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
此篇文章《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鲁迅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人,在那个被黑暗笼罩的社会里他并没有同流合污,在那个正人君子为数不多的社会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朝花夕拾的字里行间是对社会的讽刺,对于封建制度更是深恶痛疾。
朝花夕拾,早晨落下的花,晚上才捡拾起来。老年时回忆过去如同昨日重现,定会别有一番景象。
在朝花夕拾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无常》和《二十四孝图》。
《无常》讲述的是邻居家的.儿子突发恶疾死了,阎王派了一个无常将那病死的人带回地府。那无常见***妈哭得可怜于是缓了半刻钟才回到地府,而阎王却认为他是收了别人的钱,于是就赏了他一顿板子。
在一个充满欲望的社会里,在金钱的前提下,真情流露成了虚情假意,一切怜悯更是可笑,一切信任顷刻间荡然无存,在这个封建的社会里,情感在一点点流失,虚情假意的表情深处是一颗颗冰冷的人心。
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孝是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但孝里也不缺乏封建与愚昧。如卧冰求鲤,在寒冷的冬天,母亲想吃鲤鱼,儿子来到冰冷的河面上,脱下上衣用自己的体温融化那层厚厚的冰。稍有不慎,就是性命之忧。在丢失性命的前提下为母亲求得鲤鱼,那真的是孝吗?
《二十四孝图》里讲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在父亲死后和兄弟分了家,独自承担起抚养母亲的责任,家里渐渐地贫穷起来,儿子出生后,担心儿子会占有母亲的粮食,于是打算活埋儿子。
身为旁观者看着这些文字,不禁想到这究竟是真孝还是愚孝。那些为人称道的孝是否也充满封建与愚昧。
手里的书渐渐被翻完了,那书给我一种沉重的感觉。那是批判社会的勇气,那是污浊社会的一股清流,在那漫长的历史里,它一直在流淌,从来不曾停息。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
翻看旧的书籍,谱下新的笔录。内心又一次受到历史的撞击,童年的美好也随之轻轻跳跃。
《朝花夕拾》,一个交织着鲁迅先生儿时到青年的快乐、悲伤、怀恋、愤恨的情感故事。朴实而感人的文字,溅起了每一个读者深思的心灵。
书中,猫让“我”厌恶至极;慢慢长大,“我”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二十四孝图中,“我”看清了愚昧的封建孝道;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予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鲁迅先生从自己亲历的生活中,赞美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童年生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钢琴”,一幅幅令人心驰神往、充满童趣的画面给作者留下了甜美的回忆。
似水流年,我们的童年也已悄然而逝,成为了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在离家最近的那座古朴的老桥边玩耍、嬉戏。在那个时候,老桥陪我们度过了美好、快乐的童年。
每天,我们都相约在老桥边,手拉着手,趁着家长不注意,偷偷去桥边的小店铺买好吃的、好玩的,之后便在老桥边荡秋千、玩翘翘板……在童年的世界里,我们天真可爱,在那座刻满沧桑的老桥旁,总会发出一群孩子们窃窃私语的谈话声和那银铃般的笑声,那些声音,记录着我们童年的温馨、快乐。
岁月像过滤的.筛网,筛去记忆中的不快,留下了愉快的回忆。我总是时时惦记着家乡的老桥。一到放假,缕缕牵挂总是促使我去寻找那份自由、甜蜜的回忆!
那座家乡的老桥,是凝固的音乐。那座老桥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见证着我们的童年,承载着我们的欢笑,它陪我们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
童年的美好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鲁迅,一位令人敬仰的伟人,在他的笔下,我看见了一个耀眼的词汇——童年,让我们斟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尝……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但是,美好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年少的他,被父母送到了私塾去,是因为什么鲁迅不知道,他知道的,只有他将跟他那些可爱的花鸟鱼虫说“Ade!”
就这样开始了他乏味的私塾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要他读的书越来越多,对对子也从三言渐渐加到了七言,少年鲁迅的心里未免有些愤愤不平,本来我应该在树荫底下大口吃西瓜的,现在却坐在这间大牢笼里,读那些长的细胳膊细腿,让人一看就烦的课文?!于是,为了填满他自己的心里不平,于是想方设法的钻空子,找时机,以便能出去折腊梅、寻蝉蜕、玩甲套、描绣像,但玩不了多长时间,就被先生用眼睛给瞪回来了。然后在牢笼里继续念书。
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把本应该玩耍的孩童送到牢笼里去读书,用那些陈词滥调来消磨孩子们的`天性!难道家长们都认为家里出来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是一件可喜可贺事吗?难道家长们都认为他们是学习的机器吗?儿童时代已经远去,留在他们心里的只有深深的遗憾,难道这种结果是做父母所想要的结果吗?!
坐在那里,看着头顶上不知被缩小了多少倍的天空,孩子们心里怎么想?他们可能会嘲笑自己,“呐,我可真像只青蛙,井底之蛙。”也可能会愤怒“我不是呆在笼子里的鸟!”可没办法,自古有道“父命难为”或“母命难为”就算是再不情愿,也得硬着头皮读,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自由,过分的束缚,只能让他们变得痛苦不堪,超过他们所能承受的负荷而已。
所以,请给他们点自由,然他们做回真正的自己。
当迷雾笼罩了这片土地,将本该正确的事情扭曲。
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
那一刻,我听见了鲁迅先生心里的声音,“中国,醒来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是啊,在你无聊到精神世界感到匮乏的时候,你多么需要一本好书,一本令人苦涩、无法明理的书。是啊,在我的书架上,《朝花夕拾》这一本鲁迅的回忆录,就正是这样一本好书。
当我拿到书的第一眼,便翻开页面,查看了资料。《朝花夕拾》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作品。至于为什么说它不那么明解,那也是许多人公认的。因为那时代的封建迷信以及人民的困苦生活,鲁迅悲愤感慨,为此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在那《狗鼠猫》的小故事里,鲁迅说自己是仇猫的。为什么呢?鲁迅自己说:“有人说我是仇猫的,原因自然是我写的那篇《兔和猫》。”鲁迅认为,猫喜欢折磨弱小者,就像某些“大人物”一样;鲁迅认为猫虽然与虎豹相似,却生媚态,就像某些“毒瘤”似的;鲁迅又认为猫总是在一旁叽叽喳喳地吵闹,就像某些反对白话的政客似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幼年时猫害死隐鼠的误会。本来那隐鼠迷你得可爱,但有一天却得到了一个晴天霹雳——隐鼠被猫回了。这自然是长妈妈的话,那时鲁迅自然不曾怀疑。最终,在一年半载后才知道真相——原来被长妈妈踩死了。
再说,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里,长妈妈是一位有些愚昧,笃信鬼神并且十分迷信的'中国老古金典女性。虽然她有许多缺点,但却依旧是朴实、纯洁的。她就是当代广大中国劳动人民的缩影。他们为了放松生活的压力,把精神寄托在了些神灵鬼物上,来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曾体现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困苦的呐喊。
是啊,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混乱的精神匮乏的时代,是多么需要一本写满真实情感的书籍。鲁迅,是中华文学史上最闪耀的明星。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5
梦里回到过百草园。朱漆凋零的大门,古朴干枯的石井,苍翠入云的皂荚树……轻风撩过,翻新了记忆中的百草园。
——题记
春华秋实,好一个飘然而来的百草园,它播种了迅哥儿的童年:挺立在身旁的枯槐与亭前的皂荚树在幽幽地喃语;脚下,一片厚实的土地,烙着周家人的足迹。朝花,夕拾。
万物复苏,百草丰茂。光着的脚丫以往与细嫩的草茎有多少次亲密接触。
猎猎西风,刮走了百草园的春。夏日时节,如能在树下乘凉,再听听长妈妈的故事,亦是一大乐事。长长的夏草中,“美女蛇”的传说是那样神奇,不知当初蒲松龄听说过没有?杂草丛生的百草园透露着神秘,或许这正是迅哥儿悠悠的童年情趣吧!神秘的百草园,在夏日里疯长,无眠。
秋,是叶落的季节。这诗般美妙季节让百草园收获了幸福的沉静。看吧,迅哥儿正与落叶嬉戏,纷飞的黄叶儿,一片片将自我单薄而柔弱的身躯覆盖在童年的足迹上。每一片,都是盛开在鲁迅笔尖的花;周家人谈论着丰收,十五月圆之夜,迅哥儿便将自我稚嫩幻想寄给月亮神。
时光荏苒,一晃已是深秋,也许迅哥儿正准备着捕鸟的工具吧!雪来了,银装素裹的百草园是安详的。等天稍一放晴,迅哥儿就会出来捕鸟。麻雀是他的手下败将,但每一次太心急,总捕不到大鸟。就像学飞的雏鸟,每一次都想放弃练习飞翔,怎能成为傲视蓝天的雄鹰?就像我童年时放飞的风筝,总是等不及将它放上天空,便又心急地将它拉了下来。
又是一年。一年里,百草园里洒满了欢笑、泪水,融进了草上跃动的'风。没有华丽的装束,没有深情的洗礼,岁月是这儿缓缓流动的音符,它沉淀在迅哥悠悠的回忆里。朝花,夕拾。
可是我的百草园呢?
我想,我也会拥有自我的百草园,因为年少是美丽的,是充满幻想的。早上,我定能看见辛勤的蜜蜂在花丛中穿梭;午后,我定能欣赏向日葵吮吸阳光;黄昏,我定能遥望白云挽住夕阳;夜晚,我定能仰望树梢牵着月亮……
游移的云,风轻的思绪,好一个百草园,好一个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