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读后感
此篇文章《五猖会》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五猖会》读后感 篇1
因为东关离县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前夜预定好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陆续搬下去了。儿时的鲁迅笑着跳着,催他们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脸色变得很谨肃了,小鲁迅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他身后。父亲叫他把书拿来,他忐忑着,拿着书来到父亲面前。父亲教他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背出来就让他去看会,否则不准去。这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鲁迅的头上,他读着,强记着。
太阳升得很高了,鲁迅才有把握走进了父亲的书房,梦似的就背完了。父亲这才答应让他去。大家同时活动起来。工人们把他抱起来,仿佛在祝贺他的成功一般,但鲁迅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这一切对他都失去了意义。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
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现在的解放社会与美好的家庭。
《五猖会》读后感 篇2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愉快的回忆,鲁迅也有,就像赤练蛇、百草园、三味书屋。每个人的童年也都有不开心的回忆,鲁迅也一样,那就是五猖会。
五猖会是一个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盛会,场面隆重,却是处处与礼数相悖,鲁迅期待了那么久,却从没好好地看一场。也许,从未得到的,才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是童年这场梦中最真实的记忆。
其实,鲁迅心中从未失去对五猖会的期望——“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他知道期待换来的只是失望,可他依然会期待,依然不愿放弃这一点点的希望。
到后来的鲁迅心里都过不去那个坎,那个突然被叫去背书的坎,那本到后来也不懂的`《鉴略》。当时荒废了心情去背《鉴略》,后来却是忘了《鉴略》也找不回那时的期待。“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每一个家长都使出浑身解数想让孩子学习,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有的是以奖励为诱惑,还有的干脆是加以威胁,就像是鲁迅的父亲。但他忘了一点,再小的孩子,也是有感情的,也不是任家长摆布的玩偶。所有人都在祝贺鲁迅背书成功,只有鲁迅才明白心里的感受。是彻底的绝望,然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鲁迅战胜了这绝望,却再也找不回这些磨灭的童真。
五猖会指出了当时封建制度下的封建教育,是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批判。
《五猖会》读后感 篇3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这个暑假读完了这一本书,鲁迅的作品独特而又不失特点,仿佛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华丽的好词好句,却更能吸引读者。鲁迅笔下的文字朴实,平淡,炽热的感情却展露无疑。
“朝花夕拾”的本意指的是早上开的花到傍晚再去采摘,这一层意思在作者身上就成了在晚年回忆年轻时的往事,虽然失去了年轻时展开的艳丽,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有了另一种成熟的风韵。
《朝花夕拾》虽然不是儿童所写,但是写了很多关于儿童时期的事,其中一篇名叫《五猖会》的文章,描写了儿时的鲁迅难得去观看了盛大的“五猖会”,兴奋的不得了,但父亲却要求鲁迅把书背熟,背不出,就不能去看“五猖会”,这样的一盆冷水把鲁迅的兴致一下给浇灭了,待他背完,一家人才高高兴兴的去看“五猖会”。之后鲁迅回忆道:“我并没有他们一样高兴,在路上的风景,手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五猖会”的热闹。”当我看到了这些文字,都感同身受,佩服鲁迅在父母毫不顾忌孩子心理时的无奈与厌烦。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篇幅很短,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旧时中国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情况,比如家庭怎么样教育子女,孩子应该读什么书。在日本留学时受到的歧视,旧时的私塾与新学堂的区别等等。
在暑假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受益匪浅,了解了鲁迅儿时的故事,让我流连忘返,无法自拔。
《五猖会》读后感 篇4
又再读了几遍《五猖会》以后,发现中国教育似乎从很早以前就买下了这颗种子。
这是一种很难再改变的思想观念,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觉得可能是《鉴略》很重要父亲才会让我背,这没有什么,但是为什么偏偏会让我在那个时候背呢?鲁迅先生当时的反应是这样描写的: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而后又“梦似的就背完了。”
最后导致了在上船之后“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鲁迅的父亲肯定没有想到那时鲁迅的想法,现在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我觉得家长是最该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问题的了。一些家长会说:
“哦,鲁迅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他受到了这种教育才会成功的。”
我觉得就是因为鲁迅先生的这种敢于向封建不好的思想作斗争的品质才是导致以后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我想告诉大家有些看似正确无误的想法和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却会适得其反,要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和家长都需要成长,我们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的优良传统需要学习也有一些不好的思想需要抛弃,希望大家可以深深体会。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我们的教育方式会更加成功。
《五猖会》读后感 篇5
相信不少人都读过鲁迅先生的《五猖会》,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正当大家都在欢天喜地准备去关东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求我务必将《鉴略》背完,才能去看五猖会。多年以后,鲁迅仍然对此十分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出发前让我去背书呢?
其实,许多人在小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大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淡忘了。当他们看过《五猖会》时,孩子提到的沉重经历又恍惚在脑海当中萦绕着。
当下所有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都想让孩子少玩一会儿,多做点题,让他们的成绩有所提升。父母只从他们的规划来决定孩子将来以后干些什么,成为出类拔萃的孩子。这种现象是从古到今的教育问题。中国似乎从很早以前,就埋下了隐患,这是一种很难再改变的思想观念。在文章中,鲁迅觉得《鉴赏》很重要。可是偏偏选择在孩子要出发前抽查背诵,背不出来,就不允许出去。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压力下。孩子选择了屈从,从内心里对孩子产生了伤害。我们在文章中发现。开船之后,路上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观看《五猖会》时的热闹。对于“我”都没有意义。这种扼杀孩子天性的'教育,在今天仍然在上演。
明智的父母,不应该只是注意孩子的学识,他们也懂得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应该从孩子的行为动作、神态中读读,以前小学时候我们喜欢什么,心理想些什么,仿佛父母都知道,可是上了初中后父母眼里大多都是学习,我们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他们还了解吗?
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渴盼新型的家庭的和谐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