT中能手变红)?

师:那我们试着理解能手是什么意思?(点名答:擅长某种能力的人)

师:文中说更羸是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PPT中射箭能手变红),射箭厉害的人。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到九自然段

过渡: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射箭技术到底有多好,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到八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体会。

全班交流

从文中哪里看他的射箭技术好?

(PPT呈现第二段)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很自信、爱观察)

指导朗读:用肯定的语气,读出更羸的自信(点名读)师:读得很有自信

师:“更羸说他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大雁就掉下来了,你信吗?是啊,老师也不相信,那文中谁不相信更羸呢?(生齐答:魏王)那魏王对这件事是什么态度呢?

生答:“第3自然段”(PPT呈现第三段)

师:这段中哪些词最能表达魏王的`态度?(生答:信不过、本事)变红

指导朗读:读出怀疑的语气(点名读)师:从你读的语气中我们看出魏王对他的不相信

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达魏王态度的?

生答:“第6自然段”(PPT呈现第六段)

师: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生答:大吃一惊)变红

师:魏王从信不过,怀疑到大吃一惊,说明了什么?

生:更羸真有这样的本事。(点名答)

指导朗读:读出惊讶的语气(点名读)师:读得很棒,同学们向他学习,再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

那更羸是怎么做的,让魏王大吃一惊?(PPT呈现第5段)

带动作朗读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更羸真的有这样的本事;他是怎么做到的)对呀,这是什么原因?

PPT呈现第九自然段

师:这段话中哪些是他看到的,哪些又是他听到的,用直线画出来。

生:第一、二句是看到的和听到的,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点名答)

板书:飞得慢叫得惨

师:看到这些现象,更羸又是怎样分析的呢?(你来读一读他怎样分析的句子,“2句”)

师:答得很对,看得出来,这位同学也是一个很仔细的人。

板书:分析

师:更羸通过仔细观察,他分析出了大雁飞得慢是因为什么?(点名答: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大雁叫得惨又是因为什么?(点名答: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第二句话是采用了先说结果(飞得慢;叫得惨),才引出原因(受过伤......;离开同伴......)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呢,想一想。

师继续:是为了作出正确的判断,同学们以后写作中也可以试着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进一步分析,更羸知道了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大雁了?引导进入3、4句学习。

师:所以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害怕,就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啊,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

齐读

全文分角色读,男生组合女生组,教师旁白(要求:有感情朗读,读出大王的信不过、大吃一惊等语气。)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总结:更羸通过观察、分析、进一步观察、判断出来大雁不用箭,只拉弓就会掉下来,可以看出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点名答: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同学都说得很好,更羸就是一个乐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生活中的小能手。

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师引导: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来,拼命像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答)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点名答:被箭惊吓怕了的鸟)

师:答得非常好,“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弦的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鸟”是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PPT呈现成语解释)

四、作业

1、和爸爸妈妈分角色朗读课文。

2、写本课生字词。

3、做语文同步。

板书设计

飞得慢善于观察

10惊弓之鸟

分析

叫得惨

善于思考

《惊弓之鸟》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

3、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更羸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2、进行读懂自然的训练。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

启发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达标规程】

整体感知──质疑解惑──理解寓意──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要讲了更羸不用箭,只用弓就让天上飞翔的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2、哪个自然段描叙了更羸只拉弓就让大雁掉下来的经过。(第五自然段)

二、导学达标

1、重点段切入,引导学生理解大雁掉下来的原因:

⑴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在这一段里,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的问题:

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为什么直往上飞?大雁拍了两下翅膀,为什么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下来: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以进一步理解“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老师说第一句:因为这只大雁听到“嘣”的一声响,所以……

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

因为它拼命往高处飞,所以……

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

老师边指导学生说,边板书:嘣 害怕 高飞 裂开 掉下,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指名说。

刚才,我们是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现在,我们变一种形式说,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老师可以给学生举例说明:比如,大雁直掉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然后,让学生练习着说,同桌之间相互练习,然后指名说。

⑶演示大雁受惊后活动的经过,理解“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

①老师读第五自然段,同学们做动作。(学生可用自己的铅笔盒当大雁。)

②指名上讲台演示,让其他学生说说他演示的.好不好。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什么地方不好。

③老师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直”。“直往上飞”是说大雁一个劲儿地往上飞,“直掉下来”是说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垂直地掉下来。

④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知道,是课文中的哪个字置大雁于死地的?

(指名)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声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更羸的本事是什么。

可先让同桌间相互讨论,然后点名说。

2、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理解更羸是怎么知道大雁受过箭伤的:

⑴更羸是根据什么看出那是一只受伤的大雁的?请大家在第二自然段中划出答案。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我们看到的大雁平时是怎么飞行的?

③更羸看到的大雁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大雁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对此,你有什么疑问吗?

a、大雁为什么飞得那样慢?

b、大雁为什么边飞边鸣?

④学生讨论回答: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叫得惨是因为……

你们是在第几自然段中找到的?

⑤引导学生理解“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第一句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是更羸看到和听到的,第二句话“飞得慢,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是他根据观察进行的分析。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第二句话换一种说法。

完成练习:

更羸通过认真的(),动脑子(),最后判断,只要(),这只大雁就能()。

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下更羸的话,认真地体会一下更羸分析得有没有道理。

⑥如果换成我们,我们知道那是一只受过伤的大雁吗?

我们没有这种本事,更羸却有这种本事。更羸不但(),而且()。让学生按照这个要求说话,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⑦更羸真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⑧大家想想,为什么更羸有这种本事,为什么我们没有?引导学生说出,更羸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

3、扩展思维,理解寓意:

⑴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你们说,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小组讨论。

在学生热烈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大雁之所以丧命是因为它第一次受到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害怕了。“惊弓之鸟”正是由此而来,常用来比喻那些受过惊吓的人,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⑵大家想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紧急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办?

⑶总结全文:

谁能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飞得慢:受箭伤

大雁 嘣害怕高飞裂开掉下

叫得惨:离同伴

更羸观察分析判断

《惊弓之鸟》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理解“惊弓之鸟、射箭能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披文入情,体验和感受更羸、魏王、大雁的内心世界。

3、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许多成语故事,你能说出他们的题目吗?(坐井观天,守株侍兔,拨苗助长……)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则成语故事,它就是“惊弓之鸟”

[板书:惊弓之鸟]

3.解释课题:这里的鸟指的是哪种鸟(生:大雁),弓指的是弓箭,惊是什么意思呢?(生:受惊吓,害怕……),那么,(惊弓之鸟就是被弓箭吓怕的鸟。)大家齐读课题:惊弓之鸟

4.导入课文:;围绕这只被弓箭吓怕的鸟,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学生自读课文,叙述故事)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

1.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注意: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

古时候魏国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

(媒体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因为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所以魏王请他去郊外打猎。(打猎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指名读课文,自找答案。

3. (研读第二段)更赢与魏王外出打猎时,对魏王说了些什么?(显示句子“大王,……掉下来”)[更赢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说的]

更赢不拿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你们信吗?魏王信吗?你觉得更羸说这句话时心里有把握吗?说说为什么?

(预设:1认为有把握,联第第一节的“有名的.射箭能手”;也可能是看到更羸“仔细”看了看。2认为没把握。

对策:1 带着自信的语气读更更羸的话。2怀疑的态度读魏王说的话。)

4如果你是更羸,你仔细观察这只大雁,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对魏王说这句话?(自信)指导读。

如果你是魏王,不相信更赢的话,你要怎么回答的?(指导读)

5请同桌练读这组对话。(过渡:面对魏王的怀疑,更羸并不着急,只是沉着地说:“请让我试一下‘。他是怎么试的?请自读第五段。)

过渡:大家想看更赢试试吗?

三、学习课文 (课件播放动画)

(一)动画一演示

1.谁愿意说说发生什么事?[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为什么它一听到弦响就掉了下来?

哪个词看出大雁拼命往上飞,又撕裂了伤口?(嘣)

3。更羸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4.显示出魏王的话,指导读出吃惊的语气。如果你是魏王你想对更羸说什么?

过渡:更赢的本事到底大在什么地方呢?

(二)动画—演示

1.再次演示动画,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质疑

生:①为什么一只大雁在飞,而不是一群大雁;

②为什么飞得那么慢? 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③为什么叫声那么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2.有了疑问,谁来解决呢?(自由朗读§9)

它飞得慢,叫的 声音很悲惨。

师引读;飞得慢,(学生读)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3.学生感情朗读第九节,体会更羸的聪明才智。

四、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五、拓展:这个意思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呢?

例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谈虎色变,伤弓之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漏网之鱼……

六、有感情朗读课文

1.师生分角色朗读(根据课堂情绪)

2.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通过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生回答)希望你们能学习更蠃的智慧,遇事多思考,不要做“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优秀教学设计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