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
此篇文章《四世同堂》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1
老舍,出生于1899年2月3日,逝世于1966年8月24日,是我国现代文豪,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平人。
大概是四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老舍的作品,书名是《龙须沟》和《茶馆》。今年暑假,我又读完了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老舍与他笔下一个个生动的人物。长顺、桐芳、祁老太爷……祁天佑,不就是老舍的形象吗?而钱默吟老人,应该就是老舍一心想要成为的人吧。
《四世同堂》是一部活生生的老百姓的抗战史。北平被日本人侵占后,小羊圈的人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在侵略者的统治下,有人堕落、有人投降、有人抗争。最令人痛心和可恨的是,荒淫无度、骄奢无耻的大赤包和没心没肺、谄媚奉承的祁瑞丰竟然顺风顺水地活了小说的前两部才被抓走,才为人间,特别是中国,去掉了两份无可比拟的罪恶。不,或许,在第三部中,与孙七一起被日本人活埋的卑微的、可怜的、只想谋取官职的、临死都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的冠晓荷,才是世间最大的罪过。反倒是冠家的尤桐芳和高第,看清了真相,成为有思想、有血性的.女战士。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钱默吟老人,他在磨难之中,从一个满腹经纶、与世无争的大诗人,成为了敢于搏斗、敢于行动的抗日战士。他不曾出现于邻居们的眼里,但他一直在默默地行动,并在精神上告诉着小羊圈人们自己的存在。
那时的人们有着前所未有的国难,这就是他们的磨难。但磨难也使人成长,变得更加坚强。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2
看完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
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决定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如果说汉奸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那么我想招弟、野求更是当时的牺牲品吧!作为大赤包的女儿,她注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个极其虚伪、极其自私,不知荣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纯洁,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变了,变成了一个只会享乐,没有思想,不懂正义、使命。《四世同堂》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而期间人们经历的便是那个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练自我的时光,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被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日本鬼。他们所做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以及他们近乎变态的心理,使每一个描述他们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齿、紧缩双眉。年轻的一代觉醒,开始奋斗,这是他们的选择与付出,他们是爱国的一代人。这也是老舍在小说里给我们的希望,不仅仅是生活的苟且,还有希望,还有诗和远方。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我们是年轻的一代,热爱自己祖国,把爱祖国当做自己的重任。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3
终于把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口气读了下来。这是一篇不错的长篇小说,虽然小说最后以悲剧结尾,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出那些爱国的人民对祖国的忠诚和爱戴。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瑞宣是祁老太爷的长孙,虽然他同瑞全一样希望去参加革命,但终究放不下这个家。瑞全则不同,他毅然帮助王排长离开北平,亲手杀了自己的初恋做了特务的招弟,把一个新一代的青年刻画的淋漓尽致。
书的另一个重点,便是汉奸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他们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让别人称她冠所长。冠晓荷,他对日本人永远是必恭必敬,直到临死,日本人要将他活埋的时候,他也没有异议,就连日本官兵对于他的这些态度都称之为“良民”。祁瑞丰,蓝东阳,胖菊子,这些也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
我想,这篇小说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去享受没有战乱,生活美好的每一天!让我们去热爱祖国,去热爱生命,这才是老舍先生写下它的初衷。而不要像那些背离祖国,悲惨的汉奸一样,被世后万人唾弃。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4
老舍是我国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很多,除了骆驼祥子,就是《四世同堂》了,这部小说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遇到困难时应当勇敢的站起来,遇到外地时应当奋起反抗,而不是顺从,否则就是自掘坟墓。在我们国家遭遇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和欺负是,很多老百姓为了得到一时的利益就放弃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让更多的同胞遭受困难,这些人必将受到人民的唾骂!
故事讲述了北京沦陷区里祁家、钱家、冠家等各阶层普通人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一样选择,祁家人和钱家人对日本人十分痛恨,钱家二少爷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而冠家人去出卖自我的同胞,从日本人手中获得好处,当胡同里所有的老百姓都艰难的生活着时,冠家却因为勾结日本人生活的有滋有味。之后的钱家人为了报仇与日本人周旋,进行了反抗。
在书中,我们看到冠家人一开始讨好日本人,做出了禽兽不如的事情,而之后对日本人没有利用价值了,变被日本人无情的抛弃和迫害,他们种下的恶因也所以收获了恶果。可见,对待敌人,我们应当团结一致,哪怕是做出些牺牲,也不能改变自我的.意志,这是民族存亡的精神信仰。
在日本侵华的时候,个人与国家命运的选择摆在了所有人面前,而此时,国难当头,却仍然有很多意志力不坚定的人为了个人利益出卖民主和国家,为敌人做事,这是我们国家的耻辱!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5
20xx这个新版本一出,之前所有的版本就都成了残本……一笑。
对比之前人民文学的那个100章版本来看,当初英文翻译本删掉了大量心理描写,后13章几乎全都是干巴巴的剧情故事大纲,对于瑞全、金三爷、白巡长等人遇事后的想法几乎只字未提,角色形象大为减色。
尤其是最后一章钱先生的“自白”,虽然感觉和整个故事家长里短娓娓道来的风格有点不搭(似乎视角突然变了),但是非常重要。
为此得给发现了全本并翻译回来的赵先生磕头……^^
另一方面,从翻译的情况来看,应该算是标准的上海译文风格,有点缺少老舍的京味儿,这也是很正常的。但读起来还是感觉有一点违和。
举个例子,第88章里,瑞全杀了招弟的那一段里。
人民文学的版本里用“亲”字的地方,新版都用了“吻”。
旧版里招弟对瑞全说“咱们从前相好来着”,标准胡同小儿女的说法。新版的译法是“咱们以前恋爱过”。
旧版里招弟引诱瑞全“你拿情报来,我呢,就爱你”,说得十分不伦不类,符合她的身份和对感情的认知。新版的译法是刮辣松脆没语病的“你给我情报,我给你爱情”。
区别很微小,应该是老舍原文翻译成英文时,洋人没法体会这种语言风格细节,字面意思直译了,而旧版翻译回中文时花力气去融合老北京风格吧。
瑞全掐死招弟后的'一段心理描写旧版里没有,只有一句让我觉得是《四世同堂》里忧伤度极高的“他仿佛又听见了她的笑声,多年以前的清脆的笑声”。
新版里补了全文,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那时她还是处女”。
呃………英文版用的应该是vrigin这个词,译者直译回“处女”没毛病,但我总觉得这里如果翻译成“那时她还是个小姑娘”更好一些…………
《四世同堂》读后感 篇6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题记
说到冠晓荷,我认为他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虽说他曾经很风光:讨好日本人十分威风,大赤包作了处长,招弟作了特务,冠家有钱有势……等等。他是如此信任日本人,想方设法的去给日本人送礼。但在我们竟没想到的是冠晓荷死于他最敬爱的日本人手中,被最“亲切”的日本人“消毒”活埋了。
这结局仿佛使我们意料之外的,又好像能被我们猜透。这也许就是他的命吧!
他死了,他可怜。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冠晓荷也有令我痛恨的一面。当冠晓荷被抄家抓捕的'时候,他还混志不清的说:“这一定不是日本人干的,一定不是!我待日本人如亲兄弟一般,日本人不会害我的!这其中一定有误会,一定有!”看到这我心底里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他真可悲,真可恨。他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明辨是非是因为是本人的蒙蔽。而就是这种想要从日本人那升官发财的这种心理才让他步入歧途,才让他变得可恨。
冠晓荷为了做官,为了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买过去做汉奸。别看他外表光鲜亮丽,温文尔雅,显得自己很有品位,有气质,其实他的内心是肮脏的,行为时恶心的,思想是龌龊的,实在可恨!他心中只有自己,非常自私,只要自己过上有钱有势有地位的生活,国家亡了也与他无关,就哪怕世界毁灭了,他也不在乎,他心满意足。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没有“国家”这二字!
他卖国,他可恨。
这大概就叫做命中注定吧?我认为这是因果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