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我熟悉的人
此篇文章五年级教案我熟悉的人(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五年级教案我熟悉的人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4.了解文章叙述顺序,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以芦笛为主线,展开教学。
2.以读为主,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海浪的声音、芦笛的声音、暴风雨的声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讲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2.感受第一段中描绘的美景,体会强强对爷爷小屋的向往。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体会笛声的特点。
2.感受第一段中描绘的美景,体会强强对爷爷小屋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见过芦笛吗?出示课件:放在这爷爷嘴边的就是芦笛,它是用普普通通的苇叶三折两卷而成的,它的声音可美妙呢,想听吗?课件播放。
2、有一个叫强强的孩子非常喜欢他爷爷做的芦笛,听爷爷吹芦笛的时发出的美妙声音。因为这芦笛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大家一起《爷爷的芦笛》,走进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三、检查初读,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揣摩到的写作目的,并读出体现写作目的的语句。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边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并归纳笛声的特点:悠扬、清脆、神奇
3、以芦笛为线索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五、学习第一次芦笛声。
1、过度:悠扬的芦笛声是在哪一段提到的?
2、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第一次芦笛声是强强亲耳听到的吗?(不是,是想象的)你从哪知道的?(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
好玩在哪里?谁来读一读。
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光闪闪烁烁。
①指导朗读:碧海蓝天,海鸥翱翔,星星闪烁,多么富有诗意的景致啊!你能体会后,再来读一下吗?(板书:美丽)
②出示图片欣赏,自己练习,齐读。
③引读:更有趣的是……
过渡:在美丽的大海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丛里,和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这样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渴望、盼望着去看一看、玩一玩)强强对爷爷的小闸屋充满了(向往)。(板书:向往)(如果你是强强,你会怎么想?)
④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吗?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指名读)
六、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2、抄背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研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3.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并指名背诵第一段。
2.揭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第二次,第三次芦笛声给小主人公强强带来了怎样的不同的感受呢?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第二次芦笛声
1.过渡:让我们先来学习文中提到的第二次芦笛声。转眼就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爷爷的小闸屋,看,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3.集体交流。
(1)、出示“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拂过强强的脸颊。”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想象感受一下情景。(板书:柔和温润)
②你感受到了吗?(指名)海水是——海面是——海风呢?
此时此刻,你好想说什么?(好美呀,好舒服呀……)
(2)、我想强强一定和大家发出了一样的感叹。该做更有趣的事了。齐读4-6小节。
听到了清脆的芦笛声。真的跟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板书:高兴)
白天,小闸屋周围美丽的景色以及“清脆”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第三次芦笛声
师述: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短暂,刚才还和爷爷一起吹芦笛、看海鸟,转眼夜晚已经来临了,爷爷说:“……”强强是怎么说的?(“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1、你能想象一下强强说这话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吗?
真棒!你说此时的强强在爷爷面前表现得十分地——(勇敢,英勇,胆大……)
2、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瞧瞧晚上发生什么了?
(1)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变得怎样了?你见过狂怒的大海吗?(板书:狂怒)
②强强是躲在被窝里听大海的声音,我们也来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听听狂怒的大海。(放音频)……你觉得夜晚的大海……(大海变得可怕了……)
③指名读文:谁再来读这一段,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体会大海的凶猛、可怕。)
④读的真不错,我们向他学习,一起来读一读。
⑤还有哪些话也写出了大海的凶猛与可怕呢?
交流:“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3、若你一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板书:恐惧)(强强与你一样,此时的他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惊恐万丈,忐忑不安)?找出有关语句交流。
①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
②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③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
④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过渡:(指名读这四句话)通过这些表现,我们感到强强当时……(害怕急了、恐惧、)
除了夜晚狂怒的大海让强强感到了巨大的恐惧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独自一人在家、年龄很小、担心爷爷)
放动画。加深体会,指导感情朗读。齐读7---10
4.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么声音?
对,是爷爷的芦笛!“啊,爷爷的芦笛!”
指导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强强的兴奋,高兴)
5、此时的强强变得怎样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来了?(芦笛声、爷爷、爷爷的语言)(板书:勇敢)
①、出示第十三自然段:“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此时此刻这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风涛中这悠扬的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
②、在这狂风怒潮的黑夜里,爷爷在干什么呢?
③、此时此刻,他又想起来什么呢?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④、这是爷爷在告诉他什么呢?你怎么来理解的,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或者也可以借用以前学过的名言句子来说。
⑤、引导朗读体会。
6、总结: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的笛声,先写了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和笛声;然后写了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海和笛声给强强的感受;最后写了漫漫黑夜里,风涛里的笛声。这些笛声对强强和我们来说,带来了什么?给予什么?懂得了什么?把你读懂了的,感悟到的写下来。
爷爷的笛声---------------------------------------------------
7、交流。
三、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1、小结。
2、是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首歌的名字叫《真心英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一定会对这首歌有更深的领悟。(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
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里流动……
四、自主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与课文中心有关的名言警句。
2、摘抄你喜欢的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读一读,背被一背。
五年级教案我熟悉的人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4.了解文章叙述顺序,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以芦笛为主线,展开教学。
2.以读为主,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海浪的声音、芦笛的声音、暴风雨的声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讲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2.感受第一段中描绘的美景,体会强强对爷爷小屋的向往。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体会笛声的特点。
2.感受第一段中描绘的美景,体会强强对爷爷小屋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见过芦笛吗?出示课件:放在这爷爷嘴边的就是芦笛,它是用普普通通的苇叶三折两卷而成的,它的声音可美妙呢,想听吗?课件播放。
2、有一个叫强强的孩子非常喜欢他爷爷做的芦笛,听爷爷吹芦笛的时发出的美妙声音。因为这芦笛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大家一起《爷爷的芦笛》,走进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三、检查初读,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揣摩到的写作目的,并读出体现写作目的的语句。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边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并归纳笛声的.特点:悠扬、清脆、神奇
3、以芦笛为线索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五、学习第一次芦笛声。
1、过度:悠扬的芦笛声是在哪一段提到的?
2、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第一次芦笛声是强强亲耳听到的吗?(不是,是想象的)你从哪知道的?(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
好玩在哪里?谁来读一读。
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光闪闪烁烁。
①指导朗读:碧海蓝天,海鸥翱翔,星星闪烁,多么富有诗意的景致啊!你能体会后,再来读一下吗?(板书:美丽)
②出示图片欣赏,自己练习,齐读。
③引读:更有趣的是……
过渡:在美丽的大海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丛里,和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这样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渴望、盼望着去看一看、玩一玩)强强对爷爷的小闸屋充满了(向往)。(板书:向往)(如果你是强强,你会怎么想?)
④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吗?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指名读)
六、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2、抄背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研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3.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并指名背诵第一段。
2.揭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第二次,第三次芦笛声给小主人公强强带来了怎样的不同的感受呢?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第二次芦笛声
1.过渡:让我们先来学习文中提到的第二次芦笛声。转眼就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爷爷的小闸屋,看,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3.集体交流。
(1)、出示“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拂过强强的脸颊。”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想象感受一下情景。(板书:柔和温润)
②你感受到了吗?(指名)海水是——海面是——海风呢?
此时此刻,你好想说什么?(好美呀,好舒服呀……)
(2)、我想强强一定和大家发出了一样的感叹。该做更有趣的事了。齐读4-6小节。
听到了清脆的芦笛声。真的跟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板书:高兴)
白天,小闸屋周围美丽的景色以及“清脆”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第三次芦笛声
师述: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短暂,刚才还和爷爷一起吹芦笛、看海鸟,转眼夜晚已经来临了,爷爷说:“……”强强是怎么说的?(“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1、你能想象一下强强说这话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吗?
真棒!你说此时的强强在爷爷面前表现得十分地——(勇敢,英勇,胆大……)
2、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瞧瞧晚上发生什么了?
(1)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变得怎样了?你见过狂怒的大海吗?(板书:狂怒)
②强强是躲在被窝里听大海的声音,我们也来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听听狂怒的大海。(放音频)……你觉得夜晚的大海……(大海变得可怕了……)
③指名读文:谁再来读这一段,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体会大海的凶猛、可怕。)
④读的真不错,我们向他学习,一起来读一读。
⑤还有哪些话也写出了大海的凶猛与可怕呢?
交流:“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3、若你一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板书:恐惧)(强强与你一样,此时的他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惊恐万丈,忐忑不安)?找出有关语句交流。
①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
②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③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
④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过渡:(指名读这四句话)通过这些表现,我们感到强强当时……(害怕急了、恐惧、)
除了夜晚狂怒的大海让强强感到了巨大的恐惧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独自一人在家、年龄很小、担心爷爷)
放动画。加深体会,指导感情朗读。齐读7---10
4.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么声音?
对,是爷爷的芦笛!“啊,爷爷的芦笛!”
指导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强强的兴奋,高兴)
5、此时的强强变得怎样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来了?(芦笛声、爷爷、爷爷的语言)(板书:勇敢)
①、出示第十三自然段:“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此时此刻这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风涛中这悠扬的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
②、在这狂风怒潮的黑夜里,爷爷在干什么呢?
③、此时此刻,他又想起来什么呢?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④、这是爷爷在告诉他什么呢?你怎么来理解的,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或者也可以借用以前学过的名言句子来说。
⑤、引导朗读体会。
6、总结: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的笛声,先写了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和笛声;然后写了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海和笛声给强强的感受;最后写了漫漫黑夜里,风涛里的笛声。这些笛声对强强和我们来说,带来了什么?给予什么?懂得了什么?把你读懂了的,感悟到的写下来。
爷爷的笛声---------------------------------------------------
7、交流。
三、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1、小结。
2、是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首歌的名字叫《真心英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一定会对这首歌有更深的领悟。(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
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里流动……
四、自主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与课文中心有关的名言警句。
2、摘抄你喜欢的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读一读,背被一背。
五年级教案我熟悉的人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
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
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4、(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册):《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教案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年级教案我熟悉的人 篇4
一、教学目标
1.审清题意,确定中心
2.围绕中心,确定材料
3.谋篇布局,确定结构
二、教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审清题意,确定中心
师导入: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许多熟悉的人,你愿意把他们介绍给大家吗?(出示习作题目)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弟弟、表妹……
生:同学、伙伴、邻居、朋友……
师:在你熟悉的人中,你最想写谁?为什么要写他(她)?
生:……因为我最了解他(她)。
师:你了解他(她)的什么呢?
生:品质、性格、脾气、爱好、特长……
师:这些都是人物的特点,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
(二) 围绕中心,确定材料
师:确定了写作对象,想清了自己为什么要写他(她),这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没有一件具体的事例,人物的特点就不能表现出来。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想想,你准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呢?
生:……(题材交流,10人左右)
师点评,指导。(重点解决题材与特点不符或立意不深的问题)
例(1)生:我写同学尤宁宁,一次,我把他的羽毛球打坏了,他不但没怪我,还不让我赔。这件事反映尤宁宁大方。
师点评:尤宁宁为什么不让你赔?
生:他说,我们是同学,难道一只羽毛球比我们的友谊更重要吗?
师:你再想一想,这件事反映尤宁宁大方这个特点好,还是反映她重友谊这个特点好?
生:应该反映尤宁宁重友谊。
师:对。这样,文章的.中心就更明确,立意也就更深刻。
例(2)生:我写叶老师,一位班干部跟同学吵架,叶老师不偏袒她,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反映了叶老师大公无私的特点。
师:这是公和私的问题吗?不是。老师所喜欢的学生犯了错,老师不袒护她,应该反映老师正直这一特点。概括人物特点的词没找准,就会出现与中心不符的问题,要当心。
(三) 谋篇布局,确定结构
师:题目除了告诉你可以写熟悉的人以外,还告诉你什么?
生:还告诉我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师:你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去写这篇文章呢?
生:用概具式结构写这篇文章。投影第七课《忆铁人》,引导学生回忆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
师:《忆铁人》是怎样安排写作顺序的?
生:用几句话写出铁人热心为群众观点排难解忧的特点。
生:再具体写一件事来反映这个特点。
师:又是怎样写结尾的?
生:自然结尾。
师:可以自然结尾,也可以用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的方法结尾。
师:还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吗?
生:还可以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这篇文章。投影《我是你的儿子》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回忆
五年级教案我熟悉的人 篇5
一、教学目标
1.审清题意,确定中心
2.围绕中心,确定材料
3.谋篇布局,确定结构
二、教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审清题意,确定中心
师导入: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许多熟悉的人,你愿意把他们介绍给大家吗?(出示习作题目)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弟弟、表妹……
生:同学、伙伴、邻居、朋友……
师:在你熟悉的人中,你最想写谁?为什么要写他(她)?
生:……因为我最了解他(她)。
师:你了解他(她)的什么呢?
生:品质、性格、脾气、爱好、特长……
师:这些都是人物的特点,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
(二) 围绕中心,确定材料
师:确定了写作对象,想清了自己为什么要写他(她),这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没有一件具体的事例,人物的特点就不能表现出来。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想想,你准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呢?
生:……(题材交流,10人左右)
师点评,指导。(重点解决题材与特点不符或立意不深的问题)
例(1)生:我写同学尤宁宁,一次,我把他的羽毛球打坏了,他不但没怪我,还不让我赔。这件事反映尤宁宁大方。
师点评:尤宁宁为什么不让你赔?
生:他说,我们是同学,难道一只羽毛球比我们的友谊更重要吗?
师:你再想一想,这件事反映尤宁宁大方这个特点好,还是反映她重友谊这个特点好?
生:应该反映尤宁宁重友谊。
师:对。这样,文章的中心就更明确,立意也就更深刻。
例(2)生:我写叶老师,一位班干部跟同学吵架,叶老师不偏袒她,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反映了叶老师大公无私的特点。
师:这是公和私的问题吗?不是。老师所喜欢的学生犯了错,老师不袒护她,应该反映老师正直这一特点。概括人物特点的词没找准,就会出现与中心不符的问题,要当心。
(三) 谋篇布局,确定结构
师:题目除了告诉你可以写熟悉的人以外,还告诉你什么?
生:还告诉我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师:你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去写这篇文章呢?
生:用概具式结构写这篇文章。投影第七课《忆铁人》,引导学生回忆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
师:《忆铁人》是怎样安排写作顺序的?
生:用几句话写出铁人热心为群众观点排难解忧的特点。
生:再具体写一件事来反映这个特点。
师:又是怎样写结尾的?
生:自然结尾。
师:可以自然结尾,也可以用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的方法结尾。
师:还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吗?
生:还可以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这篇文章。投影《我是你的儿子》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回忆
五年级教案我熟悉的人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
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
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4、(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册):《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教案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