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时标准的相关要求,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体会“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
3、理解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内容,知道小稻秧遇险的原因。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本课教学我打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难点】
读、演、说中感悟、体会理解第
一、二自然段中四字成语及小稻秧遇险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受文本
——以“悯农”入手,在朗读古诗中感受小稻秧。
1、出示古诗《悯农》,引出课题。
2、师生板书课题,强调“稻秧”和生字“险”(左窄右宽,耳朵长又扁,遮住半边脸。)
3、学生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学习字词,初读文本
——紧扣“生字词”,在具体字词中走近小稻秧。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指导写字,规范美观。
3、由“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引出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读中随文正音)
2、教师扮演小稻秧与学生一起演演课文的第
一、二自然段,感受小稻秧的遇险过程。
3、再读第
一、二自然段,并出示课堂练习说话题:“这真是一群____的杂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准确使用词语。
四、拓展文本
以“你想对气得病倒的小稻秧说什么?”为话题,分别采访学生。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三至五自然段的脱险部分,下节课演演这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
小稻秧脱险记
杂草气势汹汹、蛮不讲理
脸色蜡黄、病倒了喷雾器?
七、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课文十分有趣,学生很是喜欢。由于是第一课时,我打算让学生通过读——演——说等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理解课文生字词和第
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在课堂上,我将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期望得到一定的效果。
1、充分利用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
2、对于中低年级来说,想一想、演一演、读一读等环节正是他们表达情感,促进语言内化,感悟文本内涵的良好手段。在学习“遇险”部分时,我尽量与学生一起表演,通过“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对课文第一部分——“遇险”的体验更加渗透。设想都是美好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我将更加用心渗透教材理念,争取做到更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志趣。
教学过程:(略)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2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所以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为“我说你猜”的环节,让孩子在回顾平常所看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科普性童话故事这种文体。在字词教学环节,我选择了让小组代表上台来分享他们小组的课前预习成果,但是在课上这样做虽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但是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自主学习。因为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发现还是有同学把课文读得磕磕巴巴,有些生字读起来还是很费力。这也令我反思了一下,课前预习作业虽然布置了,但是我没有做好反馈工作,没有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解决了本课的生字问题。这也是我对预习作业不重视的一个体现,没有完全做到“有布置、有反馈”。
这篇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小稻秧“遇险”、“脱险”两大部分。为了让孩子们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之前在宋老师班级试上的时候,我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有孩子举手准备回答了,我走到这个孩子的旁边问他:“你有朗读课文吗?你现在还没读课文怎么就举手了呢?”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平时一定是个顽皮爱出风头的孩子。但在昨天研讨时,朱校长说“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完全不用读完课文再来回答。听了朱校长给的这个建议让我突然明白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试上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而我却没有及时的去思考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课堂上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能反映出这节课的问题,抓住这些小细节反思并及时调整课堂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好方法,而我在这项工作上真的是有太多的地方要弥补。
在概括课文大意时,我是板书了“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和“欺负、遇险、消灭、脱险”这几个关键词,然后让孩子根据板书的这几个关键词来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虽然大部分孩子都能概括出来了,但是在孩子们概括完以后,我没有进行一个学习方法的总结。谢老师与王老师在她们的课上就总结了如果要概括一个故事的大意,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这件事情的原因、经过和结尾。虽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但至少让他们知道了老师列出这些关键词的意义,下次他们在遇到这种问题是能有这样的意识。
由于《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比较简单,所以知识点并不是很多,最主要的还是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是想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层层推进,从而让孩子对词语的理解从不懂到略懂到完全懂。第一层次的读我是让不懂这些词语意思的孩子起来读课文,然后请已经理解词语意思的孩子起来评价前一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最后再让这位评价的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孩子不会评价,评价的内容往往是“我觉得他的声音不够响亮”或者是“我觉得他读得没有感情”,虽然这样评价也正确,但是却说不出是怎么个不好,哪方面的感情用得不到位,这也和我平时在课堂中对于孩子语言训练的缺乏有关系。第二层次的读是让孩子上讲台来进行表演,他们边表演我边进行词语的`分析,力求让他们通过直观表演来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设想是美好的,但是结果却是现实的。在上完课后,我发现孩子在这些词语的理解上还是一知半解,浮于表面,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层层推进理解词语。,在教学中更没有体现童话这种文体的特性。
最后,反思整节课,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材。其次,抓住孩子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设计课的形式。第三遵循自主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尊重孩子们课堂的兴趣,而不是被自己的课堂设计所限制,遵循设计,超脱设计。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2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2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3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课文大笔墨写了小稻秧与杂草、杂草与喷雾器的对话。处理这些内容,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比较浓,并且读得很有感情。
在学习小稻秧遇险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词语,我让孩子们运用姿体语言,把它生动的演绎出来。在学习小稻秧如何脱险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动作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觉、一边……一边……、有气无力、纷纷”等,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自己不断的体验中学习,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把文字转化为外在表现的演绎能力。可以说整个课堂都是乐融融的。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4
《小稻秧脱险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我在教学时主要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即历险和脱险。
一、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第一部分——历险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也是难理解的词“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采用了“读读、议议、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体会、再表演,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然后在评的过程中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达到对词语理解的目的,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二、边读边演,让表演发挥促进作用。
在第二部分——脱险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动作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觉、一边……一边……、有气无力、纷纷”等,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自己不断的体验中学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件乐事。
三、方法指导,让技巧发挥引领作用。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有机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一个是表演法,在整篇课文中都有运用。在教学“收拾”一词时,让学生读读下文,从而读懂它的意思,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又给学生重新创设语境辨析词意,得出不同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意也会有它的差异。更好地为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奠定基础。
文中的“纷纷、激烈”两个词是需要造句练习的,我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联系生活,轻松完成造句练习。特别是“纷纷”一词,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给学生做好充分的铺垫,造句练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5
这学期,我在课堂上探索了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有了一定的效果,将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孩子们一下就“活”起来了。我在教学中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了自由选择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注重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在学习词语时,对于能基本掌握字音的学生,他们能选择读一读词语;对于字音掌握较好的学生,他们能选择教读词语,全班在跟读时又对词语得以巩固;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照顾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又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家在主动地学习、互助中自然地掌握了本课词语,学习效果非常不错。
可见,同一个教学内容,只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多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这样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