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红楼梦读后感

2025/10/09读后感

此篇文章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自从在电视上看了《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剧情也是非常的精彩!

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的逆子;所同情怜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因为和尚的一句话使黛玉和宝玉无法在一起”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场《红楼梦》中的梦事,写尽人间悲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贾家是一个世代承袭祖上恩德的大家族。主人公为贾宝玉,他是一个在胭脂堆里长大的男孩儿,身上总带着柔气,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贾家上上下下几乎全是女子,自然而然的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贾家时常有各种聚会,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每一次都要花好多银子。这银子用的多赚的少,到最后家里有人犯了案,家被抄了。贾宝玉哀莫大于心死,考试后就出家去了。对于贾宝玉这个角色,我多少来说有些感触。他是家里的宝,却常跟女孩儿混在一起,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是很低贱的,但他的思想却跟别人不一样,他觉得女人是水做的,十分尊重女性,他这样不重男轻女的品质是十分高尚的。

红楼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黛玉了,在文中有一段描写,黛玉容貌和神态的句子:“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这里看出来黛玉是这样一位如此标志的人儿。但我更深刻的是她的性格,她在言语上虽然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但黛玉有大爱,他不会去诋毁、伤害别人,她也不会像宝钗那样去虚伪的讨好老祖宗。同时她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精神高尚的女孩。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一场红楼梦中的痴事,唱尽人间各样。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荣国府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讲述了金领贵族名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转至衰败的过程,以大观园的点滴琐事,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我觉得,《红楼梦》中,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其中的诗句了,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众人以白海棠来作诗,他们作的诗一首比一首好,一个比一个妙,尤其是林黛玉作的那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我觉得这个“偷”和“借”用得特别好。还有薛宝钗作的那句"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珍重芳姿昼掩门”让人感觉白海棠是贤淑而端庄的。还有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人吟的菊花诗也是很妙,其中潇湘妃子的《咏菊》中那句“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特别优美。作者会写诗已经够厉害了,还会根据各种角色的各种性格来作诗,就更厉害了,作的诗还那么优美,蕴藏含义,真的是太厉害了!非常值得我学习。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了,虽然她有些多愁善感,谨慎多疑,但她坦率纯真,聪明过人,才学横溢,作的诗特别优美,引人深思,与宝玉同为封建社会叛逆者,我很欣赏、很佩服她的才华,也很喜欢她率直的性格。

《红楼梦》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了解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红楼梦》对人物的描写淋漓尽致,对人名的含义也是十分用心。

文中说“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短短几句话,就把甄士隐不求功名的情性体现出来。他又为贾雨村“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助雨村去赶考,这番主动接济他人的情怀,令人感动。后来“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看看的一月,士隐先就得了一病”,可见甄士隐对其女儿的重视与关爱。最后他遇到跛足道人,一首《好了歌》,帮助他看破了红尘,激发他内心的自由和平淡之情。《红楼梦》第一回将士隐这一形象描绘得很细致。

而与他坐谈的贾雨村就不一样了。雨村在葫芦庙,想“考取功名,再整基业”,表现了他胸怀大志。观到甄家的侍女,因其回头两次,就自以为别人对自己有意思,认为别人是知己,是巨眼英雄,这很明显表现了他内心的自大。后来甄士隐与他谈及考取功名一事,表现了他的焦急,对功名的渴望。最终他走上仕途后,回到府内,听闻了甄家的情况,竟没有给曾接济他盘缠的甄家给予更多的帮助。可见,贾雨村之虚伪。

就第一回,《红楼梦》就把人物描写得这样生动形象,跃然纸上,不愧四大经典之一啊!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探春在十二金钗中算是难得有勇有谋的女子,她果断而能坚持原则,对事公平公正,不徇私枉法,做管理可以让人心服口服,放到现在一定是个很好的公务员。

如果说王熙凤的管理在于善用权利,那么探春的管理就显得灵活而更有人情味一些了。探春管理的高明的地方在于她的敢于放权,如在大观园园子的经营上,探春摒弃以前的按部就班的做法,大胆实行承包责任制。“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老成本份,能知园圃的,派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让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探春把权力下放,让看园子的人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将圆子料理的很好,还大大节省了开支,这也是红楼梦中很好的一个管理案例。

从以上叙述可以大致看出王熙凤和贾探春管理的两种模式。王熙凤是中央集权式的,善于运用权利,贾府上下,事无巨细均在她的掌握之中,任务分配由她决定,赏罚规则由她制定实施,她是整个管理的唯一核心。这种管理方式所达到的管理效果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才华、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若管理者是各个方面都较为完美的人,也许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如乔布斯之于苹果,但当管理者有较大的缺陷的时候,往往就非常致命。像王熙凤虽有才华,但由于她的自私自利和徇私舞弊,正是她的所作所为一步步的将贾府推向了衰败的深渊。而探春采取的管理模式要自由、开通一些,她懂得为下人们着想,合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给他们多一些自主权,让管理的复杂度得以简化,管理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