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
此篇文章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运用树状结构图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通过品读重点词名、感情朗读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和精神,感悟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用“提要式”阅读方法提炼关键词,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科书、学习卡片(一)(二)、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去领略黄山奇松的风光。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丰子恺。
2、交流课前预习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关注“罅、邛、髓、娉”等字的读音,体会“石罅生、言疏煮石髓、臆测、娉娉婷婷”的意思。学生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及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答,扫清文章的障碍。
三、发现文章结构特点,借助中心句,理清文路。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色,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总——分)
2、在书中画出写黄山松的三个特色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中心句)
3、给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个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梳理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一、板块解读,回顾导入。
1、由板块主题“名山奇景”切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山松》是名山奇景板块中的一篇文章,黄山便是名山,而黄山松以奇闻名于世,与黄山的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堪称是奇景。加之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的作家,黄山松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家名篇,又选入名山奇景的板块中,教材编得多么恰如其分啊!
2、用树状结构图,回顾梳理课文内容。(板书,构建结构树)
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脉络也清晰的显现出来,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独具匠心。
二、指导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学习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
1、巧妙引导,明确任务。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长文如何品读,丰子恺先生又是怎样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形象而又传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这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看看在研读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高效、准确地把握出作者都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首先,我们来关注第一个特色。
2、自主学习,提炼方法
(1)出示学习指南一:
学习指南一
1.默读描写黄山松第一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完成学习卡片(一)。(建议5分钟)
3.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建议5分钟)
4.全班交流。(预计13分钟)
(2)学生进行了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化指导。
(3)小组交流学习卡片的内容,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进行课堂观察。
(4)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苍翠、坚劲、窈窕、郁郁苍苍、娉娉婷婷等词语,体会黄山松长势葱郁的特点;结合“不可思议”一词,体会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山松顽强的精神品格。(相机引入图片、视频资源,进一步感受黄山松的顽强的特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的基本策略:
①借助学习卡片汇报;②追问提炼关键词的想法;
③透过这个词语体会到黄山松的特点;④比较研究提炼哪些词最恰当;
⑤教师支援的引入等。
3、总结方法,体会提要式阅读的方法及作用。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描写黄山松的特色的句子,然后提炼出最能突显其特色的关键词,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的品味,体会文字背后展现的黄山松的精神品质,从而感悟到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这就是提要式的阅读方法。提要式阅读不仅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文章的脉络也会一目了然。
三、尝试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自由选择学习另外两个特色之一。
1、出示学习指南二:
学习指南二
1.默读你最感兴趣的那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运用提要式阅读方法,小组共同完成学习卡片(二)。(建议3分钟)
3.全班围绕卡片内容进行交流。(建议5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学习最感兴趣的一个特色。
3、完成学习卡片(二)。
4、全班做简要地交流。
交流重点:在小组研读的基础上,能提炼出关键词“左右平伸、挺秀坚韧、不肯面壁、一心倾向阳光”,并结合这些关键词谈对第二个特色的感悟:抓住关键关键词“偎傍、铁铸一般、团结松、松”体会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并结合感悟与体会,总结提升出黄山松一心向阳和具有团结力的品格。(此环节重点考察学生是否会运用提要式方法进行阅读,主要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做适当的占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同学们,这就是丰子恺的笔下的黄山松,顽强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奇特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团结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这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吗?或许我们会从丰子恺先生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
2、布置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描写黄山风光的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强化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设计特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教学流程]:
一、范读课文想象导入
1、读1、2小节,在你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过渡:不幸的灾难降临了,人们惊慌失措,四下乱奔,死亡正在吞噬着这一切。在这紧要关头,船长却临危不乱、镇定沉着,他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想象画面,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
二、感悟船长品读语句
(一)默读3—28小节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写下理由。
(二)小组合作交流,并试着有感情的读一读,教师巡视。
(三)大组汇报(相机出示)
[该学习环节体现了学生的充分自主,合作探究,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1、投影“大家安静…都救出去!”实际上…给忘了。
①你为什么对这一段最感动?从60、61两个数字读出了什么?(船长的镇定,在最危险的时候,他想到了别人,惟独忘记了自己)。
②你说的真好,我想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老师和同学们都听出来了,你把“必须”一词读重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④你不但理解了内容,而且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是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方法。继续交流。
[通过自读自悟,不但读懂了文章,而且把学生的读书提升到了“会读”的地步。]
2、船长与洛克及奥克勒的对话。
①船长的临危不惧(俗话说:遇事不慌,定有主张)
②录音范读,你听出了什么?(坚决、果敢)
③扣紧“哪个男人…打死他!”(关心妇女)质疑或激疑:他是不是不近人情,甚至有点残酷?还有一个原因:联系第2节最后一句话中的“不可开交”。
④想象当时“不可开交”的情景?如果这样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这可怕的结果发生了没有?
⑤联系第5节最后一句话,想象“井然有序”是什么样的画面。
过渡:特定的环境需要特定的手段,这也正是船长的高明之处。正因为船长的举动—[恰倒好处的质疑或激疑,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渴望,并且使“部分”回归“整体”。]
3、(引读)大家沉默了…他们的上空。
①理解“灵魂”(查词典—思想)?伟大的灵魂就是—伟大的思想或精神,他的伟大的思想就在于他的关心他人、同情弱者、舍己为人的精神,
②时代需要英雄,时代造就英雄,学到这里,你还想到那些有伟大灵魂的人?
③让我们把对英雄的敬仰溶进于自己的朗读中(指名读突出“伟大的灵魂”)。[这个环节设计突破了“教教材”的樊篱,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走进了伟大的心灵,得到了精神的洗礼。]
4、哈尔威…调遣。
①结合插图,他屹立在船上,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②他仿佛在给灾难下命令,想一想,他会给灾难下达什么命令?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③学到这儿,哈尔威船长给老师一个启示: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向灾难低头。
④你受到什么启示呢?说的真好,我希望你们牢记这样的启示。把它当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铭。我想再请你们来读一读。
⑤指名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
[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对学习材料反应是多元的,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来张扬学生的个性。]
小结:大家学习的非常的投入和认真,课文中没有一句赞美船长的`话,但我们却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坚强和英雄本色:大难临头,他毫无惧色,危在旦夕,他视死如归,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船长啊!
过渡:紧张有序的20分钟到了,人们已脱离了危险,可船长,引读:
5、学习课文倒数第2小节
①面对这悲壮的一幕,如果你就是被救的船员或乘客会对船长说些什么?
②哈尔威船长走了,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甚至没有给家人留下片言只语,但是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什么?
③这是一副悲壮的画,更是一首悲壮的诗,请你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悲壮之情)
[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三、辩论探究升华课文
1、船长其实有逃生的可能,他为什么要选择与“诺曼底”号共存亡?你觉得值吗?
2、理解“忠于职守”、“做人之道”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觉得同学们变得聪明、有智慧了。
四、学完课文,我知道同学们还有许多话要说,请你们在这幅插图的边上写下自己最深的感受。
反思:该教学设计,突破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了“教”的痕迹,做到“以学论教”、“顺学而教”。通过自读自悟,不断体验,放飞了学生的心灵,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船长的人物形象逐渐由平面凸现出立体。但就课堂操作来看,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第三板块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究其原因是前面耗时过多。
2、面对生成性的问题,我能加以整合和开发,但是如何更紧密地以此为支点,显得单薄或粗糙。
3、现代教学技术没有很好的利用,如《铁坦尼号》的电影片断,如能加以运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必将这是一堂公开课。
4、学生的张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或没有达到极至。我相信有了自我的反思,同伴的帮助,我会在课堂教学上有一个新的提升。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补白练习,了解虽然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生活穷苦,但是主人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邻居的善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课文《跳水》,大家是否记得它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另一篇文章《穷人》。
2、板书课题,齐读。课文写的是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发生在穷苦劳动人民身上的一件事情。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穷人的生活。
(1)既然课题是《穷人》,那么,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穷人的生活的。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然后从课文中划出说明生活穷的句子。
(2)以轮读的形式交流。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桑娜一家生活很穷苦。渔夫( )出去打鱼;桑娜( )地干活,可是还只能( )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 )冬夏( )光着脚跑来跑去;他们吃的是( )面包,菜( )鱼。
(4)虽然课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桑娜一家的生活真是( )。请你能不能突出穷字,读读课题。
2、细读课文,了解桑娜的善良。
(1)虽然,桑娜一家生活只能勉强维持,但是,当桑娜发现邻居西蒙病死了,马上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板书:抱)
(2)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回到家里,她的心情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息。让我们读读她的心理活动。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轻声读,想想你从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中读出她的几种感受?(担心,害怕,坚决)指名读。
(4)读了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大家有没有觉得她的想法不连贯,内容有跳跃呢?那么让我们用文字代替这几个省略号,把她的这段话补充完整吧!
(5)同桌商量,全班交流。
(6)请一位学生把这段补白后的内容说完整。
(7)再读这段心理活动,读出感情。
(8)课文中写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现在你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做吗?
3、学习1127节,感受渔夫的善良。
(1)桑娜是善良的,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关心别人,那么渔夫呢?同桌以直接对话的形式,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2)说说最能说明渔夫善良的一个字。(板书:熬)
(3)如果把这个熬字去掉行吗?
完成练习,写一写:此时渔夫已经想到:抱回西蒙的孩子,自己将( );桑娜将( );自己的五个孩子将( )。
因为想到了这些,所以,他用了熬这个字。但是,尽管这样,他还是要把西蒙的孩子接回来。看得出,他和桑娜一样,都很
三、总结:
课文写了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桑娜一家生活极度贫穷,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在我们读者的心里写下了一个端正的人字。(板书:人)请你强调这个人字,再读读课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先请大家看老师写个字(板书爱)。轻轻地读一读这个字,你会想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哪些人或事?
2、师:听着大家这一个个爱的故事,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配乐述说)
师:爱是什么?爱是一束淡淡的茉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大爱无言,那时蔺相如对廉颇默默的忍让。至爱无声,那时沉船时,哈尔威船长伟岸的身影。
3、师:今天,在这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老师又带来了一篇和爱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师: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认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或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找出那些深深打动你的句子,作上记号。
(2)找出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并思考:围绕这几个人主要讲了哪几个关于爱的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A 、雪花飞舞纷纷扬扬颠簸寒战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5
六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识字、写字。
一.激趣导入。
1听——《小雨沙沙》,
2.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片春意昂然的景象,这勃勃生机可离不开沙沙的春雨。
2.春雨给了你怎样的感觉?(2人)
4.听得出来,你们都很喜欢春雨。是呀,春雨绵绵,洒落大地,点开了花朵,染绿了小草;春雨绵绵,落入田野,滋润着庄稼,唤醒了青蛙。春雨就像一位魔术师,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边说边贴小花小草)
5.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这样一首诗——板书课题:春雨
6.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指名回答)预习得真充分!你们都是知识渊博的小博士!是啊,杜甫,有“诗圣”之称,与“诗仙”李白齐名。
7.今天,就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感受一下那场——指课题《春雨》。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打开书,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生自读古诗)
2.(ppt出示古诗带拼)指名4人读,一人读一句。
3.你认为这句中那些字容易读错?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2个人(边说边画;齐读一遍;同音异形“生、声”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样子不同,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生,发生的生,声,声音的声”。)
3.词语读得好,诗句能读好么?一人读一句,小火车谁来开?小火车接着开!再来一列。(3列)
4. (ppt出示古诗 去拼)这样会读么?一起来。(指名2人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字正腔圆!诗,会读了,那么诗意了解么?理解诗意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先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这句诗的意思差不多就出来了!看!(请一人读)
(ppt出示:知:知道。 当:正当,就在。 乃:就。 潜,悄悄地。 润,滋润。)
2.把字义带入诗句中理解诗意,同桌讨论一下。现在,谁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第一句,谁来试试?
a.指名4人说,一人一句,若遇到困难老师直接帮助。
b.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请一生完整称述诗歌大意,理解大意即可,不可过多纠结。)】看来你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大意了。
(好雨是知道季节的,正当春天来临它就下起来了。它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四、品味古诗,体会雨之“好”。
1、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春雨?
2、在诗人杜甫眼中,这也是一场——好雨。(贴板书:好)
3、那这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呢?让我们走近它,细细体验一番吧。
4、(出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谁来读?(1人)
5. 这雨,究竟好在哪里呢?(随机贴“知、乃”)
6.谁来读?
(预设:好雨知时节——“真是聪明的小雨!”“你读得太美了!”“多么善解人意的小雨呀!”当春乃发生——“这小雨来得可真及时!”“小雨小雨,你真好!一到春天就来到!”
7一起来读读吧。
8.多么善解人意的及时雨呀!可是,小雨,小雨,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呢?(出示:随风潜入夜,)指名回答。
9.你是夜里来的?你为什么要夜里来呀?多么善解人意的小雨,请你读。(指名读)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你怎么一点声音都没有啊?
10.有个字泄漏了你的踪迹呢,这个字就是——?(黑板贴“潜”)
11.谁来读读这句诗?(预设:‘我听出来了,小雨点来的时候是踮着脚尖儿的,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你的到来真是静悄悄的。”“这是一个多么宁静的夜晚呀!”“读得真美!”)
12.(ppt出示:润物细无声)天亮了,春雨姐姐悄无声息地走了。瞧瞧,(小草)我被雨水洗得多么干净啊,我的小绿芽都长出来了呢!小雨小雨,谢谢你!(走到学生面前,进行对话互动2-3人)(贴雨点、蚯蚓)
13.春雨的到来还滋润了谁?(指名说,随机读。)
14.小雨,面对大家的感谢,你想说什么呀?请你读!(润物细无声。)
16.此时此刻,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一同感受春雨的美好。(配乐齐读。)
五、拓展下半首古诗。
1、(音乐未停)其实,杜甫的原诗有八句,诗名叫《春夜喜雨》(ppt全诗一齐出示,师读),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