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篇1
妙析教材
本文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描写。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情分析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对此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建议
在学法上,积极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种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不同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3.结合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巧妙。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样子的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巧妙。
难点
1.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2.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挂图。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雷、乌、黑、压”4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不同的语调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
3.说说自己见过的不同的雨的情景。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雷、马、黑、压”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用不同的语调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
三、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雨有很多种,你们知道有哪些雨吗?(板书:雨)(学生自由说)
2.出示课后练习题的四种雨的名称及动图。
毛毛雨 阵雨 雷雨 暴雨
(1)学生自己描述一下这几种雨的区别。
(2)哪种雨最大?
3.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
你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4.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听课文录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4.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5.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认读,组词。
6.找出这5个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
7.认读词语卡片。(出示:雷雨 乌云 闪电 雷声 窗户 房子)
五、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教师引读。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六、指导写字
1.出示“雷、乌、黑、压”4个生字,仔细观察,说说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2.教师重点指导“雷、黑”,边讲边示范书写。
3.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梳理板书
雷雨
雷雨前(第1~3自然段)
雷雨中(第4~6自然段)
雷雨后(第7、8自然段)
雷 乌 黑 压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垂、户、迎、扑”4个生字。
2.背诵课文,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3.体会动词的巧妙运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写“垂、户、迎、扑”4个生字。
2.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难点
背诵课文,感悟“压、垂、挂”等动词的巧妙运用。
三、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真是好样的!(出示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读)
2.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雷雨的呢?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师板书)
3.齐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四、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3自然段。
1.同学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在夏天,你有没有注意过雷雨前的天气变化呢?请你说一说。
2.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雷雨前的景象。请你仔细观察,等会儿老师要考考你们,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课件出示雷雨前的画面)
3.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课文中又是如何来描写雷雨前的景象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生读)
5.雷雨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你知道什么是压吗?谁来做做压的动作,(指名说)哦,我发现你很用力地往下按,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压,而我们书中说的压是逼近,是越来越近。当黑沉沉的乌云在天空中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向着大地,向着我们一步步地逼近。孩子们,抬起头,如果满天的乌云像一只大手压下来,是什么感受?(闷得透不过气来)是的,雨前的天气又闷又热,你还找到了哪些不一样的现象。(师板书:闷)
(2)作者还写了雷雨前的什么景象?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3)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已经感觉到天气闷热得没有一丝风,到处都是静悄悄的,正在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①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一阵大风,哎,小朋友,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这阵风大呢?(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哦,小朋友见过小树摆动的样子吗?好,现在你们是一棵棵小树,跟着老师的话,摆动你们自己。准备好:微风来了……狂风来了……微风吹……狂风吹……停,孩子们,这就是乱摆,这就是一阵大风下的小树,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②嗯,老师觉得这风还不够急,小树都还没乱摆起来呢,再读。(齐读)
从你们急促的声音中,我感到一阵大风就要来了,这可吓坏了小蜘蛛。
③比较句子: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只蜘蛛从网上爬下来,逃走了。
小结:作者的一个“垂”字用得多妙啊!让我们看到蜘蛛以它最快的速度从网上下来逃走的情景,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齐读)
(4)就在这时候,闪电和雷声这俩兄弟也匆匆赶来了。文中是怎样写闪电和雷声的?赶快读一读吧!(出示第3自然段)
师:谁想来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他读得好吗?评一评。(学生评价)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同学们读得让老师感觉到马上就要下雨了。老师也很想读一读,请你们仔细地听:雷声越来越响,闪电越来越亮。 谁来说说老师读得怎么样?(学生发现不同后,说说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仿照“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说词语。
6.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师:同学们,雷雨前,天气由闷热得一丝风也没有到忽然刮起大风,到最后电闪雷鸣,这其间的变化真大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第1~3自然段。
师:谁愿意来读?这么多同学举手,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吧!(齐读)
(二)自学第4~6自然段。
过渡:就在这电闪雷鸣的'时候,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那么雷雨中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第4~6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雷雨中景象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中的景象。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
3.过渡:看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收获肯定不小吧,谁来读读你画出的句子?
4.汇报交流。
(1)“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哎,老师注意到这有三个雨声,谁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这场雨下得真大啊!
我们一起来,老师说雨下起来了,同学们说雨越下越大了。
(2)是的,雨越下越大了,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好大的雨呀!(一起读第4、5自然段)(师随机板书:大)
(3)师:其实这倾盆大雨没持续多久就变小了。听:“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师:这里为什么用了两个“渐渐地”?(指名读这句话)
5.雷雨下得这么急,这么猛,你们想看看雨中的景象吗?(播放课件)
6.看完了雨中的景象,我相信同学们的感受更深刻了,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比刚才还好。我请男生读第4自然段,女生读第5自然段,第6自然段我们一起读。
(三)对比学习第7、8自然段。
1.看,雨停了,天亮起来了,雨后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听老师读课文第7、8自然段,老师一边读一边出示雷雨后的画面,你一边听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1)你看到了什么?(天亮了,太阳出来了,有彩虹、蝉、蜘蛛和青蛙)
①彩虹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彩虹图片)多美啊!
②蝉叫了,你听,它在叫什么?在说什么?(出示蝉和蜘蛛图片)蜘蛛又坐在网上。雨前,它吓得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现在,它舒舒服服地坐在网上干什么呢?(指名说)
(2)你听到了什么?(蝉叫声、青蛙的叫声)
3.好美!谁能把这美丽的景色介绍给大家听?(指名读第7、8自然段)(师随机板书:美)
4.瞧,(出示课件)雨过天晴,蓝天上有白云,有彩虹,树上有蝉、蜘蛛,池塘里有青蛙。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去感受雷雨后的美景!(齐读第7、8自然段)
(四)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1.让我们再一次来看看雷雨前、中、后景色的变化吧!(播放课件)
2.请同学们拿起书,我们来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五、填词,比较词句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下来。
2.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下来,逃走了。
3.一条彩虹________在天空。
比较“压”“垂”“挂”3个字的用法,体会这3个字用得巧妙之处。
六、指导写字
1.出示“垂、户、迎、扑”4个生字,指名读,集体读,再口头组词。
2.同桌交流写字方法,全班同学互相介绍自己的写字方法。
3.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临摹。
4.展示交流。
七、课堂小结,背诵课文
1.一场常见的大雨,作者为什么能把这场雨的前后变化写得这么细致?
2.是呀,作者经过了非常仔细地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么美,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作者一样,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做个细心的观察者,这样,你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发现!
3.想把这篇精彩的课文背下来吗?快试一试吧。
八、梳理板书
雷雨
雷雨前:闷
雷雨中:大
雷雨后:美
垂 户 迎 扑
九、教学感悟
正式上课前,我让学生辨别“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让学生对“雷雨”有初步的印象。当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恰当运用词语所带来的奇妙效果。此外,我围绕“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不同,引导学生通过读句对比的方法,说出景象的不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思想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过程与方法:
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读中想象。
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创设情景、问答、学生自主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地里禾苗绿,落在水里看不见。(课件出示)
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
2、板书:雨。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
3、 (CAI课件出示雷雨照片)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下雨的照片,我们来看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指名学生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围绕雷雨写了哪几个时候的景象?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这篇课文也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
3、(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带读词语。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齐读。
三、读文,小组讨论。
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哪些景象?
四、汇报交流,读中感悟,理解想象:
(一)读中感悟“雷雨前”的景象。
1、哪几个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象?
(1)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
师:是啊,你看!(出示黑沉沉的乌云)云已经很厚、很低、很重了,就要掉下来了一样。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指名汇报)
(2)指导朗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我没有感觉到这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师引读:满天的乌云)
师:读得多好啊!让老师感觉到有许多厚厚的乌云一起压下来了!这时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这是为什么呢?
(3)感悟理解第2自然段。
①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学生动作演示,理解“乱摆”)就在这时,你看!
②创设情境,理解“垂”。
③演示点拨: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蜘蛛害怕了,直直地滑下来逃走了。
(4)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
①出示图片: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指导朗读。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师:他读的怎么样?(指名评价)
师:你也来读一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师:雨就要下下来了。
②拓展练习。
你能用“()越来越()”来说一句话吗?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也越来越棒了。
3.有感情朗读。
师:雷雨前的空气真闷呀,一场大雨就要下下来,让我们再把这种感觉读一读吧!(学生齐读1——3自然段)
(二)读中感悟“雷雨中”的景象。
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真的下起来了。(多媒体展示雷雨)
2、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再来读。
3、读中体会雷雨中的景象。
①朗读第5自然段。
师引读第5自然段。雨越下越大。(生齐读第5自然段)
②理解感悟第6自然段。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指名读)
评价引导:没读出雨渐渐小了的感觉。谁能把“渐渐地”换一种说法。(慢慢地、一点一点地)
师:“渐渐地”就是“慢慢地”,逐渐的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再来试一试。
4、读中感悟“雷雨后”的景象。
①自读感悟。
师:渐渐地,渐渐地,雨停了。雷雨后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你读一读
7、8自然段。
②指名汇报。
③感情朗读。
师:雨后的景色多美啊!你能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自读)
④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师:雨停了。彩虹挂在天上,蜘蛛坐在网上,蝉叫了,青蛙也叫了。雨后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象?
出示: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学生自由想象,合理填空。)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越来越完整了。雷雨后的景色也是越来越美了。
五、感情朗读,回归整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感受了一场雷雨,了解了雷雨前后的景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本文的作者那样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把你看到的想到的也试着写下来。
六、作业设计(多媒体出示)
1、找一找:查找资料,看看彩虹、雷雨是怎样形成的。
2、写一写:课外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日记。
七、板书设计
18、雷雨
雷雨前:闷热-----大风------电闪雷鸣(1—3)
雷雨中: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变小(4—6)
雷雨后:清新、美丽、充满生机(7、8)
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雷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及积累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
琐碎、机械的语言训练扼杀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因此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综合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上,引领学生在具有生活情趣的语文综合活动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灵性。
教学设计特色:
在生活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录放机、磁带。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激趣,激情导入(2’)
1、出示谜面:
① 天上有面鼓,藏在云深处,响时先冒火,声音震山谷。
② 千根线,万根线,不粗不细,顶天立地。
2、学生猜后,分先后板书课题:雷雨。
二、 充分朗读,概述课文(15’)
1、下面请大家听录音,看看下雷雨时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2、下面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朗读课文,看看他和我们刚才听到的谁读得更好!同时请同学们为自然段编序号。
3、接着,我们再请大家想想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色?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的景色?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后的景色?
教师随即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4、分组赛读雷雨前、中、后各自的景色。
三、 创设情境,运用实践。(20’)
1、下面请大家想想: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课文里写了哪些景物及自然现象?请读读课文,用“——”画出来。请个别同学回答,并板书。
2、创设说话情境:出示投影片(雷雨图)
① 引读:哗—,—,雨—,雨——,往窗外望去——,——,都看清了。
② 质疑: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遇见过这样的雷雨吗?能用几句话向大家简单地说说当时的情景吗?下面我们请大家试试看。然后教师归纳:
夏天,天气又闷又热,天空中黑沉沉的,忽然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树儿被刮得东倒西歪,哗 哗 哗 ,倾盆大雨庞然下起来了。不一会儿,雨停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空气清新,舒服极了。
③ 出示句子:雨越下越大。房子,树枝看不清了。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让学生领会:“渐渐”在此处就是由大到小的变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过程,可出示练习添加“渐渐”这个词,既可添在前,也可添在中间,看谁想得快,添得准。
出示投影片:①我长高了。②四周安静下来。③运动员们加快了速度。④我懂得了爱是伟大的、无私的。
3、雨停了,大地间又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呢?
出示投影片(雷雨后图):
① 引读:雨_____了,太阳_______了。一条_____挂在______。蝉____了。蜘蛛______。池塘里的_____,青蛙_____。
② 出示投影片,______的雨终于停了。______的太阳公公又出现在
_____。一条_____的彩虹____挂在____的天空。蝉______叫着,好像在感谢这场雷雨似的。______的蜘蛛又坐在______网上。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______地叫起来了,为这雨后的美丽景色增添了无限生趣,人们呼吸着这______的空气,听着这______的声音,心里____极了。
四、 感情诵读,设计练习(3’)
1、根据板书,齐背课文。
2、你们认为课文学到这里,还应该做哪些练习?可让学生运用朗读、背诵,绘画,唱歌,跳舞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师:我们可以通过唱歌或者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唱歌”吧。当然
我们还可以得用课余时间去研究雷雨形成的科学原理及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等等。(可查阅资料,询问老师解决)。
附板书设计:
雷 雨
雷雨前:乌云 叶子 蝉 大风 树枝 蜘蛛 闪电 雷声
雷雨中:下雨 雨大 雨小 树 房子
雷雨后:太阳 彩虹 蝉 蜘蛛 池塘 青蛙
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变化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观察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三、课前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五、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
2、指名认读,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找出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8)它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描写的,谁能来分一分。(1—3、4—6、7—8)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①结合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景象,说说雷雨前大自然怎么样?(天气昏暗,天气闷热,刮起大风,闪电,打雷)
②课文中是怎么样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雷雨前有什么特点?(天气昏暗,天气闷热)
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雷雨前还有什么特点(风大)你是从哪里体会到风大?(从忽然、吹起树枝乱摆、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④齐读第三自然段,说说雷雨前还有什么特点?(闪电亮、雷声响)指导朗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说明闪电亮的程度和雷声响随着时间而加大。
⑤女生齐读(1—3)自然段,试着说雷雨前的景象。(雷雨前,天气昏暗,天气闷热,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2、“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雷雨中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6)
①看图1,说一说雨中的样子。
②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指名读)
(雨中,开始雨特别急,特别大,后来越来越大,窗外的一切都看不清了,最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
③指导朗读。
(“哗哗哗”读得要重,停顿短一点,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渐渐地”说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3、雷雨后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学习第三部分(7—8)
①小组合作完成,观察雷雨后的景象图2,并说明特点。
②指导朗读,句号停顿,清晰读出雨过天晴景象的赞美之情。
③齐读课文,读出雷雨后的美。
(四)、总结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自然景象,大自然中有许多美景,需要我们留心观察,希望同学们做个学习中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随时将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学会写观察日记,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板书设计
雷雨前闷
18、雷雨雷雨中大
后美
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
二、学情分析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1.会识“压、乱、垂”三个生字,正确书写“垂”。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具体感受并想象雷雨前的景象。
3.激发学生观察天气的兴趣,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压、乱、垂”三个生字,正确书写“垂”。
难点:能边读边想象,具体感受并想象雷雨前的景象。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雷雨图,配雷雨声: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我看到了乌云、闪电、大雨,我听到了打雷的声音……
2.大家看得很仔细,听得也很认真!这些都是雷雨时的场景。有位叔叔他亲眼看到了这场雷雨,并写了下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雷雨》这篇课文。
3.请同学们拿出小手,跟我一起写课题。点生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雷雨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动画,整体感知。然后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宝宝,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当你遇到比较难读的词句,就和同桌小伙伴一起读一读。
2.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词语,点生读,小老师领读,师相机正音。
3.相信大家已经能读好课文了,可是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理清课文的脉络。请小朋友们快速默读,标上自然段序号,思考老师的问题。
课件出示:
课文共有()个自然段。
第()~()段描写了雷雨前的景象。
第()~()段描写了雷雨中的景象。
第()~()段描写了雷雨后的景象。
交流: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设计意图】本课的生字较少,教师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研读“雷雨前”,随文识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雷雨前的景象吧!课件出示,雷雨前段落。
1.读1~3段。
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读课文1~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里面的好词佳句,讨论讨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2.生接读,集体交流。
老师请三位小朋友来接读1~3段,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全班交流,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关键词:“黑沉沉”“压”
①出示词卡“黑沉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②你能说一个你积累的“ABB”式词语吗?绿油油、红艳艳、金灿灿……什么东西会沉到水里面?大石头、铁……那乌云就像这大石头一样快要从高空沉了下来。说明乌云很黑、很重、又很厚。
③认读生字卡“压”:点生读,开火车读。
④谁能用做动作帮我们记住这个字啊!生做动作。看来从上面加重力就是压,你能用压组词吗?压住、压碎,积压、压制、压岁钱……
⑤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图片。你们瞧,这就是满天的乌云,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很闷、很难受、喘不过气。
⑥能把你的感悟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句子。读得怎样?乌云厚吗?多吗?重吗?请你来试试,大家一块来读。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关键词:“一动不动”“一声不叫”
①认读词卡一动不动,一声不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语,“一动不动”“一声不叫”。
②为什么叶子“一动不动”呢?很闷热、一丝风也没有。
③那蝉为什么“一声也不叫”了呢?害怕、雷雨前的自然现象。
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话?
发挥想象,还有什么是一动不动,一声不响?
④你能不能照样子说几个“一()不()”词语?
小朋友真能干,都能仿说词语了。是的,师生接读: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蝉……
(3)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关键词:“乱”
①认读生字“乱”,强调注音,开火车读。
②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被用到,仔细地想想,我们都在哪儿用到呢?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
③这里的“乱摆”说明了什么?风大。课件出示狂风图──指名读。
这雷雨前的天气实在是变化莫测。刚刚树上的叶子还一动不动的,现在却忽然狂风大作,吹得树枝乱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关键词:“垂”
这个句子中有个词用得特别好,看谁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发现它。
①认读生字“垂”,强调翘舌音,开火车读。
②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东西一头挂下来。在生活中,你看到的什么东西也是垂下来的?头发,垂柳。
③比较感受“垂”的妙处:课件出示两个句子。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蜘蛛从网上爬下来,逃走了。
如果把这里的“垂”换成“爬”好不好?
垂字更能说明蜘蛛逃得快。追问:为什么要逃得这么快呢?──害怕。
④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读,齐读。
(5)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关键词:“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①指名读。你认为这里用得好的词语是?越来越……为什么呢?老师动手拍桌声音越来越大,学生来体会,闪电一次比一次更亮,雷声也一次比一次更响。
②大家同意吗?是的,小朋友们,这越来越亮的闪电,肯定吓得小动物们都……这越来越响的雷声也一定吓得小朋友们都……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③说话练习:想象一下,此时天上的乌云越来越(黑),天空越来越(暗),风刮得越来越(大)。填后全班齐读。
小结:雷雨前,首先是乌云密布,接着狂风大作,最后又是电闪雷鸣。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消息──要下雨了!对啊,要下雨了。
3.整合读1~3自然段。
分男女同学合作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尊重识字“来自语言环境,回到语言环境”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多次的朗读,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理清思路,随文识字,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四)指导写“垂”字
同学们猜字谜:“千”“士”一线连,双十在两边。
1.指导观察“垂”字。
仔细观察“垂”,想想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总结:中间宽,上下两头窄,第二长横压线。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请大家伸出小手和我一起写。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4.优秀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书写的板块要引导观察,强调习惯,突出重点,促进了学生自主写字能力的提高。
(五)游戏拓展,激发兴趣
1.词语积累盘点。用摘苹果的游戏盘点所积累的好词语。
2.欣赏美图。
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秘密。不过,只有细心观察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们愿意做个细心的孩子吗?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观察大自然,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一场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18雷雨》。(板书课题;齐读)
2.大家见过雷雨吗?雷雨有什么特点?
雷雨也叫雷阵雨,雷雨的时间不长,但天气变化大。雷雨时的'天气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自主识记
⑴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用动作记“压”、“垂”;用联想法记“乱”。联系自己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从而记住“乱”字;用换偏傍识字法记“虹”。
⑵巩固识字
①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如: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3.整体感知
⑴范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讲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⑵找出相关的段落,初步介绍“段”的知识,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3段。
第一段(1—3):讲雷雨前的景象。
第二段(4—6):讲雷雨中的景象。
第三段(7、8):讲雷雨后的景象。
质疑:①为什么第3自然段还算雷雨前的景象,不算雷雨中的景象?(雨还没有下。)
②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算雷雨中的景象,不算雷雨后的景象?(雨还没有厅。)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①读音:“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②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虫字旁,“蜘”的虫字旁最瘦。
③“压、逃、”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
④“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2.“我能写好”。
请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个写得好。
3.示范讲解。
“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